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破5亿的原因(哪吒7亿票房背后的残酷真相)
哪吒票房破5亿的原因(哪吒7亿票房背后的残酷真相)2016年《大鱼海棠》让观众抱着满腔情怀走进影院。可是,剧本垮了。画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给到6.6分。《大圣归来》拾起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人物,评分8.3还算让人欣慰。近几年国漫逐渐出圈,“大”系列出现在银幕上,给了国漫破圈的契机。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时,一阵大圣风席卷,十亿票房吓坏了制作团队。有媒体甚至评论,它给背负了多年骂名的中国动画照进了一线久违的曙光。自那以后,每年都让人有些期待。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电影点映,口碑爆了。
剧本脱离了“假大空”,观众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国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么这次,国漫崛起了吗?
近几年国漫逐渐出圈,“大”系列出现在银幕上,给了国漫破圈的契机。
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时,一阵大圣风席卷,十亿票房吓坏了制作团队。
有媒体甚至评论,它给背负了多年骂名的中国动画照进了一线久违的曙光。自那以后,每年都让人有些期待。
《大圣归来》拾起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人物,评分8.3还算让人欣慰。
2016年《大鱼海棠》让观众抱着满腔情怀走进影院。可是,剧本垮了。画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给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护法》,用告别低幼的“暴力美学”,打破国漫的病态发展,拿到了7.8分。
后来,接二连三的《风语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缘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参差不齐的。
对比日本动画所带了的热度,中国动画市场的觉醒仿佛远远不够。
其实,细数中国动画发展,历程还真是坎坷。
当年中国动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日本有宫崎骏、新海诚、鸟山明等那些放出图片就知道画者的作品,其实中国动画也有那样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万氏兄弟、马克宣、盛特伟等等,都是中国动画的开山大师。
万氏兄弟自幼喜爱绘画,1925年绘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广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极富民族特色。
《铁扇公主》(1941年)
建国初期,可以说是国产动画的蓬勃发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产,还都是非常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那是美影厂辉煌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水墨动画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动画风格的代表之一。
《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
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总共生产的水墨动画片加起来没有达到一个八十分钟的电影长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复生的国产动画作品繁多,制作了约219部动画片。
例如《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我们熟知的作品都是从这个时段制作完成,而且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黑猫警长》(1984年)
不过,辉煌期很快就过去了。
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动画的发展,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没有延续下来,创新方面也落后于日本和美国。
渐渐地,“不会讲故事”、“粗制滥造”、“低幼”等成了中国动画为人诟病之处。
要说没落,国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两年,国漫不出圈的阻碍大概是观众的偏见和不了解。
那时候人们总以为动画是给小孩儿看的。观众对动画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个阶段,仿佛中国的动漫永远停留在5—12岁儿童水平。
粗制滥造,不考虑质只考虑量。07、08那几年的动画电视片项目书里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画风模仿美日。
从无可救药全盘照抄(《高铁侠》模仿《铁胆火车侠》);到生搬硬凑部分复制(《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运(《太空历险记》模仿《超时空要塞》)。
这一路走来着实艰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风格是什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观众已经从刻板印象走出来,开始理解和关注。这两年的国漫已经大胆的放弃低龄,受众直接放到了成年观众。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时明月》、《一人之下》、《画江湖》、《狐妖小红娘》等等,有制作有衍生,口碑还很好。如果仔细举例,感觉我根本盘点不过来。
可现在被重视了,却总感觉,还差那么一口气。
国漫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一直在“哭穷”。
即便有“补贴政策”,却依然有优质国漫处于金钱紧张,没办法继续创作。
大概十来年前,基于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国动漫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听点是春笋,不好听点可能是畸形产物。
关键点就是"补贴政策"。
大多数人在想,国家给你们那么多钱让大力做,如今的国漫还在哭穷?还给我动不动就众筹起来?
印象中众筹过的国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镇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众筹名单或者众筹字样都会一阵心酸,钱哪去了?
我先来跟你讲讲政策有多丰厚。前几年看到的时候简直眼馋,恨不得转专业学动画去。
当年,杭州、苏州、南京、青岛等10多个城市都设置了一项专门的"播出奖励",且各地标准颇为相似:在地级市以上播出的二维动画奖励500元/分钟,三维1000元/分钟,上限为100万元。
在中央台播出的,则在此基础上翻倍,上限为200万元。眼红了吗?
其中,以南京的奖励最高,其在中央台播出的,按二维2000元/分钟、三维3000元/分钟予以奖励。按分钟来算的话,现在网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钟左右,也就是7.5万。
电视台成了动画制作方的“救世主”。这时候,钻篓子的人就出现了。
据说央视少儿频道参与购片的工作人员这样说过,“即使我们的产量已超过动漫大国日本,但电视台仍然难觅优秀的国产作品”。
2000年的时候,上面规定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10分钟动画,要求60%的国产。
2005年的时候要求每天黄金时段必须播出。
2006年规定晚上五点到八点不准播境外动画,每天必须播国产不得少于70%。
2012年“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国漫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后呢,2010年电视台播的是下面这个...
成本标价2100万??就这忽悠人的制作,还发展什么国漫?
《雷锋的故事》(2010年)
这时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着,迪士尼为什么没有众筹?因为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工业链。
除了“哭穷”,还没人愿意跟动画耗着,实在耗不起。
中国动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产。
那些苟延残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来集的作品就已经是万幸了。
那些资金慢慢汇入充足起来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显比第一部的制作要精良许多,甚至还融入了我最怕的3D画面,突然的一个3D仿佛在提醒着我资金到账。
《镇魂街》第一季(2016年)
而那些还在众筹的,已经没了音信,比如《镇魂街2》,骗了观众两年还没出现。
投资者没人愿意趟浑水,只怕放胆一玩血本无归。
我非常真挚的问过一位国漫狂热者,为什么认真做国漫的人很少啊?
他说:这就好比我建个大楼稳赚钱,为啥要去搞科研费神呢?
很不服气的反问他:可是“科研”至少有贡献吧?
他说:科研管饱吗?
因为不赚钱,投入国漫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人才供不应求。
日本的手冢治虫、吉卜力,欧洲的墨比斯、埃尔热,美国的DC、漫威、迪斯尼都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乃至于涌现出各种标签。
《铁臂阿童木》第二季(1980年)
恰恰中国从刚开始《画王》这本杂志开端到最后结束乃至于后续各种漫画杂志直到今天,都让人感觉没有这样一个被公认的领军角色。并且带领后续的同业者用一种普遍接受的风格和模式变成中国的动画漫画产业。
于是,一段时期内,国漫一直处于“没钱没人没组织”的死循环中。
做动画的人少,自然技术也落后一些。视效观感总是观众最在意的部分。
以前的国漫被吐槽过人物说话只会张合没有嘴型,而日漫美漫的对嘴型显得非常贴合。画风也总是跟包括大场面的制作,中国动画总是让人感受不到震撼。
但最近几年,国漫在制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拿《大圣归来》来说,对口型一定是令人惊喜的小细节。
之所以能够大爆,也得益于制作。美工也像是打了鸡血,害得无数人拿这部动画做壁纸。视效上,大圣大闹天宫的部分用了传统戏剧风格,打斗画面燃炸,然后转入CG。
技术与制作这方面,我认为中国动画已经不缺了。
然而,只凭一腔热血,国漫并不会换来口碑和票房这种广义上的成功。
换到今天再去看《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西游记》等等,也会有人捧腹有人感慨。
《哪吒闹海》(1979年)
“情怀”二字,说白了也是为了寻求共鸣。
人都容易念旧,尤其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文化道德的熏陶,人们既念旧又重感情,所以对于动画来说,找到了一条情怀路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不过度消费,观众还是比较买账的。
情怀谁都能给,内容的短板观众可救不起。
近几年来国漫的质量一直在提升,就拿最近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来比较,对比以往的动画电影,剧本已经可以经得起推敲了。
有了好内容,口碑和希望自然会有。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经营自己的IP, 还有内容创作热潮一直在,经过历练洗牌,相信总会出现适合我们国内观众胃口的剧本。
说到内容和题材,我认为它也是不怕重复的。
人们并不讨厌题材的重复,题材重复的越多,越说明了观众爱看、市场需要,越说明它的通俗、受众广。
如果能够打碎了重塑,让观众体会“旧瓶装新酒”,那最好不过了,经典可以被再造。就好比破圈的“大圣”,找到了创新的点。
国漫不该是崛起,而是重振。
现在圈子已经打开,我们不缺少特效制作,音乐与画风也逐渐精致。国漫缺的,是好故事,好剧本。
国漫可以慢慢来,观众会好好呵护。
相信“大”系列也好,《白蛇》、《哪吒》也好,这些优质作品绝不是巅峰,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