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的罗宾哪个电影(别再拍没有罗宾的蝙蝠侠电影了)
蝙蝠侠的罗宾哪个电影(别再拍没有罗宾的蝙蝠侠电影了)这是一种狭隘的想法。罗宾(以及整个蝙蝠家族)正是蝙蝠侠影片中那些问题的答案所在:蝙蝠侠的打击犯罪活动是否有效?是否值得?又是否获得了任何成果?布鲁斯·韦恩的非凡使命正是通过蝙蝠家族呈现出了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形态,各路角色们在这里诞生,与其对抗,并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它。就像后亚当·韦斯特时期的蝙蝠侠漫画一样,后舒马赫时期的蝙蝠侠最明确的定义就是,想要摆脱被视为过于幼稚、只为卖周边而拍的「蝙蝠侠大片」印象。然而讽刺的是,他们刻画罗宾的手法依然陷入了这个坑,他常常被描绘成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这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咎于那个漫画尚未站稳脚跟的时代,当时的「漫画传教者」们感到有必要坚持不懈地宣传这种媒介不再只为儿童服务。1980 年代,一些真正具有革新性的漫画出现了,由于蝙蝠侠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超能力,粉丝们逐渐将他认作是一名更「贴近现实」的英雄,变成了思想者(着重强调「人类」的一面)的超级英雄化身。然而,大
70% 的蝙蝠侠相关电影都不会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多数时间里,他并非独狼。比尔·芬格和鲍勃·凯恩创作的蝙蝠侠首次登场于 1939 年的《侦探漫画》第 27 期,此后 80 多年间,在我们看过的蝙蝠侠故事里,这是他仅有的独行时光;1940 年《侦探漫画》第 38 期,罗宾诞生了。在蝙蝠侠的创造者们决定给他一位搭档之前,一共就出版了 11 期漫画。
虽然有许多漫画以黑暗骑士单打独斗为特色,但在每一作的背景里,都有其他身批斗篷的超级英雄们加入蝙蝠侠的小分队,无论是在漫画里还是周六晨间档动画里,他们的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某个时间点以后,这些电影不再只是关于布鲁斯·韦恩本人,还多了一个孩子,那就是罗宾。
要说《新蝙蝠侠》最大的败笔,那就是它本质上等于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内容拿出来炒冷饭。这部电影确实非常新潮,并且是对此前作品的一次出色再创作,但无论如何,炒冷饭就是炒冷饭。造成现状的原因很简单:大多数还没上过荧幕的蝙蝠侠相关创意,都需要他身边的其他角色在场才能玩得转,例如罗宾、蝙蝠少女、蝙蝠女侠、蝠翼、夜翼、女猎手、信标、红头罩、死亡天使以及反派泥脸。
在好莱坞娱乐这样可以称之为「IP 界的郁金香泡沫」的环境里,一家影视业巨头居然放弃了这个 IP 如此多的有利可图之处,只因为一种诡异且没有背景依据的说法:蝙蝠侠就该单打独斗。
这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咎于那个漫画尚未站稳脚跟的时代,当时的「漫画传教者」们感到有必要坚持不懈地宣传这种媒介不再只为儿童服务。1980 年代,一些真正具有革新性的漫画出现了,由于蝙蝠侠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超能力,粉丝们逐渐将他认作是一名更「贴近现实」的英雄,变成了思想者(着重强调「人类」的一面)的超级英雄化身。
然而,大家应当牢记的是,在漫画爱好者的群体之外,普罗大众对蝙蝠侠的评判标准仍然是亚当·韦斯特(早期《蝙蝠侠》电视剧主演)。蝙蝠侠总是能吸引大批观众。
然而,现代蝙蝠侠电影却没有这种魔力,可以说除了乔·舒马赫在《永远的蝙蝠侠》和《蝙蝠侠与罗宾》中让克里斯·奥唐纳饰演了罗宾以外(后者还有艾丽西亚·西尔维斯通饰演的蝙蝠少女出场),电影制作人们对蝙蝠家族总是缄口不言。
就像后亚当·韦斯特时期的蝙蝠侠漫画一样,后舒马赫时期的蝙蝠侠最明确的定义就是,想要摆脱被视为过于幼稚、只为卖周边而拍的「蝙蝠侠大片」印象。然而讽刺的是,他们刻画罗宾的手法依然陷入了这个坑,他常常被描绘成一个不成熟的孩子。
这是一种狭隘的想法。罗宾(以及整个蝙蝠家族)正是蝙蝠侠影片中那些问题的答案所在:蝙蝠侠的打击犯罪活动是否有效?是否值得?又是否获得了任何成果?布鲁斯·韦恩的非凡使命正是通过蝙蝠家族呈现出了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形态,各路角色们在这里诞生,与其对抗,并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它。
蝙蝠少女和蝙蝠女侠最初都是受到蝙蝠侠打击犯罪行动启发的独行侠,她们都有各自的动机以及微妙的道德标准。几位成为罗宾的少年们则全都是测试「蝙蝠侠」这个概念是否奏效的试金石:他是否让哥谭变成了足够安全的地方,以至于能让这个年轻人跟着他一起行动?将另一个哥谭孤儿护在他的羽翼之下,是否能让这个孩子过得比他原先的生活更好?有时候,答案是肯定的,但《蝙蝠侠》中最大的悲剧往往体现在那些「否定答案」中。
蝙蝠家族在电影中的缺席还带来了一个古怪的副作用:这使得蝙蝠侠只能与反派、富人、警察以及他自家的员工形成对比,为了能够表现出蝙蝠侠的存在意义,他们直接被刻画成不作为的机构,或者卢修斯·福克斯。没了其他蝙蝠家族的人在他身边,作品看上去简直就是精神错乱,必须为了他而扭曲整个世界,才能证明他是个正常人。
在某种程度上,当代蝙蝠侠电影是明白这一点的。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双面人哈维·丹特的戏份最终变得和蝙蝠侠一样多,他象征着一股向善的力量,可以在系统之内肃清哥谭,而不必借助面具下的正义,最终的结局是一个更乐观版本的「罗宾」,准备好在有需要时披上斗篷。
至于本·阿弗莱克饰演的蝙蝠侠,其职业生涯末期由于缺少了罗宾而深陷困扰,在他横跨两部跨界电影的人物塑造中,他意识到罗宾的缺席令自己变得阴郁,需要其他人来帮助他专注于希望。
众多当代蝙蝠侠影片都致力于向观众推销这个沾染罪恶的角色的故事:他是夜幕下的诡异之影,一个你并不想亲自面对面的存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不厌其烦地争论布鲁斯·韦恩为何不捐钱做慈善,或将他所拥有的大量资源用在定制蝙蝠主题忍者装备以外的地方。人们渴望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希望蝙蝠侠的存在能带来更多不同,而不是仅仅让疯子们更加猖狂,但蝙蝠侠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就是对付那些疯子。
想到这个确实让人忍不住沮丧,因为「蝙蝠侠真的有带来改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显而易见,对于每一位有心去了解的人来说,答案自始至终都在那儿。
即便失去了亲人,蝙蝠侠还是成长到有足够的勇气去建立一个新的家族,然后这个家族反过来塑造出一个更好的蝙蝠侠:他不应再局限于孤身一人,这也不仅仅只是关于他的故事。
翻译:夜猫 编辑:Zoe
作者:Joshua Rivera
Polygon中华地区独家授权,转载请征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