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994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黄金时代为何打败亲爱的)

1994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黄金时代为何打败亲爱的)所幸许鞍华一如既往的正常发挥,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亲爱的》成为炮灰,但赵薇却拿了影后,这种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其实它并非是输在了电影质量上,而是输在了金像奖惯有的逻辑下,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文化保护和“公正权利”一次博弈的结果,赵薇在影片中的表演确实出色,所以奖颁给她,也是对她演技层面的一种肯定,然而与影后激烈的竞争力相比捉襟见肘的是那些提名技术类的电影,一家便宜两家得,皆大欢喜。尽管金像奖早已被称为是内地电影奖,但今年依然显得有些落寞,主要原因,是金像奖逐渐失去的独立性:一方面,它需要引起华语影坛更大的关注,一方面它又要对本土电影实施保护,这样反而造成了金像奖失去了导向性特色:一,对于内地观众来说,评选的电影实在太熟悉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心中早有排位,因此评选结果失望或欣喜也多是一笑置之;二,本土香港小制作电影推荐的缺失,埋没了很多佳作的同时,也让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本土意义不复存在。金像奖,是否

1994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黄金时代为何打败亲爱的)(1)

《黄金时代》何以打败《亲爱的》?我想这应该是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大的谈资了。其实这个结果既让人感到意外,又仿佛在情理之中。从表面上来看,你可以说《黄金时代》切中了今年金像奖评审的口味,但实际上,《黄金时代》的夺魁则反应了金像奖评选机制的虚弱与渴望文化保护等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态。

看看提名名单。《窃听风云3》质素明显欠缺,而《香港仔》和《那夜凌晨》又太过于冷门,大战的焦点自然集中在《黄金时代》和《亲爱的》身上。《亲爱的》为何失败?正是因为“出走”的陈可辛让近年来香港电影越发简单的娱乐性相形见绌,从而反差出了香港电影在纪实、人文和社会层面的缺失。从质量上来说,《亲爱的》在艺术性和叙事性上都有不错的表现,但这种寻孤的题材和故事背景却是“远离香港”的,这令一直主张文化保护路线的金像奖评审团觉得尴尬。于是他们将橄榄枝伸向了有着浓厚文艺色彩、怀旧气息却又有截然不同风格的《黄金时代》以化解尴尬,这么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显得公允,一方面又可以显得逼格很高。

金像奖“矮子里拔大个儿”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金像奖一直有个评选逻辑,凡是香港本土电影缺位或是水准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一律推选艺术电影,因为这样才能凸显出香港电影金像奖文化制高点上的优势,所以当年《桃姐》打败了《窃听风云2》、《一代宗师》打败了《僵尸》、《天水围的日与夜》打败《证人》,都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希望从娱乐商业化到艺术含金量、文化制高点上转变的有力表现。

当然金像奖还存在一个评选逻辑,当然是内地市场的反馈式介入,如并未在内地公映的《僵尸》、《低俗喜剧》等本土香港电影,多半仅会获得一些技术类奖项,而今年的《那夜凌晨》、《金鸡sss》也是如此。

所幸许鞍华一如既往的正常发挥,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亲爱的》成为炮灰,但赵薇却拿了影后,这种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其实它并非是输在了电影质量上,而是输在了金像奖惯有的逻辑下,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文化保护和“公正权利”一次博弈的结果,赵薇在影片中的表演确实出色,所以奖颁给她,也是对她演技层面的一种肯定,然而与影后激烈的竞争力相比捉襟见肘的是那些提名技术类的电影,一家便宜两家得,皆大欢喜。

尽管金像奖早已被称为是内地电影奖,但今年依然显得有些落寞,主要原因,是金像奖逐渐失去的独立性:一方面,它需要引起华语影坛更大的关注,一方面它又要对本土电影实施保护,这样反而造成了金像奖失去了导向性特色:一,对于内地观众来说,评选的电影实在太熟悉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心中早有排位,因此评选结果失望或欣喜也多是一笑置之;二,本土香港小制作电影推荐的缺失,埋没了很多佳作的同时,也让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本土意义不复存在。

金像奖,是否改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