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频繁跳槽后应该怎么做?盲目跳槽越跳越糟

频繁跳槽后应该怎么做?盲目跳槽越跳越糟但是你要注意 这是“以你的判断”为标准的 而你的判断是不是正确 依赖自身的经验和眼光。那么怎样才能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呢?要对行业、行当、企业、职业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合理的评估。如此 当有事发生的时候才不会盲目判断。当你发现你所在的行当和企业面临重大危机 并且以你的判断来看难以平安渡过难关 是不得不跳槽的。因为职场人是有生存压力和发展要求的 逃离沉船无可厚非。他们在跳槽之前进行各种自我包装 准备了一套套自己并不理解也并不能实施的说辞去忽悠招聘者。一旦得到职位后 能装就装、能拖就拖、推卸责任、粉饰太平 等到伪装不下去的时候再以这个高薪职位作为跳板 去诓骗下一家公司。为此他们很可能把做不出成绩的罪责统统推给前单位的同事和老板 通过抹黑别人来抬高自己。跳槽可以是你能力所带来的就业保障 也可以是你提升能力后的奖赏 但绝不能是你提升能力的手段。跳槽的第一种情形 不得不跳。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跳槽”这个词的出处并不是很高雅。徐珂的《清稗类钞》说道:“原指妓女而言 谓其琵琶别抱也 譬以马之就饮食 移就别槽耳。”原意是指某人换了个主顾 后来代指职场人换工作。之所以要把这个不是很高雅的出处找出来 是想说 跳槽原本就未必是越跳越好的 只是一种工作转换而已。另外 跳槽也不一定都是主动的 完全有可能是被动的或者不得已而为之。

你可能听到有人在跳槽后得意地吹嘘自己 也可能听到旁人对他跳槽所发出的艳羡之词。但是如果你问起更多的人 他们可能只会低调地小声回你一句“换工作了”。所以不要以为跳槽就必然是主动另谋高就 开启更美好的人生了。

跳槽有三种情形:不得不跳、可跳可不跳和不应该跳。有人可能会问 为什么没有“应该跳”这个选项?实际上 “应该跳”就是有不得不跳的理由。但现实是有些人连眼下的职位都不能胜任 却妄想跳去一个层级更高、薪酬更高的职位。

他们在跳槽之前进行各种自我包装 准备了一套套自己并不理解也并不能实施的说辞去忽悠招聘者。一旦得到职位后 能装就装、能拖就拖、推卸责任、粉饰太平 等到伪装不下去的时候再以这个高薪职位作为跳板 去诓骗下一家公司。为此他们很可能把做不出成绩的罪责统统推给前单位的同事和老板 通过抹黑别人来抬高自己。

跳槽可以是你能力所带来的就业保障 也可以是你提升能力后的奖赏 但绝不能是你提升能力的手段。

跳槽的第一种情形 不得不跳。

当你发现你所在的行当和企业面临重大危机 并且以你的判断来看难以平安渡过难关 是不得不跳槽的。因为职场人是有生存压力和发展要求的 逃离沉船无可厚非。

但是你要注意 这是“以你的判断”为标准的 而你的判断是不是正确 依赖自身的经验和眼光。那么怎样才能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呢?要对行业、行当、企业、职业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合理的评估。如此 当有事发生的时候才不会盲目判断。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当这个行当或企业的重大危机和你有关 甚至因你而起的时候 跳槽与否需要三思。作为职场人 该为公司承担多少只有你自己心里有数 至于做到什么程度 要看你的现实条件 也和你的气度和格局有关。

话虽如此 并非是呼吁大家不要跳槽 当你发现你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已被堵死的时候 的确是不得不跳。什么是堵死?比如说 有些外企里的中方员工达到某一层级的时候会碰到所谓的“玻璃天花板”——再也不能晋升了。这种情况下选择另一份薪资更高的工作很正常 选择去民营企业挑战更高职级也很正常。

还比如 个人职业能力的发展远远快过企业发展的速度 或者限于企业内部机制 公司实在无法给出符合你发展速度的晋升 这样的跳槽是可以的。总之 如果你已经做到你的最好 而你的发展之路却不能继续 并且在可见的未来看不到解决的办法 是不得不跳槽的。

在这里 要着重指出一件事:在没有离职以前 在岗一天就做好一天的事 就像你从未打算离职那样。有些人一旦决定离职 非要用完所有的年假 一天都不能少 手头的工作完全不沾 交接也毫不用心 甚至在公司内四处传播一些不恰当的信息和言论……千万不要这样做 不仅对公司不好 更主要的是对你自己不好。

如今这个信息社会 社交圈子高度重合 从你的新老板到你原来的工作圈子或许最多只隔两道弯 很多时候甚至有直接交集 你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会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发酵。所以站好最后一班岗 是你最好的告别演出 也是给职场最好的展示和交代。

跳槽的第二种情形是 可跳可不跳。

可跳可不跳对应着一种情况:你觉得新的机会可能会让你比现在发展得更好。首先 一定是先有机会 才有可跳可不跳的选择。如果是先动念头 那就要归到不得不跳那一类了 因为至少你已经对自己在现有企业的发展感到不满了。

其次 新的机会一定有两条吸引你的理由:一是职位薪资比现在高 并且你相信自己的能力完全能胜任新职位;二是新的工作平台更大 视野更开阔 你相信自己能比现在有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两条理由都是成立的。

同时你也有两个成本:一是放弃了现有熟悉的环境、工作方法 放弃了现在的发展道路 虽然它可能不够让人满意 但是确定性相对比较高;二是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 就是你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 其他那些你放弃的选择 总而言之 这个成本可能是你现在所有的一切 也可能是你能碰到的机会。

你要衡量的就是 吸引你的理由是否足以覆盖你的成本。在进行客观衡量以前 你先要克服一些主观上的不科学心理因素。

最后 职场冬天不是跳槽的必然理由。有一句老话 当你觉得有问题正在发生的时候 “树挪死 人挪活” 意思是变则通。但其实未必。有的问题并不致命 有的问题或许解决了反而能带来好机会 所以并不是所有变化都会带来好的结果。

当你排除了这些心理因素 确信自己可以客观衡量比对之后 来看这样8项指标。

(1)行当。新机会所处的行当 可能和你现在的一样 但是对应的行业 也就是客户需求未必相同。

(2)企业。提供新机会的企业 尤其是市场态势和竞争优势 这是你做判断的重要依据。如果你信任的人对该企业有了解 建议去请教一下。但是如果有认识的人在该企业工作 就要慎重考虑要不要联系 因为如果你最后选择了加入 以后或许会有诸多不便的地方。

(3)Boss。接触时留意观其言行 就工作而言 主要是留意其思路的条理性。但如果是类似于刚愎自用还是果敢决断这样的判断 就看你自己的阅历了。至于人品性情 如果见一两次面还不能确认 有机会还是侧面求助一下了解的人比较好。

(4)下属。如果是基层员工的平调 就忽略这一项。若非如此 在面试的时候可以借着去洗手间的机会去未来的部门走动一下 有管理经验的人可以在座位安排、桌面摆设、表情动作上看出不少东西来。另外可以在面试的过程中 主动询问现有工作的情况。一般如果能有一小时左右的面试交流 多少能了解Boss对这个小团队的期望和感到不满的地方。

(5)环境。我们多少能从职场的氛围、士气中得到一些信息。你所不能了解的是组织管理和交流的环境 以及工作配合的环境。如果没有侧面渠道可以了解的话 若感觉面试整体相当不错 你可以向面试者提出要求:可否拿一本公司的介绍册或者产品册。然后必须谢绝对方助理去取 坚持自己离开时自行去行政或前台取 注意观察对方与陌生的但是可能会成为同事的你是如何交流的。如果可能 再针对其中某项产品或者业务要求看一下样品 趁势与业务部门的任意一个人简单聊几句。这是能产生一些直接观感的办法 但是要见机行事。

(6)薪酬。问清薪酬的构成 以及对应的考核办法、奖励的兑现方式。数字不代表结果 因为不同的条款和解释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就职前没问清 就职后可能会很尴尬。

(7)发展。这可能是所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新机会之所以是机会 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能让你更快地发展 无论是给你新的职位平台 还是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如果仅仅是薪酬和名义上的职位 却没有符合你职业规划的发展机会 有时甚至还会改变你的发展方向 那你要三思而行。那些眼前能看到的令人愉悦的东西 也许会让你失去原本未来可以更愉悦的可能。

(8)不可容忍项。这是最后一条 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不可容忍的因素是不同的 所以你需要自己判断和比对。

判断完对方是自己想去的公司 职位也是心心念念的职位 薪酬也完全可以接受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提高自己求职的成功率呢?关于了解对方公司的最新资讯、礼仪服装得体、应答自如、保持语速、说话留有余地之类的常识性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在这里有一些新见解可以了解。

在准备工作阶段 做好知己知彼两件事。所谓知己 就是要对自己的强项 尤其是新公司特别关注和需要的技能做足准备。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这部分工作能力的培养过程、经历过的事件和考验、当前能解决的问题 这三部分内容还需要清晰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过程 有完整的故事和数据是最好的。

所谓知彼 不是知道对方网页上的内容、新闻中的报道 也不是招聘启事上的那些职位要求描述 而是你从面试官和老板那里得到的感觉 即对于“需求”的感觉。

做好了知己知彼的准备 接下来就是面试时的表现了。谈到沟通技巧 这里有两个建议:第一 多提问、多听 不要滔滔不绝地说 多说在大多数时候不会加分;第二 一次只说一件事 不要展开 不要偏离主题 清晰地表达对这一件事的观点、数据、论据及逻辑关系。

跳槽的第三种情形是 不应该跳。

不应该跳的情形 就是你有各种不愉快 碰到各种问题 你相信在其他的地方会让自己过得更好。也就是说 你现在的状况是可以改善的 但因为你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全面 于是忽视了改善的可能 轻信了外面的优越条件 开始考虑通过跳槽换换运势。从本质上讲 这是逃避的本性使然 是求舒适的心理使然。

当你在不应该跳槽的时候跳槽了 一切未必会变得更好 很可能还不如原来 而你却出于“甜柠檬”心理而说服自己接受了。所谓“甜柠檬”心理 是指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总是好的。比如你买了一个特别不实用的电器 但买都买了 就会觉得它是好的。这样的选择很容易让自己倒退却还在自欺欺人 于是职业生涯的路就这样往下走了 十分可惜。有些你觉得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并不是完全解决不了。

看企业要看得再细一点、远一点 凡是因为冲动而做的决定基本上都不会是好决定。

有时 你以为自己遭遇了瓶颈 在这家公司再也没有发展机会了。但其实 很多时候是时机未到 也有可能是老板在故意试探你、打磨你 经不起考验而贸然跳槽离开的人将损失一次宝贵的机会 对老板来说也很可惜。

最后 有人把跳槽当成过冬的一个手段 认为往大公司走 往稳定的职位走就能确保安全。但其实 冬天只是对行当和企业而言的 行业没有冬天!如果你的行当对行业来说还有价值 那么你只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如果你的职业对你的企业来说还有价值 那么你就有在本企业继续让自己增值的机会。你需要寻找的 不是跳槽的机会 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在新的机遇中提升自我。

稳定过冬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安稳 当你准确判断出自己的行当和企业不属于不得不跳的状况时 坚持就是稳定。坚持自己的职业规划 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 稳定心态 渡过难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浙江大学出版社

频繁跳槽后应该怎么做?盲目跳槽越跳越糟(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