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时间(浅谈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时间(浅谈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这个人物的文化符号和名气在中国是非常有名的,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关于刘三姐的故事,其实是有很多种说法的。刘三姐实际是一个存在于史实和传说之间的人物。1960年,著名导演苏里和编剧乔羽合作拍了一部让当代人认识刘三姐的电影《刘三姐》,这部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音乐故事片。电影中的刘三姐是反抗地主压迫的典型代表。简单说故事,唐代中期,年轻的壮族姑娘刘三姐不但貌美,且歌声动人,有歌仙美誉。她追求自由恋爱。后来地主仗势欺人,想将她霸占。老百姓对她营救,最后刘三姐逃出魔掌的故事。可以说,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是将原有的传说故事按照当时观众的审美进行了艺术加工,将很多碎片化的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整理起来,最终建立了刘三姐的电影人物形象。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带着大家一起品读中国著名文旅演艺项目——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是中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指导,与王潮哥、樊悦两位导演合作,
于桂林漓江山水剧场上演。这部实景演出他已经演了二十多年了。
刘三姐的故事
刘三姐的这个人物的文化符号和名气在中国是非常有名的,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关于刘三姐的故事,其实是有很多种说法的。刘三姐实际是一个存在于史实和传说之间的人物。1960年,著名导演苏里和编剧乔羽合作拍了一部让当代人认识刘三姐的电影《刘三姐》,这部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音乐故事片。电影中的刘三姐是反抗地主压迫的典型代表。简单说故事,唐代中期,年轻的壮族姑娘刘三姐不但貌美,且歌声动人,有歌仙美誉。她追求自由恋爱。后来地主仗势欺人,想将她霸占。老百姓对她营救,最后刘三姐逃出魔掌的故事。可以说,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是将原有的传说故事按照当时观众的审美进行了艺术加工,将很多碎片化的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整理起来,最终建立了刘三姐的电影人物形象。
刘三姐的故事现在看来是有些老套的,但是刘三姐在电影当中的那首主题歌却一直被人所记住,非常优美动听。这首《山歌好比春江水》,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重要代表作。在中国的大西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五省,不光是壮族有唱山歌的习俗,像侗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傣族等等,都有这样的风俗。他们在农耕的田间地头,在他们的集会中都会唱山歌,甚至还有山歌比赛。男孩子会向心上人唱山歌表达爱慕,女孩子如果同意,也可以用山歌的形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就是对山歌了。
《印象刘三姐》与环境戏剧
我看《印象刘三姐》是在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山水实景演出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实际上从戏剧的一个大的概念里来讲,山水实景演出这种形式应该属于环境戏剧的范畴。因为在此之前,世界上早已经有了环境戏剧的形式。西方的环境戏剧(Environmental Theatre)这一术语来自于由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发表于1968年的《TDR 戏剧评论》上的文章 。谢克纳在他的论文里引出了诸如偶发艺术、街头剧、仪式表演、格洛托夫斯基演出、世界博览会…..可见环境演出是一种演出形式的概括。从广义上来说它是一种脱离常规的戏剧空间的表演。这一概念的起源来自20世纪初由俄罗斯舞台美术家安宁科夫所主持设计的大型环境表演《攻克冬宫》。整个20世纪舞台美术改革的序幕就在“攻克冬宫”的隆隆炮声中拉开了帷幕。
1920年11月7日,圣彼德堡乌里斯基事件发生的原址上,有十五万人民重温了俄罗斯民族历史上最紧要关头的一节:攻克冬宫。 广场的一头是冬宫本身,它的六十二扇高大窗户,灯光从里面向外把窗户打亮。最后的斗争一节。可以通过窗户看到人物的剪影。在广场另一头是两个宽大的圆台立在半圆形建筑前。一边是红色舞台,另一边是白色舞台,分别代表克仑斯基和临时政府的控制区。两者之间是一座桥,这是冲突的相遇点。这三个舞台围着广场和观众,观众席设在他们的中间。在戏剧的第一部分,一个舞台转向另一个舞台。第二部分则迫近冬宫,红军装甲车和士兵通过观众的人群进行攻击。机关枪扫射,加农炮猛轰,一直到窗户里的灯光熄灭。这时,焰火齐升,从而宣布了人民的胜利,苏维埃的胜利。
《印象刘三姐》是在一种山、水、自然环境当中来进行的演出,即使是在环境戏剧的门类中,这也是不常有的现象。我个人的认为,环境戏剧更强调人在戏剧当中的表演作用,在舞台美术方面,是以自然美术条件为辅助,人为设计为主的美术形态,也就是说人为改造自然环境的比重较大。而中国由《印象刘三姐》开始延续的山水实景演出更倾向于自然美术条件为主,人为设计为辅助的美术形态,也就是说不会对自然条件做更多的改变,而是借自然之力,配合各种舞台动作,展现具有自然主义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印象刘三姐》所展现出的舞台艺术风貌与自然主义的表演风格恰恰是突破了环境戏剧的对于人为创制这一传统思维的变革,可以说是把环境戏剧中国化了,东方化了。
实景演出的观演唯一性山水实景演出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在现场艺术相较于电影、电视艺术不同的所在。电影电视的传播依靠的是拷贝,今天无论是我们在办公室看到一个电影拷贝,还是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拷贝,虽然说感受上来讲一个小屏幕、一个荧幕,但是实际感受到的光影效果和电影内容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而戏剧则不同,戏剧的魅力就在于每一次演出,虽然演出的内容没有变化,但是演员的状态会有不同,舞台操控的技术人员的状态会有不同,这种不同恰恰是戏剧最有趣味性的所在。在美国百老汇的很多大大小小的剧院,在剧院外面会有很多的酒吧,每天剧院演完戏之后,很多这个戏剧票友、剧迷会聚集到这些酒吧里面。这些剧迷讨论的话题,其实还是挺专业的,很有可能你会听到他说今天这个主角的表演不如昨天那个好,某个新剧目的舞台美术不够好,某个剧目因为更换了女演员就没法看了什么的。这就是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中国的京剧票友一样,品味非常的刁钻。山水实景演出由于其特殊的演出形式,所展现出来的每场表演的唯一性就更加明显。它不但是演员每次的表演很难统一,同时每天的这个天气情况也有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观众每一次看同一场实景演出,都有观演唯一性。
你比如说这个《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它是以一个水面主舞台作为主要的表演平台,主体表演都是在水面舞台上完成的。今天演出时的水面有可能相对平静一些,昨天有可能这个水面就波澜起伏,甚至有可能大前天演出都是在雨里演的。在文旅项目当中去观赏山水实景演出最具有独特性的一点就是说观众每一次走进现场所看到的演出它都是不大一样。所以呢我觉得如果大家有机会呢,能够有一定的休闲时间,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走进剧场啊去亲身感受剧场的氛围。如果你今天去旅行,那么你到了一个有旅游演出的一个地。也希望各位能够走进旅游演出的场地去感受啊感受一下。有机会能去桂林,也去再去观赏一下非常有独创性的,而且是中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
演出亮点浅谈
《印象刘三姐》开头到结尾是一个小时左右,包括了几个大的视听章节和最后的一个谢幕作为结尾。我陪大家品读演出中的几个亮点,这几个视听亮点我都会给大家做一些描述,之后我也会给出自己对于这一章节视觉效果、文学传达、视听信息、应用手段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出于对演出的尊重,我们不做全篇的剧透。希望抛砖可以引玉。
品读一个文化艺术作品,我们还是要以这个艺术作品诞生的年代来作为它的一个标尺。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不同的创作年代它应用的舞台技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评价一百年前的美国电影,它是黑白胶片拍摄的,我们今天中国电影都已经用上3D拍摄技术,甚至虚拟拍摄技术。用我们现在的标尺是无法衡量一百年前的美国电影的,所以我们只能是在当时的技术手段的前提之下,来对艺术作品来进行一个评价。所以今天我品读的过程当中呢也会谈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因为我个人本身是做灯光视觉创意工作的,那么实际上在我看来,印象刘三姐在灯光的设计和创意上有一定的创意,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之中,还是有一定创意的。
印象刘三姐在开篇的时候,用了一个投影幕。在投影幕前面的水面上,你会看到有几只有渔船的身影从银幕前划过,那银幕上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刚才我提到的一九六零年的那一部印象刘三姐的电影的几个经典的画面。我认为第一个演出画面就把我给感动到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让我体会到一种时间的流转,它有一定时间性和时空性,而这个过程并不短暂,我觉得对于创作者来讲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形式。如何去打动观众?我们也许在舞台上用15秒钟的时间去对一个视听画面进行识别,但是你即使识别到这个画面后,你是否能够全身心地感受一个视听画面?而《印象刘三姐》开篇这个老电影画面片段时长比较长,在这个长的时间里你会看到很多的渔船游艺于水面上,在对面投影的映衬下水面上波纹轻轻波动,然后这个渔船从两侧以剪影的效果穿梭,时间仿佛倒退到了某一个点上。
进入到主表演阶段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由远及近会出现很多的星星点点的渔船出现在水面上,当渔船慢慢变得越来越多时,伴随着刘三姐的音乐主题《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乐想起。很多各个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演员拿着火把走上舞台,这个形式在舞台上停留了十几分,而且演员竟然没有大的运动调度。有些演员随着游船举着火把,甚至都没有固定的点位,是一种很天然、很自然的一种做法。
当然如果是熟悉刘三姐文化符号的观众应该是能够在观看到此处时获得刘三姐的印象,《印象刘三姐》本身除了在某一些关键环节上需要专业演员,比如说他有一些独立的表演、一个人的表演啊或者两个人的、双人的表演,需要通过这种聚焦式的表演来表情达意的,可能他需要专业演员。其他演员全部是当地的农民,来自演出场地附近各个村的农民。所以自然主义的表演结合了这种大视觉效果,农民演员们纷纷拿着火把,刚一开始是由一个点蔓延到一个点,而后蔓延到整个湖面上,所有的这个火把这种效果实际上它是一种结合了自然主义的强烈的形式感,且能够让农民演员直接与观众在情感上直接沟通。我觉得就这一点上来讲,这个在剧场里头是不可能完成的。还有一个就是当水的环境和火的环境对应起来的时候,从视觉信息上来讲、艺术语汇上来讲,它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反差,水与火的反差。
我们知道无论是视觉艺术、戏剧艺术、电影艺术,实际都是通过对比这种基本手段产生艺术的力量,有些人讲说电影是一种光影的艺术,它画面是光影艺术,那光和影是什么呢?是明暗的对比,是一种色彩对比。实际上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在造型艺术领域,还有诸如远、近、高、低、强、弱、冷、暖等等。这一概念放大到《印象刘三姐》的整部剧里面,就是刚才我提到这个由点及面的星星之火。
火的符号在文学与会上也是通的,火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当人类会使用火,人类的文明开始了。所以当那些村民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举着火把来到了这个水面上,在水上挥动火把的时候,这些人傍水而生的百姓,他们的祖先由远古便诞生了文明,当代的他们则踏着祖先的足迹前进。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这一点我觉得来讲从视觉形象来讲是非常独到的,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之下导演能够应用这种手段,一个在操作上并不是很费力的手段,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种视听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下一个环节,当火把散去之后呢,许多的渔人在水中扯起一张一张的长长的左右贯穿的红布,这个布实际上就是红色的网,那这个布应该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这些少数民族的老百姓生活当中,他们沿江捕鱼,在水中撒网。但是在艺术化表现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在水中扯动的红布,形成各种组合、阵列。被扯动红色的布象征着”虽然我们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有同一个血脉,就我们华夏的血脉”,这一点是非常动人的。
一般观众定然会被张艺谋营造的视觉力量所震撼。我想一个好的艺术家首先他要雅俗共赏,那么雅俗共赏什么概念?当我能够给到一个文学信息,通过视觉展现出来的时候,即使观众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文学信息,也在视觉上第一时间被感染,而后在回忆中顿悟。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创作里面有很多内容都借鉴了《印象刘三姐》的创作。
渔船的段落结束之后,我们看到在整个演出场地的右侧,在河的对岸,出现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可以看到老百姓牵着牛在河边游走,渔民把打好的鱼拉上岸,小贩在这个岸边在做着生意,就是一派《清明上河图》般的生活场景。我认为这一段表演他很自然主义,就是去掉多余的修饰的表演。这一段落里,我看到了一种节制,是在中国的文艺创作之中少有的节制。很多国内的文艺创作都倾其所有的吧高新技术全用上,但是张艺谋在印象刘三姐当中并没有那么去做。
观看《印象刘三姐》的原因
1、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开山之作
2、中国环境戏剧的代表性作品
3、国际级导演张艺谋领衔导演的作品
4、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集大成的艺术作品
今天的品读就到这里了,如果想全面了解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内容,就请您有机会亲自走进剧场,身临其境的观看该作品。
漫谈文化旅游,品读优质文艺。我是遥哥,欢迎喜欢的朋友点赞留言加关注,你们的每条留言我们都会认真倾听,期待共同探讨。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