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回忆影评(逝去的记忆与年华)
电影回忆影评(逝去的记忆与年华)动画出现前,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影片的音效颇为出彩。虚拟的搬家声响既有趣味性,又切合了疯子的主观视角。当不存在的“前清花瓶”被失手摔碎时,荒诞感的鼓点变成了忧伤的长音,与向前缓移的镜头相配合,直到冯先生哀伤的脸部特写出现,将影片的基调由荒诞转为沉重。当冯先生摇着铃铛跑向“新家”的时候,一个动画的四合院出现了,伴随着的是风铃声、叫卖声和传统器乐的交相辉映,这些音效把观众带回了“过去的好时光”,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并将影片推向了高潮。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一如既往地超越了个人情感,以俯视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与传统殊死冲突这个国际化的命题。现代化对传统的征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所代表的现代重视功利而忽略传承的一类人,
藏在传统段子里的那种深沉哀痛,一点一滴地表露无遗。昨日琼楼玉宇今日黄花的辛酸如同消失的槐花,随风而逝。
表面上看,《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陈凯歌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绝非一种玩世不恭的“堕落”,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表达着自己一贯的创作理念。而《百花深处》也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
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着“历史遗留物”的“铛儿”,与他手中那确实存在被视作宝贝的“铃儿”结合在一起,充满着古朴记忆的清脆的铃铛声。这时,原本只是因为功利原因而进行表演的工人们也开始迷惑了,冯先生的“疯”似乎并不完全,而所谓的“虚”也并非完全的虚。真实和虚幻在这一刻合而为一,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的声响 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陈凯歌通过这种虚实对照、转变最后彻底融合的手法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但他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堂吉诃德式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是由新至旧的倒行结构,还是画面表现的场景构图(如: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废墟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以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喻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等等),还是铃与铛的隐藏寓意,影片都表现出某种陈凯歌一贯地对于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接。
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一如既往地超越了个人情感,以俯视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与传统殊死冲突这个国际化的命题。
现代化对传统的征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所代表的现代重视功利而忽略传承的一类人,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与绝妙的创意相比,影片的摄影采取了平实的纪实摄影风格。在汽车驶进废墟时,摄影机从一间残壁的窗户内,窗框为前景拍摄了这一画面。3秒左右的镜头采取框架的画中画构图方式,同时模拟主观镜头,使观众进一步沉浸剧情之中,强化参与感和临场感。
影片的音效颇为出彩。虚拟的搬家声响既有趣味性,又切合了疯子的主观视角。当不存在的“前清花瓶”被失手摔碎时,荒诞感的鼓点变成了忧伤的长音,与向前缓移的镜头相配合,直到冯先生哀伤的脸部特写出现,将影片的基调由荒诞转为沉重。当冯先生摇着铃铛跑向“新家”的时候,一个动画的四合院出现了,伴随着的是风铃声、叫卖声和传统器乐的交相辉映,这些音效把观众带回了“过去的好时光”,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并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动画出现前,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搬家公司的电话是故事的第一个情节点,没有这个情节点,故事就无法往荒诞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十分钟的影片。
第二个情节点自然许多,发现失落的铃铛尽管巧合,但并不突兀,这个情节点成功地将故事引向高潮。
短片在十分钟里就要给观众一次完整而完美的体验。为了制造一个足够刺激的高潮点,在隐身奋战了近十分钟后,用百花——雪花这浅白的意境动画了一个冯先生脑海中的四合院,以弥补观众的想象力,叙事方面使情绪观众到达高潮。现代化的电脑动画展现故事的讽刺性和荒诞性。搬家工人的视角来想象这一变迁,刻画影片关于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影响的主题。颇有公益广告的宣传意味。于是,有一种初识人事的慌乱情绪。
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老北京了。这个故事导演不仅仅是简单诉说北京的变化,而是在浓浓的怀旧情绪中,表达那种对文化的遗失和背叛的无奈。
声音的使用上还有两处值得借鉴,即在回家的路上插入的路况信息的广播与与四合院一起渐现的“磨剪子来戗菜刀”的京韵十足的叫卖声,普通话与京片子,古老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是如此的尖锐,两者的矛盾也通过声音得到原汁原味的体现。
影片在老人的“搬家了”的叫喊声中结束,落日的余晖充满画面,阳光带来了久违的些许暖意,不知老人能否找到精神家园,而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是否又能够找回失去的记忆,逝去的年华,遗失了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