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而片头顾问名单里的七个人,也大都是亲身经历过三大战役的老同志。聊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些题外话,看看这三部电影背后的力量。三部曲由中央军委直接牵头,片尾的字幕上,直接写有“本片摄制领导小组成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海军、空军、中央军委办公厅、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铁道部、文物局、电影局、总政文化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与“本片在史料工作方面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大力协助”的字样,这一长串名单直白地让我们感受到,这三部电影的诞生是借了举国之力,过去没有过这么大

这几年把这三部电影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每次都会发现一些新的细节。今年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决定整体聊一聊这《大决战》三部曲。三部电影分别于1990年、1991年与1992年上映,每一部都有200多分钟时长,场面宏大、细节丰富。邓小平曾在看完三部电影后说:“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三部电影绝不仅仅只是战争片,它们的野心更大。

电影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不是来源于简简单单几场战争的胜利,而是来自全方面的胜利,是人心向背,是历史选择。

落脚点不在打下了锦州、徐州和天津,而在从各个方面击破了国民党的虚伪面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真真正正的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之间的“大决战”。

有人说,解放战争不过是一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是的,解放战争是中国人和中国人在打,但是如果真的了解了那批中国人是怎么看待我们这批中国人时,那就不意外为什么大家要反抗了。划分阵营不该只是中国人和非中国人,而应该是人民群众和“三座大山”。

电影最后给出了解答,它会原原本本告诉你,“三座大山”是什么样。

聊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些题外话,看看这三部电影背后的力量。三部曲由中央军委直接牵头,片尾的字幕上,直接写有“本片摄制领导小组成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海军、空军、中央军委办公厅、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铁道部、文物局、电影局、总政文化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与“本片在史料工作方面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大力协助”的字样,这一长串名单直白地让我们感受到,这三部电影的诞生是借了举国之力,过去没有过这么大的阵势,以后也很难再现了。

而片头顾问名单里的七个人,也大都是亲身经历过三大战役的老同志。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2)

张震将军,解放战争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一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曾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并与粟裕同志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亲复粟、张,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使之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国宇将军,解放战争时任中原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交通处处长。淮海战役中参加动员组织百万民工运输队及交通工具日夜奋战,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苏静将军,解放战争时任山东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情报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兼教育处处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作为我军代表进入北平同傅作义的代表及傅本人进行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特殊贡献。

叶子龙同志,曾担任毛泽东同志秘书。

崔月犁同志,原名张广印。1948年曾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参与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电视剧《北平无战事》里张月印的原型。

陈荒煤,左翼作家,曾写有报告文学《刘伯承将军印象记》《陈赓将军印象记》。

丁峤,解放战争时任华东野战军文工团第一团副团长,直到上海解放。

言归正传,我们来聊电影。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最一开始的那个问题,这个系列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

第一部《辽沈战役》开篇是毛泽东等五大书记在黄河上坐着船离开陕北与蒋介石夫妇在紫金山天文台。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3)

有趣的是,他们都说了类似的话。毛泽东说:“至少我们应该祭扫一下黄陵,我们这些炎黄不孝的子孙哦。”蒋介石说:“这些古老珍贵的国宝文物,曾经遭受八国联军的抢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归还给中国一部分,其中就有你们看到的这几件。可是,还有一大部分,散失在国外的博物馆里。”

毛蒋二人的感慨意味着国共双方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华正统,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正统呢?历史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辽沈战役》开篇是冰封万里、冰裂凛冬,《平津战役》结尾是长城万里、春暖花开,中国迎来了新生。

“惊涛拍岸,大地在龟裂声中谛听着春的讯息……硕大的冰块相互撞击着、翻滚着、冰河炸裂、咆哮……”

气势磅礴,雷霆万钧。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4)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三部电影时长十个多小时,要场面有场面,要战略有战略,要细节有细节,可谓是真真正正全景式地再现了七十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三场超大规模战役。全片没有后期特效,在那个年代也没能力做后期特效,该爆破时就爆破,该打仗时就用大量军队来拍摄,全部正面拍摄,不从侧面迂回。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的拍摄是在锦州城全景实地翻拍,飞机飞过去,镜头推过去。伴随着宏大的背景音乐,观众们会站在历史的角度悲悯而又不充满感情地看着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5)

那些年月里,飞鸟早已习惯了枪声炮声,习惯了硝烟弥漫的天空,它们却不曾见识过整个一座城市在颤栗着、摇撼着、倾斜着、旋转着,它们不能想象古城锦州竟这样痛快淋漓地在做一次火浴,以熊熊烈焰洗涤着自己。

而影片的视角也不仅仅只有这一种,《辽沈战役》里林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无过于“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随后就是一个小战士光荣牺牲、一个老乡拖着猪肉炖粉条过来慰问解放军时却发现整支队伍都打光了。

无情,在无情中透露出大悲悯。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6)

而在表现战场时,电影表现得也从不吝啬,大场面说来就来,《辽沈战役》最后铺天盖地的士兵密密麻麻地在平原上奔跑着,航拍加上长达三分钟的镜头,在战争片史上留下了无法回避的一幕。

但这还不是最为人称道的大场面。三部曲里最令人赞叹的两幕大场面分别来自《淮海战役》里黄维军团的行军与《平津战役》里解放军解放天津。

我们分别来看。

从《淮海战役》第67分钟开始,又是一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和上面那个长镜头不一样的是,这次调用了万余人拍摄,据说直接拉来了某个集团军,拍摄过程中必须井然有序,因此一丁点儿都不能错,只能一口气拍完。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7)

这组长镜头从队伍最前列的坦克拍起,尽管是长镜头,但视角一变再变,先是沿着行军路线逆着从队首到队尾,等俯瞰到黄维登上小丘远眺这支行军队伍时,便又切换到黄维视角,从黄维的角度再看一遍这支军队。可谓是给足了国民党军队的面子。

那么《平津战役》里那一场呢?

那场戏的背景是解放军打败陈长捷的军队后攻破天津城,如何表现天津城呢?电影用了最笨也是最可怕的办法——正面全方位拍摄。

这样的拍摄方法不讨巧,但是非常令人震撼,单说这组镜头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

据回忆录显示,当时为了拍这场戏,动用了两万武警,封闭了半座天津城。

从《平津战役》第145分钟开始,我们来欣赏欣赏。

东北野战军经29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拿下了天津城,镜头摇晃,从大马路转到金汤桥,此时河面上也结了冰,士兵们纷纷从冰面上奔跑过来,在金汤桥上挥舞着旗帜。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8)

后来的很多电影和电视剧,由于经费不足,都选择了使用“大决战”三部曲里的镜头来做过渡场面,包括但不限于《建国大业》《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而一部战争片,光有场面还不够,除了处理人物关系外,还必须讲清楚怎么打。战争场面在很多观众眼里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让战争打得痛快、讲得明白,这是很困难的。战略和战术是最重要的。

比如对于辽沈战役,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呢?

长春好打,而且稳,但打了长春之后,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就会南下逃离,最后只是取得了东北土地,并没有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不符合毛泽东提出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十六字方针。

而锦州呢?锦州扼守着辽西走廊的关隘,是东北通往华北的节点,这时打锦州会很吃力,而且可能会有后顾之忧,但一旦拿下了锦州,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东北的敌军会很快被歼灭。

歼灭战,而不是打赢打输,打赢打输很容易,但是打歼灭战就非常难了。淮海战役里六十万对八十万,打歼灭战打赢了,可以说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呢? 

到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而此时的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毛泽东一直想要让林彪打锦州,但林彪打仗素来求稳,不想直接打锦州,在拉锯下,毛泽东勉强先同意了林彪打长春,但是又说:“林彪现在壮得厉害,手上啊有一百万部队。东北敌人也不过六十万,经济上也超过了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卫立煌集团撤退到关内,推迟了整个战争进程,我实在是不甘心!好吧,不好太勉强他们,同意他们先打长春好了。回电要讲清楚,只能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要过分地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那么一回事!”

可以说,林彪的眼光只局限在东北这一隅,但毛泽东考虑的整盘棋,他要落子在辽沈,但同时眼睛也要放在淮海和平津,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后招。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艰难地打锦州,而不是轻松地打长春。

影片是怎么让观众理解的呢?一方面通过毛泽东开会,另一方面让冈村宁次来解释。

是的,冈村宁次,这个侵华日军战犯,很多人并不太清楚抗战胜利后他的历史。事实上,1945年日本投降后,率侵华日军向中华民国政府投降,于9月9日在南京签署投降书。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委任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工作总联络部长,协助组织日军和日侨遣返事宜,后被中华民国政府聘为军事顾问,1949年1月回国,1950年被台湾当局聘为“军事实践研究院”高级教官,1955年起任日本归国军人组织战友联盟副会长、乡友会会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民政府是这么对待日本战犯的。

在让观众吃惊并愤慨的同时,影片选择让冈村宁次来解释战略。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9)

而《淮海战役》里的战略分析则更加不显得无聊,相反拍得非常出彩。

在国共双方同时将目光放在徐州的时候,电影使用了一组蒙太奇,我方说一段、敌方说一段,这些会议都是有史料可以查到的,当时影片别出心裁地将它们放在同一时空下,对比就十分明显了。

在《淮海战役》第50分钟,西柏坡的五大书记处,大家在蜡烛下开始讨论。

上来刘少奇就开门见山:“华野中野的任务,原是以十个月的时间,把敌人打到长江边去,现在要在淮河以北解决问题,全部吃掉刘峙、杜聿明集团,从战役进展的情况看,我觉得做这样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肯定会有很多困难,要做一个充分的估计。”

紧接着是其他人的发言:“现在全国的局面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东北全境解放,几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支援战争就有了保证了。国民党那方面,军事上的优势已经全部丧失了,政治经济各方面也开始走向全面崩溃,伪统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对我们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朱德)“我赞成粟裕同志他们的预计,淮海打得好,不但中原可以解决问题,渡江以后,也不会再有大战可打。”(任弼时)“如果淮海做这样的设想,需要考虑华北傅作义五十多万人一下子奉命南撤加入中原战场,情况就不同了,弄不好会造成很大的被动,一定要想办法把傅作义集团滞留在平津。主席的意思是,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刘陈邓任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如何,要不要举一下手?”(周恩来)

最后,是毛泽东的总结发言:“战役发起以前,对各段徐州光复,完全孤立徐州这么一大坨敌人,我们尚不敢做这种估计,对黄维兵团加入淮海战场,我们一直很担心,现在看来,正是蒋介石破釜沉舟,调集了他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南线战略决战才显得这样非同小可,这样有声有色!”

整段话完全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踏踏实实讨论,不说空话、大话,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与此同时的国民党军事会议呢?

我们来看看蒋介石说的是什么。

“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分三路汇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

(先回忆一番大革命时期的徐州)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于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再把话题引向项羽和刘邦)

“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最后说一句,自己一定会赢)

非常讽刺,开军事会议时,蒋介石什么实在性的战略部署都没有,而是空空地讲了徐州的一整个历史,最后直接说我们一定会赢。

而毛泽东则是这么说的:“我讲过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现在看来,这个话没有错,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决不可进入战略决战,也不尽然,解放战争两年多,我们滚大了,我们打精了,我们积累了有利决战的条件。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的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正是因为如此,事情临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扑扑地跳,哪有这个道理啊,心跳的什么呢?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我们不怕烫到这里烫到那里,我们的手不能发抖啊。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0)

同样是长篇大论,同样是聚焦徐州,同样是军事会议,几句话下来,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当然,在《淮海战役》第116分钟里,着重有一段以张际春为主视角的战壕长镜头,甚至出现了厕所、炊事处等地方,全方面地再现了战场。

我们再来看看《平津战役》里的分析。

第49分钟开始,影片出现了长达五分钟的文戏,虽然是文,但观众脑海中却可想象中捭阖纵横的大气魄。

华北二兵团提出,尽快向新保安发起总攻,杨罗耿(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参谋长耿飚)手上有九个师,打掉新保安的三十五军,是有把握的。

然后周恩来否决了这个建议。

他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把握,东野主力刚刚到达丰润、玉田地区,一时还不能够切断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交通,控制不了出海口。这种情况下,你打掉新保安、张家口,等于逼迫傅作义不顾一切地从海上撤走。”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1)

说得非常在理,当时林彪正率领着东北野战军马不停蹄地南下入关,但还没有赶到,没法阻拦傅作义的大军的后方逃离路线,因此现在贸然行动,那必然是让傅作义的逃离提供了机会。

这是从整盘棋的角度在考虑问题,不着眼于一城一地的丢失和获得,相比于几年前胡宗南占领了延安便认为是大功一件,战略眼光高出太多。至于后来刘亚楼骗陈长捷的蒋干盗书的计策等,在片中数不胜数,列举出来堪比一部《三国演义》。

一部影片,最基础的是骨架,是一部影视作品的架构,但填充架空的血肉越密集,影片的质量就越高。

细节,“大决战”三部曲时长十个多小时,里面的细节多到我每次重看都能发现新的。

你知道的历史越多,你就越能感受到细节,感受到历史的质感和时代的温情。在创作时,没有下过苦功夫的人只能说个大概,下过苦功夫的可以聊很多,而经历过的人可以真实还原。

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黑山队击战主阵地师师长贺庆积观看电影后说:“影片拍的很真实,炮火、硝烟、杀声,弹坑遮地、利刀弯曲、尸横荒野,空前残酷的一零一高地争夺战又重现在我的眼前。当时形势很危急,廖耀湘兵团企图向佛州突围,夺路回关内,十万之敌气势汹汹朝我们扑来。面时数倍的蒋军王牌,我们一个纵队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而我守黑山的仅一个师,可敌人进攻的竟是五个师的兵力,加上飞机重炮的配合,嚣张得很哪!但我们硬是像颗钉子,钉在黑山,没让敌人前进半步。三天三夜的高地争夺战,我们师付出了伤亡二千多人的代价,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段历史,应该让我们的后代记住:新中国来之不易,她是干百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而原某军分区副政委、曾任林彪秘书邹衍盛观看电影后说:“早在四六年,我就见过林彪。他确实象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不苟言谈,总爱反骑在椅子上,手支下领,闭着眼睛长时间忍考问题,看上去似睡非睡,身边的工作人员轻易不敢惊动他。影片里的林彪,性格内向,沉默寡语,办事练达,莫名其妙地吃黄豆,给人一种压抑感和神秘感,这个分寸把握得很得体,既反映了他在大战将临时的复杂心理,也表现了他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说这个观察是很到位的,这个观察来自林彪的秘书,一般观众不见得能感受到这样的细节,但是和林彪相处过或者读过回忆录的人,则会在看到影片里演员马绍信这么塑造林彪时,会心一笑。

《辽沈战役》里的列车上,林彪是要关灯关窗帘的;讨论会上,尽管林彪没有提及,但我们能发现林彪在有意识地回忆起那年在四平的惨败,因为林彪讲述的正是那时的战况;平时聊天时,刘亚楼讲了一个笑话,只有林彪没有笑。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2)

《平津战役》里有一幕是林彪到达指挥部后,在地图上到处找山海关。当时剧组采访了大量当年林彪身边的工作人员,得知林彪对地图是非常熟悉的,哪怕眼前没有地图,也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地图的模样。于是影片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段落,林彪到达指挥部后,地图还没有拼好,林彪就对着墙壁直接指这指那,说打这里打那里,等工作人员的地图拼好后,观众和旁边的人会惊讶地发现,林彪指的地方就是地图上显示的地方。

何止林彪,三部影片中几乎囊括了国共两党所有重要人物的生活细节。

《辽沈战役》里,卫立煌和他的夫人韩权华在对话时用的是英文,韩权华是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之间的谈话为了防止被别人窃听,因此都用英文交谈。这一细节在绝大多数影片里是注意不到的,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连这个都没放过。

提及英文,影片中还有一处有意思的地方。

蒋介石会说日语,俄语也会那么一丁点儿,可就是不懂英文。当他与美国人在交谈时,旁边是要有翻译的,有时是翻译,有时就是宋美龄。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3)

而在电影中,当美国人指责蒋介石不会打仗乱操作时,翻译却故意略去了美国人的严厉措辞,这不可能是剧作上的疏忽,只能解释成在剧本创作时就已经有意识地这么设置了,但只有仔细加上能听得懂英文才能领会这一细节的奥妙。

蒋介石的乱指挥也是出了名的,《淮海战役》最后杜聿明找机会逃跑,他知道如果粟裕追上来那他必然被俘虏,但是他走了一条粟裕没有猜到的路,就快要逃走了——

这时蒋介石竟然派飞机投下了亲笔信!

——杜聿明为了不让蒋介石干涉他的行动,特地关闭了电台,可是他没有想到,蒋介石为了干涉,不惜写了亲笔信给杜聿明。

杜聿明看到亲笔信后,不免发了牢骚:“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头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4)

蒋介石的信来了,杜聿明没法不执行了。于是很快他就被粟裕抓到了,然后进了功德林。

蒋介石的直接干涉经常被人诟病,辽沈战役里的卫立煌、淮海战役里的杜聿明和平津战役里的傅作义一直在表示不满,但蒋介石越干涉越起劲,更重要的是每次都干涉错误,将解放战争结束的进程不断拉快。

尽管如此,蒋介石拉拢人心的本事还是在的。虽然杜聿明不满蒋介石的干涉,但蒋介石特地记住了杜聿明母亲高兰庭的生日还是让杜聿明感动到了——而在影片《辽沈战役》里有一处细节则是,蒋介石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是宋美龄过来提醒他的。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5)

这是因为蒋介石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部属的名号、生辰、籍贯,而且对其父母的生日也记得很准。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雷万霆调任他职时,蒋介石无意中提及到他母亲的生辰,让雷万霆大为感动,从此唯蒋介石马首是瞻。

回到粟裕,粟裕在影片中登场不多,但是细节表现得很到位。

当《淮海战役》里粟裕看着地图时,他的坐姿是这样的:板凳倒过来,粟裕坐在板凳上,看着地图。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6)

这是粟裕的一个习惯。粟裕少年时代就苦练骑马,还因此摔下马背勒伤了手指。但也因此练就了一身好骑术,能够做到倒骑马背,行军途中,如果军情紧急,他就召开“马背会议”,背朝前,脸朝后,一边行军一边议事。

这个习惯到了这里,就化用成了倒骑板凳。

影片中还表现了粟裕喜欢开车、爱给别人开车、甚至抢着给小战士开车的癖好。同时,粟裕吹口琴也是一绝。

除了粟裕,影片中其他人的细节也到处都是。

有喜欢洗冷水澡的邓小平,有右眼开过刀的刘伯承,有没事就擦皮鞋的刘亚楼……当然,还有不修边幅扣子扣错了也不在意的毛泽东。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7)

影片对毛泽东的塑造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真实的毛泽东并不像唐国强那样言语间气势雄浑,而是不动声色中露出威严,因此平日里很柔和,但也会发脾气赌气。片中就多次着重塑造了他这一不为人知的方面。

当他再次见到青年时期好友萧三时,他走在山坡上狂喊。(《辽沈战役》)

当他发现杨罗耿华北二兵团执行命令太慢时,生气得在雪地里不肯回去。他身边的人急得只能去向周恩来求助。

这时我们要注意到几个细节:

一是毛泽东在雪地里行走时,地上出现了许多烟头,这说明毛泽东当时很焦躁。提到了烟头,值得一提的是,《辽沈战役》里卫立煌抽的是骆驼牌香烟,这个道具没有明说但很有趣。

二是周恩来去找毛泽东时,只说他就这样陪主席站着,但问题是主席当时在雪地里披着大衣,他没有,这让毛泽东心里有些不忍心。

三是毛泽东被周恩来劝说后决定回去,这时周恩来身边的人才过来给周恩来披上了大衣,通过这样一个远景,迅速完成了人物关系。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8)

周恩来也很会照顾人的情绪,但他不像蒋介石那样用小本子记下来,他用心记着。《辽沈战役》里就有一段他和朱德聊到26年前的那天晚上,朱德入党的事情。

故园二十六年前。

也就是差不多三十年前,毛泽东在北京城居住过很长时间,在与傅作义商讨过和平解放北平后,有人提到,毛泽东进了北平,准要来福佑寺看看,毕竟他在福佑寺曾经住过大半年呢。

傅作义是爱国民主人士,对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他毕竟难以一下子从心理上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很清楚地能通过妆容看到,傅作义明显老了。

两鬓斑白,显露疲态。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19)

傅作义是变老了,但北京的重要古迹遗址被保留了下来。

这也是《平津战役》的主题之一,也是北平和平解放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开始,我们就跟着司徒雷登看到了难得一见的紫禁城千龙吐水。而在后面,则不断出现景山公园、颐和园、清华园、圆明园等。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20)

当然,也有人不愿北平和平解放,比如在影片中只出现过一场戏的李文和石觉,这算是给后来的历史埋下了伏笔。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三大战役全部结束后,影片出现的是毛泽东独自一人在西柏坡推着转盘。

他在这个小山村,指挥了震撼世界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21)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核心的问题了,为什么共产党取得了天下?

影片中每一部都有一个功能性的小战士,但小战士们也是有原型的。《淮海战役》里就有一个丁小二。

丁小二是被国民党拉壮丁过去的,在国军里面时他尽管因为立功被授了勋,却依然得不到尊敬,整个人萎靡不振。

但后来,这个农民被共军俘虏了,当粟裕亲自给他戴帽子时,他整个人精神起来了。

那么根本问题呢?

《淮海战役》里,当陈布雷提出建议,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当他提出让四大家族出钱资助战事时,所有人都不同意了。

还是杜聿明母亲的生日,蒋介石说给钱就给钱,十万银元直接就通过他儿子的手给了杜聿明。

这是什么?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22)

这是从根本上的对立。

蒋介石归根结底还是把国民党当作自己的私人军队,他用拉拢人心的办法在拉拢手下战士,用蒋家王朝来治理整个国民党。

对比一下共产党军队。

《平津战役》里,零下的水面,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大家捞起裤腿就下水,戏称“下饺子”。

试问,谁能赢得了这种军队?

最激动人心的十大战争电影:正逢三大战役七十周年(23)

三大战役的时间其实很短,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但这是战略性的决战,不只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真真正正的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之间的“大决战”。

看这三部电影时,要三部一起看,甚至要好多部一起看。从《大转折之鏖战鲁西南》到《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再到《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然后还有《大进军之南线大追歼》《大进军之大战宁沪杭》《大进军之解放大西北》《大进军之席卷大西南》,还有《风雨下钟山》,还有《开国大典》,还有《决战之后》……

人们回顾革命道路坎坷艰辛,在两种命运大决战的四年中,仅人民解放军就牺牲二十六万人,负伤一百零四万人。又何止于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他们随着属于自己的年代去了,他们的身影投映在大地上,将永远不会消逝。

影视大看点:本文来源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