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谈瑶琴演员(出演张艺谋电影英雄浙派古琴新一代琴人的出圈与跨界)
张艺谋谈瑶琴演员(出演张艺谋电影英雄浙派古琴新一代琴人的出圈与跨界)张艺谋在筹备电影《英雄》时,剧情需要一位看上去仙风道骨,有高超琴艺并有一定声望的古琴演奏家出镜,导演托人在浙江寻找,有人推荐了84岁的徐匡华。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他和宋景濂录制的琴箫合奏曲《思贤操》,被亚太会议挑中,送到联合国,并出版了乐谱,向全世界音乐教育机构推荐,成为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曲之一。徐匡华是徐元白之子,新浙派古琴的第二代传承人。他从小对古琴耳濡目染,13岁在父亲的传授下开始学古琴。抗战暴发后,时局动荡,徐匡华中断古琴练习,就读四川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报名参军抗日,抗战胜利后,复员。后任上海正中书局编辑,在重庆、上海、杭州等地教过书。1970年代后期,他待在家中没事可做,重新开始焚香操琴。也许境遇的变迁让他对古琴有了新的领悟,琴艺大进,以后一直练琴不辍。而从杭四中退休后,徐匡华更加一心扑在古琴事业上。
西湖琴社的墙上,挂着一张张艺谋电影《英雄》的剧照。
画面中,一位仙风道骨的盲琴师一袭白衣,白须、白发随风拂动,神情似水,专心抚琴。这位琴师扮演者就是徐匡华。
《英雄》里的盲琴师
徐匡华
徐匡华是徐元白之子,新浙派古琴的第二代传承人。他从小对古琴耳濡目染,13岁在父亲的传授下开始学古琴。
抗战暴发后,时局动荡,徐匡华中断古琴练习,就读四川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报名参军抗日,抗战胜利后,复员。后任上海正中书局编辑,在重庆、上海、杭州等地教过书。
1970年代后期,他待在家中没事可做,重新开始焚香操琴。也许境遇的变迁让他对古琴有了新的领悟,琴艺大进,以后一直练琴不辍。而从杭四中退休后,徐匡华更加一心扑在古琴事业上。
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他和宋景濂录制的琴箫合奏曲《思贤操》,被亚太会议挑中,送到联合国,并出版了乐谱,向全世界音乐教育机构推荐,成为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曲之一。
张艺谋在筹备电影《英雄》时,剧情需要一位看上去仙风道骨,有高超琴艺并有一定声望的古琴演奏家出镜,导演托人在浙江寻找,有人推荐了84岁的徐匡华。
张艺谋派了两个副导演专程赶到杭州,把徐匡华接到横店。两人一见面,张艺谋就觉得徐匡华与他心中的古琴师的形象很相近。而徐匡华就在横店住了下来,这一待就是20多天。
电影中,无名舞剑,长空执枪,两大绝世高手棋亭对决。盲琴师着一身白衣,白须,白发,盘膝而坐,抚琴相伴。衣袂随杀气而动,而他的神情,从容淡定,不见悲喜。随着酣斗愈烈,琴声渐急,蓦地,一声绝响,七弦齐断!长空被无名一剑击倒,盲琴师收拾残琴,翩然而去。
徐匡华与琴友
这是和古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徐匡华,第一次“触电”,他的名字也随着电影在海内外上映,开始为全球观众所知。
儿子徐君跃说,《英雄》影响力很大,用现在话说,古琴因为这部电影“出圈”了。
“电影上映后,我们家更热闹了,经常有琴友找过来,有的甚至是千里迢迢从欧美飞过来,只为和我父亲学古琴。”
三位老师
徐君跃
徐君跃一直觉得自己的习琴之路比较幸运,出身世家,自幼在家中听祖母和父亲弹琴,耳濡目染,“祖母一句一句地对弹,让我对经典的古琴曲旋律记忆深刻,并为乐感奠定了基础。父亲经常带我齐奏,提升了我对古琴节奏的把握和对音乐的处理。”
他说,家里经常有各地各派大琴家来访,如程午嘉、梁在平、吴景略、张正吟、梅曰强等,让他开阔眼界并得到诸多指导。
“十几岁时,父亲决定送我去上海跟随姚丙炎老师学习。80年代我又去跟龚一老师习琴。那时候去上海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还买不到座位票,过道里站满了人,我只能挤在里面,挤不下的时候就躲在别人的椅子下面。到了上海,就住在亲戚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老房子旧且小,只能在客厅里打地铺,但这些辛苦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
徐元白
他说,“姚丙炎老师是我祖父徐元白的学生,受到祖父乐观洒脱的影响,他给我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每次到他家去上课,他不是在弹琴就是在打谱,心无旁骛,沉浸在古琴世界里。姚师母承担了所有家务和杂事,把他照顾得很好,才让姚老师可以不为琐事操劳,如此投入地做一件事。记得当时学《乌夜啼》时,被他的琴声所感染,那流畅的节奏,自由灵动,无拘无束的感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他的印象里,龚一老师的家当时也很局促,九平方米大,都放不下一张琴桌,上课的琴只能放在缝纫机上。虽然环境不宽敞,但是龚老师完全不被影响,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打拍子,每一次上课都非常严格,每个细节,每个节奏,都要精准。他对每个技法和音色都有较高的追求,甚至连学习的琴曲都要自己抄写。
龚老师的这些教学方法和严谨的做派让徐君跃受益匪浅,现在的日常教学,他也会这样要求学生的每个细节。
徐君跃还有一位老师是吴文光,吴老师是著名古琴家吴景略之子。吴文光老师很擅于探索新生事物,勇于创新。演奏风格充满激情与奔放。
“他和我说,‘我是虞山派琴人,你是浙派琴人,你弹一下我虞山派的琴曲,看看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在一起探讨两个流派的异同,提出意见,吴老师常常勉励我,跟他上课很放松,时有谈笑风生。”
“这三位恩师是我人生之幸,他们是琴坛大咖,他们教会我的不仅是琴艺,还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唤醒,创新
西湖琴社
西湖琴社,收藏着徐元白、徐匡华演奏古琴的唱片。
有乐评人表示,徐君跃的演奏承其祖风,音乐醇美、细腻苍劲。风格舒展流畅,内涵而细腻。旋律处理跌岩多姿,疾徐分明,充满活力。
他谦虚地表示,结合时代审美需求,他比较注重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徐君跃已出版发行《梅花三弄》《唐琴》《西泠话雨》《广陵散》《浙派徐门嫡脉——徐君跃师生古琴演奏合辑》《西湖梦寻——徐君跃古琴独奏专辑》等多张CD。
“古琴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独奏、琴萧合奏和琴歌。我一直在探索古琴的表演形式,比如重奏曲、协奏曲,我还跨界与合唱团、乐队合作。大雅的古琴,甚至可以和大俗的绛州鼓乐合作。”
徐君跃还为全国十大舞台精品剧《陆游与唐琬》《公孙子都》等戏剧、电视片配乐。此外,他还一直致力于新曲创作和古琴打谱。
他创作曲目有《湖畔枫吟》《西湖梦寻》《仰湖山》《月舞》等。
其中《仰湖山》是根据徐元白的诗句“俯仰湖山未尽情,纵横诗笔纪游程”改编,用古琴道尽了西湖的优美风景,并以景寓情,追思与西湖相关的先贤与事迹。
聊到这首曲子时,徐君跃随即拿出了明代古琴“益王琴”,弹奏起来。
耳边琴声一响,听者的心顿时安静下来,悠悠听完,放空后,半晌才回过神来。
徐君跃微笑着说:“古琴可以修身、可以静心。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痕迹就在琴音里面。”
古琴琴谱
诞生至今,古琴曲号称有三千多首,但今人能演奏的不过几十首,大量的琴谱沉睡在古谱中。
古时人们弹琴是没有谱子的,也没有节奏,大多凭着自己的感悟和能力来演绎。直到唐末才出现减字谱。所谓减字谱,即是将中国文字减化缩写,将减化后的内容重新组合成一种复合文字,来记载左右手的指法、徽位、弦序等内容。到清代才出现了简谱,但已经有太多的古琴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琴打谱,就是将大量的古谱变成现代人可以使用的琴谱。徐君跃已经打谱的曲目有《蔡氏五弄》《塞上鸿》《沧江夜雨》《箫韶九成》《苍梧怨》《雪窗夜话》《神游六合》等几十首。
而祖父编撰《天风琴谱》则第一次将减字谱和简谱结合起来,进行传播和传承。
“《天风琴谱新编》出版了,这也算是完成了祖父的一个心愿。”徐君跃说,希望徐氏一门能唤醒更多沉睡的古谱。
【浙江新闻 】
徐氏三代琴人的百年传奇
这个夏天,浙派古琴琴谱《天风琴谱新编》在杭州举行了发布会。
群贤毕至,只为一睹芳容。
《天风琴谱新编》的出版,在浙派乃至海内外的古琴界都引起了极大反响,琴友求书之外,不少高校古琴专业将它列为教学用书。
为什么一本琴谱能引发如此大的动静?
这本琴谱背后,是西湖边徐门三代琴人的故事。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古时候,文人推崇并要掌握的“四艺”琴棋书画,指的是古琴、围棋、书法、绘画,古琴居首。浙派古琴以“清越疏畅”的风格名扬天下,是最古老的流派之一。
2003年,具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古琴成功申遗,西湖琴社,是这一世界非遗中的八大琴社之一。
西湖琴社
西湖琴社,在西湖边的勾山里17号。这里,是新浙派古琴的源头,也见证了浙派古琴的复兴。
在成为西湖琴社之前,这里住着徐元白一家人。
徐元白,浙派古琴大家,新浙派古琴的开创者。他的妻子黄雪辉与儿子徐匡华,也都是著名浙派古琴家。
孙子徐君跃,自幼便随家人习琴,后又师从姚丙炎、龚一、吴文光等古琴名家,尽得真传,是浙派徐氏古琴的第三代传承人。
1979年,徐匡华在徐元白创建的“西湖月会”基础上,在杭州市文联、音协的帮助下,在勾山里的家中,组建了“杭州古琴研究小组”,时不时举办雅集。
1986年,西湖琴社成立,徐匡华是第一任社长。
浙派古琴艺术流传于浙江地区,它的发展分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
古代浙派古琴艺术起于南宋,创始人为郭楚望。他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传世作品。
郭氏传艺予刘志方,刘志方又传毛仲敏、徐天民,由此形成在当时琴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其后徐天民门下在元明时期传承四代,将浙派古琴艺术推向顶峰,一时有“浙操徐门”、“徐门正传”之名。
入清以后,浙派古琴艺术渐趋衰微。再度将它发扬光大的,就是徐元白。所以,徐元白也被誉为“重振浙派第一人”。他在古琴演奏、琴学理论创作、音律研究、传授和斫琴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徐元白
徐元白出身音乐世家,父亲徐月秋精通音律,擅奏古琴、琵琶、三弦等乐器。
1912年,19岁的徐元白在苏州天平山拜浙派大琴家大休上人为师,勤学苦练,尽得浙派技艺,并有所创新。后走访“诸城派”王宾鲁、“山林派”李子昭、“九嶷派”杨宗稷、“广陵派”张益昌,又与查阜西、吴韬等琴家结识,并与北京“岳云”、扬州“广陵”、苏州“今虞”、南通“梅庵”等琴社团体频频往来,博采众长。
徐元白撰写多篇琴论,以艺术实践和理论,极大推动了浙派古琴艺术的复苏和繁荣。
要说遗憾,就是他一直想编撰古琴琴谱《天风琴谱》,未能如愿。1953年,他出了浙派琴谱《天风琴谱摘抄》,虽只有一首《西泠话雨》,却拥趸无数。
《天风琴谱新编》的出版,让几近绝迹的《天风琴谱摘抄》重出江湖,成为继清代《春草堂琴谱》之后,又一重振浙派古琴的力作。
《天风琴谱新编》共收录了60首琴谱,包括徐元白历年演奏过的琴曲,写过的文章,打过的琴谱,以及徐君跃自己创作、打谱、编配的独奏、合奏曲。每首琴曲后,还附有乐曲简介和演奏提示。
在琴谱中,还收录了徐君跃祖母黄雪辉、父亲徐匡华和他们的弟子贤达——姚丙炎、龚一、吴文光,以及其他名家的部分作品。
徐匡华与宋景濂琴箫合奏
徐匡华是徐元白之子,年少时随父习琴。后子承父业,从事古琴艺术普及,从演奏古琴到斫造都十分精通。他退休前是杭州第四中学的地理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经常和浙江歌舞团号称“江南箫王”的箫演奏家宋景濂合作。
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他们录制了琴箫合奏曲《思贤操》,后被亚太会议挑中,并送到联合国,成为广为流传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曲之一。
2001年,徐匡华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出演了一位盲人琴师。这使他的音乐更加出圈,至今还有不少人慕名前往西湖琴社求教古琴。
如今的琴社社长,是徐元白的孙子徐君跃。
徐君跃
他大学本科学的也是音乐,后又攻读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琴会副会长,浙江音乐学院、广西大学硕士生导师,西湖琴社社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等。
他著有《浙派古琴艺术》《浙派古琴教程》等,主编《全国艺术特长生古琴专业等级测评教材》《西麓堂琴统钩沉》等。
如今,又要加上一本《天风琴谱新编》。
这是徐君跃为完成祖父徐元白70年前的遗愿,花费10年编著而成。
这些年,徐君跃也乐于施教,倾心将浙派古琴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至今,他的学生已有数千人,遍布全国,年龄最小的才五六岁,最大的已逾80岁。
“祖父母和父亲在困难的时期,都坚持推广弘扬古琴文化,这种精神传承到我,我就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要去担当,去多做一点事情,多尽点心。”徐君跃说。
(原标题《新一代琴人的出圈与跨界》。编辑 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