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区(打造立体式网络化)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区(打造立体式网络化)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是国家级成都经开区所在地,幅员面积557平方公里,辖10个镇街,常住人口134.62万,其中持证残疾人1.5万人。1 基本情况近日,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刊发了成都市龙泉驿区“互联网 ”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经验及成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成都市龙泉驿区互联网 ”辅具适配服务试点工作情况(成都市龙泉驿区残疾人联合会)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区(打造立体式网络化)(1)

//

指出,“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应用“互联网 ”技术实现远程智能化的辅助器具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辅助器具服务体系,是辅助器具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助力残疾人享有高质量辅助器具服务的有力手段。

2018年开始,科技部将辅助器具科研创新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残疾人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应用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使得“互联网 ”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辅助器具服务网络的重要抓手。

2021年中国残联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 ”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残联“充分认识开展“互联网 ”辅助器具服务对规范辅助器具采购,提升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残联积极响应、努力探索,通过搭建“互联网 ”辅助器具服务平台,使残疾人享有便捷快速的基本辅助器具服务,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了新路径。

近日,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刊发了成都市龙泉驿区“互联网 ”辅助器具服务工作经验及成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区(打造立体式网络化)(2)

成都市龙泉驿区互联网 ”辅具适配服务试点工作情况

(成都市龙泉驿区残疾人联合会)

1 基本情况

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是国家级成都经开区所在地,幅员面积557平方公里,辖10个镇街,常住人口134.62万,其中持证残疾人1.5万人。

2019年以来,龙泉驿区残联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探索搭建了“互联网 辅助器具服务”网络平台,探索实施了“实物适配”和“定额补贴”两种救助方式,着力打造立体式、网络化、全过程的“互联网 辅具适配”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新场景,初步实现了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的精准化、及时性、全覆盖,推动实现服务的多元供给、精准满足、兜底保障和全面覆盖,不断增强残疾群众康复服务的实际获得。目前,龙泉驿区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3500余人,有需求的残疾群众辅具适配服务率达到100%。

2 主要做法

(一)构建大格局,夯实“部门、社区、卫生院”三级保障链,推动辅具适配服务保障升级。

精准适配的核心在于加强残疾群众的服务保障。

一是构建大部门协作服务格局。区残联会同区卫健局、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龙泉驿区“互联网 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将辅具补贴方式调整为“实物适配”和“定额补贴”并行的“双轨制”,补贴资金使用范围由单一辅具购买扩展到全程服务的各个项目,补贴资金申请由传统线下模式扩充到线上线下双模式,满足全残疾类别、全年龄段基本型辅具的多元需求和兜底保障,缩短补贴申请、审批、实施的全周期流程。

二是建设全网点支撑服务模式。链入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公服中心公共空间等基层公服资源网络,依托全区范围内的5个“融乐阳光家园”、17个“残疾人康复体育进社区示范点”等社区助残服务阵地,下沉辅具适配服务和网络申办平台,实现辅具服务基层服务网点的全域落地及覆盖。

三是健全全域康复服务体系。依托镇街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辅具适配与残疾人康复指导相结合,建成首批集残疾人康复医疗、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康复指导、康复护理等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康复之家”。由“康复之家”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为有需求残疾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出康复训练建议,提供就近就便的辅具适配服务,将中医特色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建立以中医为特色,康复为支撑,全面康复为目的中医康复新模式,健全全域康复体系。目前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残疾人“康复之家”3个。

(二)优化供给侧,搭建“1 1 1”三方专业链,推动辅具评估专业升级。

精准适配的前提在于提供辅具需求的专业评估。

是搭建1个平台。依托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辅具中心),投入60万元,在龙泉驿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集展示、体验、适配、适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常态化开展辅具适配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等专业活动提供大平台支撑。

二是引进1个系统。引进运用“互联网 辅具适配评估系统”,采取因人问需方式,对残疾群众外部环境和身体功能进行分析、量测,为其实时出具专业性评估报告书,建立起残疾群众辅具需求参数数据库,为提升辅具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提供大数据支撑。

三是建立1支队伍。组建了以148个家庭医生团队为主导的评估工作队伍,初步构建了全区“互联网 辅具评估”服务网络,实现了辅具评估从“传统入户问需”到“在线专业评估”的升级转变。

(三)立足需求端,重构“评估—申配—适训”三环精准链,推动辅具适配精准升级。

精准适配的核心在于满足残疾群众的个性化需要。

一是借助评估系统初步构建了全区残疾群众辅具评估的大数据库,通过对需求参数的分析研判,为辅具的精准采购和补贴发放提供有效依据。

二是坚持“按需适配、应救尽救”原则,建立残疾群众辅助器具动态申配机制,即:一个自然年度内,残疾群众可随时提出适配需求,由家庭医生团队进行评估后,残联即可依据评估结论,及时向残疾群众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或补贴服务。

三是因项适训,辅助器具安装调试完毕后,由辅助器具适配专员组织集中培训,为残疾群众开展辅具适应训练,讲解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知识。如开展假肢、矫形器日常应用动作训练等培训,通过“智能轮椅模拟系统”以场景模拟体验方式帮助残疾群众完成轮椅适应性训练。

(四)提升满意度,构筑“0-10-1”三级响应链,推动辅具服务响应升级。

精准适配的关键在于实现残疾群众的良好体验。

一是“0”等待在线反馈。龙泉驿区残联将辅具申领和适配满意度调查项目植入“互联网 助残惠民申请系统”,区内残疾群众及其监护人可用手机直接登录“龙泉驿区残联”微信公众号,在线办理辅具申配并反馈辅具使用的问题建议,实现了辅具服务中“需求表达”和“互动交流”的即时反馈“0”等待。

是“10”分钟社区评估。依托覆盖全区10个街镇的22个助残社区服务点,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家庭医生团队联动,实现普通残疾群众只要10分钟即可到社区进行辅具需求评估。同时,对特殊困难的残疾群众,由家庭医生入户通过登录“互联网 辅具适配评估”系统小程序进行在线评估,最大限度缩短了残疾群众接受辅具评估的路程半径。

三是“1”个月定期维护。区残联变采购辅具实物为采购辅具服务,为有需求的残疾群众提供常态化调试维护服务,即:每月底,由省八一康复中心(辅具中心)龙泉分中心安排适配专员在区辅具中心值守,以“集中 个体”的方式,为各街镇有需求的残疾群众提供调试、维修更换等服务,并开展辅具使用及保养等知识的讲解宣传。

3 主要成效

龙泉驿区残联推进“互联网 辅助器具服务”以来,通过“互联网 辅具适配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辅具适配精准度,提高了辅具适配满意度。

(一)实现了辅具评估从“传统入户问需”到“在线专业评估”的升级转变。

根据残疾群众个体差异,通过上门采集、集中测量等方式开展辅具评估,精准掌握残疾群众辅具适配需求,为残疾群众的个性订制、精准适配提供参考数据。目前,已累计开展家医团队专业培训300余人次,为2103名有辅具需求的残疾群众出具了专业评估报告。

(二)实现了辅具适配由“简单发放”向“精准适配”升级转变。

残疾人辅具适配在“互联网 ”支持下,基本实现智慧化精准适配,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辅具服务。通过精准适配,进一步提高了辅具使用的精准度和辅具应用的功能效率。目前,已为1750名残疾人提供了轮椅、助听器等基本型辅助器具的适配安装,其中为81名残疾人提供了辅具定额补贴。

(三)实现了辅具服务由“实物单一输送”向“货币化、市场化、需求个性化”提档升级的转变。

灵活运用“实物适配”和“定额补贴”两种形式,满足了残疾群众的常态化和个性化定制需求,通过辅助器具指导咨询、回访调查等服务,有效帮助残疾群众及时解决辅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残疾群众辅具适配问题动态反映、动态解决。目前,已组织了肢体类辅助器具和助听器适应性训练12场,累计开展定期维护服务400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500余人次。初步统计,残疾群众对辅具适配服务满意度达97%以上。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区(打造立体式网络化)(3)

来源: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

编辑:龙泉驿残联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区(打造立体式网络化)(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