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的人物关系和典型事件:民国 闰土 原型结局
闰土的人物关系和典型事件:民国 闰土 原型结局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从少年到中年的经历大抵如此。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人人都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文丨舞雩
经常读史书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受:“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
这是一种落差,关于身份,关于理想。
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人人都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从少年到中年的经历大抵如此。
和很多人一样,一提到闰土,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幅画面。
鲁迅《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的描写很生动,仿佛这幅画面便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你眼前一般,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一种清新可爱之感,让人恨不得马上就要跳进这幅画里,同这闰土一起捉猹,欢乐无比。
这是少年闰土的质朴可爱之处,一个乡下少年的散发出的无穷自然魅力。
而文中的“我”同是少年心性,自然便和闰土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说的玩伴。彼时没有什么人情世故,也没有什么地位阶层,有的只是两颗纯真的心。
在“我”的心里,闰土就好像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他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3的。
闰土教“我”捕鸟,邀“我”去海边捡贝壳,给“我”讲述那些奇闻异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朋友玩伴的身份,是最真挚的感情流露,不掺杂任何其他的因素。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因为顾虑很少,所以快乐很多,只要可以纵情享受玩乐,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正是因为如此,两人才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才会在分别之时泪流不舍,让人动容。
只可惜,这段友谊只维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两人虽然分别后互送过几次礼物,但出于各种原因,直到成家立业,还是没再见面。
如此,时间恍惚,过了三十年,“我”和闰土才赢有了下一次的碰面,只是这一次,注定是一场生分的告别。
“阿!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本以为是故人久别重逢的欢欣,却让闰土一声“老爷”彻底浇灭了热情,这声“老爷”如同寒冬里的一把冰刀插在“我”的心口,冰凉透骨,痛彻心扉。
腐朽落后的社会,苛捐的杂税,纷扰的战火,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生活压力已经让当初那个月下扎猹的活泼少年变得卑微,不得不向生活低头。
此时的闰土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被生活重担压得直不起腰的落魄中年农民。
灰黄色布满皱纹的脸,肿的通红的双眼,粗笨开裂犹如松树皮一样的双手……
而这些不过是只是闰土浅层的变化,更深层的转变是来自于精神上的,这是悄无声息,不自觉就要“吃人”的转变。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无论是出于境况的凄惨和求生的艰难,还是桎梏时人的封建等级,都让闰土有了严格的尊卑等级意识。
即使是“我”同母亲都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等级观念,但闰土依然顽固地维系这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