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所谓历史架空,就是小说书写的朝代并不明确,但个中历史细节却调动着传统的真实,而历史的架空通常意味着作者避讳年代时间的确凿(真事隐),或者为了避开具体历史时空控制了小说的想象力,压抑了小说虚构和人性扩张的自由"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与想象一定有落差,而架空小说不必被束缚于历史真实事件,文学本身赋予了作者想象的权利,使其可独立控制情节发展,实际上当代读者也并不把"历史真实性"当做评判架空小说优劣的标准。网络小说多把历史作为故事场景,马季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文学"演义历史"的基本模式相似,穿越、架空等叙述方式皆由其衍生,它们都属于"历史叙事"。第2, 架空是自由虚构与精神真实的和谐。《后宫·甄嬛传》虽是虚构架空,但态度严肃,古代社会习俗、思想风气皆有依据,并不是戏谑而来。流潋紫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研读,将脑海中的景、人、物勾勒组合成一个

《后宫·甄嬛传》是一部具备严肃的历史观是一部类型小说难能可贵的文学品质。《后宫·甄嬛传》立足于封建皇权制度下的后宫,书写了女人的历史,但褪去了以往类型小说"女人故事"的妖艳和轻佻,回望了人类历史厚重的文化精髓,却没有回避历史的沉疴宿疾,利用架空朝代、批判皇权、表达人生虚无感的方式,将历史成分条分缕析为我所用,把辉煌而沉重的历史宿命背负起来,踽踽前行中不断体察。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1)

1、 架空:对历史的重新想象

"架空"题材的类型小说在传统文学评价系统中地位比较低,主要是由于几乎所有的架空小说都是古代历史架构,但某些作者的当代主观意识过分介入历史,用过多的当代意识取代了古典文化特征的表达,导致陌生化成了荒诞化甚至荒谬化,使得戏说、虚构走向"瞎编";部分作品更干脆是言情小说换个写法,"新瓶装旧酒"直接借助历史与现代的疏离感来消费历史,逻辑缺失,视角单一,思想深度不够。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2)

"在这些或者'架空'想象或者回到个体所遇到的具体现实问题的小说类型中,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感时忧国'的特点往往并不明显。"①虚构出的历史过于轻浮,使得这种题材长期被评价体系边缘化。《后宫·甄嬛传》则较好地规避了以往架空小说的病灶,以作者的历史知识积累,勾勒历史故事表达文化认知。

第1, 架空是作者对历史的重新整编。

《后宫·甄嬛传》虽是虚构架空,但态度严肃,古代社会习俗、思想风气皆有依据,并不是戏谑而来。流潋紫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研读,将脑海中的景、人、物勾勒组合成一个大周朝。

她选取清代的皇宫和行宫规制与名称对主要叙事空间进行命名,如大周后宫紫奥城,取中国明清皇城"紫"与日本德川幕府内苑"奥"组成;妃嫔等级制度借鉴汉、唐、明、清历代的集合,定为八级十六品;而永巷、分封制,以及对作品中的衣冠服饰、宫廷器具的样式的描写更接近于汉代;其它诸如诗词歌赋、医典饮食等更是整合了历朝历代经典文化。从先秦到明朝,这些叙事中的铺排使得一部架空小说变得"有史可循"。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3)

在如此庞杂的历史谱系中,恰当的调动古典知识体系,应用于人物塑造和题材解构,极大地考验了作者功力,同时让整部作品担负着古典元素与现代精神融合的任务。

第2, 架空是自由虚构与精神真实的和谐。

"所谓历史架空,就是小说书写的朝代并不明确,但个中历史细节却调动着传统的真实,而历史的架空通常意味着作者避讳年代时间的确凿(真事隐),或者为了避开具体历史时空控制了小说的想象力,压抑了小说虚构和人性扩张的自由"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与想象一定有落差,而架空小说不必被束缚于历史真实事件,文学本身赋予了作者想象的权利,使其可独立控制情节发展,实际上当代读者也并不把"历史真实性"当做评判架空小说优劣的标准。网络小说多把历史作为故事场景,马季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文学"演义历史"的基本模式相似,穿越、架空等叙述方式皆由其衍生,它们都属于"历史叙事"。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4)

架空题材使得作者创作自由度放大,消化历史的同时咀嚼出新的历史资源。例如甄嬛作为皇贵妃,为求大周与外族和气被迫与赫赫大汗摩格和亲,与历史上昭君出塞同属一辙。但甄嬛的和亲之路,有皇帝赠毒药要求甄嬛自裁在先,清河王搭救智斗摩格在后,比昭君出塞多了几分传奇。

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表达的是作者对"妃子和亲"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在这一事件中,皇帝是自私冷酷的,后宫女性除了牺牲是别无选择的,王昭君的形象透过甄嬛的遭遇,似乎更加伟岸。在这种历史叙事中,作家的精神真实与作品的自由虚构可以更好地融为一体,在历史中得到更多的可能性。

在自由调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流潋紫在重塑历史与人物的过程中将不同朝代的优美的诗词、动人的历史故事化入作品,例如《白头吟》、《诀别书》、昭君出塞、冯媛当熊等,融其于情于景。在对不同历史材料的选择与重新书写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看法与理念,用古典文化的精髓烘托了作品思想高度,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快感,并将这种别具一格的快感传达给读者。

2、 封建宫廷内的人生悲剧

宫廷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专制统治最为集中的场所,流潋紫站在批判的高度,用此起彼伏的勾心斗角堆积出人物命运,侧写的是时代样貌,借后宫女子的悲剧命运控诉了封建帝制的残暴。在封建宫廷中,不论是安陵容等人对后宫权力的盲目依附,还是甄嬛由善到狠的人格异化,都是在接受封建皇权制度的荼毒后身体或心灵覆灭的人生悲剧。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5)

(1) 封建宫廷内的人身依附关系

封建皇权统治的后宫中,造成人物悲剧人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即是人身依附关系的影响,这也间接造成了人物性格的异化,因此是封建沉疴中最值得批判的一类。后宫女子独立的人格仅存在于个别人身上,对于多数嫔妃、宫婢、内监来说,"人"的价值和意志被不断消磨,取而代之的是奴性的依附。

皇后对安陵容,表面看来是庇荫,是嘘寒问暖的体贴,实际上是毫不关心的呼之挥之,是无止尽的利用。安陵容不过是皇后手中的提线木偶。皇后要她跳舞她便身姿翩跹,要她倒了嗓子她便不能再唱,要她怀孕她便害喜,要她生不下孩子她便不幸小产。为了得宠,为了扬眉吐气一扫前耻,为了填补自己爱而不得的空虚,安陵容甘愿将命运依附于皇后,做一颗棋子,事事听之任之,哪怕百般痛苦也打落牙齿和血吞,就算相较于皇后,皇帝更宠爱的是自己,也不曾反抗皇后。这就是封建私有观念所支配的典型隶属关系,让人只懂依附,不求独立。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6)

曹琴默对华妃的依附,是无原则的被统治。为了求得华妃的庇护,能在后宫有立足之地,曹琴默事事帮衬华妃,对甄嬛言语加害,忍痛依照华妃指示给亲生女儿喂下木薯粉,致使尚在襁褓的温仪帝姬多日吐奶危及性命,后来更是将亲生女儿给华妃抚养,帮助华妃陷害甄嬛以固宠。在华妃失势时她又落井下石,出卖华妃,坐实了华妃的所作所为并撇清与华妃的关系,而后想迅速转投依附甄嬛一列。封建依附意识浓重的曹琴默,毫无独立人格与原则,城府极深,对亲生女儿能痛下毒手,墙头草般拜高踩低,求靠山依附,最终导致自己走向毁灭。

类似的封建依附关系在多数嫔妃的贴身宫女身上更为显著。不论是皇后身边的剪秋,安陵容身边的宝娟,都是盲目的依从主子,不论是非黑白,只要是主子的吩咐,杀人投毒、昧心陷害都是理直气壮,主子要人代受苦时又首当其冲,这种对于封建家长依附式的服从,奴性人格中毫无原则的衷心,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不再有所谓的价值观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所以她们的毁灭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她们的盲目依附是封建制度羁与世人处处可见的心灵枷锁。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7)

而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整个后宫,都是在依附皇权。后宫女子们机关算尽,为的都只是皇帝的宠爱。在后宫只要依附上皇帝的权利,哪怕是个宫女也变得所向披靡。甄嬛、眉庄没有失去独立的心性,他们不必在后宫依附任何人,但也必须在皇权下低头,哪怕恨皇帝入骨也要假意谄媚,才能保住家门兴旺,爱人平安。这同样摧残着她们的心性,消磨着她们健全的人格。

(2)封建宫廷内的异化人格

封建皇权政治的冷酷、虚伪和残暴通过甄嬛、安陵容、皇后等人物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变化被揭示出来。女主人公甄嬛,因爱情幻灭、家人落难、爱人殒命,经历了性格的三次异化。初入宫甄嬛只是倚梅园中独自许愿、崇尚真情的纯良少女。

误打误撞被皇帝倾心,一朝荣宠便带来无尽凶险。感情上将真心错付予重利薄情的皇帝,粉碎了甄嬛"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单纯愿景,在后宫有嚣张跋扈、心狠手辣的华妃,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皇后,还有明帮暗害、阴险狠毒的安陵容等敌手,使甄嬛在斗争中家门受创,情感受挫,心灰意冷后自请出宫修行,完成了性格的第一次异化。

宫外好不容易求得真爱,清河王的死讯以及父兄的再次落难使得甄嬛不得不重整旗鼓,带着权谋与假面,重回后宫那虎狼之地。这一次,甄嬛懂得了荣宠之道,也懂得了心慈手软必将为人所害,完成了性格上的第二次异化:最终,在至爱玄清遇害之后,绝望的甄嬛彻底觉醒,明白了在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皇权政治下她的一切抗争都是徒劳,于是完成了人格上彻底的异化:为了复仇,将斗争的终点指向权力的制高点——皇帝,并一步步实现了这个目标。然而斗争之后,无尽的空虚带给甄嬛的是心灵的无法安顿。

后宫甄嬛传幕后故事(后宫甄嬛传你只看到电视剧的情节)(8)

《后宫·甄嬛传》的人物异化比较极端,不以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为宗旨,造成各界评论不一的状况,尤其是对于甄嬛性格的异化的评论呈现"两边倒"的态势。陶东风将《大长今》与《甄嬛传》进行对比,认为甄嬛是一个秉持"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理念的无底线形象,认为《后宫·甄嬛传》宣扬了"比坏"的错误价值观。而《求是》杂志发表的《〈甄嬛传〉为什么走红?》却认为《甄嬛传》"借一个个青春女性理想和生命的惨烈毁灭,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这些对作品价值观理解的差异其实并不奇怪。

小说中,甄嬛不再是传统言情小说中"教科书"式的扁平人物。从一开始她就不是毫无心机的傻姑娘,只是在初入宫闱之时,不愿且不屑踏入纷争,这时的甄嬛淡泊无争,善良机智,爱打抱不平,是传统文化中正义的化身,颇得人喜爱。而在异化之后,整个人物的形象转变为后宫不遗余力争宠之人,各种美好品质被掩盖、消磨掉,健全的人格逐渐丧失,转而被权谋利益取代,有些读者对人物的好感度也急转直下,于是社会各界对于"甄嬛"这一人物的消极评价也不在少数。应该说对于《后宫·甄嬛传》的人物异化,流潋紫在"真"上下足了功夫。

三、写在最后

《后宫·甄嬛传》的历史目光,充满敬畏又冷酷犀利。流潋紫热爱历史中绝妙精美的古典文化、品格高尚的杰出人物,又痛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奋斗徒劳的人生虚无。因此虽为类型小说,但《后宫·甄嬛传》自觉地背负起历史叙事的厚重感,文学性尽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