家长怎样让孩子预防打针不害怕(让宝宝不再害怕打针)
家长怎样让孩子预防打针不害怕(让宝宝不再害怕打针)每个人对未知都是有恐惧的,宝宝也一样!为什么育儿专家不建议妈妈出门的时候悄悄逃走?因为,妈妈的忽然离开意味着宝宝需要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这会让宝宝非常没有安全感。打针前,家长要做好宝宝的思想工作所谓“无知者无畏”,对于小月龄宝宝来说,他们并不记得上一次打针的情形,自然也就不会把“打针”和“疼”联想在一起。甚至很多时候睡得迷迷瞪瞪的就被戳了一针,疼就哭两声,等到不疼了,或者被转移注意力了,也就不哭了。9月龄左右的宝宝,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外部陌生的世界开始有恐惧和警惕。所以往往这个时期的宝宝,在打针时,一个哭,个个跟着哭,因为宝宝们感觉到了危险的信号!1岁以后的宝宝,渐渐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体验,知道“怕”了;再大一些,还会表达“不”,所以更需要家长们的正确引导。毕竟,能够正视和克服“怕”,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宝宝培养良好的意志。
“宝宝在诊所又哭又闹,我也心烦意乱,却束手无策。”
“每次带宝宝去打疫苗都好辛苦,到底要怎样缓解宝宝害怕打针的心理啊?”
别急,关于如何让宝宝克服对打针的恐惧心理,今天的文章里,小编和你慢慢道来。
为什么不同月龄的宝宝对打针的态度不同?家长们要知道,宝宝的情绪和情感是随着月龄增长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所谓“无知者无畏”,对于小月龄宝宝来说,他们并不记得上一次打针的情形,自然也就不会把“打针”和“疼”联想在一起。甚至很多时候睡得迷迷瞪瞪的就被戳了一针,疼就哭两声,等到不疼了,或者被转移注意力了,也就不哭了。
9月龄左右的宝宝,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外部陌生的世界开始有恐惧和警惕。所以往往这个时期的宝宝,在打针时,一个哭,个个跟着哭,因为宝宝们感觉到了危险的信号!
1岁以后的宝宝,渐渐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体验,知道“怕”了;再大一些,还会表达“不”,所以更需要家长们的正确引导。毕竟,能够正视和克服“怕”,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宝宝培养良好的意志。
宝宝怕不怕,全看家长怎么引导!打针前,家长要做好宝宝的思想工作
每个人对未知都是有恐惧的,宝宝也一样!为什么育儿专家不建议妈妈出门的时候悄悄逃走?因为,妈妈的忽然离开意味着宝宝需要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这会让宝宝非常没有安全感。
同理,家长们在带宝宝去打针之前,就可以先告诉宝宝“下午要带你去打针,这样宝宝就不会生病啦!”宝宝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心里有谱儿,到了诊所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不要以为宝宝还小听不懂哦,至少家长们稳定放松的情绪,也是可以传递给宝宝的呢!家长千万不要把恐惧传递给宝宝,比如“打针不哭就是勇敢的宝宝”,还不如说“打针你想哭就哭吧!”
另外,阅读绘本也可以通过认知减轻宝宝的担忧,比如《我不怕打针》、《贝贝熊系列丛书——去医院》。通过绘本的阅读,可以让宝宝对即将要去的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打针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打针时,做好安抚和鼓励
对于还不太能够听懂妈妈话的小月龄宝宝,建议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宝宝的紧张。打针时,给宝宝玩平时最喜爱的玩具,或者宝宝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宝宝的注意力被分散了,自然就不会过于紧张了。根据小编的经验,这招儿好像只对1岁以下的小宝宝有用。
经常在诊所看到不少家长用哄骗、恐吓、强制、利诱的手段让宝宝打针。不过,这样可没有教会宝宝克服恐惧,也没有让宝宝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哦!
其实,恐惧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家长们不要强求、指责或逼迫宝宝立刻接受打针,因为强迫只会造成宝宝懦弱,要给宝宝一个接受的过程。家长们可以带宝宝熟悉周围环境之后,怀抱着宝宝,握着宝宝的小手,用身体的直接接触给宝宝充分的安全感,并且,轻声细语地告诉他,“有爸爸/妈妈/奶奶陪着你,宝宝不用怕”,消除宝宝的不必要的担心。
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发宝宝的勇气。比如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喜欢和年龄稍长一点的小朋友玩,家长们就可以鼓励自己的宝宝,“你看!小姐姐多勇敢啊!打针没有哭。宝贝你能像小姐姐一样厉害吗?”
打针后,记得为宝宝的表现“手动点赞”!
一般来说,8个月以后,宝宝就能逐渐理解父母面部表情的含义了,因此,很多家长会发现,宝宝得到表扬时会开心地微笑,受到训斥时会显得委屈。
所以,如果宝宝打针时的表现不错,家长们一定要记得及时赞扬宝宝的表现哦!经常得到赞许的宝宝,他的表现也会越来越优秀。
如果宝宝的表现不是非常好,家长们也不必恼羞成怒,而是应该持续给宝宝鼓励,“相信你下一次会表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