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喜剧人第一部达到什么水准(从欢乐今宵到欢乐喜剧人)
欢乐喜剧人第一部达到什么水准(从欢乐今宵到欢乐喜剧人)1957年,香港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华语电视台“丽的电视”,也就是后来跟无线电视TVB缠斗了几十年的亚洲电视ATV。可北京还是慢了一步。赞叹,惊讶,羡慕,复杂的情绪瞬间在人们心里翻腾。毛主席饶有兴致地参观完这神奇的电视机之后,觉得中国也要有,还要赶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前办电视台。一年后,中国派出人员专程前往前苏联等国家了解电视节目业务。
1956年10月,北京举办了第一届日本商品展览会。
人们纷纷被一个带玻璃屏的小匣子所吸引。
只要旋转开关,那屏幕上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物风景,还有美妙的音乐悦动耳朵。
这玩意看起来要比幕布电影高级得多。
赞叹,惊讶,羡慕,复杂的情绪瞬间在人们心里翻腾。
毛主席饶有兴致地参观完这神奇的电视机之后,觉得中国也要有,还要赶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前办电视台。
一年后,中国派出人员专程前往前苏联等国家了解电视节目业务。
可北京还是慢了一步。
1957年,香港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华语电视台“丽的电视”,也就是后来跟无线电视TVB缠斗了几十年的亚洲电视ATV。
ATV有英国大公司操盘运营,电视业务成熟得很快,同年就推出了第一部直播剧《幸福的家庭》。
北京是慢了,不过幸福也很快就到来了。
1958年的劳动节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京电视台”正式成立,尽管每周只播4个时段的黑白节目,但却捅破了“中国到底要不要办电视”的窗户纸。
激情燃烧的岁月,空想者注定不是主角。
1958年对于中国电视而言,开春就迎来了丰收。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一口菜饼子》在北京台播出,片长只有20分钟,教育人们要珍惜粮食。
巧合的是,电视剧播出不到一年,中国就遭遇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
参与拍摄工作的王扶林后来导演了87版《红楼梦》。
北京台还第一次直播了八一篮球队与北京篮球队的友谊赛。
所以中国观众通过电视机看到的初代篮球偶像不是魔术师约翰逊,而是被后人称为“中国纳什”的余邦基。
很快,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也先后成立开播,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卫星电视,但全国各地的民众都对地面信号的普及充满信心。
很快,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北京台觉得该给这些电视台加以区分,就请示毛泽东设置台标。
毛主席大笔一挥,亲手写下“北京电视台”五个大字。
这份特殊的礼物,一直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直到1978年。
那一年,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名字一改,万象更新。
此前,电视节目大多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新闻、革命故事片一直占据主导。
广大观众根本不知道“综艺节目”为何物。
以这个时间节点分界,中国内地电视的上古时代结束了。
改革开放为电视事业注入了看得见的活力。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广东电视台。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线,也敢吃第一口螃蟹。
身为广东人,特别是靠近珠三角的人,有种奇妙的经历是其他人无法体会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内地综艺节目的空白期,广东人就已经开始通过地面信号收看香港的《欢乐今宵》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
《欢乐今宵》从1967年开播到1994年停播,一共有6613期之多,创了华语综艺节目播出时长的记录。
日頭猛做,到依家轻松下食过晚飯,要休息番一陣大家暢聚,无线有好节目欢欢乐乐,笑笑谈谈我地齐齐陪伴你
每到周末的夜晚到来,听着《欢乐今宵》的开场曲坐到电视前,搓搓麻将,喝喝茶水,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它轻松流畅的节目形式,也启发了后来内地综艺节目的定位。
比如邀请知名人士参加节目录制。
1969年,李小龙先生参加《欢乐今宵》节目录制,现场表演寸拳,在其电影尚未传入内地之时,就让广东同胞领略了武术的魅力。
到七十年代,包括汪明荃、沈殿霞在内的“四朵金花”演唱组合,也成为节目一道靓丽的风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同时期的内地却正在经历一场社会浩劫。
许多传统电视节目都已经停播,那还有综艺节目发展的空间?
有责任感的电视人心急如焚。
所以当邓公在1979年的春天去广东一趟之后,这群人就开始正儿八经考虑如何做内地的综艺节目了。
就在这一年,广东广播事业局和广东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找来一台电视机,架起鱼骨天线朝向香江,“很官方”地每天反覆收看《欢乐今宵》。
为了不声张,他们还特意把地点选在了东莞的一家普通招待所。
他们是在向香港同行“取经”,尽管方式有点窘迫,却找到了最初的方向。
1981年元旦,广东台一档叫《万紫千红》的节目横空出世,从此冲击了广东人并不丰富的夜生活。
几十口子人挤在村里的“大户人家”看《万紫千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万紫千红》可以被认为是内地综艺之发端。
后来,广西、海南人民都成为节目粉丝。
那些轻松幽默的粤味小品人气丝毫不逊于30多年后的《欢乐喜剧人》。
《万紫千红》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只是一档地方综艺节目,更为内地找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综艺精神。
广东台特意成立“综艺组”,专门负责《万紫千红》的制作。
派人去TVB学习考察,回来就把录播改成了直播,节目效果又上一个档次。
最大的问题还是主持人,大多数主持人接受的专业教育都是新闻播音,要求字正腔圆,自带气场,与综艺节目的定位显然格格不入,这也是后来一段时间内地综艺节目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不急,车到山前必有路。
1982年,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伯乐”拿着一部小说找到当时还在沈阳军区文工团做播音工作的王刚,让他担任说书人。
这部小说就是《夜幕下的哈尔滨》。
王刚凭借这部小说一炮而红。
当时全国有108家电台疯狂转播,听众超过了3亿。
当时,电视台比今天更看重明星效应,因为真正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明星并不多,绝不可与“万众娱乐”的网红时代相比。
1986年,已经担任过3届央视春晚总导演的黄一鹤找到王刚,要他担任春晚的中英双语主持。
王刚实在是临危受命。
往事细说从头。
从《万紫千红》开播,央视作为内地电视行业的大哥,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做全国性的综艺节目,可毕竟步子不能迈得太大,所以考虑再三,也没有急于出手。
后来,正巧有人提出应该丰富老百姓们除夕夜的生活,建议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这正中下怀,让央视在节目改革的过渡期找到了最好的解药。
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播出后,全国观众反响强烈。
春晚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树立了综艺节目主持风格的标杆。
当红影星刘晓庆搭档马季、姜昆师徒主持了那届春晚,要颜值有颜值,要笑料有笑料。
人们一下子有了跳出《新闻联播》的感觉。
而李谷一也成为第一位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歌手,一曲《乡恋》传唱大江南北。
大牌云集、气氛和谐的初次尝试也为节目组注入了强心剂,随后的1984年春晚,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宣告了“语言类时代”的到来。
那时候的春晚,有点类似于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老百姓忙碌一年的疲劳,一下子就在大年夜的欢声笑语中消失,那时的节目制作精良,如同“王炸”,可仅限一年一次。
这也让节目组倍感压力,生怕晚会质量观众不买账。
摸着石头过河,总不是那么称心如意的。
随后不久,第三届央视春晚就遭遇了开播以来的“滑铁卢”。
那届晚会选在了工人体育场,灯光效果先不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声音,现场后排的观众根本听不见演员在说什么,如同看了一场哑剧。
把春晚搞成演唱会,显然是暂时行不通的。
回到演播大厅,咱们从长计议。
于是,王刚的双语主持,成为1986年春晚与国际接轨的巨大创新,而他依靠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也成为马季、姜昆之后,最接近综艺节目要求的科班人选。
春晚就这样在婴儿期蹒跚而行。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春晚却仍然叫人难忘。
艳丽的灯光,粗糙的化妆,无处不在的干冰制造着让人陶醉的舞台烟雾,现场观众甚至可以领到刚刚流行起来的橘子汁。
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也让一批港台歌曲成为新宠。
央视春晚开放的胸怀,值得竖起大拇指。
朴实、前卫,应该是对那个时代的概括。
全国性的综艺节目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
1990年,王刚还没有拍摄《宰相刘罗锅》,依然活动在央视舞台上,他担任主持的一档综艺节目让人眼前一亮。
《综艺大观》是央视综艺的开山之作,历经多年的摸索,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很快成为全国收视率冠军。
这是一个转折点,央视自此彻底放下包袱,靠春晚多年积累的惊艳一鸣惊人后,在综艺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那时候,有个年轻的女主持人,青涩俊俏又不失山东人特有的诚恳,她慢慢接过王刚的担子,成为综艺大观的一姐。
早年,她用山东话的“天气预报”让人笑出眼泪。
她就是倪萍,一个年轻时眉眼与香港王祖贤有几分神似的姑娘。
她与赵忠祥这对黄金搭档,是上世纪90年代央视综艺节目的生力军。
赵本山在世纪末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就曾说:“倪萍是我的梦中情人。”
倪萍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有回忆,就像《综艺大观》一样过期不候。
2004年,在收视率角逐中,它败给风头正劲的《欢乐中国行》,遭遇了末位淘汰,从此绝迹江湖。
其实,1990年诞生的另一档综艺节目却坚挺地活了下来,赵忠祥曾是它的主持,此节目二十九年后依旧生生不息。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这就是《正大综艺》。
当年,这句宣传口号的影响力绝对超过“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广告词。
它最早出自杨澜之口。
其实,《正大综艺》还有一句口号是“你眼里的世界必定与众不同”,它也是节目一次次改版的见证。
从一开始,《正大综艺》就是借鉴了台湾中视的《绕着地球跑》,后来从未停止过改良。
人气节目《吉尼斯中国之夜》和《谢天谢地你来啦》其实都是正大综艺的衍生品。
如此看来,“节目的自我修养”很重要。
只有不断前进才是生存王道。
以1990年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为起点,央视的综艺节目不断刷新观众的观看认知。
而正是这些年代感很强的节目,成为全国观众的共同回忆。
1995年,青年演员洛桑与朋友喝酒后回家途中,撞在路边的卡车上,伤势严重,最终不幸与喜爱他的观众永别。
关于他的记忆,只留在《曲苑杂坛》跟“二把刀”老师学艺的故事里。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儿童节,一档空前绝后的儿童综艺节目开播。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起快乐的小伙伴
《大风车》的开播,填补了央视儿童综艺节目的空白。
鞠萍姐姐、金龟子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导师。
在央视这种氛围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都开始蠢蠢欲动。
最出名的要数“湖南经济电视台”。
1996年,湖南经济电视台开播。
那一刻,谁也没有意识到,它会引发内地电视行业的“第二次革命”。
正是因为湖南经视,后来才有了湖南卫视的顺利上位,稳坐内地综艺老大宝座多年。
那时候,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台都在嚷着“革命”,可真正行动起来并且大获成功的只有湖南经视。
开播当年,湖南经视就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幸运三七21》,它成为后来《快乐大本营》的催化剂。
湖南经视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游戏融入了节目,完全脱离了央视《综艺大观》“迷你晚会模式”的窠臼。
进入新世纪,湖南经视又打了两手好牌。
2002年的《越策越开心》成为《天天向上》的雏形;2004年的《明星学院》也是《超级女声》的前身。
这样看来,湖南经视在湖南卫视的发展期扮演了重要的“上游工厂”角色。
时间回到1994年,那一年山东卫视上星,迎来了短暂的巅峰,成为全国人民除了央视的第二选择。
湖南台整天被“化肥饲料广告”裹挟,连本地人都不看。
谁也想不到,长沙马栏山的地面上,即将耸立起一个电视帝国。
那是个重新洗牌的时代,湖南人抓住了核心的两个字:产业。
综艺节目显然是块良田。
为了办好综艺节目,湖南经视也应运而生。
它还大肆拍电视剧,《还珠格格》时至今日还在芒果台重播,其实最早是湖南经视拍的。
电视剧与综艺节目相互补台,再关照湖南卫视,就此属于芒果台的时代正式到来了。
反观山东卫视,上世纪90年代风生水起的它到了新世纪就慢慢大倒退了。
如今被不孕不育和挖掘机广告霸屏的山东卫视,曾经的辉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
2000年,山东卫视推出《阳光快车道》,可以看作是台里最后的曙光。
芒果台的谢娜、欧弟,快乐女声何洁都曾在《阳光快车道》中精彩演出。
这也可以看作是湖南台与山东台特殊的渊源。
从节目效果上看,这档节目在同期竞争中是非常优质的。
2009年,《阳光快车道》升级为《谁与争锋》,尽管大冰依然挑大梁,节目却很快淹没在了内地的综艺大战中,泯然众人矣。
大冰,后来成为了一名背包客,写了好几本书,也唱民谣,潇洒自在。
终于,内地综艺的战国时代到来了。
最近一个十年,湖南卫视一家独大的格局正在改变。
各路豪杰异军突起,综艺节目这个圈子,真正到了战国时代。
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有以明星游戏互动见长的《快乐大本营》,有诙谐幽默的脱口秀致胜的《天天向上》。
何炅、汪涵,湖南卫视的两大金牌主持与这两档节目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拥有众多粉丝是毋庸置疑的,但并未形成绝对的统治力。
真正拉开与其他卫视距离的是盛极一时的《超级女声》。
2005年,第二届《超级女声》迎来巅峰,收视率高达11.65%。
这个记录至今没有哪个综艺节目可以打破。
观众们的“灰姑娘情结”让他们纷纷为喜爱的选手投票,从节目的配角变为比赛结果的主导,每个人都决定着水晶鞋的归属。
最终,李宇春胜出。
她也成为那几年“中性美”的代言人。
后来,随着观众审美疲劳,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收视率持续降低,这也为其他卫视让出了空间。
《中国好声音》最火的那几年,民众的音乐细胞被彻底激发,江河日下的KTV重新受宠,“只听声音,不看颜值”,想想就很酷。
与此同时,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也成为新秩序的搅局者。
而山东卫视还在沉溺于《快乐向前冲》不能自拔。
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
郭德纲在主持完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以后曾说:
“世间之事,一念而已,心中若有事事重,心中若无事事轻!”
综艺节目发展到今天,无非是让人在辛劳的生活中忘掉烦恼,适度娱乐。
只要抓住了这个关键,综艺节目的春天永远不会过去。
漫漫40年,内地综艺节目从无到有,从稀缺到丰富,是电视媒体人的成功,也是观众群体自身成长的见证。
回首曾经陪伴几代人的节目,那隐藏在欢声笑语中的,应该还有梦想家们关于往事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