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女主角维奇·维尔最初的安排的演员是肖恩·杨,但在排练时坠马受伤,导演提议让米歇尔·菲佛顶上,然而当时基顿正在和菲佛交往,担心场面尴尬,否决了这一提议,最后制片人约翰·彼得斯选择了金·贝辛杰(Kim Basinger)。本作的维奇·维尔咋一看似乎是那种落难时只会尖叫的老套花瓶,但她也具备一定的个性和胆识,面对蝙蝠侠或小丑依然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伯顿将她作为一个审视两位怪咔的镜子,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比利·威廉姆斯饰演的哈维·丹特在片中露了个小脸,伯顿选择黑人演员,是为了让他在续集毁容后半张脸变为白色,产生强烈的“黑与白”视觉对比,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哈维·丹特直到第三部电影《永远的蝙蝠侠》才变为双面人,演员则换成汤米·琼斯,浪费了伯顿刻意留下的伏笔。除了将小丑变为杀害父母的仇人之外,本片的蝙蝠侠也放弃了“不杀人、不开枪”的戒条。或许伯顿不尊重漫画,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蝙蝠侠无法融入漫画体系。伯顿的蝙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

哥伦比亚公司在1943年推出第一部蝙蝠侠电影,虽然是在大银幕上放映的作品,长度却和电视剧更接近,每集约17分钟,共15集。电影开拍时,珍珠港事件已经爆发,与当时的漫画类似,本片也将法西斯设定为敌人,反派是一名日本的怪博士,发明出能够将人变为丧尸的机器,剧情相当简单,唯一的亮点是先于漫画提出了蝙蝠洞的概念。1949年,哥伦比亚公司又推出续作,同为15集的连续短片,也是廉价的低成本作品。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

1966年,亚当·韦斯特主演的电视剧让蝙蝠侠和罗宾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形象。当时漫画正处于白银时代,电视剧走搞笑路线,质量比起之前两部电影高了许多。韦斯特拥有英俊的相貌和优雅的气质,虽然他的蝙蝠侠缺乏黑暗元素,但他成功演绎了布鲁斯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韦斯特对于蝙蝠侠这个角色可谓志在必得,为了拍摄电视剧,他甚至推掉了扮演007的邀请,随后邦德剧组才找到乔治·拉兹比(George Lazenby)接班。提起60年代,今天的人们只能想起肖恩·康纳利的007和亚当·韦斯特的蝙蝠侠,乔治·拉兹比的007成了被遗忘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韦斯特也没什么损失。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

1966版电视剧播放了3个季度共120集,并推出一部电影。虽然喜剧并非现代蝙蝠侠的主流,但电视剧在今天仍具备一定影响力,2008年的TV版动画《蝙蝠侠:英勇无畏》明显受到了电视剧的启发,DC还在2013年以《66版蝙蝠侠》的名义连载电视剧的后续漫画。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4)

电视剧的成功让普通观众在心中将蝙蝠侠和喜剧画上了等号,电视剧完结后,DC在漫画中让蝙蝠侠回归黑暗路线,但销量持续下滑,一直到1986年《黑暗骑士归来》出版后才重振旗鼓。三年后,蒂姆·伯顿版电影上映,在银幕上让蝙蝠侠回归黑暗风格。影片上映前,5万名漫画读者联名上书,对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担任主演表示反对,读者想看的是一部黑暗的蝙蝠侠,而基顿之前的作品以喜剧为主,伯顿承诺电影并非喜剧,读者仍不相信,直到预告片放映后,风波才得以平息。伯顿之前在《甲壳虫汁》(Beetlejuice,又名《阴间大法师》)中与基顿有过合作,虽是一部喜剧,却带有浓郁的哥特恐怖气氛,《甲壳虫汁》的票房成功让华纳给予这对组合信任。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5)

从身形上看,基顿的确没什么优势,他的身高只有1米77,是历代蝙蝠侠主演最矮的一位,也没有发达的肌肉,然而导演自有解决办法:身高通过镜头角度掩盖,肌肉不够就换上加厚的塑形战甲。新的战甲行动不便,无法回头,于是基顿发明了全身随头部转动的“蝙蝠回旋”动作,虽然麻烦,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华丽,给人以帅气的感觉。导演选择基顿,看中的是眼神,基顿犀利的目光透过面具释放出强大的气场,充分展现蝙蝠侠的威严。因为战甲厚重,施展动作需要惊人的力气,很多没有面部特写的镜头交给替身,包括负责战斗场面的格斗高手,以及负责行走部分的芭蕾舞者,这些替身可以顶着厚重的装甲做出气派的动作,提升观感。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6)

当然,基顿可以把很多动作戏交给替身,但布鲁斯·韦恩这一角色需要他亲自上阵。导演心中的布鲁斯是一个内向、孤僻、带有些许神经质和居家男人味道的形象,将愤怒深藏在心中,只有披上战袍时才会展现出令人恐惧的眼神,基顿完全符合这个要求。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份,他采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演绎布鲁斯和蝙蝠侠,这一技巧被后人借鉴。虽然本片提及了布鲁斯的童年,但这不是一部讲述蝙蝠侠起源的作品,主角在一开始便以经验丰富的形象登场。伯顿更擅长大片留白的叙事手段,他只需要让观众看到布鲁斯在年幼时失去了父母便足矣,至于他成为蝙蝠侠的具体过程,伯顿并不打算一五一十地详细阐述,只要给出大方向,让观众自己联想即可,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力和张力,可以不让观众看到全部过程。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7)

伯顿把节约下来的篇幅交给了小丑,杰克·尼克尔森的演绎与漫画基本相符,将搞笑与恐怖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经典的银幕反派。观众的争议在于,影片改写了剧本,把杀害布鲁斯父母的凶手从乔·齐尔变成了小丑,整个影片也变为简单的复仇故事。在《致命玩笑》中,是蝙蝠侠害得小丑落入了酸液池,从胆小鬼变成大反派,对于这个敌人的诞生,他负有一定的责任,并抱着愧疚的心态。但在本作中,小丑在毁容之前就是个强力反派,再加上谋害布鲁斯父母的旧账,蝙蝠侠无需对小丑的遭遇表示愧疚。伯顿看过阿兰·摩尔的《致命玩笑》,但他对小丑的演绎,更接近于比尔·芬格在黄金时代创作的原版小丑起源。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8)

除了将小丑变为杀害父母的仇人之外,本片的蝙蝠侠也放弃了“不杀人、不开枪”的戒条。或许伯顿不尊重漫画,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蝙蝠侠无法融入漫画体系。伯顿的蝙蝠侠更接近于1939年这一角色刚刚诞生时那个心狠手辣、有仇必报的早期形象,电影虽然有计算机这样的现代设备,整体基调却依然是30年代的风格,并融入大量伯顿式的哥特幻想。剧组为此耗巨资搭建了近百英亩面积的场景,成为本片的宏大舞台。负责场景设计的安东·福斯特(Anton Furst)后来受DC邀请,绘制了大量设定图,用于漫画中的哥谭老城区,从此漫画中的哥谭也融入了浓郁的哥特气氛,成为电影逆输出设定到漫画的范例。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9)

女主角维奇·维尔最初的安排的演员是肖恩·杨,但在排练时坠马受伤,导演提议让米歇尔·菲佛顶上,然而当时基顿正在和菲佛交往,担心场面尴尬,否决了这一提议,最后制片人约翰·彼得斯选择了金·贝辛杰(Kim Basinger)。本作的维奇·维尔咋一看似乎是那种落难时只会尖叫的老套花瓶,但她也具备一定的个性和胆识,面对蝙蝠侠或小丑依然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伯顿将她作为一个审视两位怪咔的镜子,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比利·威廉姆斯饰演的哈维·丹特在片中露了个小脸,伯顿选择黑人演员,是为了让他在续集毁容后半张脸变为白色,产生强烈的“黑与白”视觉对比,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哈维·丹特直到第三部电影《永远的蝙蝠侠》才变为双面人,演员则换成汤米·琼斯,浪费了伯顿刻意留下的伏笔。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0)

伯顿的首部蝙蝠侠电影只靠4800万美元预算就在全球赚取4亿美元票房,如此傲人的成绩让华纳在续集《蝙蝠侠归来》中给予了伯顿更大的自由。八名女星为了饰演猫女争执不休,痛失前作的肖恩·杨认为本作的女主角非她莫属,自制了一套猫女服,跑到伯顿面前要求试镜。然而,伯顿最终选择了米歇尔·菲佛。剧组设计了超过60套猫女服,成品的紧身衣把脸之外的部分包裹得严严实实,但事实证明,露的越多不见得越好看,本片的猫女成为一代性感偶像。在面具之下,菲佛饰演的赛琳娜·凯尔也极具韵味。正因为菲佛深入人心,同期的《蝙蝠侠:动画系列》也反常地将猫女从黑发变为金发。企鹅交给丹尼·德维托,他是一名身高只有1米52的意大利人,剧组只需通过化妆赋予他又长又尖的鼻子,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1)

本片最初的剧本包含哈维·丹特和罗宾,但最终被删除,丹特的戏份被野心富豪麦克斯·史瑞克代替,由充满哥特风面孔的老戏骨克里斯多夫·沃肯扮演,这一人物最初设定为奥斯瓦尔德家主、企鹅的哥哥,最终变为纯原创角色。前作的小丑是万恶之源,大部分矛盾都可以归结到他的头上,本作的剧情变得复杂起来,新增的三个对手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三人陷入纠缠不清的社会关系,跳出了黑白分明的俗套,论剧情深度,本作远高于前作。然而,伯顿的个人风格在片中过于明显,充满了重口味镜头,麦当劳因此取消了联动的欢乐儿童餐,华纳高层也没想到片子会拍成这个样。《蝙蝠侠归来》各方面都比前作有所进步,但已经脱离大众化路线,票房也因此下滑至2.6亿。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2)

三年后的《永远的蝙蝠侠》更换了制作班底,蒂姆·伯顿仅担任制片,导演变为乔·舒马赫,迈克尔·基顿对新导演不爽,谢绝了华纳高达1500万美元的片酬,把披风让给万·基默(Val Kilmer)。舒马赫对于如何拍一部蝙蝠侠电影心里没底,他只能尽量模仿之前的作品,导致谜语人和双面人沦为了小丑的翻版,和漫画原著中的形象大相径庭。金·凯瑞饰演的谜语人更像是变相怪杰,疯癫过多智慧,而双面人的两面性在片中也浮于表面,观众只能看到汤米·琼斯在饰演一个嬉皮笑脸的丑角。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3)

舒马赫对伯顿的模仿仅限于场景和服装风格,在骨子里,《永远的蝙蝠侠》更像1966版电视剧,哥特的外表掩盖不了喜剧片的内核,加入罗宾这一角色也让风格向电视剧靠拢。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原创女主角则向观众诠释了一个喜剧化的逻辑:布鲁斯有时也会穿上披风借职务之便泡妞。靠着群星荟萃的大牌阵容,本片的票房提升至3.36亿美元,但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不高,最多把本作视为一个还算好看的喜剧,抱着凑个热闹的心态走进影院。豪华的班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片几乎全靠金·凯瑞一人在撑场子,连大部分场景都被染成了绿色,如果没有谜语人,票房恐怕会直线下跌。可惜华纳的高层只看到了更高的票房,看不到隐藏的危机,殊不知,本作的票房提升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4)

为了榨取更多利润,1997年的《蝙蝠侠与罗宾》将制作周期从过去的三年缩短至两年。舒马赫在邀请大牌演员的同时继续在场景和道具方面投入巨资,预算猛增至1.25亿美元,但剧情比前作更加无聊,再壮观的场景、再大牌的明星也挽救不了本片的命运。万·基默跟舒马赫闹翻,导致乔治·克鲁尼顶上。新增的蝙蝠女孩存在感完全不及罗宾,更像是个凑数的角色。三名反派里只有乌玛·瑟曼的毒藤女尚算及格,施瓦辛格的急冻人从高智商的科学家变成了没逻辑的蠢材。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贝恩,编剧把这名智勇双全的劲敌变成了毒藤女的哈巴狗,连句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更没有智谋可言。前作也是一部烂俗的电影,不过还算好笑,本作就算是当成喜剧也不合格,至少1966版电视剧在笑话和谜语方面远比本作更用心。

乔治·克鲁尼在开拍前一口气签下了三部蝙蝠侠电影合同,《蝙蝠侠与罗宾》上映前,舒马赫已经计划好续作《蝙蝠侠:凯旋》(Batman Triumphant),由尼古拉斯·凯奇担任稻草人,寇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出演哈莉·奎恩,但由于《蝙蝠侠与罗宾》票房失败,华纳也取消了《凯旋》。表面上看,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华纳没有为DC推出真人电影,但内部始终没有放弃,去掉《凯旋》,华纳一共探讨了超过六种废案,其中比较靠谱的是改编自动画的《未来蝙蝠侠》和改编自漫画的《第一年》。乔·舒马赫觉得自己“欠漫画读者一部严肃的电影”,希望导演《第一年》,但华纳最终对他失去了信任,选择克里斯多夫·诺兰。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5)

其实蒂姆·伯顿在《蝙蝠侠归来》后也没有完全死心,按照最初的计划,猫女在片子里挂掉了,但因为菲佛的表演给剧组留下深刻印象,华纳决定让这个角色活下去,补拍了最后的镜头。伯顿打算导演猫女的个人影片,延续自己的黑暗哥特风格,没想到《永远的蝙蝠侠》票房获得成功,华纳对伯顿的黑暗风格不感兴趣,菲佛则忙于照顾家庭,导致计划陷入泥潭,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变成2004年的哈莉·贝瑞版《猫女》。这部烂片与漫画几乎没有联系,蝙蝠侠甚至完全没有出场,主角的名字也并非赛琳娜·凯尔。新的猫女装设计相当失败,剧情也不知所云,比起《蝙蝠侠归来》差了十万八千里。今天的观众还在嘲讽《蝙蝠侠与罗宾》,而《猫女》连被嘲讽的资格都没有,彻底成为被遗忘的对象。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6)

虽然迈克尔·基顿随蒂姆·伯顿共同进退,逃过了乔·舒马赫的两部片子,但此后他的演艺生涯也不算顺利,直到2014年的《鸟人》(Birdman)才让他焕发第二春。这是一部为基顿量身订做的电影,讲述一个告别超级英雄的过气演员故事。虽然鸟人的造型更接近鹰男,但结合片中剧情,明眼人都能发觉这一形象影射的是蝙蝠侠。据说鲍勃·凯恩当年为蝙蝠侠定名前,也曾考虑过鸟人这一名字。本片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摄影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基顿曾被提名最佳男主角,未能获奖,但捧走了同期的金球奖,足以证明其实力。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7)

2005年,克里斯多夫·诺兰的《侠影之谜》终于为蝙蝠侠在大银幕上碌碌无为的七年画上句号。诺兰认为伯顿的两部《蝙蝠侠》都是杰作,但他更喜欢理查德·唐纳导演、克里斯多夫·里夫主演的1978版《超人》,那是一种基础更牢、更接近现实的风格。《超人》从头讲述起源故事,并在纽约直接为大都会拍摄外景,唯一和现实不同的是超人的存在。观众看过伯顿的《蝙蝠侠》和唐纳的《超人》,但从来没人看过唐纳风格的《蝙蝠侠》,这就是诺兰为之努力的目标。之前舒马赫也曾打算把《第一年》拍成电影,讲述蝙蝠侠的起源故事,但舒马赫计划将《第一年》变为前四部电影的前传,诺兰的《侠影之谜》则是一次重启,与伯顿和舒马赫过去的作品划清界限。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8)

对于主演,诺兰希望找一个兼具光明与黑暗气质的人,这样才能演绎黑暗骑士为正义而战的双重性。主角直到影片开始一个小时后才能带上蝙蝠头盔,因此主演必须同时胜任布鲁斯和蝙蝠侠两个形象,否则观众只会盼着他赶快穿上披风,影响前半段的节奏。克里斯蒂安·贝尔凭借《美国精神病人》声名鹊起,他主演的“揍人侠”(Bateman)证明自己完全能驾驭布鲁斯的黑暗面,虽然漫画读者对他偏瘦的下巴略有微词,但他最终凭借演技获得肯定。

贝尔与诺兰第一次见面时,为了拍《机械师》把自己饿成了皮包骨,诺兰虽然对他的演技放心,但觉得这样的身板没法说服华纳高层,嘱咐他尽量增重,没想到贝尔发挥出气球般的自虐精神,在短时间内猛吃,很快变成了一头熊,矫枉过正,被迫在武打教练的指导下迅速减肥并塑形,终于赶在影片开拍前达标。除了荡索、滑翔和燃烧等最危险的桥段需要替身外,大部分镜头由贝尔亲自上阵,包括各类武打场面,端正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另一位新人基利安·墨菲也参与了主角试镜,效果并不好,但诺兰不忍直接放弃,让他出演反派稻草人。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19)

唐纳版《超人》的一大特色在于主演交给新人,配角采用全明星阵容,诺兰也深谙此道。迈克尔·凯恩和摩根·弗里曼的戏份并不多,但精湛的演技让他们的角色具备强烈的存在感。鲁格·豪尔(Rutger Hauer)等老戏骨在片中惊鸿一现,几个镜头成为献给老影迷的彩蛋。诺兰本打算让加里·奥德曼饰演拉斯阿古,但奥德曼对反派已经有些腻了,他的角色变为詹姆斯·戈登,最终效果令人惊叹,对比漫画的还原度极高,可谓神形兼备。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0)

拉斯阿古一角最终交给极少出演反派的连姆·尼森,实际上,他在片中担任的角色和传统反派大相径庭,更像是《星球大战》中的奎刚·金。诺兰突出拉斯阿古的儒将特色,并将这一角色与漫画中的导师亨利·杜卡德融为一体。因为诺兰的世界观没有超能力,拉斯阿古失去了拉撒路之池,没有长生不老和死而复生的特性,只能靠替身隐瞒实情。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1)

《侠影之谜》主角穿上披风的剧情改编自《第一年》,可谓中规中矩,标新立异的是前半段。诺兰对布鲁斯早年生活的灵感源于丹尼·奥尼尔的《跌倒之人》,两人合作愉快,奥尼尔甚至为电影撰写了配套小说。《跌倒之人》与《侠影之谜》最大的不同在于布鲁斯的心路,在《跌倒之人》中,布鲁斯从父母遇害的那一刻起就决心打击犯罪,并在14岁时早早离开哥谭环游世界、拜师学艺,这一设定与大部分漫画相同。而《侠影之谜》中的布鲁斯在父母死后又过了14年普通生活,此时的他思想单纯,执着于让凶手乔·齐尔偿命,仅此而已,但齐尔却死于黑帮老大科曼·法康尼的部下之手,让他失去了亲自复仇的机会。此后,他才逐渐将目标从报复凶手变为拯救哥谭。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2)

在追寻这个终极目标的途中,布鲁斯也曾迷失方向。开场在泥潭中的他愤怒、野蛮、凶狠而迷茫,他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向来释放自己的潜能,避免自己被怒火吞噬。拉斯阿古向他展示了方向,但秉着不杀原则的布鲁斯最终与拉斯阿古分道扬镳。影片前半段的心路才是诺兰想要表达的重点,《侠影之谜》的首段预告片延续这一思想,展现布鲁斯在不同时期的形象,蝙蝠侠的身影仅在最后一闪而过,让观众意识到,这是一部和过去的真人电影截然不同的新作,吸引他们走入电影院一睹究竟。恐惧是本片的关键词,稻草人通过幻觉毒气制造混乱,布鲁斯则征服了恐惧,将其化为自己的武器打击罪犯。就连谋杀布鲁斯父母的乔·齐尔也是出于恐惧才选择开枪,托马斯始终保持着镇定,反而是齐尔在不断颤抖,毕竟不论如何虚张声势,他也只是个毛贼。万物皆有恐惧,越凶的东西怕的越多,托马斯的这句话,可谓本片剧情的最佳概括。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蝙蝠侠在片中的装备可行性越来越高,诺兰的道具组变成韦恩集团的研发部门,新的蝙蝠战甲重量更轻、灵活度更强,而且具备不错的防火性能。为了再现漫画中暴雨下依然飘扬的潇洒披风,道具组甚至用自创的编织方式打造了一批特殊布料。诺兰对于CG并不感冒,他秉着“实拍第一、模型第二、CG第三”的原则,CG仅用于修饰细节,最大程度保障画面质感。影片在芝加哥市区拍摄外景,用CG去掉了部分地标。剧情的关键区域奈何岛(Narrows)灵感源于九龙城寨,参考《银翼杀手》的风格搭建场景,这一区域后来也逆输出到漫画世界。本片的布景和追车戏出色,令人不爽的是糟糕的格斗场面,很多镜头切换过于零碎,让人几乎看不清过程和细节,好在续集有所改善。

如果不谈知名度较低的动画电影《幻影面具》,那么本片就是现代蝙蝠侠漫画精神在大银幕的第一次呈现,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伯顿也对本片给予盛赞,并表示“在我掌舵的时代,漫画改编电影还无法承受这种深度,十几年过去了,大环境有所变化,让诺兰得以将一个更忠于漫画的蝙蝠侠形象带给电影观众”。《侠影之谜》内敛的节奏,赋予了影片陈酿般的独特韵味,初次品尝或许不算甘甜,却值得回过头来反复品味。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3.74亿的票房成绩在2005年可谓平平,但口碑的明显提升一扫舒马赫时代的阴霾,为《黑暗骑士》的核弹级票房铺平了道路。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4)

超人电影系列之前经历了与蝙蝠侠类似的命运,前两部是杰作,第三部平庸,第四部沦为烂片,经历了多年的坎坷、无数的废案,最终推出新作。《侠影之谜》获得好评后,华纳高层希望《超人归来》也能成功,这样他们就可以向诺兰施压,要求诺兰在续集中加入超能力,与超人融合世界观。但《超人归来》的票房和评价都低于预期,诺兰坚持在蝙蝠侠电影中采用独立世界观。

在《侠影之谜》上映前,诺兰的合作编剧大卫·高耶曾探讨过三部曲的概念,但诺兰不愿意围着三部曲的传统思路转,他认为这样反而束手束脚,集中精力拍好当前的片子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续作刻意保留,否则会降低影片质量,也容易引起观众误解。哈维·丹特这个角色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年伯顿在1989版电影中留下了黑人丹特的伏笔,却没能把这个伏笔利用好。《侠影之谜》初版剧本中的地区检察官就是丹特,但因为他没有在片中毁容,戏份较少,为了让电影的剧情完整,地区检察官变为卡尔·芬奇,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5)

诺兰认为,他只有在脑子里有续集可拍的时候才会开拍,充足的构思至关重要,不能“为了拍续集而拍续集”。《侠影之谜》上映后,诺兰又导演了新片《致命魔术》,然后才正式投入到《黑暗骑士》的拍摄中。前作的蝙蝠战甲主要由橡胶构成,为避免露馅,登场镜头偏暗,本作加入了玻璃钢和尼龙,即使在强光下展露的材质也相当剽悍。除了更好的透气性之外,战甲还首次实现了头盔与颈部的分离,让演员可以灵活转头。本片的拍摄规模更大,外景更多,通过CG去掉的地标更少,风格更现实。虽然剧情更黑暗,视觉效果却更明亮,哥特味道淡了不少,这种转变与剧情相符,因为小丑逼迫蝙蝠侠从都市传说的阴影中现身,布鲁斯甚至需要多次脱掉战甲在白天行动。诺兰坚持实拍为王的信条,不论是掀翻十八轮大卡车,还是炸飞哥谭医院,这些大魄力的场面全部由实拍完成。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6)

普通放映厅、数字IMAX和胶片IMAX的高度逐渐扩大

诺兰初尝胶片IMAX的威力,摄影机的体积和重量惊人,噪音巨大,一次最多只能拍摄2分钟,因此之前多用于纪录片。《黑暗骑士》是胶片IMAX第一次用于拍摄主流故事片,剧组克服重重困难,用笨重的摄像机实现了动作戏的跟拍,最终的IMAX片段共28分钟。普通放映厅的画面宽高比为2.35:1,数字IMAX为1.78:1,胶片IMAX为1.44:1,且分辨率高达8K。因此,只有在胶片IMAX放映厅,才能获得终极的《黑暗骑士》观影体验。当然,本片绝不是一部只有画面的作品,哪怕是画质毛糙的DVDSCR,也能让你感受到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震撼。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7)

《侠影之谜》完成了矛盾所需的全部铺垫,让《黑暗骑士》具备绝佳的节奏感,全片毫无冷场,从头到尾充满高潮,如同过山车般刺激。本片成为2008年的全球级社会现象,观影热潮一直持续到下线为止,票房高达10亿,创造了2D时代超级英雄电影的奇迹。希斯·莱杰在出演前曾饱受质疑,很多人不相信《断背山》的主角能够驾驭小丑,但莱杰最终拿出了惊技四座的演出。诺兰在剧本中基本去掉了搞笑元素,创造出一个恐惧远大于滑稽的小丑形象,但其核心依然源于《致命玩笑》。电影着力放大了小丑混乱邪恶的一面,在漫画中,小丑没能逼疯戈登局长,但在电影中,小丑成功逼疯了哈维·丹特。《漫长的万圣节》对本片的影响也颇深,虽然马洛尼直接变为法康尼的接班人,淡化了黑帮冲突,然而哈维·丹特的陨落依然是剧情的重点。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8)

《黑暗骑士》的文字量较前作明显增加,很多台词的风格不像是电影对白,更像是影评,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诺兰需要让没看过漫画的观众迅速理解蝙蝠侠、小丑和丹特的理念冲突。即使如此,依然有人抱怨丹特的陨落过程较为唐突,实际上,诺兰曾为丹特设计了详细的过去,让他的陨落更令人信服,但这些剧情无法塞进信息过载的电影中,只能让丹尼·奥尼尔收录在配套小说里。丹特的结局曾让剧组陷入争议,如果让他活下去,续作的展开会更为便利,但诺兰为了追求最震撼的剧情,坚持摆脱续作干扰,宣判丹特死刑。丹特的死为本片划上沉重的句号,人们惊讶于恪守不杀原则的蝙蝠侠居然担起了谋杀的污名,更为戈登局长的两难立场而痛心,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局。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29)

《黑暗骑士》上映后,贝尔谢绝了《盗梦空间》的邀请,再次发挥气球本色,以麻杆造型参演拳击电影《斗士》,然后迅速恢复身材,与诺兰会师于《黑暗骑士崛起》。新增角色都非常卖力,汤姆·哈迪的身高不占优势,通过拼命增重化身为充满震慑力的贝恩;安妮·海瑟薇和米歇尔·菲佛的猫女哪个更出色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二者都远胜哈莉·贝瑞版;诺兰曾表示不喜欢罗宾这种少年助手,然而约瑟夫·戈登饰演的约翰·布莱克在本质上就是一名把三代罗宾的特点融合到一起的角色,只是年龄更大。剧组将胶片IMAX部分扩展到破天荒的72分钟,让观众过足了眼瘾。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0)

不过,《黑暗骑士崛起》的剧本存在失控嫌疑,之前两部作品对漫画原著的更改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片则不然。贝恩越狱的壮举被转移到塔利亚身上,大幅削弱了他的地位,让他被击败时观众体会的成就感大减。本片取材自《黑暗骑士归来》《骑士陨落》和《无人之地》,光把这三个大部头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就不算轻松,诺兰居然还想加入《双城记》的元素,就算有165分钟,想表达这么多东西也不够用,导致节奏失衡。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黑暗骑士崛起》都不算烂片,但作为续集,它无法与前作比肩。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1)

《黑暗骑士崛起》的票房受到了枪击案的影响,最终成绩只比前作高出8000万,和《复仇者联盟》相差4亿。当然,《黑暗骑士崛起》只有2D版本,票价较低,再加上片长多了20分钟,放映次数也要比《复仇者联盟》少,票房更低是正常的,一部2D电影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并不算差。但漫威的复仇者计划第一阶段已经完毕,而DC的英雄依然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华纳坐拥《指环王》《哈利·波特》等摇钱树,除了已经成功的蝙蝠侠,对其他超级英雄并不算热心。《毁灭之路》《暴力史》《赤焰战场》等非超级英雄漫画改编难度较低,电影版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但制片方并非华纳,授权给了其他公司。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2)

2007年,华纳邀请乔治·米勒拍摄《正义联盟》,完成了剧本大纲和选角,预订2009年上映,但遭遇好莱坞编剧集体罢工潮,也没有获得澳洲政府的减税优惠,导致拍摄计划一再推迟。此后《黑暗骑士》的成功让华纳放弃了直接拍摄《正义联盟》的想法,把重心转回英雄个人电影,这样的思路也有一定道理:米勒版《正义联盟》的剧本相当于《巴别塔》和《无限危机倒计时》的融合,信息量极大,又缺乏前情交代,漫画读者也许很爽,普通观众只能一头雾水。然而,2011版电影《绿灯侠》票房惨败,不但没能建立DC的电影宇宙,还间接导致后续的优秀TV动画惨遭腰斩。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3)

华纳再次将目光转向超人。诺兰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再执导超级英雄电影。2013年的《钢铁之躯》导演变为扎克·施耐德,他之前的代表作为电影版《斯巴达300勇士》和《守望者》,两部片子走的是模仿《罪恶之城》的路线,内容基本和漫画相同,改编成分极少,实现了分镜级的还原,代价则是慢镜头的滥用。因此,在电影上映前,观众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点:战斗的流畅度和剧情的改编度。华纳特意找来曾在DC动画电影中有上佳表现的杰·奥利瓦(Jay Oliva)担任战斗场面的分镜,《钢铁之躯》摒弃滥用慢镜头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超人这一级别的强者应有的速度和力量感,战斗场面相当精彩,但在剧情方面,大卫·高耶留下不少硬伤,导致评价毁誉参半。总体而言,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钢铁之躯》都比之前《绿灯侠》更出色,DC电影宇宙就此艰难起步。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4)

扎克·施耐德找到本·阿弗雷克,邀请他在《蝙蝠侠大战超人》中披挂上阵。阿弗雷克已是不惑之年,认为自己不适合再拍激烈的动作片,施耐德向他解释,新作的蝙蝠侠是一个类似《黑暗骑士归来》的中年形象,而非年轻小伙,这才让阿弗雷克同意参演。虽然在消息公布之初,很多人阿弗雷克的参演表示抵制(这似乎成了自基顿以来每一任蝙蝠侠的宿命),然而从身形上看,阿弗雷克的确具备很多优势,他是历代蝙蝠侠最高的一位,宽大的下巴也和布鲁斯在漫画中的脸型吻合,虽然他在片中的表情不够丰富,但作为中年英雄,这样的风格也说得过去,问题出在剧情方面。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5)

伯顿的蝙蝠侠源于1939年的早期《侦探漫画》,诺兰的蝙蝠侠源于《第一年》,两位导演并没有在片中塞入大量彩蛋,但其风格与对应的漫画基本相同,特别是诺兰,擅长将黑暗时代的漫画元素解构后重建,除了《黑暗骑士崛起》效果不佳外,前两部电影的改编都颇具水准。至于扎克·施耐德,表面上,他收录了大量向漫画致敬的彩蛋,阿弗雷克的造型也和漫画非常接近,剧情硬伤却比《钢铁之躯》更多,蝙蝠侠也失去了《黑暗骑士归来》中算无遗策的智慧,本末倒置,造成表里不一的撕裂感。当然,本片作为承上启下之作,需要为《正义联盟》做铺垫,这一点与《黑暗骑士归来》不同,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改编,但这种幅度几乎超出了编剧大卫·高耶能驾驭的范围。就算用异界或平行世界的角度来看,本作的剧情也算不上出色。《钢铁之躯》中几乎消失的慢镜头在片中重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的观赏性和节奏感。虽然本片票房已经突破7亿,但第二周的成绩锐减,长远来看不容乐观。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6)

《正义联盟:上》将在2017年11月17日上映,因为时间紧迫,DC没有选择漫威先个人再团体的拍片计划,除了超人和神奇女侠,其他成员的个人电影都排到了《正义联盟:上》之后。当然,对于蝙蝠系观众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片子的也许是2016年8月5日上映的《自杀小队》,威尔·史密斯的死亡射手、玛格·罗比的哈莉·奎恩和杰瑞德·莱托的小丑表现如何让人期待。2014年的《突袭阿卡姆》只是一部基于游戏世界观的动画电影,但已经为真人版树立了一个不错的范本。DC的电影宇宙是一个风格较为松散的宇宙,从预告片来看。大卫·阿耶导演的《自杀小队》基调与扎克·施耐德不同,更具Cult风味。此外,本·阿弗雷克正在与杰夫·琼斯合写蝙蝠侠的个人电影剧本,并有希望自导自演,阿弗雷克曾在各类电影节赢得多个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水准有一定保障。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7)

1999年,为动画名作《钢铁巨人》(The Iron Giant)完成台本后,蒂姆·麦肯莱斯(Tim McCanlies)写了一摞62页的电视剧试播集剧本,名为《布鲁斯·韦恩》。华纳电视部门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制定了长达五至六季的剧本大纲。电视剧以刚刚成年的布鲁斯为起点,讲述他成为蝙蝠侠之前的故事。韦恩集团对城市的堕落负有一定责任,他们甚至打算暗杀主角,布鲁斯的继承权并不牢固,面临着无良资本家的威胁,导致他卷入科曼·法康尼等黑帮老大的火并中。警探戈登是布鲁斯的盟友,除了打击犯罪,他还需要对付警督弗拉斯,与哥谭警局的腐败做斗争。哈维·丹特是布鲁斯最好的朋友,比主角年长几岁。维奇·维尔、赛琳娜·凯尔、哈莉·奎恩等女性角色将在剧中登场,作为布鲁斯情感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到他的未来。少年时期的克拉克·肯特将在剧中客串,被主角识破超能力。

大纲对于电视剧的长期发展给出了详细计划。小丑、稻草人、谜语人等反派都会登场,第一季以布鲁斯发现蝙蝠洞为结局,此后他不断挖掘韦恩庄园和阿卡姆疯人院的秘密,逐渐提升自己的格斗和侦探水平,变成一个夜行者,带上头盔,骑着摩托打击犯罪。主角曾一度在哥谭警局任职,成为戈登的同事,甚至加入FBI,但因为不适应官僚体制,很快辞职。此后他周游世界,得到泰德·格兰特(野猫)、理查德·龙、斯雷德·威尔森(丧钟)和拉斯阿古等高人的真传。布鲁斯还购买各类跑车和飞机,表面上装作花花公子的模样,暗地磨练驾驶技巧。得到韦恩集团的控制权后,他将研发部门的各类高科技设备变为自己的武器库,最终化身蝙蝠侠。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8)

这套大纲融入了海量的漫画元素,可谓应有尽有。然而,华纳内部发生了冲突,电影部门一直打算拍摄讲述蝙蝠侠起源的片子,最初是舒马赫版《第一年》,后来变为诺兰的《侠影之谜》。两个部门出现了撞车情况,经高层协商,电视剧为电影让路,《布鲁斯·韦恩》胎死腹中,变为《超人前传》(Smallville)。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39)

虽然《超人前传》取得巨大成功,但华纳电视部门对于《布鲁斯·韦恩》的取消依然颇有怨言,2002年他们更换思路,推出《猛禽小队》的电视剧,讲述蝙蝠侠离开哥谭后,猛禽三人组的故事。电视剧回收利用了之前伯顿和舒马赫用过的道具,考虑到成本限制,这种做法可以理解,问题在于角色设定和漫画区别太大。神谕和阿尔弗雷德的形象基本没有变化,女猎手从母亲猫女身上遗传了夜视等超能力,黑金丝雀多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大反派哈莉·奎恩不论是造型还是性格都和漫画大相径庭,变得严肃而阴险。《猛禽小队》的首播吸引了760万观众,但从第2集开始收视率就直线下跌,播出13集后寿终正寝,成为一部失败的短命剧集。2006年,华纳打算把漫画《哥谭重案组》改编成电视剧,不幸再次流产。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40)

《超人前传》播了整整十年,于2011年完结。CW电视台从2012年开始播出新的电视剧《绿箭》(Arrow),风格却更接近蝙蝠侠,女猎手、死亡射手、妮莎、拉斯阿古等蝙蝠系的角色纷纷在电视剧中登场。然而,《绿箭》的主角终究是奥利弗·奎恩,而非布鲁斯·韦恩,蝙蝠系爱好者需要一部名正言顺的电视剧。2014年,FOX电视台的《哥谭》开播,终于让观众夙愿得偿。

《哥谭》的主创并非《绿箭》《闪电侠》《明日传奇》和《超级女孩》的格雷格·伯兰蒂(Greg Berlanti),而是曾负责《罗马》和《超感神探》(The Mentalist)的布鲁诺·赫勒(Bruno Heller),不同的主创赋予了电视剧不同的气质。本剧以布鲁斯父母遇害为起点,蝙蝠系观众熟悉的正反两派角色纷纷在剧中亮相,部分主演之前跟DC也算有缘,比如本·麦肯锡(Ben McKenzie),之前在动画电影《第一年》中为蝙蝠侠配音,这一次饰演詹姆斯·戈登;莫雷娜·巴卡林(Morena Baccarin)为《正义联盟》的黑金丝雀、《蝙蝠侠之子》《血脉恩仇》的塔利亚等动画角色配音,在《哥谭》中饰演莱斯利·汤普金斯。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41)

表面上看,《哥谭》似乎将夭折的《布鲁斯·韦恩》和《哥谭重案组》融为一体,但细品下来,区别却很大。《布鲁斯·韦恩》的主角是少年布鲁斯,戈登只是配角;《哥谭》中戈登的分量超过了布鲁斯。《哥谭重案组》风格写实,但其内容依然是DC漫画主世界的一部分;《哥谭》的世界观独立,并非漫画或电影的附庸。《哥谭重案组》的大牌反派不多,故事往往以反高潮结束,标新立异;《哥谭》在这方面较为传统,戈登的敌人大都是有头有脸的名角,观众也开玩笑说“没等布鲁斯成为蝙蝠侠,戈登就把反派都拷起来了”,为了照顾收视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漫画读者除了《哥谭重案组》,还有其他的刊物,这是漫画敢于剑走偏锋的根本原因,而蝙蝠系的电视剧目前仅此一家,观众自然希望看到更多大牌反派登场。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42)

独立宇宙为《哥谭》提供了不少便利,哈维·布洛克从詹姆斯·戈登的下属变为前辈、爱德华·尼格玛(谜语人)则成了戈登的同事,这些设定与漫画不同,主要是为了方便展开剧情,角色个性基本不变。尽管布鲁诺·赫勒强调《哥谭》剧情独立,但在开播之初,很多观众依然觉得电视剧一定会遵从漫画,一路追下去,随后落入思维定势的陷阱。赫勒并非没看过漫画,他追求的就是这种陷阱,如果电视剧完全按照漫画的走向发展,剧情会变得束手束脚,对于那些熟悉漫画的观众,他也乐于布下陷阱,制造更强的戏剧效果,这种思路与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如出一辙。《哥谭》的设定与漫画有所不同,然而多数变化都可以在漫画中找到影子,完全不尊重漫画的剧情硬伤的确存在,但部分问题可以归结到预算限制上,毕竟大部分电视剧都没有电影级财力做支撑。

黑骑士剧情介绍14(黑骑士编年史五)(43)

《哥谭》最初的拍摄计划为13集,因为反响超乎FOX预期,第一季被延长为完整的22集,总拍摄计划目前已经续订到第三季。第一季以法康尼和马洛尼的黑帮火并为重心,赢得好评,第二季的反派变为圣杜马教团,质量有所下滑。口碑随长度不断下降也是很多美剧的通病,但《哥谭》的优势在于布鲁斯年纪尚小,体格和演技依然具备可塑性,希望他能够和电视剧一起成长,为《哥谭》带来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电影和电视剧篇完结,动画篇待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