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其实,结合地理和历史因素,芬兰和苏联对彼此持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二战以前,两国的边境在列宁格勒以北仅30英里的地方。而且早在1918年,德国军队就已经进驻芬兰对抗共产主义势力;而英法两军更是在 19世纪 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就进入芬兰湾,对圣彼得堡进行封锁或进攻;18世纪初,法国也曾在赫尔辛基港建造了大型要塞,准备进攻圣彼得堡。20世纪30年代,在曼纳海姆将军的带领下,芬兰开始强化军队和国防力量,这位将军曾经领导白军赢得了芬兰内战的胜利。许多芬兰人在1939年的夏天志愿承担了巩固芬兰主要防线的工作,这道跨越卡累利阿地峡的防线被称为"曼纳海姆防线",卡累利阿地峡把芬兰东南部和距离芬兰最近的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分隔开来。当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与苏联越来越呈现出相互对抗的姿态时,芬兰一直试图维持一种中立的外交政策。但与此同时,苏联对芬兰这个在内战中借助德国的力量打败国内

芬兰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存在感一直不高,属于闷声发大财的类型。但随着每天关于俄乌局势的新闻扑面而来,部分情节极度相似的苏芬战争就映入脑海。当然结局是否也出现雷同,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大家可以自行与今天的世界做个对比。

现在言归正传,大家点赞上车。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1)

芬兰属于北欧国家,人口不足600万,西面与瑞典相邻,东边与俄罗斯接壤。有书面记载的芬兰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100 年前,自此之后,芬兰一直是瑞典和俄国的争夺对象,但大部分时候都处于瑞典的控制之下,直到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在19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沙皇允许芬兰拥有自治权,芬兰可以有自己的议会、行政权和货币,而且俄国没有强迫芬兰人使用俄语。但是,在 1894年尼古拉斯二世成为新沙皇后,他任命尼古拉·博布里科夫为芬兰大公国总督,自此俄国开始对芬兰实施高压统治。直到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芬兰宣布独立。

芬兰的独立引起了一段惨烈的芬兰内战。一方是被称为"白军"的保守政府派,由在德国受训的芬兰部队组成,并受到在芬兰境内的德军协助。他们的对手是代表芬兰共产主义势力的"红军",以及驻扎于芬兰境内的俄国部队。1918年5月,白军屠杀了近8000名红军,还有2万名红军被困在集中营,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去。所以,如果按一国平均每个月被杀害的国民人数占国民总人口的比例来算,芬兰内战是 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之前,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内战。但庆幸的是,这场内战并没有导致国家分裂,芬兰国内势力达成和解,幸存的左翼红军重新获得了完整的政治权利,在1926年,一名左翼人士还成了芬兰的总理。然而,有关内战的痛苦记忆还是让芬兰对俄国心存恐惧,因此影响了之后芬兰对苏联的态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芬兰始终对苏联感到畏惧。首先,两国在意识形态上不同∶芬兰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则是共产主义。其次,芬兰人无法忘记末代沙皇对芬兰的压迫,他们害怕苏联会重新夺回芬兰。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2)

曼纳海姆

20世纪30年代,在曼纳海姆将军的带领下,芬兰开始强化军队和国防力量,这位将军曾经领导白军赢得了芬兰内战的胜利。许多芬兰人在1939年的夏天志愿承担了巩固芬兰主要防线的工作,这道跨越卡累利阿地峡的防线被称为"曼纳海姆防线",卡累利阿地峡把芬兰东南部和距离芬兰最近的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分隔开来。当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与苏联越来越呈现出相互对抗的姿态时,芬兰一直试图维持一种中立的外交政策。但与此同时,苏联对芬兰这个在内战中借助德国的力量打败国内共产主义势力的资产阶级邻居却持怀疑态度。

其实,结合地理和历史因素,芬兰和苏联对彼此持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二战以前,两国的边境在列宁格勒以北仅30英里的地方。而且早在1918年,德国军队就已经进驻芬兰对抗共产主义势力;而英法两军更是在 19世纪 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就进入芬兰湾,对圣彼得堡进行封锁或进攻;18世纪初,法国也曾在赫尔辛基港建造了大型要塞,准备进攻圣彼得堡。

所以,在看到希特勒于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接管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开始对波兰造成威胁时,苏联知道自己并不安全,于是苏联向波兰提出共同防卫计划,来应对来自德国威胁,但法国、英国和波兰都拒绝了这个提议。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3)

然而1939年 8月,希特勒和斯大林突然停止敌对,并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被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这次轮到芬兰人怀疑,这份条约中是不是包含了分割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德国承认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该条约签署后,德国随即闪电入侵波兰,几周之后,苏联进入波兰东部。

苏联为何这么做?很简单,就是要让苏联的国界尽可能像西推移,以应对德国可能带来的威胁。所以,苏联接着对邻近的波罗的海四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芬兰发出最后通牒。对于前三个国家,苏联提出的要求是在其境内设立苏联军事基地,并且苏军可自由出入基地。这三个小国知道自己挣扎无望,所以全部接受苏联要求,到了1940年6月,三国被苏联吞并。但对于芬兰,苏联在 1939年 10 月初提出了两项要求。第一项要求是,苏芬两国原本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必须要撤到离列宁格勒更远的地方,这样列宁格勒就不会被他国任意轰炸或据为己有。虽然芬兰本身对苏联不构成威胁,不会袭击苏联,但从现实角度考虑,苏联担心某些主要的欧洲力量会通过芬兰打击自己。第二项要求是,允许苏联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南部海岸建立海军基地,并要求芬兰割让位于芬兰湾的一些小岛,而且苏联愿意用另外一块两倍大的领土进行置换。

苏芬两国之间的秘密谈判从1939年 10月持续到11月。芬兰方面同意做一些让步,但远远没有达到苏联的要求,尽管曼纳海姆将军强烈敦促芬兰政府做出更大让步,因为他清楚芬兰军队的弱势,并且他很清楚苏联提出这些要求完全出于地理原因。可是,芬兰政府内部各方势力一致拒绝进一步妥协。

芬兰人如此同仇敌忾、拒绝妥协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苏联的真实目的是要侵占整个芬兰。芬兰人担心这次要是满足了苏联的要求,将来就没法拒绝苏联更多的要求。如果芬兰放弃了卡累利阿地峡的陆地防线,苏联经由陆路大举入侵芬兰将会变得轻而易举。而如果允许苏联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海军基地,那么苏联将能够同时从陆路和海路对芬兰首都进行轰炸。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4)

芬兰人其实也是从捷克斯洛伐克的遭遇中吸取了教训。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被迫将最坚固的防线——苏台德山脉边境割让给德国,导致它在1939 年面对德国的全面入侵时毫无防备之力。

芬兰人拒绝妥协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他们对苏联的误判∶芬兰人认为苏联只是虚张声势,他实际想要的并没有说的那么多。同样地,苏联也出现了误判,他觉得芬兰人也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但苏联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区区小国竟如此疯狂,竟然敢和比自己人口多出近50倍的大国一较高下。

而芬兰人拒绝妥协的第三个原因就更有意思了,芬兰误以为它的那些“朋友”们会帮助自己防卫。除此之外,芬兰部分领导者推测,如果苏联攻打芬兰,芬兰的军队至少能撑半年,尽管曼纳海姆将军警告他们这绝不可能。

1939 年 11月 30日,苏联对芬兰发动进攻,随之而来的战争被称为冬季战争。苏联军队在两国边界沿线发动攻击,赫尔辛基等芬兰城市遭到轰炸。在轰炸第一晚,芬兰的平民伤亡人数就达到了其在二战期间平民伤亡总数的10%。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5)

在战争爆发时,苏芬双方军力悬殊。苏联当时有1.7亿人口,而芬兰仅有370万人口。苏联只动用了4支军队对芬兰发起进攻,共计5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一些军队作为储备军力或用于其他军事用途。而芬兰以全部军力抗敌,军队被分为9个师,总共也不过12万人。苏联以数以千计的坦克、现代战机和现代火炮装备其步兵团,而芬兰几乎没有坦克,没有现代战机,没有现代火炮,没有反坦克步枪,也没有防空措施。最糟糕的是,尽管芬兰有一些不错的枪支,但是弹药严重不足。所以芬兰士兵接到的命令是,为了节省弹药,在苏联军队靠得足够近之前,不准开火。

如果苏联决心要打,芬兰不可能有胜算。芬兰自己也非常清楚,但是他有另外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可能延缓苏联的胜利,让他们尽可能地付出更大的代价。具体而言,芬兰的目标是要进行长期抵抗,为芬兰政府争取时间从友国招募军力,同时让苏联无法承受不断消耗的军力和军费。

让苏联和其他国家都意想不到的是,芬兰守住了自己的防线。苏联制订了沿着整条苏芬边界进攻芬兰的军事计划,包括跨过卡累利阿地峡,攻破曼纳海姆防线,还试图从芬兰最窄点进入芬兰中部,从而把芬兰"拦腰斩断"。面对进攻曼纳海姆防线的苏联坦克,缺乏反坦克步枪的芬兰人发明了"莫洛托夫鸡尾酒",就是一种土制燃烧弹。还有一些芬兰士兵躲在掩体中,等苏联坦克开过来时,将木段塞入坦克的履带,让其停下来,然后几名芬兰士兵跑到坦克前面,用步枪分别瞄准炮管和观察孔,把坦克里的苏联士兵击毙。当然,芬兰反坦克战队的伤亡率高达70%。而这也让各国的观察者敬佩不已。

那么,面对苏联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芬兰军队如何顶住攻势,坚守了这么久呢?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6)

首先是动机。芬兰士兵明白,他们的身后都是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们没有退路。而且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的战争和现在不一样,现代战争会尽可能的减少平民的伤亡,但是历史并不是如此。

第二个原因是,芬兰士兵习惯了在冰天雪地的森林里生活和滑行,他们对作战区域的地形已经烂熟于心,这在没有卫星侦察的年代,无比的重要。

第三个原因是,芬兰士兵提前准备好了应对寒冬的衣物、雪靴、帐篷和枪支装备,但苏联士兵并没有做好准备。还有一个原因,芬兰军队的人数虽然少,但确实个顶个的精兵,他们的灵活性非常强,不需要死守上级命令,而是强调发挥积极能动性。

不过,即便如此,芬兰军队虽然争取了一些时间,可是冬去春来,冰雪消融,苏联最终还是会在跨过卡累利阿地峡和芬兰湾的时候,发挥自己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所以这时,芬兰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送来的志愿兵、装备和军队上。

我们前面提到,芬兰的抵抗获得了广泛的同情,有1万2千名外国志愿兵受到鼓舞前来助战,他们当中大多数士兵来自瑞典。可是,大多数志愿兵在战争结束前,仍然没有完成军事训练。一些国家也送来了军事装备,但这些装备的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有些从意大利运来的旧兵器,都是一战时期的,大家还记得发霉的炮弹么?

事实上,芬兰只能依仗从瑞典、德国、英国、法国以及美国获得军队及物资援助。但是芬兰的邻国瑞典,由于担心被卷入和苏联的战争,拒绝出兵援助芬兰。德国虽然曾经指派军队支持芬兰独立,但希特勒还是不愿意为了支援芬兰而违背早前与苏联签下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当时属于鞭长莫及,再加上,那时候的美国是个老实人,数十年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对国际事务保持中立,因此罗斯福对芬兰的处境也无能为力。

于是,芬兰实际能求助的只剩下英国和法国了。英、法当初确实曾表态愿意派兵。但当时,两国已经陷入与德国的交战中,根本无法全力支持芬兰。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7)

而且,英法的援助也不是出于真心。那个时候,德国从中立国瑞典进口大量铁矿石。大部分铁矿石从瑞典通过铁路被运到挪威的不冻港纳尔维克,然后用轮船运往德国。英法两国派出援兵的真实意图,是要控制瑞典的铁矿石产区,并中断从纳尔维克至德国的海上交通。英法两国提出派兵途径挪威和瑞典前往芬兰支援,只不过是为达到自己真正目的的一番托词。

所以,虽然英法政府给予了芬兰军力支援,但实际上大部分的援兵都驻扎在纳尔维克、通往纳尔维克的铁路沿线以及瑞典的铁矿石产区。援兵中仅有一小部分能够真正到达芬兰。而援兵过境需要得到挪威政府和瑞典政府的批准,但两国因保持中立,都拒绝允许援兵过境。

战争僵持到1940年1月,苏联开始反思自己在1939年12月遭受的惨重的军力损失和教训。苏联不再浪费精力尝试把芬兰拦腰斩断,而是转过头来集中火力攻击卡累利阿地峡,那里开阔的地势对苏军有利。经过持续两个月的前线战斗,芬兰士兵已经筋疲力尽,而苏联方面仍然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新鲜的后备力量。2月初,苏联军队最终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兰军队不得不撤退到较弱的第二防线。

到了1940年2月底,当筋疲力尽的芬兰军队终于准备和谈时,英国和法国却仍在敦促芬兰顶住压力,继续抵抗。时任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向芬兰发去紧急电报,宣称他将在3月底之前向芬兰派去5万名援兵,100架轰炸机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他保证能够"安排"这些援兵从陆路穿过挪威和瑞典到达芬兰。芬兰听信了这份承诺,继续作战了一周,在此期间又有数千名芬兰士兵失去了生命。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8)

然而,英国后来承认,达拉第设计了一场骗局,那些军队和飞机根本没有准备好,而挪威和瑞典也没有同意给援兵放行,达拉第说那些话不过是为了实现同盟国的目标,以及保住自己的颜面。

经此一劫,在芬兰总理的带领下,芬兰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商议和谈事宜。与此同时,苏联仍向芬兰第二大城市——卡累利阿省首府维普里挺进,持续向芬兰施加军事压力。

苏联在1940年3月提出的条件,比在1939年10月被芬兰人拒绝的那些条件要苛刻得多。1940年,苏联要求芬兰割让整个卡累利阿省,还有苏芬边界沿线往北的其他领土,并且要求将赫尔辛基附近的汉科港作为苏联的海军基地。

那么,为什么苏联没有在 1940年3月继续推进并全面占领芬兰呢?

一个原因是,芬兰人的抗争足以证明,军队继续推进对苏联来说只会是一个缓慢、痛苦且代价巨大的过程。并且,此时的苏联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重新整顿军队,应对德国的袭击。声势浩大的苏联军队在面对弱小的芬兰军队时却战绩平平,这让苏联十分难堪∶平均每消灭1名芬兰士兵,就需要牺牲8名苏联士兵。而且和芬兰作战的时间越长,英法介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将会把苏联拖入与两国的战争中,并且诱使英国或法国对高加索地区的苏联油田发动袭击。

1940年3月,苏芬休战之后,苏联重整军队,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德国则在1940年4月占领了挪威和丹麦,紧接着于1940年6月打败法国。至此,除了德国,芬兰所有可能的外援渠道都被切断。芬兰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还得到了一批德国装备。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9)

1941年,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德国和芬兰两方的参谋开始讨论“假设性的”联合抗苏行动。虽然芬兰人不赞同希特勒和他的纳粹主义,但他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在德苏之战中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选边站队是肯定避免不了的。否则,芬兰会面临被苏联和德国中的一方或双方吞并的风险。相比再次经历冬季战争中孤立无援、与苏联单打独斗的痛苦时期,芬兰宁愿选择和纳粹德国结为暂时的同盟。曼纳海姆将军的传记中写到,这是“在几个糟糕的选项里选择最不糟糕的一项”。而且,苏联军队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让所有的观察者都深信,德苏若有一战,胜利肯定会偏向德国。而且,芬兰人也想重新获得失去的卡累利阿省。

1941年6月21日,德国对苏联发起进攻。芬兰宣布保持中立,但在6月25日,苏联战机对芬兰的城市展开轰炸行动,当晚,芬兰政府以此为由再次向苏联宣战。这场继冬季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苏芬战争被称为继续战争。

这一次,芬兰调动了其1/6的人口投入战争∶这是二战期间参战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放在今天的美国,这就相当于筹备一支超过5 000万人的军队。凡是年满16岁至50岁上下的男性,加上一些靠近前线的女兵,全部直接征召入伍。所有15~64岁的芬兰人,不论男女,如果不直接参军,就必须服务于军工行业、农业、林业或者其他国防所需的行业。青少年则要在农田、锯木厂和防空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苏联军队当时忙于应对德军的进攻,芬兰趁机迅速重新占领了原先属于芬兰的西卡累利阿地区,并且试图越过原有边界,将位于苏联境内的东卡累利阿地区也纳入版图,这一行动引起了颇多争议。可是,芬兰的作战目标依然十分局限,芬兰人不认为自己是纳粹德国的“盟友”,而是把自己称作“共同作战国”。芬兰还坚决拒绝了德国提出的两个请求∶一是围捕芬兰的犹太人,尽管芬兰确实把一小部分的非芬兰籍犹太人移交给了盖世太保;二是和德国合作,分别从南北两端进攻列宁格勒。也因芬兰拒绝了第二个要求,列宁格勒才得以在德军漫长的围攻中存活,并且促使苏联后来做出了一项决定,即没必要占领除卡累利阿之外的芬兰领土。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10)

但尽管如此,芬兰和纳粹德国并肩作战是不争的事实。从1941年12月初开始,芬兰军队停止向东推进,在此后差不多三年间,苏联和芬兰之间的继续战争没有出现新的进展。一方面,芬兰在占领卡累利阿后没有其他的目标。另一方面,苏联军队忙于与德军交战,无暇派遣军队与芬兰对峙。当苏联终于把大部分的德军逼出境外时,苏军认为,是时候将注意力转到芬兰身上了。所以1944年6月,苏联对卡累利阿地峡发动了猛烈攻势。苏联部队迅速冲破曼纳海姆防线,但芬兰成功地稳住了前线。苏联先是向西推进,后来撤兵。撤兵的原因之一是苏联有更重要的目标,就是在美军和英军从西边到达柏林之前,让苏联军队从东边包围柏林。另一个原因是,苏联军队再次遭遇了冬季战争时的困境:即要突破芬兰人的抵抗就得付高昂的代价,要和芬当军队开展森林游击战,还得想好如果真的征服了芬兰,苏联得拿它怎么办。正因如此,4年的情况就像1941年的翻版,芬兰通过抵抗达成了一个现实目标:不求打败苏联,只求令苏联的胜利来得极为缓慢且成本巨大,令其痛苦。结果就是,芬兰竟成了一战当中唯一个没有被敌军占领的欧洲大陆国家。

1944年7月,战争前线刚一稳固,芬兰领导立刻飞往莫斯科寻求和谈,并与苏联签署了新的条约。这一次,苏联提出的领土要求几乎和1941年提出的一模一样。苏联重新夺走了芬兰境内的西卡累利阿,还有芬兰南部海岸的一个海军基地。苏联还提出了一项新的领土要求,即获得芬兰在北冰洋的港口及镍矿山。芬兰还要驱逐留在其北部境内的20万德国驻军,否则苏联军队就长驱直入亲自驱赶德军。芬兰用了数个月时间完成这个任务,在此期间,德军一边撤退,一边在芬兰境内的拉普兰省进行疯狂破坏。

在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这两场战争中,芬兰在与苏联及德国对抗时总共损失了10万人。这一人数占当时芬兰总人口的比例,倘若放在今天的美国,相当于有900万人死于同一场战争。另外,战争还导致9.4万芬兰人或伤或残,3万芬兰女性失去丈夫,5.5 万芬兰儿童成了孤儿,还有61.5万芬兰人无家可归。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11)

倘若放在今天的美国,这就相当于一场战争导致800万美国人受伤,250 万美国女性失去丈夫,50万美国儿童失去父母,还有5000万美国人流离失所。不仅如此,当时有8万名芬兰儿童被疏散并寄养在其他国家,主要在瑞典,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儿童疏散行动之一。

而苏联在和芬兰的对战中失去了大约50万人,另外有25万人受伤。这一阵亡数据包括5 000名曾被芬兰军队囚禁的苏联士兵,两国停战后,芬兰将他们遣返。

停战条约要求芬兰“联合同盟国力量,逮捕被指控为战犯的人员”。同盟国所界定的“芬兰战犯”,是苏芬战争期间芬兰政府的领导者。如果芬兰不起诉自己国家的领导者,那么苏联就会亲自动手,并严刑处之,很可能会将他们判处死刑。因此,芬兰被迫做出在外人看来极不光彩的事情∶芬兰通过了一部追溯法,宣布芬兰政府领导者在战时采取的政策是非法的,尽管这些政策在实施时是符合芬兰当时的法律并得到广泛支持的。芬兰法庭宣判,其战时总统吕蒂、战时总理兰格尔和林科米耶斯,还有战时外交部部长、另外4位部长以及芬兰驻柏林大使获罪入狱。之后,这些领导者在舒服的特殊监狱刑满获释,然后大多数人都被重新选为或任命为政府高层。

停战条约中,苏联还对芬兰提出赔款要求∶芬兰必须在6年内向苏联支付高达3亿美元的巨额赔款。尽管后来苏联把赔款支付年限延至8年,并把金额降到 2.26亿美元,但对于当时规模极小并且尚未工业化的芬兰经济来说,仍旧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然而,矛盾的是,赔款的压力刺激了芬兰经济的变革,促使芬兰发展,包括造船业和出口加工业在内的重工业。这场工业化革命带动了战后芬兰经济的增长,芬兰也因而从一个贫困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再到如今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国。

除赔款外,芬兰还须同意与苏联开展更多的贸易往来,与苏联的贸易额要达到芬兰贸易总额的 20%。芬兰从苏联进口物资,尤其是石油。事实证明,这对芬兰大有裨益,因为芬兰不用像其他的西方国家那样,高度依赖中东石油。但是,根据贸易协定的内容,芬兰还必须进口劣质的苏联商品,比如机车、核电厂和汽车,尽管这些物品从西方国家购买会更加物美价廉。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12)

芬兰人把1945—1948年称为"危险的年代"。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知道芬兰最终熬出了头。可在那些年间,芬兰的前景并不乐观。战争机会摧毁了芬兰的一切基础设施,所以在这个危险的年代,芬兰出台了全新的战后政策。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作"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由芬兰的两位总统而得名的。“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扭转了芬兰在 20世纪30年代实施的忽视苏联的灾难性政策。巴锡基维和吉科宁从这些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对他们而言,不可忽视的痛苦现实是∶芬兰就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它不能期待从西方盟友那里得到任何帮助;它必须理解苏联的想法,并且时时放在心上;它必须与苏联各级政府官员保持密切对话;它必须向苏联证明自己可以信守承诺、履行协议,从而获得苏联的信任。

巴锡基维分别在 1939年 10月、1940年3月和1944年9月代表芬兰与苏联展开和谈,他还曾担任芬兰驻莫斯科大使一职。巴锡基维认为,苏联在处理与芬兰关系时的主要动机,与意识形态无关,而是关乎战略和地缘政治因素,具体指的是∶苏联重视的是保卫其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防止发生由芬兰或经过芬兰湾发动攻击的军事事件。如果苏联觉得自己的前线并没有受到威胁,那么芬兰就是安全的。

俄罗斯人评价苏芬(从苏芬到)(13)

有了觉悟之后,巴锡基维和后来的吉科宁都成功地与斯大林,以及后来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关系。

也因为芬兰坚定不移地奉行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使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在过去的70年中对芬兰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苏联减少了芬兰需要支付的战争赔款,并在支付时间上给予了宽限。1955年,苏联海军从芬兰的海军基地撤离,还从距离赫尔辛基仅10英里的波卡拉撤走了自己的炮兵部队。芬兰也逐渐扩大与西方的贸易合作,同时减少和苏联的贸易往来,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来往密切,并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这些事情上,苏联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苏联当然有能力阻止其中大部分的事,所以如果不是因为信任芬兰和芬兰的领导者,并且有足够的安全感,苏联也不会这么纵容。

了解清楚了这段历史,大家有何感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我们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