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
明朝崇祯时期咋了:梳理明末农民起义的时间线 就懂了崇祯的无奈面对如此时局,崇祯只能派遣能文能武的重臣洪承畴出马,任职三边总督。公元1631年(崇祯四年),起义军已然发展成了三大势力,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各占一方弄的后方起义迭起,兵连祸结。酝酿四年多的起义,成了席卷各处的民变,容不得崇祯再不重视了。当时的明朝,因为后金问题,将国防重点放在了边防问题上,侧重于关宁锦的经营和维护。(崇祯上位就遇见民变)安抚为主的手段,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无法解决问题,这一耽误就是数年时间。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崇祯元年),信王崇祯从木匠皇帝哥哥那里继承了帝位,成了大明掌舵人。
几乎就在他继位同时,正在致力于铲除魏忠贤的他,却不曾想有一场民变,就在他筹谋励精图治的时刻爆发,进而直接引发了大明的覆灭。
在那一年,陕西、甘肃一带,因为常年天灾人祸,无数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杀入官府,为了存活铤而走险。
这群人,吃完一个地方就换一个地方,最后形成了一股四处游动的流寇。
当时的明朝,因为后金问题,将国防重点放在了边防问题上,侧重于关宁锦的经营和维护。
(崇祯上位就遇见民变)
这一侧重,就让关内陕甘地区的流寇越演越烈。安抚为主的手段,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无法解决问题,这一耽误就是数年时间。
公元1631年(崇祯四年),起义军已然发展成了三大势力,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各占一方弄的后方起义迭起,兵连祸结。酝酿四年多的起义,成了席卷各处的民变,容不得崇祯再不重视了。
面对如此时局,崇祯只能派遣能文能武的重臣洪承畴出马,任职三边总督。
改之前的安抚政策为围剿政策。
1631年10月(崇祯四年),到任三边总督的洪承畴,在观察起义军时局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路,那就是围剿,一劳永逸的解决民变问题。
至于他为何有如此底气,则不得不说他对于起义军的认知非常清楚。
那个时候的起义军与其说是军人,不如说是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部队中都是携老扶幼之辈,能打仗的壮年男子十万人中也不过一二万而已,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并没有多难对付。
只要将带头的杀死,那些拥有抵抗力的壮年男子就会溃散,其余的人,完全不值一提。
(洪承畴剧照)
于是,率领大军剿匪的洪承畴用正确的战略方针,成了起义军的噩梦。
为了瓦解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这三大起义军势力,洪承畴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方式剿灭。
他先是用各种优待召降了王左桂,随后又在这王左桂吃饭的时候,趁其不备,将他给杀了,失去了带头人的起义军,人心涣散。
洪承畴几乎兵不血刃就解除了王左桂部的武装。
解决完容易忽悠的王左桂后,洪承畴又派遣重兵围剿王嘉胤部,乌合之众的王嘉胤部那是大明正规军的对手,被围之后的他们,无奈选择突围。
突围关键时刻,洪承畴亲身犯险去往前线指挥,在名将曹文诏助力之下,经过连番激战,打的起义军溃不成军。王嘉胤被杀余部纷纷溃散,王嘉胤部土崩瓦解。
洪承畴绝对是干臣,一举消灭了三大势力中的两股,当然不会放过最后一股神一魁部。
这次,洪承畴派遣猛将曹文诏出马,一路追击神一魁部,早已成惊弓之鸟的神一魁部,面对占尽优势的明军一路溃退,在宁夏被彻底消灭。
洪承畴一路高歌,将明末农民起义中最早的三大反王势力消灭,让崇祯心安了一段时间。
但是,农民为何会起义,归根结底就是活不下去,只要活不下去,就会有无数人参加义军。
(没吃到才有起义军出现)
杀死了义军的领袖,却不解决农民吃饭的问题,这起义一定会死灰复燃。果不其然,在三大势力被剿灭之后,起义军的活动和斗争依旧在延续。
曾经的带头人死了,流民就拥立新的带头人。
公元1633年(崇祯六年),曾经分散各地的小股义军,决定合兵一处。合兵一处的他们,为了生存,辗转离开了陕西进入了山西,那个时候的义军领袖,今日人也耳熟能详。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王自用,就是合兵一处之后的义军带头人们,这群人在后续都是明末的风云人物。
得知消息的崇祯一看,义军居然又死灰复燃,立马下令山西巡抚许鼎臣不留情面全力围剿。
可明末的巡抚也有质量之分,这山西巡抚许鼎臣就是如此,让他剿匪,他很积极,但是能力不足。
积极在,他不停地从各处调集兵马,到处拉人助战,一时间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兵马都被他拉到了山西。
但是这兵马来了,看似声势浩大,他却蒙逼了,因为文官出身的许鼎臣不会打仗啊。
(不会打仗的文臣让危机更大)
在他一通瞎指挥之下,义军在山西攻城掠地到处生根发芽,山西局势反而更糟了。眼见许鼎臣如此不给力,急眼的崇祯派了一个能干的人过去。
这个人就是曾经剿灭义军的名将曹文诏。
那个时候的曹文诏其实也没闲着,而是在陕西致力于剿灭义军,弄得陕西义军遇见他就如遇见了瘟神,一个个避之唯恐不及。
最后都流窜到了山西,按照时任御史张宸上书所言就是:
贼寇是从陕西来的。陕西将领曹文诏素有威名,士绅百姓为他编歌谣称赞说: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曹文诏去山西,必定能像在陕西一样剿灭义军。
曹文诏听闻朝廷的任命,开始了属于他的新征途。
所谓名将是什么?就是在战场上能改写时局的人物,这曹文诏不负名将之称。
走马上任后的他,立马带着手下的三千精骑跟义军死磕。
那个时候的义军有多少兵力?答案是号称20万。
20万对3000,换个一般将领即便不溃退,估计也要谨慎行事,可曹文诏愣是用三千人马打出了奇迹。
首战霍州,曹文诏三千人马一举冲垮了上万义军,大获全胜。
次战孟县,面对近两万义军,曹文诏毫不畏惧,又一次用骑兵冲杀,让义军溃败,不仅如此还在追击中杀了义军头目一人。
连续两场大劫之后,曹文诏寻思如何一劳永逸解决义军问题。
随即他将进攻的目光盯上了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
盯准目标之后,曹文诏一路连战连捷,仅仅用时三个月,就将在山西活动的义军打的溃不成军。
那个时候的义军,在陕西和山西吃了大亏,无奈的他们只能又一次游走,分散逃亡到了河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