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冯小刚哭了(理解了冯小刚为啥)
一九四二冯小刚哭了(理解了冯小刚为啥)然而,能够通过一部电影,认识和熟悉一段历史,这部电影的意义还是很深远的。尽管它历时18年,审核3次仍然亏损了9000万......毫无疑问,电影《一九四二》是不遑多让的经典片子。尽管它有些许的“不合时宜”;尽管它为了迎合审核而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或许是年代太过于久远,很多的观众对于1942年的那一段历史不是非常的了解。
即使是在教科书上,也只是寥寥数笔,似乎是缺少准确而有力的资料,亦或许是想要回避这一段痛苦的岁月。
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这件事,大多都是从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中了解的。
不知道是该庆幸呢还是该讽刺呢?
毫无疑问,电影《一九四二》是不遑多让的经典片子。
尽管它有些许的“不合时宜”;
尽管它为了迎合审核而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尽管它历时18年,审核3次仍然亏损了9000万......
然而,能够通过一部电影,认识和熟悉一段历史,这部电影的意义还是很深远的。
01,这部电影的诞生历经了极其艰难的过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冯小刚就读到了刘震云的纪实文学《温故1942》,他看了以后,觉得对自己触动极大。
“完全不敢想象,当时人的生活是这样子的,饿死了那么多的人”,但是这一段历史却很少被人提及。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冯小刚,他决定必须要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希望能在我活着的时候,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苦于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从2000年到2011年,这11年的时间,冯小刚先后把剧本送去审查了3次。
但是前两次都被“打了回来”,因为题材的敏感,都没有被批下来。
“震云在不断地修改,甚至推翻重写。”
这期间的纠结和痛苦,可想而知。
直到了2011年,刘震云按照规定,重新修订了剧本。
“表现民族苦难,也释放温暖”,才得到了“同意拍摄”的批复。
前前后后,这个剧本和电影中的内容一样,让人纠结。
在经过了9个月的准备之后,这部电影终于开机。
电影斥资了2.1亿,最终的票房只收了3.6亿。
按照分账票房来计算的话,亏损9000万。
为了真实而客观的还原当时的场景,冯小刚,刘震云携主创几乎走遍了饥荒路。
辗转了河南,陕西,重庆,等地方,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将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
02,在电影拿到了公映许可证之后,冯小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还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人要知道感恩戴德 2012年11月2日 这一夜我和中军、国立、中磊醉了 远在外地的震云也醉了 所有一起奔战的弟兄们都疯了......我的好兄弟 下辈子给你们当牛做马。”
喜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几千万民众逃荒的历程。体现苦难中迎难而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也反映了那一段时间复杂多变的人性,以极为克制和冷静的态度,试图引起观众的反思。
故事发生在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河南地区还爆发了灾荒,几千万民众相继逃出。
男一号张国立饰演的是一个老东家范殿元,在战争逼近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家人,拉着马,赶着车子,加入到了逃亡陕西的的人流中。
范殿元老谋深算,机敏狡黠,同时,也有着侠义古道的心肠。
在三个月之后,车马都没有了,车子上的人也没有了。
可以说是妻离子散,抛尸荒野。
于是他万念俱灰,不决定逃荒了,而此时只想着能够死得离家里近一些。
他说,“别人有活路,我没有了……我只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
让人感慨。
03,民众的逃亡是一条线,另外一条线则是政治方面的。
他们的冷漠和自私,加剧了这一场灾难,而他们却在重庆大张旗鼓的迎接外宾。
一前一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这也是电影想要讽刺的主题。
刺猬带着老百姓来到了寨墙之下,蛮横的如同暴徒。
本应该是淳朴而善良的民众去,却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发人深思。
对于人们来说,饱受战乱之苦,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年的征战和饥苦,已经让他们丧失了最为质朴的人性。
可是谁又想这样做呢?为了活命,他们也有着深深的无奈和苦痛。
灾难可以让人变得坚强,但更多的是摧毁人的意志,让人失去理性。
04,冯小刚的这部电影,有对于苦难的反思和苦难意识的重现。
然而,更为可贵的是,在这部电影中,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在苦难中的毁灭,而是在苦难中的重生和崛起。
痛苦中有生的喜悦和永恒的希望,这才是真正完整而立体的人性。
很庆幸,我们都是“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