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是怎样写水浒传的(水浒传隐写了建文帝)
施耐庵是怎样写水浒传的(水浒传隐写了建文帝)有专家说,这首词原本是两首词,第一首是《临江仙》,第二首是南吕宫《玉交枝》。对此,我深表赞同。同时,我也认为这两首词应当就是原著作者所为,其中所表达的主题,与《水浒传》高度契合。尤其是其中一句:“评议前王并后帝”,更是点明了作者创作《水浒传》的初衷与情怀。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本文将从《水浒传》文本出发,初探施耐庵究竟是不是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我希望借助此文为否决施彦端就是《水浒传》作者的学者们提供实锤证据,共同维护施耐庵的著作权,还《水浒传》以真相。无论哪种版本的《水浒传》,都舍不得删掉一首开篇词。这首开篇词是这样写的: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幻影王道生,虚构了“施耐庵墓志”,说施耐庵字子安,殁于洪武三年(1370年),《施氏家谱》却在“施彦端”旁补了“字耐庵”。于是,《水浒传》的作者就变成了“施彦端”。
施耐庵变成“施彦端”,大约是从清代开始炮制的,如今却似乎弄假成真了,几乎绝大多数的《水浒传》的读者,都认为《水浒传》是这个“施耐庵”写的。学术界也几乎认定,施耐庵就是“施彦端”。尽管有学者提出质疑,说“施耐庵”不可能死于洪武三年,但却并没有否决施彦端对《水浒传》著作权的占有。
原本,这个有点荒诞的传奇,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胡乔木亲口否定。但是,1982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又将这段公案反转过来,施耐庵还是“施彦端”。
其实,施耐庵就藏在他的《水浒传》中,无论学术界如何争论,甚至涉嫌作伪,都无法逾越施耐庵的作品——他就把自己藏在了这部书中。
本文将从《水浒传》文本出发,初探施耐庵究竟是不是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我希望借助此文为否决施彦端就是《水浒传》作者的学者们提供实锤证据,共同维护施耐庵的著作权,还《水浒传》以真相。
《水浒传》的大主题是“评议前王并后帝”无论哪种版本的《水浒传》,都舍不得删掉一首开篇词。这首开篇词是这样写的: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有专家说,这首词原本是两首词,第一首是《临江仙》,第二首是南吕宫《玉交枝》。对此,我深表赞同。同时,我也认为这两首词应当就是原著作者所为,其中所表达的主题,与《水浒传》高度契合。尤其是其中一句:“评议前王并后帝”,更是点明了作者创作《水浒传》的初衷与情怀。
也就是说,作者以梁山一百单八将故事为线索,隐藏着五代、北宋以来,许多帝王的故事,选择了几个历史节点上的帝王进行评议。
那么,施耐庵又选择了哪几个历史节点,书中又隐藏了多少个皇帝,他又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议这些帝王的呢?
毫无疑问,第一个出场的是北宋的开国皇帝,“霹雳大仙”赵匡胤。
在赵匡胤出场之前,施耐庵改写了北宋哲学家、术数家邵雍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说的是赵匡胤结束五代战乱,迎来“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的太平盛世。施耐庵认为,赵匡胤虽然也是通过篡位而做了皇帝,但是,他是上界下凡的“霹雳大仙”,是因为“天道循环”而“替天行道”,代表着“天道人心”。
因而,书中又借北宋另外一位得到高人陈抟老祖的话,如此评议赵匡胤:“正应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所以,《水浒传》中评议皇帝的唯一标准,便是“天下太平”。能给百姓带来快乐,享受“莺花无限日高眠”这样太平盛世的皇帝,就是好皇帝。否则,就是“妖魔”。
赵匡胤的故事很短暂,但却为全书主题立意、定调,在此后的七十回书中,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故事。施耐庵每写一个人物,每讲一段故事,都隐藏着一个皇帝或者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甚至是历史机密。
从前七十回书中,我进行了一番统计,施耐庵总共明写了北宋七代皇帝,暗写了宋真宗、宋钦宗、宋高宗、宋孝宗、宋理宗等大宋皇帝。
而且,以朱元璋、朱标、朱允炆、朱棣这几个做过皇帝或者有过帝王庙号的帝王,隐写了一段大明王朝的机密。
所以,《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入云龙、混江龙、独角龙、出林龙、邓龙都是“真龙”。二龙山、二龙相戏、二龙戏水,隐藏的都是帝王故事。
除了以“龙”来评议前王后帝,施耐庵还在王伦、晁盖、宋江、卢俊义、林冲、鲁智深、柴进、孙立、杜迁、宋万、皇甫端、裴如海、潘金莲、潘巧云、李固、贾氏等人物身上,暗贴了帝王的符码,通过他们的故事表明施耐庵对帝王的态度,对帝王们的所作所为,以“天道循环”之道这条标准进行评议。
《水浒传》最大的妖魔就是“孙立”赵匡胤的故事很简短,确立了“替天行道”这个主题,以及帝王评议标准之后,“霹雳大仙”便回归“上界”。接着,施耐庵便交代了北宋皇帝的传承世系:
(赵匡胤)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 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因为北宋皇位传承是这样的状况,所以,在宋仁宗时期,“妖魔”就出世了。
张天师祈禳了瘟疫,施耐庵再度接续北宋皇位传承:
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驾,无有太子,传位濮安懿王允让之子,太宗皇帝的孙,立帝号曰英宗。在位四年,传位与太子神宗。神宗在位一十八年,传位与太子哲宗。那时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
宋哲宗之后,《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故事背景就是宋徽宗时期,北宋七代皇帝悉数登场。
这就奇怪了,北宋帝位传到宋徽宗时,应当是八代皇帝了。《大宋宣和遗事》中,宋徽宗对李师师自称是“赵八郎”,我为何说施耐庵只明写了北宋七代皇帝呢?
恐怕五百年以来,谁都没有注意到施耐庵第一次写北宋帝位传承时,故意漏写了一位皇帝,他就是宋真宗。所以,我说《水浒传》前七十回只明写了北宋七代皇帝,宋真宗是“暗出场”。
回过头来看,施耐庵是这样写的:宋太祖传位与宋太宗,宋太宗则传位给“太子”。这位太子是谁呢?书中说是“赤脚大仙”,也就是宋仁宗。
这是什么意思呢?
施耐庵是明朝人(是否生于元朝,存疑),写北宋的故事原本没有必要如此晦涩,可以对大宋皇帝进行大胆的评价。问题是,《水浒传》是要写明朝的隐秘,揭露明朝时期的“妖魔”。如此,便不能明写了。
于是,施耐庵“言乎宋,指乎明”,在北宋皇位传承中,隐藏了“孙立”。也就是说,施耐庵故意遗漏宋真宗,而把宋太宗的传位写成了立孙子为皇帝,宋仁宗赵祯原本应当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太孙”。
这难道不是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吗?
“孙立”才是《水浒传》中最大的妖魔,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帝,导致了“靖难之役”。如此,便与赵匡胤“替天行道”开创太平之世相违背,与施耐庵确立的帝王评议标准相违背,“孙立”就是妖魔。
《水浒传》中,建文帝闪亮登场历史真实中,宋太宗赵光义绝对没有把皇位直接传给宋仁宗,施耐庵这么写,说的就是“孙立”。朱允炆生于1377年,也就是洪武十年,被立为“皇太孙”则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事情。
假如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他能未卜先知吗?
如果说这一处文本遗漏了宋真宗,恐怕是版本流传时出现了讹误。那么,我们就接着去找证据,看看是施耐庵故意这么写,还是版本出了问题。
却说洪太尉按照上清宫住持真人的指引,独自一人上龙虎山去见张天师。行不多久,洪太尉便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一条雪花大蛇。
金圣叹懵头懵脑,说大虫就是跳涧虎陈达,长虫则是白花蛇杨春。其实,金圣叹受施耐庵误导尚且不知,还十分自信的说是“楔出”了这两条梁山好汉。
金圣叹没有读懂《水浒传》便一通瞎说,施耐庵明明写的是“白额锦毛虎”,“楔出”的分明是清风山大头领锦毛虎燕顺。
而那条长虫也是写的“雪花大蛇”,哪里是什么“白花蛇”呢?
上文讲到了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史书中则特别记载了朱允炆生于这一年的十二月五日(阳历)。假如按照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推算,建文帝就出生在大雪节的前两天。这不就是“雪花大蛇”吗?
《水浒传》写到了建文帝,难道施耐庵会死而复生吗?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以宋太宗的传位来隐写明朝的“孙立”呢?其实,这就是《水浒传》中的另外一个妖魔:杜迁。
北宋历史上第一桩惊天疑案就是“烛影斧声”,赵光义涉嫌谋害亲兄,篡夺皇位。为了洗脱嫌疑,赵光义在做了皇帝后,抬出了“金匮之盟”。
这个盟约,传说是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所立。“金匮之盟”约定,赵匡胤身后,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过了皇帝瘾,再让四弟当一回皇帝。老四死后,就得把皇位归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但是,宋太宗并没有履行这个盟约,把它变成了“虚钱实契”。假如赵光义履行这个哪怕是伪造的盟约,那就没有宋真宗了。这就是施耐庵在写北宋皇位传承时,故意遗漏宋真宗的原因所在,绝不是版本出了问题。
无论“杜迁”,还是“孙立”,施耐庵说,这些帝王都违背了“天道循环”的礼律,是导致天下大乱,百姓失去太平的“妖魔”。既然这些“妖魔”违背了天道,便将有人接过赵匡胤的“替天行道”大旗,聚义造反。
宋江在江州浔阳楼题写反诗,说“敢笑黄巢不丈夫”,原本就隐藏着帝王级别的人造反。
施耐庵早在书中隐藏着历代帝王兴亡的历史规律,并以一首五言绝句交代了五代因为做皇帝而挑起战乱,这样的皇帝违背“天道循环”正道,必然被纷纷剿灭。北宋王朝的皇位传承也是因为违背“天道”,同样要惨遭灭亡的命运。因而,在这首五绝中,也隐藏着预言大明王朝因为“孙立”,也将重蹈覆辙的必然结局。这首五绝是这样写的: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如此大胆,但却也是小心翼翼。不过,施耐庵再聪明绝顶,也不可能瞒过所有人的眼睛。因而,《水浒传》差点被禁绝,面世之后便被腰斩。
《水浒传》中隐藏着“靖难之役”上文讲到,施耐庵遗漏了宋真宗,主要是暗指朱元璋的“孙立”。那么,施耐庵为何要写建文帝呢?这个答案其实就隐藏在“白额锦毛虎”之中。这一点暂且搁下,先来讲一讲宋真宗的事情。
宋真宗是北宋时期最狂热的崇道者,真武大帝人格化(也即“真人版”)就是从这朝皇帝开始的。所以,施耐庵把宋仁宗时期“误走妖魔”确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也就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
如此精准的时间节点,最重要的是要隐藏“三月初三”。因为,这一天就是真武大帝的诞辰。
这个时间节点,施耐庵又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做了再次强调。书中是这样写的:九天玄女赐给宋江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天书“可长五寸,阔三寸, 厚三寸”。这一串数字组合起来,同样隐写的是真武真君。
因为施耐庵不认可宋真宗,所以,便以这样的笔法隐写了这位皇帝。
但是,宋真宗只是疯狂崇道而假借了真武真君“天降天书符箓”,永乐大帝朱棣则是以玄武上帝为兴师之名,“奉天靖难”,发起了夺位之战。夺位成功后,朱棣封真武真君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朱棣的“天”其实是不是宋徽宗所封的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这朝天子应当是“真武玄天上帝”之子,或者,朱棣干脆自诩为真武大帝降世。
所以,《水浒传》中说“三月初三”引发了误走妖魔,实际上就是朱棣假借玄武大帝发起夺位之战的隐喻。
却说洪太尉奉旨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诏请嗣汉张天师去京城祈禳瘟疫。当洪信爬到龙虎山上时,遇见了一只白额锦毛虎,和一条雪花大虫。
上文已经讲到,雪花大蛇隐喻的是建文帝朱允炆,而这只白额锦毛虎,则是隐喻的朱棣。
《水浒传》中的锦毛虎,是清风山大头领燕顺,而不是“跳涧虎”陈达。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解读了燕顺、王英、郑天寿这三个人组成了这样一句暗语:燕王英武真天授。
施耐庵是赞同朱棣做皇帝的,这一点,早在故意遗漏宋真宗时就暗中交代了自己的立场。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恒这个位置上应当做的是赵家老四赵廷美。因而,《水浒传》中就有一个人物,名叫郁保四,这是谐音,说的是“欲保四”。
朱棣同样是朱家的老四。因而,祝家庄(朱家庄)就只有三兄弟,宋江原本就是真武大帝收服的妖魔,肯定不会打朱老四。
清风山三大头领无一例外的在头上裹了绛紅、或者红色头巾,他们住的是草房,在草厅中聚义。这便说的是“红巾军二代”,这一代人做皇帝,才是“天道循环”之正道,靖难之役便不会发生。
龙虎山上龙虎斗,这是朱元璋挑起的战乱——骑在牛背山的张天师,其实就是朱元璋做牧童的隐喻。而“洪太尉”、朱武,则十分明确的道明了这两个人物就是误走妖魔的“朱洪武”。
朱洪武误走“孙立”,导致了靖难之役,施耐庵说他害了两个人。朱允炆因为不该做皇帝,最终死无葬身之地,施耐庵在书中隐写了建文帝有可能在宫中失火之前,就被弓箭射杀。即便是逃了出去,这一脉却惨遭“丧门”之祸(黄信手中的丧门剑)。
朱棣虽然得了皇位,却要背负夺位弑君的骂名。原本就应当做皇帝,却要担负罪名,朱棣对朱元璋心存不满是必然难免的。
因而,龙虎山上,锦毛虎吓坏了洪太尉,雪花大蛇则向洪太尉直喷毒气——叔侄二人都不满“孙立”。
结语:《水浒传》前十三回不是施耐庵写的?这篇文章只讲到了《水浒传》“引首”以及“洪太尉误走妖魔”的部分故事,从这些隐写故事来看,施耐庵绝对不是“施彦端”,他不可能死于洪武三年。由此,王道生造假便可实锤了。
但是,又有专家说,《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不是施耐庵写的,而是后人补写的。也就是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从“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开篇的。后来,有人感到故事不完整,便补写了前十三回。
这样说的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作为书中的头号主角,宋江的出场时间太迟了。
如此说来,施耐庵还有可能是“施彦端”了。
先且不论这个说法有多么幼稚与可笑,我倒是觉得,大概这个专家并没有真正读懂《水浒传》。因而,以此近乎荒诞的理由,勉力为“施彦端”站台。
无论他有多么伟大的学术成果,多么权威的学术地位,但凡说《水浒传》前十三回书不是施耐庵写的,就是没有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最多,他只读到了“朱洪武”,而没有读出朱棣、朱标与朱允炆。
假如以王道生的假话来看施耐庵,同样不可能在《水浒传》中隐写“朱洪武”。洪武年号只颁布执行了两年多,这个“施耐庵”便去世了,又怎么来得及把“朱洪武”弄进书中呢?
伏魔之殿大门上重重叠叠都是朱红印章,隐喻的就是朱元璋。印章,也即印信,皇家的印信,就是“黄信”。
那么,是不是只要否决了“洪太尉误走妖魔”,就可以维护“施彦端”的著作权呢?恐怕还做不到,因为,接下来,还有朱武要出场。朱武又是史进引出来的,史进后来又引出了一系列故事,这段故事就是鲁达—鲁智深的传奇。鲁智深要“遇林而起”,那么,林冲的出场也是顺理成章的文本。由林冲而引出杨志,又由杨志引出了“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如此严谨的文本逻辑,让这位否定“朱洪武”是原著隐喻的学者无法将《水浒传》斩首。于是,干脆连与鲁智深相关的林冲“逼上梁山”这一大段一并削去——这需要多大的造假胆魄啊。假如没有前十三回书,“生辰纲”是哪里来的?杨志又为何要押运生辰纲?
幸运的是,这位学者没有读懂《水浒传》,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是在照应开篇故事,都是在隐写大明王朝的这段秘史。而且,宋江以及梁山好汉全部是在隐写朱棣的夺位之战。因为,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玄武大帝收服的妖魔——他们都被写成了“欲保四”的战队。
上文讲到的清风山的“燕王英武真天授”、三打祝家庄、“欲保四”等等隐写靖难之役的情节,难道也不是施耐庵写的?
即便是最后一位出场的好汉皇甫端,都是隐写的永乐大帝朱棣。
皇甫端是幽州人,暗喻了燕王的治所大致就在这一带。朱棣的长相便是“王貌奇伟,美髭髯”,而且,施耐庵写皇甫端“貌若番人”,也是暗喻朱棣疑似有蒙古血统。
试问这位学者,皇甫端也是施耐庵之后的人补写的吗?难不成阁下要全盘否定《水浒传》?
我写这篇文章,并非要颠覆什么,而是要辨析什么。我所辨析的目的,其实是要还《水浒传》以真相,让这部伟大的充满人文思想与家国情怀的史诗级巨著光耀世界文化之林——我认为,《水浒传》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没有之一。
施耐庵绝不可能是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本文谨此为学术界否定“施彦端”的学者提供文本依据。施耐庵就隐藏在他的《水浒传》中,而绝对不会是“王道生”所谓的施耐庵墓志铭中的那个施子安,更不可能是那位乡间老者——施彦端没有这么大的学问,更不可能知晓当时绝顶的皇家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