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题材微电影(乡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儿童形象塑造)
留守儿童题材微电影(乡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儿童形象塑造)《遥望南方的童年》剧照影片中展现了三类典型的留守儿童形象,一类时以坨坨为代表的留守儿童,在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环境下,坨坨的自闭、对父母的渴望成为留守儿童的典型特征,当受到委屈找不到人倾诉时只能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张望,或许在他们的世界中最渴望的是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影片除了刻画坨坨这类懂事的孩童外,另一类是对留守儿童秀秀及其身上体现的问题的刻画,秀秀因长期留守在农村而导致的与父母产生隔阂的问题在影片中得以体现,相比于电影中的坨坨这一角色,秀秀的童年经历在导演的手下也表现得更加真实与心酸。因从小寄居在亲戚家而在见到自己的母亲后对自己的母亲感到陌生与害怕,父母与孩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难以在幼小的孩童身上得到感悟,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奈与辛酸,缺乏父母的陪伴也成为孩子和父母彼此之间的遗憾。另外,除了这批幼小的孩子,留守儿童中也存在一部分十几岁的青少年,影片中的李响便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深受社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划分而兴起的“打工热潮”,农村里的青年父母纷纷去往沿海大城市务工,驻留于农村里无人照看或跟随老人成长的儿童成为一批特殊群体,这一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及其构成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注意,以乡村留守儿童群体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电影创作者艺术创作的新方向。“电影创作的中心问题是塑造人物形象”1,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电影业创作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村留守儿童题材和故事的电影数量逐年上升,这类影片更是以独特形式反映着现实社会问题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个现货饱满的儿童形象,在这群特殊的儿童群体身上所体现的不仅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儿童魅力,同时也有他们独特个性背后属于他们内心的声音和世界。刘君一导演的《留守孩子》(2006)、易寒导演《遥望南方的童年》(2007)、王硕导演的《妈妈的手套》(2009)、原雅轩导演的《念书的孩子》(2012)等影片在二十世纪初崭露头角,影片为孩子创造了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和精神世界各异的设定,塑造了饱满丰富的儿童形象,借助于银幕的展现,留守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成长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关注。
《矮婆》剧照
从二十世纪开始,在国家、政府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政策帮扶下,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国务院在二十世纪出提出从家庭成员的监护责任、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政府的责任、群体的爱心帮扶和国家财政扶持五个方面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工作2,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问题从原来“水生火热”的处境中逐渐得以改善,这一时期电影中所表现的留守儿童形象一定程度彰显国家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电影《留守孩子》中,学校、政府工作人员一同出谋划策解决小福的叛逆心理,因长期父母不在身边逐渐导致的性格叛逆、打架、沾染上网瘾的小福被建议送往城里父母身边念书,或者让父母回家陪伴小福的成长。
《遥望南方的童年》剧照
而在易寒导演的《遥望南方的童年》中,易老师在村里兴办幼儿园解决村里儿童的受教育问题,虽然起初原因在于易老师夫妻兴办幼儿园从中挣取一定收益,在当时的农村社会,经济困难成为每个家庭的问题,年轻夫妻去往城市务工,留下来的都是生活无法自理的孩童和没有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因此出于经济收入的想法逐渐在易老师创办幼儿园之后开始淡化,而后在影片中表现更多的是易老师夫妻两人对孩子的关爱和同情。
《遥望南方的童年》剧照
影片中展现了三类典型的留守儿童形象,一类时以坨坨为代表的留守儿童,在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环境下,坨坨的自闭、对父母的渴望成为留守儿童的典型特征,当受到委屈找不到人倾诉时只能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张望,或许在他们的世界中最渴望的是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影片除了刻画坨坨这类懂事的孩童外,另一类是对留守儿童秀秀及其身上体现的问题的刻画,秀秀因长期留守在农村而导致的与父母产生隔阂的问题在影片中得以体现,相比于电影中的坨坨这一角色,秀秀的童年经历在导演的手下也表现得更加真实与心酸。因从小寄居在亲戚家而在见到自己的母亲后对自己的母亲感到陌生与害怕,父母与孩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难以在幼小的孩童身上得到感悟,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奈与辛酸,缺乏父母的陪伴也成为孩子和父母彼此之间的遗憾。另外,除了这批幼小的孩子,留守儿童中也存在一部分十几岁的青少年,影片中的李响便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贫乏,电影中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留守儿童往往呈现出叛逆的特点,李响的叛逆源自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打工热潮”让初中刚毕业的女孩充满了对农村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渴望,父亲的阻止一度地激起一心向往大都市的李响叛逆心理,然而在易老师的劝说下,李响跟随了易老师在幼儿园帮忙照顾着一群孩子。
《遥望南方的童年》剧照
电影在塑造留守儿童形象时,对于他们的性格上往往表现为两种,一是纯真善良的留守儿童形象,另一类则是性格上缺陷导致的暴躁、逆反的孩童。《遥望南方的童年》中李响的叛逆可以说是平淡的,在电影《妈妈的手套》中,留守孩子身上的叛逆心理却是上升到了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当中。因无意踩到妈妈的手套而对老师的自行车放气的华子,因输掉陀螺比赛,一气之下对对手大打出手的胖大海等,孩子的心灵在长期家庭教育的缺乏和无人看管的环境影响下变得孤独、冷漠和脆弱,反映到他们行为上便成为了对社会的破坏以及对身边人的报复和伤害。除此之外,与之相反的另一类孩子却是像《遥望南方的童年》中从小被迫懂事的坨坨、《念书的孩子》中的路开,在最需要陪伴的童年当中,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的缺失无形之中推动着孩子们快速成长为善良懂事的“小大人”。
《念书的孩子》剧照
《念书的孩子》里爷爷和一只捡来的流浪狗成为路开身边唯一能带给他心灵慰藉的存在,他也将自己内心的缺失转化成爱带到爷爷和一只动物身上,在爷爷身体不适时贴心照顾,将自己的无处诉说的心事与流浪狗交流。然而不论是有着叛逆心理的孩童还是被迫懂事的“小大人”,亲情关系的梳理造就了这群留守儿童心灵和行为的变化,影片在表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是在用影像的方式获取观众对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念书的孩子》剧照
《留守孩子》和《遥望南方的童年》作为新世纪初期表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电影,对于国家所提倡的对留守儿童加以关爱保护倡议进行了表现。易老师所创办的“启明星幼儿园”解决了农村孩子受教育困难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村民对“读书”持有“无用”的思维模式,而获得经济收入才是生存之本,因此《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村民纷纷表示易老师只是为挣钱而开展教育。
《南方的童年》剧照
从另一方面看,电影在表现不同留守儿童形象时也深度反映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身心上的问题,整个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也不同深度地被导演反映到电影当中。“启明星幼儿园”在不得已之下停办,又在政府的帮扶之下重新创办,可见国家号召下对留守儿童群体的重视。在那个时代下所遗留的创伤却在影片平淡的镜头下得到深刻体现,质朴环境下的农村生活和一个个孩童形象已经不需要刻意的表现和戏剧性的方式进行表现,时代下的问题和缺陷也质朴环境下流露得准确自然。当前,尽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国家的政策帮助下持续减少,但这一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的身影仍存在于许多农村当中。电影的创作专注于对这一群体的真实表现同时,符合时代发展的鲜活形象更能反映出现实问题,对于电影受众而言,也是一种对他们人文关怀的激发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99.
[2]新华社.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