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黄歇怎么死的(春申君黄歇的身世和结局)

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黄歇怎么死的(春申君黄歇的身世和结局)春申君既然是楚怀王之子,那么时人就会称呼他为“王子歇”。众所周知,楚国是芈姓,那“黄歇”之称源自何处呢?太史公掌握的楚国史料十分有限,《史记》对楚国世系和年代的记载就有不少错误,所以弄错春申君的身份也是情有可原。但太史公写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疑以传疑,所以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他又写到“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显名诸侯”,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之子、孟尝君是田齐桓公之孙、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而春申君是楚顷襄王之弟、楚怀王之子,五人身份地位正相等同。《战国策·楚策四》有“庄辛谓楚襄王”一章,东汉高诱注《荀子》,作“庄辛谓楚庄王”;《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杜子”,《荀子》杨倞注作“庄子”,即庄辛,楚顷襄王时人;庄蹻又见于《荀子·议兵》:

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尊贤重士,门客三千,任楚国令尹(宰相)二十余年,匡扶社稷,中兴楚国,名虽楚相,“实楚王也”。不过与之相关的史料有颇多舛误和矛盾之处,学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与考证,使我们得以廓清不少有关春申君的“迷雾”。

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黄歇怎么死的(春申君黄歇的身世和结局)(1)

春申君影视形象

春申君是楚怀王之子

《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从这段记载来看,春申君似乎是一位凭博闻善辩而受到楚顷襄王重用的策士。其实不然,只比春申君晚去世五年的韩非子,在其书中明确指出春申君是“楚庄王之弟”(《韩非子·奸劫弑臣》),此处的“楚庄王”并非春秋五霸的楚庄王熊旅,而是楚顷襄王熊横。钱穆先生对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一事做过考证:

《战国策·楚策四》有“庄辛谓楚襄王”一章,东汉高诱注《荀子》,作“庄辛谓楚庄王”;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杜子”,《荀子》杨倞注作“庄子”,即庄辛,楚顷襄王时人;庄蹻又见于《荀子·议兵》:“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秦师至,而鄢郢举。”而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鄢郢就是在楚顷襄王时。

钱穆先生还指出,“战国时君多有异谥兼行,后人不考”,所以会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纠结而不可解”。

太史公掌握的楚国史料十分有限,《史记》对楚国世系和年代的记载就有不少错误,所以弄错春申君的身份也是情有可原。但太史公写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疑以传疑,所以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他又写到“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显名诸侯”,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之子、孟尝君是田齐桓公之孙、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而春申君是楚顷襄王之弟、楚怀王之子,五人身份地位正相等同。

春申君既然是楚怀王之子,那么时人就会称呼他为“王子歇”。众所周知,楚国是芈姓,那“黄歇”之称源自何处呢?

按照春秋战国时的习惯,人们称呼封君可以用“封地 名”的形式,如公孙鞅封地在商(今陕西商洛市境内),人称“商鞅”;孟尝君田文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市境内),人称“薛文”。那么春申君最初的封地应该是黄邑(今河南省潢川县境内)。黄本是嬴姓古国,春秋时为楚成王所灭,遂成楚国城邑。

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黄歇怎么死的(春申君黄歇的身世和结局)(2)

黄国示意图

至于“春申君”这一称呼,有人认为“春申”是地名,甚至可能与寿春城(今安徽寿县境内)有关,但并无确证。或许“春申”只是一种文辞华美的封号,《史记》就认为黄歇“号春申君”。

春申君始终是楚国宗室重臣

楚国向来重用宗室,楚顷襄王继位后,他的两个弟弟子兰和黄歇分别任令尹和左徒。大家应该对“左徒”这个职位并不陌生,楚国宗室屈原就曾任左徒,当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可见其职权之重。关于黄歇在楚顷襄王时期的活动,见存于《史记》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是《史记·春申君列传》收录的一篇战国故事,说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黄歇给秦王上书陈述利害关系,于是秦王停止伐楚。但这篇文章明显是策士写给秦始皇的,文中提及秦国“先帝文王、庄王”,即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两位是秦始皇的祖父和父亲。另外,文中提及的一些历史事件是春申君死后才发生,所以这篇战国故事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第二件事是《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272年,楚“复与秦平(意为和好),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也就是说黄歇陪同太子在秦国当了十年人质。但《战国策·楚策四》记载,楚顷襄王晚年,赵人虞卿来游说黄歇,希望黄歇能说服楚王和赵国合作,一同讨伐燕国。作为报答,事成之后将把占领的一部分燕国土地作为黄歇的封邑。钱穆先生就此指出:“左徒既要职,谅无留秦十年侍太子久不归之理。盖亦往来道途,时返楚廷。”这一分析颇有道理,楚顷襄王已经将太子派到秦国做人质,不至于再将既是王弟又是朝廷重臣的黄歇也派去。再者,虞卿既然来游说黄歇,显然黄歇当时在楚,且能影响楚廷决策,否则,一位留秦十年的臣子对楚国朝野恐怕也没多大影响了。所以黄歇应该是常年在楚任职,只是和太子往来密切而已。

第三件事是黄歇用计让楚太子回国继位。公元前263年夏,楚顷襄王病重,而身为人质的楚太子却不能轻易返国。当时楚太子和秦相范雎一直维持着良好关系,黄歇就亲自去秦国游说范雎,说楚王现在病重,不如放楚太子回国,这样楚太子万分感激秦范雎,秦、楚的联盟关系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否则一旦楚国有人趁机发难,另立新君,那秦、楚的友善关系恐怕就要结束了。范雎认为有理,就向秦昭襄王禀报此事。秦王下诏:“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黄歇为太子谋划:现在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宫中侍奉楚王,一旦楚王去世,阳文君之子就可能夺得王位,所以太子应该即刻返楚。于是,楚太子乔装扮作马车夫与太子傅一同回国。黄歇估算太子一行不会被秦人追赶上后,就主动向秦王请罪,恳赐自裁。秦王勃然大怒,打算听其自裁,但是范雎劝谏说:一旦楚太子为王,必然重用黄歇,不如放还黄歇以巩固秦、楚之间的良好关系。秦王思之良久,最终采纳了范雎的建议。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病卒,太子继位,是为楚考烈王。

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黄歇怎么死的(春申君黄歇的身世和结局)(3)

楚考烈王影视形象

楚考烈王甫一继位,即“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终考烈王之世,春申君一直担任令尹之职,掌握着楚国的军政大权。

春申君非楚幽王生父

《战国策·楚策四》收录了一则战国故事,说楚考烈王无子,赵国人李园先献妹给春申君,待其妹有孕,又劝春申君献之于楚考烈王。不久,李园之妹生下一子,被立为太子,楚考烈王去世后,太子继位,是为楚幽王。

太史公甚至将这则故事收录进了《史记·春申君列传》。但这则故事漏洞百出。

首先,楚考烈王子嗣众多,正史记载者有四人:王子悍,后继位为楚幽王;王子犹,王子悍同母弟,继楚幽王为君,是为楚哀王;王子负刍,王子犹庶兄,后杀楚哀王自立为君;王子启,曾在秦任丞相,封昌平君,楚王负刍为秦所灭后,被楚将项燕拥立为楚王。

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黄歇怎么死的(春申君黄歇的身世和结局)(4)

十二年丞相启、颠戈(王子启任秦丞相期间督造)

其次,王室选妃必然有严格的审验制度,事涉王室血统,李园之妹若然有孕,岂能轻易过关?

再次,纵然李园之妹蒙混过关,尚未知生男生女,且古代婴儿和小孩夭折率极高,能否长大成人实难可知。

李园之计的成本非常大,一旦败露,便是灭族之罪,而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这则故事肯定是后人虚构,至于编造者,李开元先生认为可能就是楚王负刍。楚王负刍是通过政变篡位的,为了给自己寻求合法性,就需要否定李园之妹所生的楚幽王、楚哀王,于是编造说李园之妹与春申君有染,且楚幽王非考烈王之子,以此证明自己才是王室的合法继承人。

春申君之死

历史上,楚考烈王确实是娶了李园之妹,李园也因为这层关系受到楚考烈王的信任。李园在楚国朝野的势力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壮大,自然难免会与春申君一派发生冲突,但李园一直向春申君示弱,隐忍不发。不过,李园却在暗中蓄养死士。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分析形势,给春申君指出了两条出路,第一条是效仿伊尹、周公,“代立当国”,主持朝政,待少主成年再返还大权;第二条路就是废掉太子自立为王。朱英还提醒春申君要杀掉李园,因为一旦“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然而春申君不听,待楚考烈王病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即被刺杀,而后李园“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这段记载是“李园嫁妹”故事的一部分,文学虚构色彩浓厚,但其中多少还是有一些历史的影子可寻,如朱英确实是春申君的门客,也是春申君的重要谋士;春申君的权势之盛也确实到了可以自立为王的地步,而且他是楚怀王之子,也有这个资格。只是春申君当时已经年是七八十岁的老翁,未必会有这心思。

李园发动政变的原因显然不是所谓的“灭口”,而应该是为了拥立自己的外甥。上文已经提及,楚考烈王子嗣众多,李园之妹所生二子恐怕并不被春申君看好。以春申君的威望和势力,足以废立新君,所以李园才会冒险发动政变。

春申君一生出将入相,曾带兵救赵、灭鲁,组织关东诸侯合纵攻秦,可谓波澜壮阔,但最后却被李园算计,只留下太史公一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评价,令人感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