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老电影太讽刺(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模仿秀)
40年前的老电影太讽刺(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模仿秀)李白模仿崔颢写过“凤凰台上凤凰游”,马丁·西科赛斯拍过美版《无间道》,《红楼梦》跟《金瓶梅》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中国自制影片谈》SS,1924.7.25第21版 《申报》“我国制片者在数年前,多喜摄演滑稽戏,以其易成而情节亦不必十分合理,即有小疵亦属无妨……及《赖婚》片抵沪,极受国人欢迎,众口称善,制片者有鉴于此,为自己公司发展计,不得不东施效颦,以博观客之彩声。”但对于萌芽状态的中国电影而言,却踏踏实实的,迈出了满满的一大步。(点击查看介绍《只有这部神作,曾在中国连映了7年》,电影剧情请点击《看到《赖婚》这两个字,你想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还是从伟岸的《申报》开始:
文 | 小诺赵
“天下文章一大抄。”
1922年,《赖婚》启程来到了中国。从此之后整整7年,中国观众都对它趋之若鹜。
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宠儿,对于《赖婚》来说只迈出了一小步;
但对于萌芽状态的中国电影而言,却踏踏实实的,迈出了满满的一大步。
(点击查看介绍《只有这部神作,曾在中国连映了7年》,电影剧情请点击《看到《赖婚》这两个字,你想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还是从伟岸的《申报》开始:
《中国自制影片谈》SS,1924.7.25第21版 《申报》“我国制片者在数年前,多喜摄演滑稽戏,以其易成而情节亦不必十分合理,即有小疵亦属无妨……及《赖婚》片抵沪,极受国人欢迎,众口称善,制片者有鉴于此,为自己公司发展计,不得不东施效颦,以博观客之彩声。”
李白模仿崔颢写过“凤凰台上凤凰游”,马丁·西科赛斯拍过美版《无间道》,《红楼梦》跟《金瓶梅》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所以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聊的是:《赖婚》与中国电影的“拿来主义”。
毕竟在当时人们看来,“西洋”等同于“文明”。
自然,跟传统京剧、越剧、豫剧相比,文明戏更易于理解、剧情发展更快,所以很快就受到了当时观众的欢迎。19世纪末,在国内上演的大多数“文明戏”都改编自外国戏剧家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王尔德等;到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创作本土“文明戏”,如洪深、田汉、张石川、郑正秋等。
他们就是后来的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
玩儿“文明戏”,是出山的第一步。
然后我们介绍一下《不如归》。
《不如归》是明治时代著名小说家德富芦花的代表作,不仅在日本广受欢迎,同时还被翻译成英、法、德、俄,当然还有中文等多种文字,是世界文学当中的重要作品。
且不论它对于人性、社会制度、人类历史等方面的批判和思考,单就故事角度而言,它直击了19世纪及以前的、全世界范围的女性问题。
《不如归》讲述了女主角浪子悲惨的一生。浪子幼年丧母,童年不幸,好不容易嫁了个知冷知热的好老公,自己却突然得了肺痨;因此被平时就看不惯她的婆婆私下休妻,使得恩爱夫妻无法相见;最终浪子在悲伤中死去。
有没有一种《孔雀东南飞》的赶脚?
不同的是,浪子的身世更加离奇和悲惨,生命历程更加跌宕起伏,她所相爱的男人也屈服于礼教与强权,最终未曾追随而去,选择留在世上叹气怅惘(也许不多时就另娶新欢,这段悲伤的往事在他的生命里就这样消失了)。
《不如归》在中国的改编、上演在1923年的上海引起了重大的反响,甚至影响了中国话剧的走向。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感兴趣人多的话可以考虑推出相关文章哦。)
但是它上演时也不得不便跟《赖婚》拉拉关系,毕竟多少还能拉得上。
大卫说:我擦……
电影界“蹭热度”的行为更加屡见不鲜,也更加厚颜无耻,因为常常是没有什么毛的关系的……
比如由狄更斯小说改编的《雾都孤儿》电影版。
“电影世界杂志云英国名小说家狄根司所著之《Oliver Twist》一书风行以来世人传诵……现美国National影片公司已将此书摄成影戏剧中饰考伯菲尔者为加克哥根……故此片之吸力殊不下《赖婚》云。”《申报》1922.12.16第18版,《英国著名小说摄成影戏》
请问,《赖婚》和《雾都孤儿》有哪怕一丢丢的相似之处吗?
顺便说一句,那时的《雾都孤儿》被翻译为《块肉余生述》。
(对《块肉余生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感兴趣人多的话可以考虑推出相关文章哦。)
再举个栗子:
“是剧,西文原名《Ten Nights In A Barroom》,华文译名《好女儿》,乃最近佳片中之最佳者,全球各国。均已驰名。……求若斯片之完善美备,殊不多得。其足与相提并论者,惟《赖婚》一剧而已。《赖婚》早为观剧界同声赞叹,为古今未有之佳片,斯剧竟能与之并驾齐驱。声价之高,自己概见。”《申报》1922.10.22第12版《亦舞台特烦程君艶秋独出心材新编杰作好戏<梨花记>》
它们与《赖婚》之关系,全在于一个“佳”字,意思是:我们跟它,一样好看。
还有1925年明星公司的新片(或为短片),使用了与其有一字之差的片名,叫《诱婚》。
“观过《赖婚》者不可不看《诱婚》”(《申报》1925.2.4第20版明星公司广告)
但是最牛逼的“蹭热度”,当论1927年的《西厢记》。
“民新摄制之古装巨片《西厢记》,前曾遍登中西各报征求英文译名,闻在来稿千余件中巳选定本埠东吴大学路绳君译之Way Down West。最为妥贴译名与美国名片《赖婚》Way DownEast,相仿盖《西厢记》亦属婚姻问题,且“赖”之一字,完全为通篇着眼。凡看过美国名片《赖婚》者,常应一看行将摄竣之国产巨片《西厢记》也。”《申报》1927.6.9第19版《剧场消息二<西厢记>之译名》
最后一句已经暴露了使用这个英文片名的真实用意。
说起来Way Down West还挺直译的——向西边去,崔莺莺去西边的厢房会情郎。
但是“西厢记”这三个字所营造的那种悬念的神秘感、意境的幽远感,以及这部经典戏曲作为古典文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都被这个翻译遮掩了大半,转而一种迷之喜感涌上心头。
1927年《西厢记》剧照
不胜枚举。1925甚至是1927年以前,几乎在上海滩上映的所有电影都要拿出来与《赖婚》一较高下,或是表示有相似之处。
《赖婚》主创团队如导演格里菲斯、女主丽琳·甘许、男主理查德·巴塞尔梅斯、甚至是扮演了一位昆虫学家的大男配,他们拍的新电影,则更容易蹭上热度,受发行商、广告商和观众的青睐。
反正,“赖婚”这两个字就是票房保证。
看累了么?听首歌
无“追逐”不成戏:”拿来“第二步
读完前文,你要是觉得中国电影人只是想接着《赖婚》蹭个脸熟,那你就错了。
毕竟第一代电影人,并不是为了赚钱才来的。
看看这些名字,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但杜宇、欧阳予倩、洪深、田汉……哪一个不是知名的民国知识分子,哪一个没有切切实实的参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运动。
张石川
我估计,他们这种人应该原本就瞧不上“蹭热度”,不过作为刀耕火种的发起人,可以理解,是真心不知道该怎么开始。
只能借(抄)鉴(袭)。
另一种形式的拿来主义。
““台维(大卫)追爱娜(安娜)”之情节现于银幕者历见之矣,若《孤儿救祖记》中之“崔翁追寡媳”,《弃儿》中之“幼童追慧珠”,《玉梨魂》中之“鹏郎追梨影”,及《好兄弟》中之“康道追康成”,比比皆是,不特不能增观客之兴趣,反生(看厌)之心夫。”《申报》1924.7.25第21版
我们先来说提到的第一个电影,《孤儿救祖记》。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时长的剧情长片,1923年,晚于《赖婚》上映时间。
导演张石川。
它讲述了一段“豪门恩怨”:
少爷去世后,受坏侄子挑拨的公公怀疑儿媳遗腹子来源,便将她赶出家门,媳妇只能含辛茹苦的一个人将孙子养大。
一门心思谋夺家产的侄子让公公险些遭祸;后了解事情真相,孙子帮助爷爷讨回公道,公公追回善良的儿媳,一家人团聚。
它对《赖婚》借鉴的效果如下:
““追媳一段(结尾处公公期盼寻回自己听信谗言而赶走的儿媳)盖脱胎于《赖婚》剧中末一幕之“冰上救”也,也然并非余蔚如(儿媳名字)之回家原路,且路途亦太长;若表明因心荒迷路,亦属差强(差强人意),是亦失于检点也(没有安排好)。””《申报》1923.12.24第17版《孤儿求祖记之新评》
第一次尝试着拍摄“追”戏,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和经验指导的中国电影人,并不了解应如何将每一处细节、每一个逻辑都做到位,只是按自己的想象将这个过程照搬上银幕。
“拿来”这种事,不好做。
但是这个第一次,已经实属不简单。
《孤儿救祖记》1923剧照
另一部作品《弃儿》,是1923年但杜宇的作品。可以说,但杜宇是20年代中国最有才华的人之一。
他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很早就成为了一名流行画家,20几岁时常给什么仕女月份牌啊、报刊杂志啊画一些封面和插图,出版过自己的《百花图》画集。
但杜宇和妻子
直到有一天他一拍脑门,发现绘画不能完成他的理想——于是就从法国人手里买了摄影器材、自学了手艺,1920年创办了上海影戏公司。编导、摄影、冲洗、剪辑等工作一个人全权负责。
1921年,但杜宇指导了由家里人主演的电影、60分钟的(当时还可以称为)长片电影《海誓》,文艺片。
学绘画的人,对画面美感有一种迷之追求。但杜宇是中国文艺片第一人。
《弃儿》是他的成名作,内容说起来较重口——出轨、偷盗、虐待儿童、凶杀……
但是基本情节并没有围绕“赖婚”故事,抄袭段落也主要是6岁的“弃儿”跑去冰天雪地中追一位阿姨。
除此之外,还有《人心》、《玉梨魂》、《好兄弟》等,皆为将自己的故事加上一段“追逐”,以完成对《赖婚》的致(抄)敬(袭)。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影评人就批评道:
“余所最不满意于中国影片者厥为模仿舶来品而模仿最显着之点有二(一)戏中人多着西服(二)戏情中必有追逐之一幕”《申报》1925.9.10第20版《中国自制影片谈》SS
正呼应了前面的那句:“不特不能增观客之兴趣,反生(看厌)之心”。
难道《赖婚》也要陷入“永远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魔咒里了么?
改写的“抄袭”:“拿来”第三步
当然我们知道,民国知识分子和现在电影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读书的一代。
民国电影人做事情、赚钱、建立产业,但同时他们从来不会将自己困在金钱里,甚至他们常常入不敷出,只因为他们想为惨淡的、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国文化,做一点事情。
民国的评论家是很犀利的,针对对《赖婚》结尾不加思考的抄袭的现象,他们予以了指导:
“《赖婚》情节紧凑,爱娜(安娜)被逐,有不得不行之理;台维(大卫)以血性男儿,有不得不追之势;加以烈风暴雨,愈增观客同情,且台维之追,以见黑影现于冰块,方得循道前往,奋力援救。非若我国影片情节悖理,使观客如堕五里雾中,短中取长。”《申报》1924.7.25第21版《中国自制影片谈》
第一次开始尝试着改变“照搬”的拍摄模式,合理化使用《赖婚》的技法和桥段的人是欧阳予倩和黎民伟,1927年他们各有一部作品问世,分别是《天涯歌女》和《复活的玫瑰》。
欧阳予倩和妻子
欧阳予倩是一名文艺boy。
玩儿京剧出身的他,在创建了一个独立的京剧表演风格后,便义无反顾的进军文明戏和电影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20年代他就编导了《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3部影片,但是职业生涯中最著名的,确实是1937年编剧的《木兰从军》,导演是我们要说的另一个人——黎民伟。
“民新公司欧阳予倩君导演的新片《天涯歌女》已经完全摄竣了。最后的一晚是一场人造的大雪景,沦落天涯的歌女在一个沉黑的雪夜,彷徨奔走,无家可归,终至受不住寒气的袭击,而跌倒于深雪之中。伊的孤苦凄楚的光景,简直可以和《赖婚》中间丽琳甘许LilianGish狂奔雪地那场的表演,同样的使人得着深刻不忘的印象。”《申报》《<天涯歌女>完成记保衡》1927.3.4第19版)
《天涯歌女》的“雪地”场景并非生搬硬套的照搬抄袭,而是将场景与人物命运紧紧相连。
故事讲述了一个有节气的歌女的故事,她被强权欺凌却拒绝苟同,不得不流落街头,终再与友人相逢的故事。
可以从中看出,“雪地”流落的故事段落,并非导演刻意狗尾续貂,确是以“雪地”展现了弱女子的悲凉、命运的无奈以及她与社会黑暗相抗争的勇气,这与之前“必有追逐”已经有所不同了。
(图 片请自行想象)
而另一个人的借鉴则更技高一筹。
黎民伟,《庄子试妻》的导演加反串,是我们熟知的第一代导演,民新公司的创始人,香港电影之父,孙中山北伐战争纪录片的制作者,中国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
↑黎民伟和两个妻子的孩子们→黎民伟
《复活的玫瑰》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将《赖婚》的“追逐”提纯成了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对《赖婚》的“非段落性”借鉴,也正如同上文所说,它并没无中生有的让“追逐”不断在再现于银幕,而是学习了其的合理性、故事性和蒙太奇叙事,使之在整个故事当中成为更具合理性的“英雄救美”故事桥段。
“此片结局较葛雷菲士(格里菲斯)导演之《赖婚》尤佳……剧中特点有万丈高崖前临巨海,波涛澎湃,林楚楚自高崖蹈入危险异常。黎民伟踪迹所至,奋不顾身,跃水拯救,得庆生还,当时危急情形可与欧美名片《赖婚》结局一幕媲美,惟情节紧逼过之。”《申报》1927.5.5第20版林楚楚黎民伟夫人之一
翻拍:“拿来”第四步
192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一部短片,名为《不良赖婚》,5大本(胶片)。
其影片内容《申报》没有介绍,从片名和广告来看,这部作品应算作是第一部明确与《赖婚》故事有真正相关性的中国电影,或可为短片。
1929年,《赖婚》的影响力还在持续,但中国文化界对其的借鉴抄袭都进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明戏的进展。
1929年上海的成立了“森林剧社”(是的,这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剧社)计划排练一部剧,剧名叫作《东流》,广告如下:
“《东流》……取材于影剧中之《赖婚》。而别以经济方法。组成一两幕。已请洪深田汉等戏剧家。从事指导。不日即将排演。”《申报》1929.1.21第18版
“东流”,不就是Way Down East吗?也直接来源于《赖婚》。
但是我们最终也没能在《申报》和其他数据库中找到这部作品上演和内容的信息,毕竟这是“文明戏”热度即将被“影戏”所替代的20年代末。
同年,另一部翻拍大戏走上银幕,是华剧影片公司出品的新电影。这一次真是红果果的翻!拍!
非一流评论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贫家少女胡春梅由于经济的原因被父母包办婚姻,被迫嫁给有钱人的傻儿子后她拒绝圆房并逃了出来;
当试图自尽时却被另一个富家子弟杨大鹏搭救并收留,让她在家中帮佣;
但不幸的是杨大鹏父亲并不是一个善茬,大下雪天的因为她干活出错活生生的就给赶出了家门;
一个姑娘只能孤苦无依的在大雪中奔走冻晕,不幸却被前夫家人寻起;后来男主杨大鹏终于赶到救出了已被关起来的胡春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这个剧情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赖婚》的完整中国版:包办婚姻、贫富差距、重男轻女、地主作威作福、英雄救美。
不过优点是没有未婚先孕,而缺点是男主角的家境依旧要比女主好很多,依旧是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原型。
在某种程度上,《雪中孤雏》是一次对外国故事的本土化尝试,尽管相较而言,制作和表演要粗糙许多,但这部作品更贴近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历史现实,更易于中国普通民众的理解,也更符合当时的中国人的道德观、女性观等。
《雪中孤雏》剧照
除此之外,1929年还上映了一个奇诡“赖婚”片——忘了说,到1929年,“赖婚”俨然成为一个类型的代名词,经常说某某影片是“赖婚”剧,或者“没有赖婚”等。
这部“奇诡”赖婚片在《申报》上是这样定义的:
“请看打倒旧婚制、提倡真爱情的、香艶、武侠、赖婚影片”《申报》1929.3.28第1版
我们从这句广告与中得出了什么信息呢?
第一,“打倒旧婚制,提倡真爱情”——《赖婚》的主题。
第二,“香艳”——亘古不变的大众之口味。
第三,武侠。1929年,《火烧红莲寺》已经拍到了第三集,无武侠不成商业,无赖婚不做电影啊。
第四,“赖婚影片”类型化。
导演洪济,主演马徐维邦。
片名奇诡:《荒塔奇侠》
但是这部电影却有非同一般的价值,从当时的介绍已可见:
“荒塔奇侠之摄制旨趣及其经过与剧情槪略:该剧取材于百粤民间故事。……近来社会中最能受人注意之现象,莫如婚姻问题或因贫富而发生争端,或因阶级而造成讼累,他若因欲求达不正当之恋爱而图为纠众犯法之事者,亦复时有所闻。本剧之剧旨始于“赖婚”,而以贫富为“赖婚”之重心。穷女婿之穷途可怜,富岳父之恃富逞威,皆尽情演入银幕,足使观众动目,而旁人乘隙侵入,希图不可得之恋爱,致起而纠众行凶。至最后结束,“赖婚者”天良发现,穷女婿重完好姻缘,行凶者尽堕法网,怪侠客显露眞面目惩奸正俗。可当借镜实一讽剌人群,有益社会之好影片也。”《申报》1929.3.28第1版
这是另外一种新的模式,创作者试图将《赖婚》与本土类型、中国民间传说、中国传统相结合,以呈现出更为全新的、中国化的样貌来。
(想看的举手……人多的话可以联系一次中国电影资料馆……有的话一起去……)
写的累的不要不要的了……来一打歌女!
1931年,卜万苍推出了他的经典作品《桃花泣血记》,阮玲玉、金焰主演。
这是第一代导演作品中最具盛名和艺术性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中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但是,它依旧是一部国版《赖婚》:
首先是故事。
牧场主金家的儿子德恩和雇佣牧民陆家夫妇女儿琳姑两小无猜、相嬉相爱,但牧场主金夫人看中门阀,反对他们在一起玩耍。
数年以后,牧民姑娘陆琳姑长成,主人儿子金德恩带她进城私定了终身,有了夫妻之实。因为金家母亲要给儿子德恩找一个世家女做老婆,德恩便给琳姑弄了个房子安顿下来。
《桃花泣血记》剧照
不久,琳姑(又)怀孕了。
她让德恩告诉父母、举行婚礼,德恩怂了……
不久之后,金夫人察知真相,大怒软禁儿子,逐走琳姑,并将陆琳姑父亲解雇。后陆琳姑母亲过世,父亲因抗击强盗失去双眼,她(又)生了个孩子,生活一下子难以为继,而生产完的琳姑自己也是体弱多病,无钱医治。村里一个老头想要乘人之危谋娶琳姑,却被琳姑拒绝。
《桃花泣血记》剧照
终于德恩知道了他的爱人琳姑病危,他(终于)不顾母亲阻拦,下乡看望,但是此刻琳姑已经弥留。
琳姑死后,金夫人(竟然)痛自悔悟,下乡赔礼。德恩抱着孩子婴儿 ,一同哭祭于琳姑墓前。
《桃花泣血记》剧照
同样的贫家女与富家少爷的爱情故事,同样的失足生子、门第之见、女方父母受害……不过相当于《赖婚》前半段没演完,女主就过世了;男主不是因为“好色”而欺骗,却是因为“懦弱”。
不过这一次,女主竟然没“帮佣”!
话说回来,《桃花泣血记》是一部异常优秀的作品,它与其他抄袭、翻拍《赖婚》的电影皆有不同。它不仅仅展示了当时中国夹在传统和现代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社会现实,也展示了中国贫富差距、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同时,这部剧的剧作、演员演技都十分的精良、经得住推敲、耐人寻味,且并没有刻意为了商业效果而“大团圆”。
可以说,《桃花泣血记》是《赖婚》的中国翻拍作品中,最成熟、最优秀的一部作品。
1932年,联华公司推出了但杜宇的《失足恨》。
“《失足恨》原名赖婚奉电影检查委员会令改名《失足恨》”《申报》1932.6.24第12版
不知是不是受到《桃花泣血记》的启发,在《失足恨》里,女主的身份不是农家女、不是牧羊女,而是渔家女,主人公身份的改变,也是一种“赖婚”故事中国化的体现。
(女主角谈瑛)
《失足恨》的剧情是几乎完全与《赖婚》相似的:
城里富豪公子欺骗女主(又)生下了孩子,孩子(又)夭折,女主(又去)帮佣,(又)碰到男二,被威胁、欺负,男主出现,挽救女主,痛扁男二。
但是,《失足恨》的意义也十分重大,看《申报》:
“用中国之人情风俗,写儿女之私。深入国人心理,深切现代时弊。看过舶来品赖婚的诸君们,万不可不看这国片的赖婚姻。有人造的乡村,人造的大风雨,人造的悬崖翻车,人造的大雪山崩溃,幽雅惊险伟大。为自有国片以来。未会见过之奇技大巧。有国人不罢易看见的所车,式样奇古、数千百乘、列阵入海、长数十里,均是真景真物。为我国东海之宾数锁芯年古文明之遗迹。”《申报》1932.6.24第12版
直到1934年——《赖婚》已经上映12年后——在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已经展开,话剧也进入到了更为成熟的创作阶段之时,上海的“钟社”话剧社依旧排出了一部“赖婚”剧,并在广告中说道:
“新编哀艳热情伟大名剧《狂风暴雨》现已排练(原名《赖婚》)择日开演”《申报》1934.1.28
《赖婚》和中国电影,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
但是趴在《申报》上的这段时间,让我想到一个问题:
你说,写一部好作品,拍一部好电影,做一个好的产品,究竟有什么意义?
是啊,要“好”。
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守得住孤单,守得住寂寞,守得住辛苦,守得住没钱。
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坚定不移的勇气,来面对这个要“好”的自己。
在这个时候,那些“短平快”已经不知道爬上几层楼了呢!
当抬头看的时候,你不怕吗?
我怕。
是啊我怕。我写这8000字的时候怕,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怕,我认认真真的做《非一流》,写每一篇微信号文章和快报文章的时候,都怕。
我怕我做了好久依旧没有人喝彩,我怕别人随随便便贴几张图、写两句八卦就有好多的点击率和流量费,我怕我的要“好”,到底依旧会被人们遗忘。
昨天看到《咪蒙》的插图作者的一句话:“我花4给小时画出来的作品和1个小时画出来作品,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赖婚》以及借鉴它的优秀作品《孤儿救祖记》、《复活的玫瑰》、《桃花泣血记》等也是同样,他们从来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格里菲斯和黎民伟,真的是我听说过20年代的电影界细节控的典范,每部作品都要做许久许久。
而在搜集这些资料、写就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这些人给我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电影,一段历史,和一个此起彼伏的大时代,更重要的是,他们告诉了我一个事实:
“短平快”的确可以得一时之利益。
但是“好”却终究是长远的。
如果投石却没有声响,那么回来问问自己,是不是还需继续打磨,等一等。
然后,再送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