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直男有人喜欢吗(那种让钢铁直男爱上粉色的魔力)
钢铁直男有人喜欢吗(那种让钢铁直男爱上粉色的魔力)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电影的画面呈现出素朴安宁的画面质感,也给人一种淡淡的,像微风拂过草地一般的舒适感。《莫娣》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个人传记电影,讲述的是在加拿大美丽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一位患有严重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Maud Lewis),一生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以及她爱情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莫兰迪配色更适合表达亲切,生活化的题材。接下来,那森给大家推荐几部莫兰迪色系的电影,一起来感受下那种让钢铁直男都能爱上的粉色是什么样的。《莫娣》
有段时间没见那森的“每周五电影推荐”专栏了,有没有觉得周末有点空虚?
最近因为爱上了莫兰迪的那种“高级感”,那森追了一些列莫兰迪色系的电影。
你们觉不觉得,莫兰迪色系有一种很神奇的魔力?
色彩被统一在单纯的背景之下,灰调的安静,似乎更有些暧昧不清的话藏在其中。
莫兰迪色因为柔和,会让人产生一种模糊感,不同色相之前冲突感极少,即使是冷暖两个色相,也会因为灰调和粉质的加持而变得很和谐。
所以,莫兰迪配色更适合表达亲切,生活化的题材。
接下来,那森给大家推荐几部莫兰迪色系的电影,一起来感受下那种让钢铁直男都能爱上的粉色是什么样的。
《莫娣》
《莫娣》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个人传记电影,讲述的是在加拿大美丽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一位患有严重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Maud Lewis),一生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以及她爱情生活的点点滴滴。
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电影的画面呈现出素朴安宁的画面质感,也给人一种淡淡的,像微风拂过草地一般的舒适感。
莫娣对绘画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也通过柔和的电影画面呈现,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仿佛也置身其中。
透过画家笔下对自己生活场景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她心中的那个世界,充满了浪漫、美好、简单,还有快乐,再搭配上柔和简约的莫兰迪色调画面,简直是一种享受。
《布达佩斯大饭店》
曾有人说,所谓的“莫兰迪色系”是一种并不存在的色系。这么说或许会让人有些疑惑,让我们来用色彩搭配绚烂而华丽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来做示范,电影配色中教科书级的经典。
将《布达佩斯大饭店》原片的色彩饱和度抹去50%来做对比,便可以得到一下几幅画面。
还有影片中特别著名的一个片段,男主角与阿加莎掉到了甜品车内,车里堆满了甜品店的盒子,而这个盒子的外包装粉晶(Rose Quartz)和静谧蓝(Serenity)这两种颜色。
低饱和度的互补色对比,使整个画面充满着浪漫气息,也构筑了两个年轻恋人的整个世界,让他们尽管身处于枪林弹雨中,依然能沉浸在甜蜜的小世界。再加上深深浅浅的粉色组合,成功地搭建起了影片色调的层次感。
而绝妙之处就在于,这种色彩并不会让人觉得过分女性化,反而可以引起更多男性对粉色产生兴趣。
这样的色调也并非贯穿了影片的全部,如果说浸透画面的粉色调是影片对于复古美学的情绪化表达,那么最后的结尾将画面定格在黑白影像,便是对这部色彩浓郁欲滴、充满戏谑幽默的喜剧最终以悲伤的结局收尾的明显暗示。
结尾色彩瞬间由鲜艳转为阴郁的黑暗色调,在那一刹那就透露出一股浓郁的忧郁与伤感。粉色的甜蜜与明媚与深色的压抑与沉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观众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间拽入整部影片所彰显的文明火焰与人性光辉之中。
高级感超脱了电影的配色,完美滴融入了电影的内核之中向观众迎面袭来。
《血战钢锯岭》
色彩饱和度的调控除了用在这种看起来还比较和谐的场面中,还可以放在战争场面里,也很有力量感,
比如《血战钢锯岭》中,将色彩的饱和度近乎玩到了极致。
在经典的岭上救人的片段里,影片大量运用了饱和度较低的褐灰色,配以淡灰色的雾化效果,将未知的情绪推到了极致。整个画面都都露出一丝绝望和萧飒。战争是个人的无助被完美地体现了出来。
莫兰迪色系就是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就是你可以在这种色调中感受到一种很宁静的感觉。
了解了莫兰迪其人之后就会发现,和梵高或者莫奈这类艺术家不同的是,莫兰迪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戏剧感,甚至可以说是平淡到毫无变化。
他的生活经历相对于大多西方画家来说较为平淡——
生卒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一生几乎都在此地活动,只是偶尔去过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其他城市,仅有一次走出意大利,为的是去苏黎世观看塞尚的画展。
生活简单而有秩序,每天往返于画室与所授课的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一生未婚,与三个亦终生未婚的妹妹生活在一起,过着修士般的隐遁生活。
一家子不婚主义者,真的挺神奇的,要放在我们这些人身上,在就被七大姑八大姨的唾沫星子淹死了。
总结一下,他就是个宅男,喜欢画画,最爱画那些瓶瓶罐罐,一辈子了也不腻。
但也就是因为这种艺术追求,他才能抵御着时代的喧嚣,在其宁静的画室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不凑热闹,从容淡定。
他尽力使画面减至单纯,没有多余的“废话”,不用过多的语言解释“物”的意义,也不揭示某种隐含的意义,只是呈现物之物性,物之本身,让投入的观者在画面上发现画布上层层隐现的谜。
莫兰迪色系,就带着莫兰迪这种超凡脱俗、远离喧嚣的感觉了。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指向性,不是高级或者时尚的疏离感,而是一种毫无变化而重复的单调。这种指向,自然是与他的生活状态分离不开的。
足够生活化,也就足够模糊;
足够真实,也就足够打动人心;
足够和谐,也就足够值得回味。
所以其实所谓的“莫兰迪色”不过是一种降低了饱和度,并将相似性拉到最近的重复。所谓的“莫兰迪高级感”无非是一种对于简约的追求。
人生嘛,别搞太复杂,简简单单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