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版《四世同堂》(话剧四世同堂迎来第300场纪念演出)
话剧版《四世同堂》(话剧四世同堂迎来第300场纪念演出)演出结束,田沁鑫院长感谢并称:“源于老舍先生作品本身的生命力,也源于观众对好作品的需求。《四世同堂》里讲中国人的坚持,这部书和这出戏也体现了老舍先生对文化的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总台央视记者 曹岩)
本周末,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改编自老舍同名巨著的话剧《四世同堂》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迎来第300场纪念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掌声。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作为该剧编剧、导演内心充满对观众的感激之情。她表示:感谢观众12年来对老舍先生这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的热爱及呵护;对改编话剧的肯定与支持!观众对作品的喜爱,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精品力作的动力源泉。
2010年,话剧《四世同堂》首演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12年间,《四世同堂》巡演海峡两岸五十余座城市,征服近三十万观众,名家名著的厚实、导演手法的创新、剧院主创艺术家们制作的精良;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项目运营中心独特的推广传播,让带着百姓温度,讲述民国百姓故事的平民史诗《四世同堂》一剧,全国巡演爆棚,被观众誉为“北京第一剧”。
导演用“新现实主义”手法,把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北京胡同“搬迁”到全国各地的舞台上,以祁、冠、钱三家为代表的“小羊圈胡同”的门楣,通过灯光设计,营造出屋里屋外、墙里墙外的视觉效果,里面的人或是窃窃私语,或是觥筹交错,如同“影戏”,其效果令人感动与回味。几辆真实复原的黄包车在舞台上满场飞奔,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就在这虚实结合、自然流动的舞台环境中交替上演。
14日晚,该剧在时隔两年后重返国家话剧院剧场,观众对该剧的反响,相比以往演出时更为热烈,演出时不时夹杂鼓掌和叫好声。剧中,刘金山饰演说书人,风趣幽默,正面角色如祁瑞宣、钱默吟,反面角色如冠晓荷、大赤包,小人物如车夫小崔、白巡警,通过演员们娴熟的台词功夫和表演功底将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每一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赢得了观众的一致盛赞。
演出结束,田沁鑫院长感谢并称:“源于老舍先生作品本身的生命力,也源于观众对好作品的需求。《四世同堂》里讲中国人的坚持,这部书和这出戏也体现了老舍先生对文化的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总台央视记者 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