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美正片(钟美美被下架又让我想起这部电影)
钟美美正片(钟美美被下架又让我想起这部电影)这一看不要紧,鱼叔直接上瘾了!幸好现在网络发达,通过各种途径,我们还能看到不少钟美美的视频。这下,鱼叔来劲了!一个小孩能有多大能耐,惊动到要下架的地步?非得亲自瞅瞅去——
钟美美这段时间特别火。
起初,鱼叔也没多在意,就知道有这么个小孩,学老师学得特别像。
还被网友们追加了「影后」的桂冠。
直到近几天,又听说钟美美的视频「大量下架」,甚至还有被「约谈」的传闻。
这下,鱼叔来劲了!
一个小孩能有多大能耐,惊动到要下架的地步?
非得亲自瞅瞅去——
幸好现在网络发达,通过各种途径,我们还能看到不少钟美美的视频。
这一看不要紧,鱼叔直接上瘾了!
根本停不下来!
这娃儿,两个字——
人才!
模仿得也太惟妙惟肖了吧!
就算是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却能让天南海北的网民都能浮现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
难道,全国的老师都一个样?!
不过遗憾地说,这样的模仿视频,不被约谈下架才怪。
鱼叔这么讲,不是认为它应该下架,而是相信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在看完这些视频后,一定会向他「施压」。
看看钟美美自己怎么回应?
“我不想发那些了,想换个风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师了,我看他们挺多看腻了。”
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换风格为什么要删视频呢?
还没两天,当地教育局就承认了学校与钟美美「有接触」。
还说,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作品。
听完老师一席话,鱼叔更纳闷了:
模仿个别老师的丑态,就是负能量了?
喜剧,不就是用夸张、讽刺的方式,博人一乐,发人深省。
小品之王「赵本山」不是还爱模仿大忽悠?
伍迪·艾伦哪部作品不是在模仿虚伪的知识分子?
卓别林不也是在《大独裁者》里模仿了希特勒?
按这个道理,这些作品全是负能量?不适宜观看?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钟美美能走红,正是因为大家对他的表演认可!
也同时说明,这样的老师的确普遍地存在。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做到为人师表,钟美美的模仿又怎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共鸣?
现在的教育系统,若是连这样一个有表演天赋的孩子都无法容纳,那真是一件万分可惜的事情。
今天,鱼叔就推荐一部经典影片。
探讨一下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的天赋——
《跳出我天地》
影片诞生于2000年。
作为非竞赛影片首映于5月的戛纳电影节,收获一致好评。
等到正式上映后很快成为话题电影。
不仅票房大卖,还在次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上拿下最佳英国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多个奖项。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此前一直活跃于英国戏剧界,至今已执导了超过100部舞台剧。
《跳出我天地》是他的电影长片处女作。
首次踏足电影界,就大获成功。
随后,他还陆续拍摄了《时时刻刻》《朗读者》等优秀作品,以及网飞的热播剧《王冠》。
这部《跳出我天地》,相信不少鱼友都看过。
但过去提及此片,多是强调「励志」「青春」「梦想」这些关键词。
鱼叔这回着重从另一个角度说说它!
况且,影片在今年刚好迎来「上映20周年」纪念日,这同样也是一次值得回顾的时刻。
与其他励志电影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跳出我天地》其实包含了两条平行线索。
一条就是讲述12岁少年比利,如何迷恋上芭蕾舞,并在芭蕾老师威尔金森的指导下不断学习。
另一条线索,则是1984年背景下,比利的哥哥和父亲正在参与的「英国矿工大罢工」。
为什么要把一个追梦者的故事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
而且,影片中关于罢工的戏份还不少。
这绝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比利所在的矿工家庭是多么得困难。
它其实还有两方面的用意。
第一,是罢工运动与芭蕾舞练习形成一种「两极化」的对比。
罢工,呈现的是「刚」。
充满了暴力和对抗。
而芭蕾舞,展示的是「柔」。
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炼。
这一刚一柔两种力量,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两种性别的划分标准。
在父亲眼里,男孩就应该学习拳击、摔跤这种激烈的对抗运动,这才够「男子汉」。
所以,他原本是要将比利送去学习拳击。
希望儿子能够充实自己的「武力」,而非「舞」力。
可惜,比利对这方面完全不在行——
机缘巧合下,他在隔壁的芭蕾舞课上,发掘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他开始对跳舞感到着迷,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舞蹈练习中。
当父亲发现时,根本无法接受这一点。
在父亲、哥哥眼里,芭蕾完全是属于女孩子的东西。
一向暴躁的哥哥甚至对着舞蹈老师破口大骂:
「你想干嘛?想把他变成娘娘腔?」
到这里,便引发出了一个常见的教育问题: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孩子应该学什么?
是性别吗?
显然不是。
鱼叔认为,是「兴趣」,孩子自己的兴趣。
只有兴趣,才能有效地推动孩子学习成长。
只有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自身潜力。
除此之外,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预示。
参加罢工与学芭蕾,分别代表了底层工人家庭的「两种出路」。
罢工是用联合的手段,去改变工人阶级的现状。
它依靠的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而学习芭蕾,则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奋斗。
从某种程度上看,有那么点自私……
但实际上,这条路才是最现实,最直接的。
上个世纪,英国此起彼伏地兴起了许多次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可英国工人的问题有得到实际的解决或者改善吗?
没有。
每次的运动结果,都是少数的工会领袖,成为最后的利益获得者。
而大部分的底层工人,依旧陷在困境之中。
《跳出我天地》中的那场工人罢工运动,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而得知这个消息的同时,比利也刚好收到了伦敦皇家芭蕾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只不过,此时的父亲已经不那么在乎罢工运动的结果了。
他和大儿子,已经决定重回矿场,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供给比利进修的学费。
而比利通过自己的奋斗,最终走上职业舞者之路,成为舞台上的明星,不负家人的期望。
所以说,罢工这条线索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它强化了片中的两股力量的对峙,两种观点的争辩。
更重要的是,让父亲和哥哥这样的家人角色没有失去应有的分量。
说实话,「励志」这个概念,对于一个12岁少年来说,还没有那么清晰具体的认知。
当面试官问比利,跳舞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比利这么回答:
这个年龄上的孩子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这些,更多是一种「直觉性」的。
但这种兴趣和特长,能否坚持下去,最关键的还是得看家长的支持与否。
试想,如果影片中的父亲没有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偏见,没有用尽全力支持比利的舞蹈事业……
单靠比利自己,还能成功圆梦么?
老父亲不仅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罢工运动,
还主动典当了家中的贵重财物,为比利赴伦敦考试筹集资金。
当然,老师的作用也很关键。
正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威尔金森就是一位好伯乐。
她慧眼识才,为比利倾尽所有的指导,以及慷慨的援助和推荐。
相比之下,我们再看另一部英国电影。
肯·洛奇执导的《小孩与鹰》。
同样是一个叫比利的小孩,同样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工人阶级家庭,同样在十多岁的年纪发现了自己的兴趣——
这个兴趣同样有点冷门:
驯鹰!
然而,这个比利就要不幸得多。
崇尚暴力的哥哥每天都在欺负他,甚至最后残忍地杀死了他心爱的鹰。
在看到被扔在垃圾桶的鹰的尸体,小比利伤心不已……
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来说,是异常残酷的。
很可能会留给他严重的心理阴影,使他长期处于孤僻、自卑的状态。
可见,《跳出我天地》中比利的成才之路,不能少了父亲的支持和老师的关怀。
如果仅仅用励志这个标签,去概括整个电影的主题,远远不够。
影片以一种轻快而温情的笔调,驳斥了社会对性别意识的固有偏见,也透析了孩子教育的本质——
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发挥。
新时代的人才,一定具有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特质。
如果还是抱着固有的观念、陈旧的教条、狭隘的眼光,又如何培养出未来的明星?
孩子的梦想,需要呵护;
孩子的天分,更要珍惜。
这弥足珍贵的萌芽,最令人遗憾的方式,就是被提前扼杀。
每个孩子最终都会长大。
是拥有足以翱翔的坚韧翅膀,开辟自己的天地;
还是掉落到地面,被打磨得圆滑而无趣,继续重复他人已经走过千百万遍的老路。
那把剪刀,现在就握在大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