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这口角发生了之后,御史刘令誉愤怒的参了曹文诏一本,说曹文诏打了胜仗就飘了,骄横得很。诸如此类的话说了不少后,缺心眼的崇祯信以为真,居然在合围义军的关键时刻,将最能打的曹文诏给调走了。在剿灭义军过程中,曹文诏曾经和御史刘令誉不和,两人在河南的时候,还发生了口角。到了河南之后的左良玉,连番攻击义军,让义军无奈又一次搬家去了河北。随后这股义军,在河北武安县被左良玉、曹文诏还有京营总兵王朴给包围了。三方军马齐出,还都是精兵强将,按理说这义军必定万劫不复,但恰在这关键时刻,明朝内部出现了问题。

(曹文诏肃清义军)

反应慢半拍的明朝,以为义军伤亡殆尽并没有把逃亡河南的义军当回事。

这就给了义军又一次死灰复燃的机会,在河南休养生息一番之后的义军,规模又到了十多万人。一看义军又到了十多万人,崇祯终于想起了义军。

这一次他派出了另一个明末风云人物出场剿灭,这个人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其人,后世评价很极端,在北京陷落之后成了坐守一方的短视军阀,但切实地说,他打义军还是很猛的。

到了河南之后的左良玉,连番攻击义军,让义军无奈又一次搬家去了河北。

随后这股义军,在河北武安县被左良玉、曹文诏还有京营总兵王朴给包围了。

三方军马齐出,还都是精兵强将,按理说这义军必定万劫不复,但恰在这关键时刻,明朝内部出现了问题。

这问题源自文武之争。

在剿灭义军过程中,曹文诏曾经和御史刘令誉不和,两人在河南的时候,还发生了口角。

这口角发生了之后,御史刘令誉愤怒的参了曹文诏一本,说曹文诏打了胜仗就飘了,骄横得很。诸如此类的话说了不少后,缺心眼的崇祯信以为真,居然在合围义军的关键时刻,将最能打的曹文诏给调走了。

曹文诏一调走,前线总指挥成了没打过多少硬仗的京营总兵王朴。

这京营总兵王朴面对义军的求招安,居然答应了义军的诈降。

然后,义军就借助明军防备松懈的机会,突破了包围圈,一股脑跑去了河南。

这事办的,煮熟的鸭子飞了。

飞了的鸭子,让崇祯极为恼火,下令处罚京营总兵王朴的同时,还严令所有部队,快去追击,别给义军又一次死灰复燃的机会。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1)

(崇祯的乱命)

接到命令的前线将官们,一个个开始了行动。

最积极,最主动的就是左良玉,至于为何如此积极,则因为这河南地面是他的防区,真要出了问题,他吃不了兜着走。于是,追杀义军的左良玉,一路穷追猛打一个月时间不到,就将河南地面的义军给肃清了。

但,左良玉的作战方式依旧有问题!

他名为追剿,不如说是驱赶,只要将义军驱赶出自己的防区,他就觉得万事大吉。

这让义军又一次选择了战略转移,至于目的地也很明确,富庶的湖北区域。

不过转移到湖北地面的义军,依旧没好果子吃。

那个时候主政湖北的,是崇祯七年(1634)二月被任命为五省总督的陈奇瑜。

陈奇瑜的责任就是,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地区的明军,剿灭义军。义军流窜到了他的地面,无疑是遇见了阎王。

于是,在陈奇瑜的统一指挥下,义军不断被驱赶,被打击。

最后全部被围困到了车厢峡这个地方。

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义军头目,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围困在其中,误入险地的义军,又遇见了连续两个多月大雨,人困马乏不说连吃的都没有,饿死的就有半数之多。

那个时候的义军,只要明军出动,绝对束手就擒。

危难时刻,义军首领们又故技重施,决定使用伪降手段。

他们将义军中所有的金银财宝全部集中起来,送到陈奇瑜营中,又通过重金贿赂陈奇瑜手下的将官,在他们求情下,陈奇瑜心动了,以为这群走投无路的义军是真心投降,于是决定招抚。

这招抚决定,在兵部尚书张凤翼支持,崇祯皇帝批准下成了真。

然后义军又一次让明朝失望了。

在一场混乱无比的招抚之后,四万多义军乘夜突围,杀了无数安抚使之后,逃出生天。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2)

(义军逃出生天)

接到前线消息的崇祯,又一次震惊了,居然又又又跑了,这义军是九命猫吗?

愤怒的他不愿放弃,立马派出了手下最能打的两员大将出马,这两人就是洪承畴和卢象升。

那个时候的洪承畴和卢象升位高权重都是五省总督,就连对敌策略也是一样,主张剿灭。

义军在听闻这两人出马之后,决定在河南荣阳召开一次大会,协调后续的斗争方向。

在会上,无数义军达成共识,他们决定分兵三路突围发展、

一路,返回陕西继续斗争,一路东进凤阳焚毁皇陵,一路北进山西。

这三路义军分兵之后,发展得也不咋地,高迎祥和张献忠被打的到处流窜,只能再回湖北,打算突围关中。

公元1636年(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准备进攻西安,却在子午谷被山西巡抚孙传庭全歼,高迎祥战死。

老闯王去世了,李自成在余部拥护之下成了新闯王,至于张献忠则决定西进单干。

义军受挫,让明军看到了希望,谁曾想这个时候清军横插一杠子。

公元1636年8月(崇祯九年八月),清军扣边连破昌平、济南等16城,华北局势糜烂。

无奈的崇祯顾不上义军,紧急调遣卢象升驰援京城,卢象升部一走,就给了张献忠复活的机会,他立马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3)

(坚韧不拔的李自成)

李自成也瞅准了机会,突围而出,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休养生息发展力量。

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清军撤退之后,不忘义军的崇祯,又开始组织围剿义军。

李自成一听明军又来围剿,立马想跑,却被孙传庭领军追上,打了败仗后的他,又遭遇了洪承畴进攻,一路败仗的李自成凄惨无比,张献忠部也在湖北被左良玉军打的大败。

义军又一次陷入了危险境地,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决定再一次向明军投降。

硬气的李自成则宁死不降,选择在川陕边境山区坚持作战,最危机时刻,身边仅剩十几人。

如果时间再多一点,无论张献忠也好李自成也罢,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被消灭。

但好死不死的是,清军又一次来了。

公元1638年9月(崇祯十年九月),清军再次入关,兵峰直指北京,危急时刻崇祯只能将前线镇压义军的精兵调走保护京师。

精兵远走北京,剿匪兵力不足,又一次给了义军恢复生机的机会。

休养一年之后,投降的张献忠,反叛了。

公元1639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联合罗汝才、张天琳等人,接连破房县、保康,甚至在罗猴山(湖北竹山县)消灭了左良玉的剿匪军。

公元1641年初(崇祯十三年)张献忠部获胜的消息,让蛰伏秦岭许久的李自成找到了机会,他立马带领义军杀入河南,借助天灾大旱的机会,用“闯王来来不纳粮”,为口号发展壮大队伍,段段时间聚集了数万人马。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占据了洛阳,在洛阳的李自成不仅烹了福王王朱常洵,还将福王府邸的财富拿去资助周边百姓,获得了无数名望。顺带俘虏了官军3000多人,缴获了一大批军械武器。农民军装备因此获得了极大改善,也让义军终于有了精锐。

有钱有兵有民心的李自成,终于鸟枪换炮,成了能威胁明朝存亡的义军领袖。

随后李自成义军的发展是越来越顺利,在河南境内,招募十多万人马的他,用时一年就占据了河南全境,打败了曾经的苦主左良玉。

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兵进陕西,在潼关击败了明军最后的支柱孙传庭,进而占据了西安,就此战场形势转换,明军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4)

(李自成破孙传庭)

公元1644年初(崇祯十七年)集结兵力的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去往北京,数月行军之后,所过之处几乎没有遇见有组织的抵抗。

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克北京,绝望的崇祯帝去往煤山自缢,大明朝被起义军灭了。

这是一场整整持续17年之久的农民战争,从崇祯登基那一天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灭亡时刻。

过程中,明朝有无数机会却一一错过,最后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究其原因为何?不过是义军拥有无数的发展土壤而已。

在那个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不断的时代,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才是这一切发生的主因啊。

打击农民军是治标不治本,唯有让人吃饱饭,才是真理!

可惜的是,那时的明朝时局,早已无力回天。

行文至此,我敬佩于李自成等人的顽强,感叹于崇祯的背运,也心怀对历史规律的敬畏。

安居乐业,谁愿如此。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