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电影观后感800字,回看老电影进行新思考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800字,回看老电影进行新思考电影的情节比较简单,但反映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我觉着有“三问”二、对电影的反思1963年初春,芙蓉镇上人称“芙蓉仙子”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前往芙蓉镇 的海报(共5张)挤不堪,她美丽热情、服务周到,而对面的国营饮食店却因服务态度不好而门庭冷落,经理李国香对此十分恼火。胡玉音和丈夫桂桂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才攒下点钱盖了一幢新屋,落成之日,镇党支书的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邻们都来庆贺。“四清” 运动开始了,李国香作为工作组组长依靠镇上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大抓阶级斗争,胡玉音把自己千辛万苦攒下的1500元钱交给黎满庚代保管,自己跑到远亲家避风。黎满庚自小跟她青梅竹马,真诚相爱,只因胡玉音家庭出身不好、组织不允许而未能结合在一起,为此,满庚曾发誓一辈子要保护干妹子。然而,残酷的阶级斗争终于迫使懦弱的满庚向工作组交出了这笔钱。 胡玉音回到芙蓉镇,新屋已被没收,丈夫自杀,她也被定为李国香定为“新富
自己买米豆腐挣了钱,新盖了房屋,靠自己的双手挣钱,靠勤劳致富,这在现在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了 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件。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可能违法犯罪判刑。是不是不可思议、不可想想?
《芙蓉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摄制,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的剧情片。该片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靠劳动致富,却在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饱受迫害,她与“右派分子”秦书田在共患难的过程中产生真挚爱情,共同迎来拨乱反正的时刻。于1987年3月5日在中国上映,
这部电影的上映已经30多年了,由于当时受拍摄条件和技术所限,加之时间较长,现在从爱奇艺看这部影片,并是不特别流畅,光线也比较暗淡,看起来比较费劲,甚至有些情节搞不清楚。好歹有度娘的帮助、有朋友的情节提示,总算艰难的把电影看完了,搞清楚了电影的大致情节,看到了那个歪曲的社会,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故事的基本情节
1963年初春,芙蓉镇上人称“芙蓉仙子”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前往芙蓉镇 的海报(共5张)挤不堪,她美丽热情、服务周到,而对面的国营饮食店却因服务态度不好而门庭冷落,经理李国香对此十分恼火。胡玉音和丈夫桂桂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才攒下点钱盖了一幢新屋,落成之日,镇党支书的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邻们都来庆贺。“四清” 运动开始了,李国香作为工作组组长依靠镇上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大抓阶级斗争,胡玉音把自己千辛万苦攒下的1500元钱交给黎满庚代保管,自己跑到远亲家避风。黎满庚自小跟她青梅竹马,真诚相爱,只因胡玉音家庭出身不好、组织不允许而未能结合在一起,为此,满庚曾发誓一辈子要保护干妹子。然而,残酷的阶级斗争终于迫使懦弱的满庚向工作组交出了这笔钱。 胡玉音回到芙蓉镇,新屋已被没收,丈夫自杀,她也被定为李国香定为“新富农”,要和原县文化馆馆长、右派分子、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街。夜月寒光,乱坟岗上,她哭叫着丈夫,然而草色昏黄,雾罩坟岗,这个年轻的寡妇不知道路在何方。
从196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天翻地覆、人妖颠倒的年代。昔日的革命干部李国香也被揪了出来,与胡玉音、秦书田一起被批斗。而李国香亲手培养的运动骨干王秋赦却当上了镇上的党支书,黎满庚倒成了他的秘书。正当王秋赦青云直上时,李国香摇身一变重新又被结合进领导班子。王秋赦后悔莫及直打自己嘴巴,埋怨自己目光短浅。他多次找李国香认错,大表忠心,终于又取得了李国香的信任。胡玉音和秦书田被罚扫街。一起扫街时,胡玉音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归罪于秦书田,后者曾在她与桂桂成亲之时唱了后被认为反革命的贺喜歌、在她新房子建成之时写了后被认为反革命的贺喜联。对于胡玉音的怨恨,秦书田并不多做辩解,相反时常暗中将她帮助。青石板路上,每天早晨都可听到他俩的扫地声。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三年多相濡以沫的苦难岁月,两个扭曲的灵魂、两颗干枯的心灵终于撞击出了爱的火花。爱情使青春的红润又悄悄地回到了胡玉音的脸颊。她怀孕了,秦书田去申请结婚,凄楚地说出“我们再坏,再黑,就是鸡鸭猪狗,也不能禁止我们婚配啊!”结果,秦书田被判刑十年,胡玉音被判刑三年,因怀孕监外执行。谷燕山——这位在解放战争中就流过血、受过伤、付出过沉重代价的老党员,他看不惯这些左的做法,却无力回天,只有借酒浇愁。秦、胡偷偷结婚时,他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向他们贺喜;胡玉音难产时,又是他大义凛然,在漫天风雪中拦下军车,救了胡玉音母子性命。
乌云遮天终又散了,芙蓉花谢重又开,胡玉音终于盼到了秦书田的归来。米豆腐摊热闹如初。李国香又高升了。而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住的吊脚楼也坍了,人也疯了,只有他敲打的那面破锣还在,虽破得不成样子,却还发出刺耳的声响,伴随着他无力地叫喊:“运动了。
二、对电影的反思
电影的情节比较简单,但反映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我觉着有“三问”
1、“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市场关系层面的,而经济建设是生产力层面的。新中国建立后,推翻了三座大山,按说应该发展经济,但从1949年到1979年30多年的时间内,虽然有的时间段经济也得到发展,但道路比较曲折,有的时候还本末倒置,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曾经使新中国发展几乎走向绝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国家的发展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正确的道路。
2、“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计划经济曾经是社会主义调节生产要素的基本手段,但计划经济有很大局限,尤其是制定计划的依据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计划经济在有些领域,比如国防、重工业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轻工业等方面发展的很不好。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商品,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是补充”“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目前看来,“市场经济”这双“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社会主义生产要素配置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吃大锅饭”还是“按劳分配”?
随着计划经济产生的“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吃大锅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很多人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导致当时人们都一样,一样的穷。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方式,干得多挣得多,干得少挣得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勤劳致富的典型,出现了万元户,这些人在富裕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几点启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要改革开放才能富中国、强中华。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商品经济”“按劳分配”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完全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这三个也不是万能的,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和补充。比如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也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虽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但也是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虽然是“按劳分配”,但是也需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政策的调整是必要的,但必须在一定的框框内、一定的原则内,要保持政策的基本连续性,“朝令夕改”是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是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芙蓉镇》从芙蓉街的热闹的买米豆腐开始,也以热闹的买米豆腐结束,但二者社会环境不同,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后;一个是政策不允许,一个是政策鼓励;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被按上的“资本主义尾巴”的罪名,一个虽然没有交代,但应该是“勤劳致富”的典型。
芙蓉镇上的芙蓉芙蓉街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芙蓉镇上芙蓉街已经成为豆腐西施,《芙蓉镇》带来的远远不止这表面上的变化,反映是更深层次的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带来的是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