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交易市场需求量怎么样?各位二手车交易市场老板
二手车交易市场需求量怎么样?各位二手车交易市场老板最后说58二手车,也就是58放心车,从15年开始,通过一个10几人的小分队迅速打开了市场,合作了100家市场,深度合作了近50家。团队也迅速扩大到了大几百人。但是58大集团,架构不断调整,作为二手车创新业务,属于刚出生的婴儿,而且在集团内没有话语权,一直属于动荡期,何去何从,也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再说中古,中古车网的起步阶段的市场联盟,基本上也是当时和搜狐合作的那一批,单立了门户,但是从顶层设计,和产品输出,及业务落地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目前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先从10年说起,那会儿的二手车市场里面的,很多车商没有网线,没有电脑,记忆犹新的一次,就是北京花乡里面也个中等规模的商家,有电脑,但是对电脑的理解,仅限于开关机那个按钮。10年左右商务部发起的二手车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大概分为软硬件两个部分,软件就是系统化、网络化,硬件我的理解就是盖房子,把大棚变为简易房,但实际后来这个事情,也石
最近发现二手车市场智能转型升级,这股热浪又开始起来了,据我所知,这已经是二手车市场第三次热闹起来了。本人也是二手车行业的一个中年司机,所以也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和看法。
第一次,2010年左右,商务部拨款了几千万,让市场转型升级。
第二次,2013年,搜狐第一次和花乡战略合作。后来出来了阳光车网,中古车网等。
第三次,也就是现在了,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0几家在做类似的事情了。
先从10年说起,那会儿的二手车市场里面的,很多车商没有网线,没有电脑,记忆犹新的一次,就是北京花乡里面也个中等规模的商家,有电脑,但是对电脑的理解,仅限于开关机那个按钮。
10年左右商务部发起的二手车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大概分为软硬件两个部分,软件就是系统化、网络化,硬件我的理解就是盖房子,把大棚变为简易房,但实际后来这个事情,也石沉大海了。当时参与的有协会,易车优卡二手车等组织,做了很多工作,也大力推动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二手车市场,包括车商,还是非常传统的,尤其对系统化,大多数理解都非常浅。那会95%的车商,给他钱,让他把车发布到网上,都不愿意做。但是有部分有意识或者年轻的车商,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生意在几年之内,就迅速做大了。
先说阳光车网,虽然用了几千万,做了一些声音出来,但是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还有高层的变化,2-3年之后也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
再说中古,中古车网的起步阶段的市场联盟,基本上也是当时和搜狐合作的那一批,单立了门户,但是从顶层设计,和产品输出,及业务落地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目前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最后说58二手车,也就是58放心车,从15年开始,通过一个10几人的小分队迅速打开了市场,合作了100家市场,深度合作了近50家。团队也迅速扩大到了大几百人。但是58大集团,架构不断调整,作为二手车创新业务,属于刚出生的婴儿,而且在集团内没有话语权,一直属于动荡期,何去何从,也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
第三次,也就是现在,从17年开始,尤其是2017年9月27日,北汽产投孵化了启辕全国汽车市场智慧服务共享平台项目,把二手车市场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各路诸侯跃跃欲试,但是却都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大概整理了一下,主要分几类:
第一类:有个系统,就智能了。
第二类:蹿个局,就互联互通了。
第三类:通过金融赚了点钱,就觉得成功了。
第四类:市场里面进行了简单的升级改造,别人人就觉得很牛x了。
第五类:暗渡陈仓,适时颠覆。
第六类:稳扎稳打,创造新场景,制造汽车行业新格局。
最后想说,任何事情,任何人想转型,都会经历非常痛苦的过程。就比如二手车市场。
抛出几个问题供参考:
1、基础软硬件建设做好了吗,可以不计成本持续升级迭代吗?
2、适合的人员(基因)储备了吗?
3、场地规划,系统管理真的可操作吗?
4、物业型人才(坐地收租)转变成主动拓展性人才(上门推销)真的可以吗?
5、软硬件规划,业务流程规划,产品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重点工作规划,真的都想过了吗?
6、产品为例,目前最火热的金融产品,库存融资,风险真的能管控吗?消费信贷,市场真的想好怎么介入了吗?
7,售后保障,市场真(不玩虚的)的敢兜底吗?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真个行业中很常见的一些问题。但是,真要想转型,不光要考虑目前的基础业务(租赁,过户开票,上牌等)。还要吃透增值业务(如金融,检测,售前,售中,售后等各个环节)。
更要解决,思维习惯(思维定式),不愿做(钱少活多)等等问题。
而且用一句话联网话来说,要不断持续迭代,打破重塑。
所以最后由衷的想问一句,各位市场老板您真的准备好智能转型升级了吗?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转型的过程中至少几年之内,赚不到钱姑且不说,而且要持续投入很多money money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