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原来XX国际电影节)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原来XX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中国演员不再追捧,已完全沦为好莱坞的化身?与此同时,不知不觉间,这些电影节的含金量也开始悄悄发生着变化.......五月举行的戛纳电影节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中国一线明星不再趋之若鹜,除了雷打不动的“吉祥物”范冰冰每年必到之外,今年更多的是李宇春、王珞丹、杨子珊等二线明星,以及各路18线网红奇装异服,争奇斗艳。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些国际奖项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导演或者演员无缘,逐渐沦为中国明星刷脸和走红毯的秀场。曾几何时,张艺谋,陈凯歌,巩俐,贾樟柯,张曼玉等等大牌都是依靠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获奖,而后再在国内博取足够的知名度和追捧,而现在,盛况不在,中国电影人士已经多年与这些奖项无缘。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原来XX国际电影节)(1)

曾几何时,中国电影的票房市场一年还只有几十亿,曾几何时,中国的导演要出名,要挣钱,必须得在一些欧洲电影节拿个奖才行。

近些年来,以往备受重视的各类国际电影节却已经呈现逐渐凋落之势

9月10日,威尼斯电影节落幕,和其他国际电影节一样:中国二线的明星蜂拥而至,换了一茬又一茬,大牌却越来越少。

今年的威尼斯没有出现范冰冰、李冰冰、张雨绮等女明星的礼服大战,只有在“聚焦中国”活动上看到二三线女星徐娇、卢靖姗的身影。

五月举行的戛纳电影节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中国一线明星不再趋之若鹜,除了雷打不动的“吉祥物”范冰冰每年必到之外,今年更多的是李宇春、王珞丹、杨子珊等二线明星,以及各路18线网红奇装异服,争奇斗艳。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原来XX国际电影节)(2)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些国际奖项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导演或者演员无缘,逐渐沦为中国明星刷脸和走红毯的秀场。

曾几何时,张艺谋,陈凯歌,巩俐,贾樟柯,张曼玉等等大牌都是依靠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获奖,而后再在国内博取足够的知名度和追捧,而现在,盛况不在,中国电影人士已经多年与这些奖项无缘。

与此同时,不知不觉间,这些电影节的含金量也开始悄悄发生着变化.......

威尼斯电影节:中国演员不再追捧,已完全沦为好莱坞的化身?

今年是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爆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美国影片 《水形物语》 摘得最佳影片金狮奖。这是威尼斯第一次将金狮奖项颁给一部“怪物片”

这个曾经的欧洲电影大师摇篮、也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现在备受争议。包括本届在内,威尼斯已经连续五届采用好莱坞影片做开幕影片,从《地心引力》,《鸟人》,《绝地海拔》再到《爱乐之城》;参赛片和参展片的片单更是贴近美国上映时间或者奥斯卡颁奖周期。

对于越来越像“好莱坞”的威尼斯,许多影评人认为这并不利于电影文化的多元发展。

去年将最佳女主角桂冠给了美国歌舞片《爱乐之城》主演艾玛·斯通:威尼斯过于美国化的做法,也被欧洲影评人诟病。

威尼斯电影节受到争议,其实也有其苦衷。

近些年欧洲以及意大利经济整体低迷,威尼斯电影节也渐渐变得低调了许多。大牌明星越来越少、交易市场冷清、参赛片缺乏国际影响力、观众满意度越来越低。

以中国为例,2017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只有文宴导演的《嘉年华》入围主竞赛单元。2015年《闯入者》在威尼斯电影节成为唯一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上映后排片仅有1.57%,最终票房也仅有1000万,导演王小帅不得不在微博上发布声明,呼吁观众力挺严肃影片。

这些作品与此前在威尼斯获奖的中国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三峡好人》、《色戒》相比,相差甚远。

不仅仅是作品质量的下降,中国明星对于威尼斯的追捧程度也直线下滑。前文已经提到,以往范冰冰、李冰冰、张雨绮等女明星的礼服大战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戚薇,徐娇、卢靖姗等闪亮一时的“流星”。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原来XX国际电影节)(3)

国际电影节大多是一门生意:艺术背后的商业驱动

如果说电影节仅仅是为了艺术价值和提高电影质量而存在,估计没有人会信,毕竟,国际电影节更多是一门公关活动,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奖项。

在欧洲三大奖柏林,戛纳,威尼斯中,戛纳电影节算是最会做生意和商业气息最浓的电影节。

年复一年参加戛纳的范冰冰已经成为了红毯常客,但事实上戛纳并不是只有受邀请的电影工作者才能参加的;走红毯、参加开幕式,举办各种晚宴都是被明码标价。

今年五月戛纳电影节前夕,微博上就有人爆出了一份“戛纳电影节红毯价格表”:开幕式一等席位价格是19000欧元,二等席位是16000欧元,三等席位是14000欧元,而且三等席位还无法保证你走完红毯。红毯前的专业摄影师是2200欧元每次,amfar慈善晚会的参与价格是24000欧元.......

戛纳这个吸金大节目每年五月举行,而早在三四月份,全世界各大媒体,各大品牌,各大公关广告公司就开始了各类占位和布局,他们和明星,奖项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利益关系网络。

据报道,戛纳电影节每年的预算大约在2000万欧元左右,约合1.4亿多人民币;在整个2000万欧元的预算盘子中,法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担50%,法国国际电影节协会负责另外的50%。

这意味着,戛纳电影节其他来自招商,赞助,广告的费用全都是净利润

更牛的是,戛纳电影节里面并不包含电影节售票的收入,和戛纳齐名的柏林和威尼斯,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主流电影节都有面向大众出售电影票的传统,而戛纳例外,它只面对专业人士,并不公开对外出售电影票。你想要参加戛纳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以及电影放映,必须持有电影节发出的请柬。

法国国际电影节协会是戛纳电影节实质经营的组织机构。电影节协承担的1000万欧元预算也不是自己掏的腰包,而是来自他们招募到的赞助商,历年主要参与的品牌包括:萧邦、欧莱雅、惠普、开云、雷诺,万事达,等等。

赞助商的钱Cover了成本,其他的收入就完全给到了利润。和奥运会依靠电视转播权赚钱一样,戛纳也出售电影节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主要活动的转播权,这一项的收入据悉可以卖到至少700万欧元以上。

除了电视版权收入,参选影片的参选费也是一笔可观收入:虽然不卖票,但是电影想参选,是要交一笔费用的。一部影片要交300欧元,每年约2000部电影,算起来每年至少也有60万欧元。

最后,法国协会还会和当地酒店谈回扣,毕竟,电影节只给参会嘉宾提供交通费和房费,其他人住酒店就得自己花钱,每一个来到戛纳参加电影节入住“客官”,理论上都给电影节贡献了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些还是已经公开并且广为人知的收入,如果算上电影节上上下下各类”边缘“活动的费用,以及各类”边缘“活动组织方与主办者和当地媒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戛纳的利益版图将远超其成本的2000万欧元。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却能够无条件的保本保息,还可以入账千万欧元,这笔买卖当然很划算,值得一直做下去。

只可惜,并不是每一个电影节都具备戛纳这样积累多年的传统和过硬的口碑和关注度,在如此高聚光灯关注以及金钱滚滚的利益驱使下,还有着更多的XX国际电影节选择另辟蹊径,或者打破底线。

XX国际电影节们:虽然电影节是一门生意,但是做事还是要有底线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打开,顶尖的中国电影人逐渐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向了世界。在不被奥斯卡待见的同时,许多中国作品展示的异国情调却吸引了一大批欧洲观众以及欧洲电影节的关注:欧洲人感觉很新鲜,类似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巩俐,姜文等一批大师凭借自己的作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建立起了声誉。

这样的声誉直接帮助了那些导演和演员在国内也奠定了自己顶级头牌的地位,受到万众膜拜,业内追捧。

应该说,这样的声誉直到今天依然尚有余温,后起之秀们也竞相效法前辈们的做法,依旧不遗余力争地做一名”国际级大导演“或者”国际级大明星“。

只可惜,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接轨,这样的国际级追求却开始悄悄变味。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前夕,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中国电影《逆时营救》摘取了雷米大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该片女主演杨幂拿下了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原来XX国际电影节)(4)

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奖项的含金量就开始被质疑。

因为这个休斯顿电影节本可以正大光明地改名叫”中国电影节“。

据媒体报道,在休斯顿今年的88部展映电影中,中国影片占了总数的将近近一半,中国方面前后来了大约200人。如果一个人偶然走入颁奖现场,可能会感觉有穿越感,以为参加的是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因为现场的留影墙三分之二有中国字样的背景、签到和负责秩序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华人志愿者、现场活跃的媒体至少一半是华人媒体、颁奖典礼现场也有不少华人嘉宾!

据内幕消息透露,来自中国的天庆集团、大唐辉煌、中南红文化集团等多家中国企业是电影节的独家赞助商,而整个电影节背后真正的金主是中信信托旗下的中信聚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6年,获得休斯顿最佳外语片奖的是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孙海英凭借《一个人的课堂》获得最佳男演员;《九层妖塔》获评委会特别奖;陆川获“全景中国”最佳导演奖。2015年,中国影片《走路上学》获评审团特别雷米奖;中国的《止杀令》获最佳外语片雷米奖。

据媒体统计,10年来,休斯顿电影节半数以上的奖项被中国作品拿走。而且,除了电影,电视节目都能“获奖”,例如《江城月·中华情》(2005年中央电视台中秋中英文双语晚会)曾获得电影电视节最高奖(白金奖),《2006年中秋晚会》曾获得评审团电视导演奖。

众所周知,包括戛纳,威尼斯,柏林,多伦多,釜山,上海在内,全世界共有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但是其中并没有休斯顿电影节。整个北美大陆唯一A类电影节是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除了含金量不够之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还有一个特别诡异的地方,每年数千部报名影片中,有15%至20%的影片会获奖,也就是说每年获奖的能有几百部。

几百部电影可以获奖?请问这算是哪门子奖,这样的奖项还有什么意义?每年有几百个杨幂可以得奖,这样的奖可还有底线可言?

含金量不高,专业性不强,颁奖没有底线,在电影行业中又没有什么影响力,这样的国际电影节简直就是自娱自乐。

细思极恐,这么多在中国毫无名气和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已经在休斯顿刷了一遍奖,而且主办方和赞助方竟然成了中国企业和机构的天下.......

背后究竟有着多大的利益挂钩和金钱驱动,笔者在此无力深挖,留给专业记者和观众们去探究吧。

XX国际电影节这门生意,应该会越做越兴隆。

结尾:赚该赚的钱,拿该拿的奖

六、七年前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处在危机当中,选片质量平平,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参加电影节的人怨声载道;从这届开始,虽然红毯上的明星分量还是不如往昔,但是紧跟奥斯卡风向并且在选片上也向北美靠拢,吸引了更多美国媒体和记者的注意力。

同时,伴随产业风潮,威尼斯电影节首发开设VR电影单元,也一举扭转了威尼斯关注度下滑的颓势,吸引了全球超过3000名媒体人到访。

如果威尼斯电影节因此赚了更多的钱,也让美国的电影拿了更多的奖,笔者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有些钱赚得天经地义,有些奖的颁布还算严守艺术准则和公平公正原则。

当然,国际电影节,始终是一门生意;无情的说,商业为先,艺术为辅。

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奖近几年来鲜有中国影片和影人获奖的纪录,最多只是有各路三教九流的中国明星踩踩红毯,蹭蹭活动。

这就是底线和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纯粹为了赚钱和吸引眼球,欧洲的这些大奖早就应该颁给各路中国电影,这样做也许能吸引更多中国“爸爸”的支持。

无论电影节商业和媒体套路上如何变化,只要能够守住艺术底线,都不亏是经得起考验的靠谱电影节。

最怕的是,丧失了底线一味迎合媒体,买卖奖项,吸金无限的XX国际电影节们。

随着中国电影的“不差钱”,中国影片与演员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强,范冰冰,杨幂这样的红毯常客也被网友戏称为”毯星“。也有更多的电影,还没正式公映之前,就忙着投递给各路XX国际电影节滥竽充数,而后在资本市场忽悠自己是XX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

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打破底线的事件出现。

赚该赚的钱,拿改拿的奖:电影节的水虽深,但是还要切记不要大水过头,淹没自己。

现在的国际电影节(原来XX国际电影节)(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