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老爸电影上映时间(公式化的亲情电影)
了不起的老爸电影上映时间(公式化的亲情电影)老肖是个普普通通的出租司机,挺着大肚子,胡子拉碴。他为了孩子可以一日三餐只吃素, 面对工友的质疑会大喊:“老子养他两辈子!”然而他的父亲肖大明却总是替他担忧,阻止他关于跑步的一切决定,在他心中,遗传了多发性硬化症的儿子迟早有一天会失明,跑步对他的人生没有半点帮助。在这点上,《了不起的老爸》很尴尬,它很感人,但却困于死板教条的公式;它想要讨论真正的爱,但脉络紊乱,支线太多,失之精华。这也是为什么它豆瓣评分只有 7.1 的原因吧。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少年肖尔东,最大梦想是成为马拉松运动员,当年妈妈失明后,泪洒赛 道以至英年早逝,小东这么多年一直回忆着妈妈穿着红色羽绒服的背影,从小就偷偷练习, 希望有朝一日代替妈妈站在领奖台上。
公式化的亲情电影,有血有肉,可惜依旧浮于表面。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说:“故事论述的是原始模型,而不是陈词滥调”,好故事将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浓缩在表现手法中,陈词滥调则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在每种习俗和文化语境内,“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亲情的内核是分离与独立。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永恒,唯有父母与子女的爱指向分离。
什么样的亲情电影是好的,就看它能否让你有所思索,能够产生共鸣,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的套路式歌颂。
在劳拉·埃斯基维尔的《情迷巧克力》中,母女之间就爱与恨,依赖和独立,改造和尊重短兵相接,这是真实世界里所有人都感同身受的。
在这点上,《了不起的老爸》很尴尬,它很感人,但却困于死板教条的公式;它想要讨论真正的爱,但脉络紊乱,支线太多,失之精华。
这也是为什么它豆瓣评分只有 7.1 的原因吧。
很典型的“中国家长式”感动,给你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我想要的。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少年肖尔东,最大梦想是成为马拉松运动员,当年妈妈失明后,泪洒赛 道以至英年早逝,小东这么多年一直回忆着妈妈穿着红色羽绒服的背影,从小就偷偷练习, 希望有朝一日代替妈妈站在领奖台上。
然而他的父亲肖大明却总是替他担忧,阻止他关于跑步的一切决定,在他心中,遗传了多发性硬化症的儿子迟早有一天会失明,跑步对他的人生没有半点帮助。
老肖是个普普通通的出租司机,挺着大肚子,胡子拉碴。他为了孩子可以一日三餐只吃素, 面对工友的质疑会大喊:“老子养他两辈子!”
这个庸俗且饱尝艰辛的中年人对儿子的爱就是从小到大教导他如何适应盲人的世界,他拒绝相亲,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通宵跑出租,车脏了就在河边洗。
他教导儿子闭眼下楼梯,省吃俭用买来钢琴,想要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离开了他也能活下去。
然而小东却对爸爸完美的规划感到窒息,在他的梦里,自己依旧是那个拼命跑向妈妈背影的孩子。
他为了区域赛竭尽全力,却在比赛的前一天被老肖锁在屋内,好不容易逃出去了,又在现场被他将跑鞋偷走。
然而,老肖低估了儿子的决心,他万万想不到,小东宁愿赤脚,也要参加比赛。
粗粝的石子将小东的双脚染红,老肖看着他血淋淋的脚掌,悔恨交加地喊着让他将鞋子穿上。
然而绝望的小东根本不想理他,只是赤着脚报复般地奔跑着,直到精疲力竭地倒在跑道上…….
那一天,小东的人生发生了转折,老肖也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反思自己。
两人的身份开始互换,老肖为了儿子站上跑道,小东也渐渐和父亲打开心扉。对命运有着不同理解的二人,最终被一根红绳绑起,共同跑向未来……
中国式的亲情真不好拍,前有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后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李焕英》。
无法做到像李安对生活举重若轻地还原,同时还能深究人性;也无法像《李焕英》那样将两代人的渴望和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了不起的爸爸》只能在电影手法上尽善尽美,对于亲情的核心却浅尝辄止。
片中的老肖任劳任怨,辛苦付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小东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他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孩子安排一个稳稳当当的人生,算计一切就为了让小东可以适应失明后的生活。
这的确很爱孩子,但也很令人窒息。
前半段完全展现了老肖是如何用这种“爱“控制小东的人生,这看似最深沉的爱,恰恰是一种 对生命力的剥削。
为什么小东要反抗这样的安排?一个必将成为盲人的孩子,学习钢琴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但他为什么一定要去跑步?
首先,跑步是妈妈的梦想,小东想要为妈妈完成梦想;其次,他在用这种方式做一种无声的抗争。
失去妈妈的小东,是最需要爸爸的支持和鼓励的,可老肖已然被生活压弯了脊梁,他活在失去儿子的恐惧之中,他太害怕不可知的未来,于是走向了控制儿子生活方方面面的极端。
压迫之下,妈妈的背影成了小东唯一的依靠,他想要认可、关心、鼓励和尊重,可老肖带给他的只有改造和打击,他只有用这种方式去和不公的命运做斗争。
老肖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这原本是一个无法面对自己人生的懦夫:妻子的离去,孩子的病痛,微薄的工资,无一不在折磨着他。他看不见生活的希望,所以只能将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希望孩子的一生平安顺遂,这是他用来解决自己困境的方式。
影片的最后,与其说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超越了一切,倒不如说是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超越了自己,当他重新站上跑道,和孩子一起奔赴终点的时候,这个男人才是真正成长了,他终于不再恐惧生活和未来,也不用通过控制孩子来证明自己。
如果把这个故事讲好,那绝对是神作。然而电影终究只是用一些套路去歌颂亲情的伟大,却不去深入地探究两位主角的动机,导致两人都很脸谱化,看完只是记住一个为爱改变的父亲和一个反抗命运的儿子。
同类型中,《铁甲钢拳》的处理就很好:一个颓废的中年男人,在和儿子努力的过程中找回自我,重新上路。
可将这种题材配合中国式家庭就很难平衡了,人物动机很难触碰,亲情线就基本沦为噱头, 这也导致马拉松那条线极其松散,整部电影就只用蒙太奇手法展现两人的进步,没有将人物 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失意中年男人和儿子互相救赎的故事,然而导演却将重点放在了歌颂父爱上面,由此整个故事的重心都开始偏移,马拉松也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工具。
中国式家庭的确很难拍,文化差异导致我们很难去揭开温情背后的真相。一方面无法脱离亲情伟大的限制,一方面限制重重让电影的结构失衡,沦为一部空有表面的感动,却无法带来长久触动的作品。
所以导演不得不加入过多的支线,反而让父子关系和运动精神的主线被淡化了。
它值得看,但也许你记不住它。不论怎样,片中演员的演技是精彩的,新生代演员张宥浩让人感到惊艳,平头的造型让人想起《少年的你》,这种为了演技放弃包袱的行为,让人看到了他的无限潜力。
王砚辉是第一次演主角,他是属于那种将角色搬上银幕的演员,在《烈日灼心》里的表演简直就是现实中杀人犯的翻版,虽然仅仅几分钟的出场,但却让人毛骨悚然。他拿着一个受限制的角色依旧贡献了完美的演技,剧本对于爸爸的塑造角度虽然单一,但他对于父亲的演绎却是真实又动人。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它给亲情披上了浪漫化的面纱,在自我沉溺中失去了探讨感情本质的深刻。但不妨碍它是一部有着优秀演员和演出的一流电影,只是这样的题材,可以深挖的东西有很多,而不是只限于想要探讨,却又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