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产线控底盘性能(群雄鏖战千亿级市场)

国产线控底盘性能(群雄鏖战千亿级市场)2021年12月,拿森科技宣布完成5亿元的C轮融资,将持续加强线控底盘的新产品开发、产业化以及客户服务能力;线控底盘市场竞争到底有多激烈?从近两年业界的融资情况可见端倪。据了解,线控底盘分为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油门、线控换挡四大系统,其中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是线控底盘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线控制动行业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分体式)上险量252.64万辆,一体式线控制动系统上险量为61.73万辆,合计前装搭载率达到15.41%。由于入局门槛高、布局时间晚,早几年中国线控底盘市场曾长期被国际Tier 1 垄断。但伴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兴起,本土线控底盘方案商正抓紧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时间窗口期,修筑起技术护城河。

2022年被认为是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关键年。

6月23日,《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获表决通过,该条例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的三个技术等级定义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首次把允许完全无人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写入法律,被视为填补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法律空白的重要文件。

在法规的加持、技术的迭代下,“自动驾驶”的热度持续高涨。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正加紧合作步伐,或磨练技术内功,或加紧落地量产,企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作为高级自动驾驶的执行基石,线控底盘市场正酝酿着一场份额争夺战。

据了解,线控底盘分为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油门、线控换挡四大系统,其中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是线控底盘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线控制动行业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分体式)上险量252.64万辆,一体式线控制动系统上险量为61.73万辆,合计前装搭载率达到15.41%。

由于入局门槛高、布局时间晚,早几年中国线控底盘市场曾长期被国际Tier 1 垄断。但伴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兴起,本土线控底盘方案商正抓紧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时间窗口期,修筑起技术护城河。

线控底盘市场竞争到底有多激烈?从近两年业界的融资情况可见端倪。

2021年12月,拿森科技宣布完成5亿元的C轮融资,将持续加强线控底盘的新产品开发、产业化以及客户服务能力;

2022年3月,同驭科技完成近2亿元A 轮融资,将助力其线控底盘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投入、新产能建设;

2022年3月,格陆博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将进一步扩大EPB、ESC和GIBS(Two box)等成熟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并加快建设GIBC(onebox)自动化生产线;

2022年5月,利氪科技宣布完成累计近2亿元的A轮、A+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其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线控底盘下一代产品研发的投入。

诚然,“靠讲故事拿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近两年中国线控底盘市场出现的这几轮数亿元融资,似乎透露出了一种信号:本土线控底盘正加速崛起

“在新能源及自动驾驶快速崛起的同时,自主汽车品牌势必要求本土零部件企业比外资或合资品牌的迭代速度更快,也需要零部件企业响应速度更快。”在拿森科技总经理陶喆看来,修炼好内功,再借势弯道超车,或许是中国线控底盘企业的普遍进阶路线。

"新四化“大势下的新蓝海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被称为汽车行业的“新四化”趋势。

在“新四化”大势的推动下,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存在被重塑的可能。尤其是在智能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下,线控底盘、通讯控制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等细分领域,迎来了新的增量市场。

早在2016年,同驭科技创始人舒强就嗅到了线控底盘的商机。

“2016年是智驾元年,那时国内许多智能驾驶相关企业陆续成立,而我一直跟着导师余卓平教授和熊璐教授从事制动方面的研究,智能驾驶包括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三大模块,其中线控制动属于执行层的线控底盘中最难的技术之一,是急需突破的领域。”

据介绍,在传统汽车底盘技术中,当驾驶者做出踩下制动踏板、油门踏板、转动方向盘或踩下离合器踏板等动作时,力通过机械连接装置传导到执行机构,在液压、气压等装置的辅助下车辆才能完成相关动作。

而在线控底盘中,当驾驶者做出以上相关动作时,各个位移传感器将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导至ECU后计算出所需要的力,再由电机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相关动作。

相比之下,线控底盘系统取消了大量的机械连接装置及液压、气压等辅助零部件,具备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能量回收强等特点,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由之路。

然而提前察觉到线控底盘千亿蓝海的人,并不止舒强一个。作为中国第一批自主研发ABS、ESC、EPB的资深工程师,在东风科技、芜湖伯特利等公司深耕汽车智能底盘系统近18年后,刘兆勇辞职下海,创办了格陆博。

“2012年到2014年,我正好几次去美国加州硅谷,当时来自大陆、博世的朋友对我说,苹果、谷歌和特斯拉要做智能驾驶汽车,但是单靠彼时的ESC系统制动的话,汽车的反应速度远远不够,所以他们正在研发一种新的线控系统。”

据刘兆勇介绍,深入了解线控底盘对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后,“做线控底盘”的想法犹如魔咒般环绕在他耳边。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卖股份辞职创业。

作为一名扎根线控底盘领域的“汽车人”,陶喆研究生毕业便进入博世华域,拥有12年线控底盘量产开发经验的他,选择在2016年创办拿森科技。

此后,在上海汇集了众多来自博世、采埃孚、华为、大陆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专家后,惠志峰于2020年组建了利氪科技。

“2000年前后,国外的一套ABS卖给中国要1.6万元,那时候上海郊区的房价才1000多元;未来线控底盘要是被外资长期垄断,车厂不仅要多花钱买线控底盘,关键时刻还会被卡脖子。”刘兆勇深信,卡脖子会越卡越痛,一定要做中国自己的线控底盘。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就提出了“三横三纵”的技术架构;倡导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底盘一体化设计、突破整车轻量化节能技术。

随着线控制动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中国线控底盘市场愈加生机焕发。

“十四五”发展规划则明确指出,要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智能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

陶喆表示,线控制动可实现底盘与车身之间的解耦,可更好地适配L3级别以上智能驾驶的技术方案,预计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车型渗透率不断提升,线控制动有望实现新的增长点。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仅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线控制动系统(不同形态)交付量将突破1000万辆/年。

“线控底盘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如今前装标配搭载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上险量的乘用车只有总量的10%左右,另外商用车、自动驾驶无人汽车等市场,还有巨大的空间待挖掘。”在舒强看来,现阶段业界应合力开拓中国线控底盘的增量市场,把蛋糕做大才是关键。

安全性能是第一道筛网

尽管千亿级市场规模颇具诱惑,但线控底盘的核心技术——线控制动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部分入局者只能望而却步。

在利氪科技联合创始人苏干厅看来,线控制动的高门槛主要体现在软硬件两方面。

“从硬件层面来看,线控制动的技术壁垒主要在于液压解耦方案的核心执行器——电磁阀,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电磁场、流场、温度场等多场的耦合,在工艺制造层面也必须考虑材料特性、热处理工艺等的配合;从软件层面来看,线控制动的软件架构设计需具备可拓展性,支持第三方软件集成以及高等级自动驾驶迭代升级,功能实现上满足可靠性和鲁棒性要求。

作为电子控制的制动系统,线控制动取消了制动踏板和制动器之间的机械连接,以电子结构上的关联实现信号传送、制动能量传导,可分为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EHB)和机械式线控制动系统(EMB)两种系统。

从技术路线来看,EHB仍是目前主流,而EMB或许是未来的技术趋势。

据介绍,EHB在原有液压系统上增加了电控元件,由于保留了液压管路,EHB系统的备用制动系统可以在EHB失效时变为传统液压制动。

尽管EMB能与汽车其它电控系统整合起来,完全实现电子化,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EMB难以在高温环境的刹车盘处直接安装,且需要另外安装两套控制系统来做冗余备份,因此EMB的大批量应用还需要长时间去探索。

此外,根据集成度的高低,EHB 又可以分为One box和Two box两种技术方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ABS/ESC系统是否和电子助力器集成在一起。

早在2011年,博世就开发了第一代iBooster,并在2013年就开始量产。

其实,博世iBooster以电子助力器取代了传统制动系统中的真空助力器,再通过配置一个ESP实现常规的ABS/TCS/EBD/IVC等功能,即iBooster+ESP,就是典型的Two box方案。

“Two box方案对原来的刹车系统改动较小,面向不同配置的汽车都可以实现灵活应用;另外Two box可以实现冗余备份,当EHB失效时,可以由ESC进行备份制动。”舒强向高工智能汽车表示,Two box方案在适配不同车型方面具有优势。

若是将助力器与ESP的功能进行整合,则形成了One box方案。有关One box和Two box之争,苏干厅认为,One box集成度高,空间占用小,重量轻,设计成本更低,而且能量回收效率更高,因此更具有竞争力。

据悉,One box方案要求线控制动厂商在ABS、ESP、EPB等方面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并且还要通过添加额外的冗余功能组件,才能适应高阶自动驾驶要求,因此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量产难度也更大。目前业内已量产的One box方案主要是:博世的IPB、大陆的MK C1、伯特利的WCBS等。

另外,线控制动不只是简单的刹车系统,其需要与电机、电池、电控等系统进行联动实现能量回收,倘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该系统失效,则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这意味着安全性能必然是评估线控制动质量的第一个筛网,因此主机厂在挑选本土线控制动供应商方面也会更加严苛。

“整车厂对线控制动供应商的选择很谨慎,首先产品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指标,其次供应商是否有成功量产案例、出货量有多少、售后市场质量表现等都是关键指标。”舒强向高工智能汽车介绍道。

从2018年起,同驭科技的EHB系统陆续量产搭载无人车、商用车及乘用车。在舒强看来,随着其EHB的量产与应用搭载经验越来越丰富,该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了大批量的市场验证,这也让同驭科技赢得了更多主机厂的青睐。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纯电动车前装搭配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分体式)的搭载量为85.34万辆,其中同驭科技以5.63%的份额,位列国产线控制动系统市场份额首位。

“主机厂会充分考察线控制动产品的安全性能、技术的领先性、项目量产落地的能力以及供应商研发团队的履历等。”苏干厅认为,作为安全件,线控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是首要考察目标,但主机厂还会衡量供应商的其它综合能力。

来自“大厂”的核心研发团队和产品量产落地能力,或许是利氪科技能够快速获得主机厂和投资方认可的重磅砝码。

截至2022年3月份,利氪科技已经与6家车企合作完成了9款车型的线控制动产品冬季标定,其首款Two box产品液压解耦电子制动系统DHB将于今年7月正式量产。

力争线控底盘Tier 1

细细翻阅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燃油车的动力总成,还是早期的底盘电子控制,甚至是刹车ESP、ABS防抱死等一系列系统功能,本土供应商总是比外国供应商落后了5-10年。

目前,德国博世、大陆等外资Tier1占据了中国线控底盘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本土厂商正处于培育期,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国产线控底盘的出货量还较小。

“国家号召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是大势所趋,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这必将带动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另外,疫情导致全球芯片危机,让本土主机厂认识到目前的供应链是不安全的,必须要两条腿走路。”当被问及本土厂商的处境,陶喆表示乐观。

显然,与国际巨头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线控底盘企业的技术积淀和产业化经验并不深厚。因此,如何借助国产化机遇,利用好本土企业竞争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格外重要。

纵观中国线控底盘企业的发展历程可见,本土厂商的技术路线大致分为两种。

其一,从线控底盘相关基础技术开始研发,再不断打磨产品质量,对标国际巨头现有产品,以尽快获得主机厂的认可和接受,同时储备电控部件和前沿制动技术。

发端于同济大学实验室的同驭科技则选择了这种更为稳健、务实的打法。

以国家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余卓平教授领衔的同驭科技核心团队,自2012年起便开始自主研发智能制动系列产品,是国内最早研发线控制动系统的团队之一。

通过8年自主研发及8轮产品迭代,同驭科技已开发出成熟的线控制动系统,并为东风、一汽、日产、江淮、江铃、合众、零跑、宇通、金龙、京东、美团等80多家知名客户配套100余款车型,出货量居自主品牌第一。

国产线控底盘性能(群雄鏖战千亿级市场)(1)

据了解,同驭科技的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采用解耦式方案,蜗轮蜗杆 齿轮齿条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紧凑、布置方便、可靠性高、响应快、精度高、高效率制动能量回收、高性能主动制动、成本低、扩展性强等诸多优点。

而成立于2016年的拿森科技亦是如此。

拿森科技自主研发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架构方案——NBooster智能制动系统,其功能更加独立和开放,可自由搭配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

国产线控底盘性能(群雄鏖战千亿级市场)(2)

目前,拿森科技核心产品NBooster智能制动系统完成了第三代技术迭代,并与长安、长城、比亚迪、北汽等近30家知名整车厂和自动驾驶公司达成合作,配套开发项目30余项,已形成发明专利100余项。

第二种路线,即从成立之初就储备电控部件的相关技术,并立志通过量产One box方案或全液压解耦式Two box方案实现弯道超车。而这种路线更为激进,非常考验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技术优势和量产经验。

实际上,格陆博和利氪科技就选择了这种路线。

“线控底盘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门槛的行业,格陆博在初期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团队60多人3个月没发工资,团队一直不离不弃,后来我决定把在上海买的第一套房子卖了给大家发工资;团队里既有本土实战人才,又有从美国、德国回国的技术专家,在团队成员多年的团结合作下,格陆博才有了预计今年年底量产的One box产品。”

国产线控底盘性能(群雄鏖战千亿级市场)(3)

GIBC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系统 (One-box)

系统高度集成:E-booster ESC EPB;

高动态响应;系统全解耦

刘兆勇向高工智能汽车谈到,由于One box方案涉及的算法复杂,若是过去没有积累ESC车辆动力学控制算法、精密电磁阀等的相关经验,很难开发出合格的One box产品。

可见,即使拥有多位全球汽车制动、电磁阀及电控算法方面的资深技术专家,但格陆博全自研的One box产品历时6年才将量产,足以证明该产品的难度系数极高。

如今,依托“量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开发路线,格陆博已成功开发出EPB、ABS、ESC、GIBS、GIBC等线控底盘核心产品,其中ABS、ESC每月出货量近4万台,为One box的顺利量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利氪科技也是这样一家专注前沿线控制动技术、敢闯敢拼的企业。

据苏干厅介绍,利氪科技推出的全液压解耦电子助力系统DHB搭载了其自主研发的线性电磁阀,系统具备液压解耦、高能量回收效率、功能安全等级高、系统高度集成度等特点,可以搭配任意品牌的基础款ESC或ABS,是业内首个即将实现量产的全液压解耦的Two box线控制动系统。

国产线控底盘性能(群雄鏖战千亿级市场)(4)

另外,通过将DHB与车身稳定控制相关的功能进一步集成,利氪科技已经开发出One box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IHB,并计划在今年年底量产。

哪种路线更具优势?答案或许要交给时间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两条技术路线的最终目的都是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掌握中国线控底盘市场话语权。

那么,在激荡的市场竞争洪流中,谁又能脱颖而出,扛起中国线控底盘领导者的大旗?本土供应商似乎都信心十足。

“同驭科技的目标是成为线控底盘关键技术领跑者,同驭科技已拥有线控制动系统EHB、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等多款产品,可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未来还需努力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舒强坚信,凭借以往的量产经验,同驭科技的竞争优势将愈加明显。

“过去线控底盘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现在国内部分友商已经有少量出货,全新设计的线控制动系统DHB和IHB有望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加速市场渗透。”苏干厅认为,手握线控制动新技术的利氪科技未来可期。

“中国的线控底盘正处于应用爆发的增长阶段,One box方案是未来至少5年的技术趋势,相信不久后国内会涌现出几家头部企业,格陆博肯定在其中;目前我们在南通有53亩的厂房和验证设施,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也非常高。”在刘兆勇看来,顶尖的团队和过硬的技术实力是格陆博的杀手锏。

如今,恰逢多家本土企业处于规模化量产或扩产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线控底盘市场的产品竞争格局势必更加清晰。

但在国际巨头的包围、老牌车企的夹击下,新兴企业要赢得“中国线控底盘领导者”称号注定不轻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