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期间除了样板戏到底有没有电影可看(在文革期间除了样板戏到底有没有电影可看)
在文革期间除了样板戏到底有没有电影可看(在文革期间除了样板戏到底有没有电影可看)1972年共有7部,包括北影与上影合拍1部: (京剧)海港;北影1部: (京剧)龙江颂;上影1部: (舞剧)白毛女;八一厂1部: (京剧)红色娘子军;长影1部: (京剧)奇袭白虎团;上海美影厂2部:(动画)放学以后、 (剪纸)万吨水压机战歌。1971年也仅仅有2部,其中北影1部:红色娘子军;长影1部:沙家浜。我们不讨论当初影片背后的政治意义,仅就影片本身来说,应该都是高质量的。而新闻、科教类影片更是不计其数,在当时影片放映前绝大多数都会放映一个"加演",即放映一个新闻简报之类的纪录片或科教片,作为传播新闻或科技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来看下各制片场历年的电影产量(不完全统计)。1970年只有2部,其中北影1部:京剧(智取威虎山);八一厂1部:京剧(红灯记)
记得有一次在网上听某个大V说,在文革期间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除了能看几个样板戏以外就没啥可看的了。小编看过之后也信以为真,就想,那个时候的老百姓真是可怜啊,每天除了工作和吃饭睡觉以外,平时岂不是很无聊,简直就是机器和工具啊!人民大众居然生活在如此的水深火热之中。和如今的生活对比下,对于那个年代,细思极恐。
在那个年代,电影是大众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统计,发现在1970年到1976年之间,中国一共有10余个电影制片厂在活跃当中。在中国大陆内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制片厂比较均衡地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有北影、长影、八一、中新,东部有上影、上海美术、上海译制片厂,南部有珠江、广西,西部有西影、峨眉。北方实力最强,出品的影片也是最多,其次是东部、然后是西部,南部最弱。
据不完全统计,那些年一共制作了包括电影、现代京剧、地方戏曲、歌剧、舞剧、舞台剧、动画、剪纸、木偶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100多部。
我们不讨论当初影片背后的政治意义,仅就影片本身来说,应该都是高质量的。而新闻、科教类影片更是不计其数,在当时影片放映前绝大多数都会放映一个"加演",即放映一个新闻简报之类的纪录片或科教片,作为传播新闻或科技的一种手段。
现在,我们来看下各制片场历年的电影产量(不完全统计)。
1970年只有2部,其中北影1部:京剧(智取威虎山);八一厂1部:京剧(红灯记)
1971年也仅仅有2部,其中北影1部:红色娘子军;长影1部:沙家浜。
1972年共有7部,包括北影与上影合拍1部: (京剧)海港;北影1部: (京剧)龙江颂;上影1部: (舞剧)白毛女;八一厂1部: (京剧)红色娘子军;长影1部: (京剧)奇袭白虎团;上海美影厂2部:(动画)放学以后、 (剪纸)万吨水压机战歌。
1973年也有7部,包括北影与上影合拍1部:(京剧,此片系重拍)海港;长影3部:艳阳天、战洪图、青松岭;
上海美影厂2部:(动画)小号手、(剪纸)东海小哨兵;西影1部:(剪纸)不差半分毫。
1974年有19部,其中:北影4部:(京剧)杜鹃山、侦察兵、南征北战(此片系重拍)、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上影4部:火红的年代、无影灯下颂银针、渡江侦察记(此片系重拍)、一副保险带;八一厂2部:(京剧)平原作战、闪闪的红星;
长影5部:创业、钢铁巨人、平原游击队(此片系重拍)、向阳院的故事、(越剧)半篮花生;珠影1部:(粤剧)沙家浜;中新1部:园丁之歌 ;
(剪纸)带响的弓箭、(木偶)小八路。
1975年共30部,包括北影7部:海霞、红雨、决裂、(舞剧)草原儿女、烽火少年、(河北梆子)渡口、百花争艳;上影6部:战船台、春苗、第二个春天 、小将、(淮剧)人老心红、(淮剧)拣煤渣;八一厂4部:(舞剧)沂蒙颂、激战无名川、(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雷雨之前;
长影5部:金光大道(上集)、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 ;西影2部:碧海红波、阿勇 ;珠影1部:小螺号 ;峨眉1部:(儿童歌舞片)我们都是向阳花;上海美影厂4部:(剪纸)出发之前、(动画)大潮汛之夜 、 (动画) 渡口 、 (木偶) 骏马飞腾。
1976年则达到了41部,包括北影7部:反击、山花、沸腾的群山、宝莲灯上、下集(河北梆子)、青春似火、牛角石、海上明珠、(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上影13部:欢腾的小凉河、年轻的一代(此片系重拍)、(京剧)磐石湾、征途、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京剧)审椅子、新风歌、金锁、阿夏河的秘密、(吕剧)管得好、(莱芜梆子)三定桩、(黄梅戏)小店春早;八一厂4部:(舞台艺术片)红军不怕远征南—长征组歌、南海风云、(京剧)红云冈、南海长城;长影7部:雁鸣湖畔、芒果之歌、长空雄鹰、锁龙湖、山村新风、金光大道(中集)、(吕剧)半边天;西影 1部:开山的人 ;珠影3部:枫树湾、山里红梅、(黄梅戏)红霞万朵;峨嵋2部:寄托、春潮急 、广西1部:主课 ;中新1部:(湖南花鼓戏)两张图纸 ;上海美影厂3部:(剪纸)长在屋里的竹笋、(木偶)大橹的故事、(剪纸)金色的大雁 。
除此之外,当时还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并放映了几十部的电影,由上海译制片厂翻译。
比如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越南的阿福、回故乡之路、山区女教师等。
还有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海岸风雷、宁死不屈;罗马尼亚巴布什卡历险记、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依等东欧国家的电影。
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其中比较老的几十部欧美和日本的电影译制片,其实也是上海译制片厂在文革后期集中翻译的,不过那时候是供国家高层研究外国问题使用,俗称"资料片",这些"资料片"是不公开放映的。
看到了上面的这些信息,相信大家能看到,那个年代的人,也是有文化娱乐生活的,文艺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根本就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所以要尊重历史,不能胡说,不要搞历史虚无主义。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电影文化是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的,绝大多数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看到电影,无论城市和乡村,无论老少,无论贫穷与富有,区别在于看的数量的多少。没有影院就露天放映,相信很多人都有露天看电影的经历。而现在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坐进电影院观影呢,电影院基本上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从上面统计中还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1966年到1969年中间断了几年,但在1970到1976年当中,却制作了这100多部影片,其中前几年产片很少,到后期则每年高达30到40部,7年来平均每年每个制片厂制作1.5部影片,这个数量与现在影片制作的数量相比真的不算多,但是,每年制作一到两部精品电影总比胡编乱造一百部电影要好。
虽然现在国产电影每年量产的比较多,但质量高的影片却不是太多,与那个年代相比,不知道在质量上比例是不是高于那时,这个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不好妄下结论。
说到这里,最后还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电影精品出现在大众面前。
要多出精品,别出垃圾,数量不是关键,质量才是。
对于这件事,小伙伴们怎么看,欢迎积极参与评论。
敬请关注头条号:孤飞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