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让人终身难忘的香港电影(依然谢谢香港电影)
看了让人终身难忘的香港电影(依然谢谢香港电影)1998年这句话,在张国荣的纪念会上,梁朝伟自述自己拨打哥哥电话,重新说过。我们会记得。谢谢香港电影,谢谢香港电影人。1997年这一年的开头,香港电影金像奖将9个奖项颁给了《甜蜜蜜》。这部电影回顾了回归前十年,香港新移民的艰辛岁月。人群穿梭,李翘终究没有追到黎小军疾驰的单车,却在邓丽君的死讯中在异国重逢。
一瞬20年。回归以来,关于“香港电影死了”还是“香港之光犹存”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是,香港电影已经告别黄金时代,但梳理回归后的作品流水账,仍能见佳作,乃至经典。
幸而还有陈可辛徐克勇敢北上,幸而还有周星驰彭浩翔鬼才当空,幸而还有银河映像铁三角坚守本土,幸而还有寰亚豪掷2000万香港电影届几乎倾其所有联手救市的《无间道》,幸而还有吵完架仍然拿钱给许鞍华拍好戏的王晶。
幸而还有香港电影人的团结、坚韧和童真。
并非旧欢如梦。在回归20周年的晚会上,大幕上一一弹射出这些闪亮的名字时,古巨基唱起他的伯乐张国荣的歌: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我们会记得。谢谢香港电影,谢谢香港电影人。
1997年
这一年的开头,香港电影金像奖将9个奖项颁给了《甜蜜蜜》。这部电影回顾了回归前十年,香港新移民的艰辛岁月。人群穿梭,李翘终究没有追到黎小军疾驰的单车,却在邓丽君的死讯中在异国重逢。
这句话,在张国荣的纪念会上,梁朝伟自述自己拨打哥哥电话,重新说过。
1998年
虽然第18届金像奖大赢家是《野兽刑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最佳男配),但说到底,印在大家心里面的,还是《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吧。
古惑仔系列的繁殖能力让人惊叹。正传系列有7部,外传系列有4部。人在江湖、猛龙过江、只手遮天,分别在1996年1月、3月、6月上映,速度令人咋舌。其余的也陆续在97年、98年到2000年之间完成了拍摄、制作和上映。
里面人物各个鲜活,令人难忘。也许当初香港电影人压根想不到,这个技术上粗制滥造的系列电影,席卷了整个内地的录像厅,也席卷了一代少年的心。友情岁月这个文法不通的词汇,也成为了内地80后固定的青春记忆。
也在那一年,吴彦祖出道,与冯德伦一起演了《美少年之恋》。
感谢电影让他们认识。也感谢他们至今仍老友鬼鬼。并且没有残掉。
1999年
前两天王菲在金马奖上怼金城武的视频又被翻出来。
阿武问阿菲,你知不知道今年有一部文艺片蛮卖座的?
台下的小柔笑得好开心。阿菲却答:哪一部啊?我真的不知道。
“那部片子叫做心动。”
“哦,真的啊?”
有多久没见你,以为你在哪里,原来就住在我的心底,陪伴着我的呼吸。浩君和小柔兜兜转转,留下了经典的天空照片;
以及金城式的求婚。
那一年,张柏芝凭借《喜剧之王》出道。如果不是八年后的艳照门,张柏芝应当是现今独挑香港影坛女演员大任的大青衣吧。
刘德华出演了《暗战》,并凭借此片在第二年终获香港金像奖影帝。“这么多年从未拿到过电影方面的奖,我已习惯了不拿奖。”那一年,他的对手分别叫:曾志伟、黄秋生、刘青云、吴镇宇。
2000年
世纪之交诞生了两部伟大的电影,《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
《卧虎藏龙》可以不算做香港电影(虽然也横扫了金像奖)。但《花样年华》从头至尾从骨到皮都是。已经记不清《花样年华》到底上了多少个“世界最佳”“华语最佳”“亚洲最佳”的电影榜,但王家卫留给观众的那些暗涩鲜浓的色调,咿咿呀呀的吟唱,沉缓木讷的对白,繁复的符号意向,他所营造出来的独属于他的奇怪又瑰丽的世界,已足够让“香港电影”四个字生辉。
与王家卫齐肩的当是银河映像。三个又像又不像的大佬,拍出了无数黑、狠、冷的作品。
1997年,韦家辉拍了《一个字头的诞生》。1998年,游达志拍了《暗花》,1999年,杜琪峰拍了《枪火》《暗战》《再见阿郎》。而在营造银河体系的同时,深谙商业电影之道的杜琪峰定时推出卖座的商业电影,以支撑银河映像完成风格化的作品。
他们在这一年推出了《孤男寡女》。这种商业上极其成功的都市轻喜剧,银河映像随手捻来。这部戏也开始了刘德华和郑秀文长达数年的银幕经典情侣合作。那时,港女的代表不是余春娇,而是郑秀文。
哦,对,那一年,陈冠希出演了《特警新人类2》,惊艳出道。两年后你们就能看到年轻版的刘健明了。
2001年
这一年,有星爷拉着赵薇光头出演的《少林足球》。有许鞍华给出张学友表演巅峰的《男人四十》。有刘德华再度携手郑秀文,推出更受欢迎的《瘦身男女》。
但别忘了这一年还有一部重要的香港电影:第一部麦兜电影《麦兜故事》上映。
凭借着近乎愚蠢的执着和善良,这只粉色小猪在希望、失望的交替更迭之中,努力创造着自己平凡而美好的生活,也俘获了无数港人的心。
这部土法炮制而不妥协于主流的街坊动画,被认为是创造出百分百的香港精神。因此,大受欢迎。那首《仲有最靓的猪腩肉》,真是让人笑中带泪,百转千回。
2002年
不用说,这一年香港电影留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无间道》。
它有多成功呢?获奖无数,票房爆发,出了2部续集,被好莱坞翻拍,盘活了戏骨,捧红了新人,每一位表演者的表演都引人入胜,电影音乐流行,台词流行……最重要的是,人们又重新开始谈论香港电影了。
《无间道》的巨大成功让人忽略了《金鸡》。事实上我至今认为它能位列最好的香港电影之一。
人到中年的妓女阿金在自助银行中遭遇劫匪,身无分文的她向同病相怜的劫匪讲述自己在欢场经历的故事。典型的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故事,用搞笑的方式讲述个人命运与时代沉浮,辛酸亦有,温暖亦有。
另一个现象是,这一年突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惊悚片,《双瞳》,《三更》,《异度空间》。
2003年
张国荣、梅艳芳相继离世。春天,遭遇非典。对香港娱乐圈来说,这是悲伤、压抑的一年。
令人欣慰的是,张柏芝在《忘不了》中交出了人过目难忘的表演。尔冬升将她调教成金像影后。从此,人们对张柏芝的期待,超出了那张有着惊人美貌的脸。
她在那一年,还同时拍了《大只佬》。这个女警员的角色也同时获得金像奖提名。
这是张柏芝之年。她洗尽铅华,她完美生长。
彭浩翔在那一年拍了《大丈夫》,并入围金像奖新晋导演。两年前他的《买凶拍人》获最佳编剧提名。彭浩翔开始被看重,不过他的影响力尚在香港。直到7年后他拍了《志明与春娇》,才真正在内地观众那里站稳脚跟。不过彭浩翔似乎不怎么在乎。
2004年
这是周星驰与王家卫之年。星爷拍了《功夫》,王家卫终于拿出了他的《2046》。
《功夫》甚至比《少林足球》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关于本片的影评和研究,多年来层出不穷。我只记得叼着烟的包租婆,光着屁股的酱爆,“还!有!谁!”的鳄鱼帮老大,你有没有忘记斧头帮的舞蹈,弹琴断魂的猫,和黄圣依的那滴泪?
在周星驰孩童般的想象力和毕生之力的功夫朝圣当中,天马行空的轻灵和意向广阔的雄浑融为一体,猪笼城寨与功夫世界奇异并存。
十几年过去了,《功夫》依然面目清晰。
2005年
陈可辛正式北上,拍摄了《如果·爱》。杜琪峰固守香港,拍了《黑社会》。徐老爷拍了《七剑》。刘伟强借了日本的故事,请了台湾地区的天王,拍了《头文字D》。
这就是香港电影人。如果本土不行,那就北上;如果有人北上,那我就坚守;如果坚守不行,那就请人进来。不管怎么样的境遇,始终勤奋,始终在创作。
《如果·爱》获得巨大成功,一共拿到29项电影提名。与徐克对技术突破的痴迷一样,陈可辛对类型片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这是中国歌舞类电影的代表作,周迅、金城武和张学友都奉献了极佳的表演。
其实那一年还有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关锦鹏的《长恨歌》。本欲做断肠句,却招来嬉笑声。这部自说自话的电影备受冷遇。自那以后关锦鹏一蹶不振,郑秀文也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几乎闭关。
这个香港商业电影最后的一姐倒下了。
2006年
个人认为这一年最好的作品是《伤城》。
但比起极盛时期的港片,《伤城》无论是从叙事、表演还是氛围营造,都没有什么突破。
徐静蕾的乱入,更是让港味大打折扣。从那开始,香港电影似乎习惯了使用内地女演员,但也仅仅作为“反派妻子”“警员女友”等形象模糊存在。
然而,内地势力仍然止不住地大量涌入。从2007年的金像奖入围名单就能看出:
《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平分秋色,内地大导演在古装大片中的厮杀延展到了金像奖的台上。而最佳亚洲电影是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
巩俐的最佳女主周迅的最佳女配,让香港媒体愤怒叹息。刘青云终拿影帝,获奖影片却是毫无说服力的《我要成名》。
虽然在其后的几年间,香港女演员中,惠英红、鲍起静、叶德娴、乃至更年长的邵音音大放异彩,令人感佩,但另一方面,新生代却始终无人接棒,让人扼腕。
还好,还有彭浩翔的一部《伊莎贝拉》。梁洛施清新得让人心中一动。可惜很快她也因为为李家生子而隐退了。
2007年
本年度最重要的作品当然是《投名状》。陈可辛无疑是北上最为成功的导演。但其实你已经很难讲,《投名状》是一部香港电影了。
李连杰贡献了他最复杂的文戏角色,一直演文艺片的金城武反而打得比较多。香港电影人最爱的主题之一就是兄弟情,陈可辛给出了一个新鲜的方向。
同一年,尔冬升的《门徒》保留了港片的纯正血脉,这部戏的监制竟然也是陈可辛。刘德华出演了大反派,你能看到他的一种决心。更重要的是《门徒》捧出了古天乐和吴彦祖极具质感的突破表演,让人欣慰的是,他们逐渐从明星变成了演员。
当然,在接下来,我们就要无数次看到这几张脸:古天乐,吴彦祖,张家辉,刘青云。他们排列组合,在不同的香港电影里让人眼花缭乱,无法分清。
2008年
相比星爷的《长江七号》,许多香港电影人更愿意承认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在此之前,许鞍华接连拍摄了《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两部合拍片,咖位高至周润发,赵薇,斯琴高娃,谢霆锋,却票房平平。她选择回香港。
这是一部淡然、平实却动人的属于香港人的电影。电影中的学生张家安、张母,以及梁欢,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个时代的人一样,过着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许鞍华放弃了拍摄“悲情城市”的初衷,选择了香港这座城市平静而温情的一面。
果然打动了香港人。
这一年,更令香港人震动的,是年初的艳照门。此事波及数位香港当红的一线明星,使香港娱乐圈遭受重创。
2009年
陈可辛似乎永不停歇。他监制的《十月围城》以18项提名在次年的香港电影节领跑,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别的片子乏善可陈。
影片中的香港,是在上海复制而成。就地理位置而言,香港再也不是香港电影的重心了。
不过那一年,还有一部电影叫做《岁月神偷》。深水埗一个普通四口之家的故事,拍摄完全在香港市中心的永利街完成。
吴君如在剧中的台词“难一步,佳一步”,足以慰藉港人之心。
2010年
这无疑是香港电影的小年。
次年金像奖的入围名单上,哪怕是一部安慰之作也没有。《打擂台》《狄仁杰》《线人》《叶问2》《剑雨》《月满轩尼诗》,每一部都面目模糊。
《月满轩尼诗》是汤唯被冷藏后的第一部作品,张学友的角色基本是复制珠玉在前的《男人四十》,金牌编剧岸西亲自指导,怎么都觉得应该是一部好戏。
但却不是。
唯一的惊喜是彭浩翔,他在这一年拍出了《志明与春娇》。
这是一部非常纯,非常纯的香港电影。里面的人物角色、情节发展、地点设置、情感转折、各种细节与滋味,只有香港人最懂。
2011年
桃姐!桃姐!
在许鞍华的镜头中,刘德华忘了自己有多帅。
叶德娴光彩熠熠,有如神助。
哪怕是镜头不多的秦海璐,也给人留下了整容般的演技。
许鞍华极其冷静,极其克制,坚决不往前多走一部,却能让人见生死,见天地,见众生。
2012年
又是失望的一年。逆境之中的香港电影,类型、题材愈发单一,难见突破之作。
《春娇与志明》北上,离《志明与春娇》差得远。《听风者》,离《风声》差得远。烂片如莫名其妙的《大魔术师》、不知所云的《十二生肖》者,竟然也可以登上金像奖的入围名单。
金像大赢家《寒战》,除了场面与技术花费血本确实震撼,以及家辉叔的演技硬撑,哪里能望当年银河映像的项背:《暗战》、《暗花》、《枪火》、《PTU》、《黑社会》……
我只记得郭富城和梁家辉穿西装好帅。
2013年
一拖再拖的《一代宗师》已经拖成了一个梗,在这一年终于亮相了。
梁朝伟固然很好。
但更要谢谢王家卫还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章子怡。
自泼墨门后,章子怡一度把自己浪费在莫名其妙的小妞电影里。《一代宗师》证明了她仍是最好的华人女演员之一。
王家卫和他的搭档邹静之、袁和平、张叔平都抵达了一个巅峰。他耗费十年心血得来的一部电影,让他的神神叨叨、磨叽、纠结,变得合情合理,不容指责。他对旧时代、旧秩序的眷恋,他对时间的执着,他对电影氛围的铺设营造,对电影镜头的精雕细琢,合起来是史诗,拆开看是绝句。
与此同时,星爷在内地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西游降魔》刷新了当年的华语电影票房记录。
2014年
从奖项上来说,《窃听风云3》是2014年最重要的香港电影。但事实上,三部《窃听风云》都比较勉强,难入人心。
演员的表演,导演的叙事,都没有问题,但也没有惊喜。吴彦祖刘青云和吴天乐纯熟稳定,但你有没有看厌?
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是《黄金时代》。对这部影片,大致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不好看,另一种是无从评价。但一部电影无从评价,也许是因为它呈现出来的事实经验或者精神气质,超出了观者的现有经验,让人措手不及。
《黄金时代》也许确实超越了大部分人的观影经验,但它仍然是一部诚恳的作品,值得尊敬。
电影所展现的时代,“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是自由的无所畏惧的时代。是纵横四海畅所欲言的时代。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细节是:《金鸡SSS》让王菀之赢得次年金像奖最佳女配和最佳新人。她在一年之中三获最佳新人提名,作品包括《金鸡SSS》,《分手100次》以及《百变爱人》。一个小众的创作型歌手,一年之内拍3部电影,还全部获奖……
她在今年还出演了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
2015年
《踏血寻梅》推出了90后影后春夏。可惜并不是香港人。
《智取威虎山》是内地人的记忆,男一和女一都是内地演员,很难说徐老怪拍的还是香港电影了。香港演员舒淇在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中献出了光芒四射的表演,但你也很难说,这是有着香港血脉的电影了。
这一年,香港电影人并没有独立奉献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光影瞬间。
2016年
整个一年,晃来晃去的都是《七月与安生》双生花。
横扫金马奖7项提名,金像奖12项提名,导演曾国祥,监制陈可辛。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以后,陈可辛又监制了另一部香港年轻导演许宏宇的电影《喜欢你》,为他请来周冬雨和金城武。
这两位导演,既靓仔,又年轻,还有才华。
曾国祥是曾志伟之子。其成功隐喻的传承之意,令人欣慰。
在双生花的青春气息和古灵精怪的双重碾压下,汤唯要是再获提名,就真的……可她还是获了。
我们来看曾经不可取代的王佳芝的入围片单:2011年《月满轩尼诗》,2012年《武侠》,2014年《北京遇上西雅图》,2015年《黄金时代》,2016年《三城记》,2017年《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不知道这是汤唯的尴尬,还是香港电影的尴尬。
2017年
2017年过半,这也许是余文乐年。一部《春娇就志明》,一个长大的张志明;一部《一念无明》,一个罹患躁郁症的失业青年,在商业和口碑两处成就着余文乐。
谢霆锋忙着谈恋爱、做生意和当厨子,陈冠希忙着怼人躲狗仔学习当爹,昨日的“明日之光”只剩下余文乐一个。他不争不抢,不紧不慢,离偶像这个词越来越远,离演员这个词越来越近。
200万港币预算,还不如流量花生们在中国内地一部烂俗IP剧中一集的片酬。余文乐与两位前辈——金像影帝曾志伟、金马金像双料女配金燕玲均零片酬出演。一共拍摄了16天。
很高兴这篇流水账最终能落笔在《一念无明》。它再次证明:
电影之好坏与钱无关,与时间无关,与咖位高低无关,与场面大小无关,与导演资历无关,与市场资源无关,只与心有关。自始自终,香港电影最动人的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