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方便面老板哪里的(康师傅老板不姓康)
康师傅方便面老板哪里的(康师傅老板不姓康)当时,魏应行对内地唯一的认知是,内地是拥有12亿人的广阔市场。如果真能站稳脚跟,那他们的油脂厂生意必然火爆。当时,魏氏兄弟四人,在台湾经营着一家小型油脂厂,听说祖国改革开放后,按捺不住的魏氏兄弟们,当即推举老四魏应行前往内地考察市场。那么,魏氏兄弟究竟是如何打造出康师傅品牌的呢?一碗康师傅方便面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魏氏兄弟的故事,要从1988年的一趟北京之旅说起。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了海峡对岸,也吹到了魏氏兄弟的心里面。
说起接地气的国民食品,康师傅方便面必须拥有姓名。
作为纵横食品界数十年的老牌方便面品牌,康师傅几乎陪伴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也成为无数无暇下厨的人们最快捷的就餐神器之一。
然而,人们在享受康师傅方便面带来的快捷时,却很少有人知道,红遍大江南北的康师傅,背后的老板其实不姓康,而是台湾人魏氏兄弟。
更让人吃惊的是,魏氏兄弟来内地投资,本来是想做食用油。谁知阴差阳错之下,倒是让康师傅方便面火爆天下。
那么,魏氏兄弟究竟是如何打造出康师傅品牌的呢?一碗康师傅方便面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
01、北京之行魏氏兄弟的故事,要从1988年的一趟北京之旅说起。
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了海峡对岸,也吹到了魏氏兄弟的心里面。
当时,魏氏兄弟四人,在台湾经营着一家小型油脂厂,听说祖国改革开放后,按捺不住的魏氏兄弟们,当即推举老四魏应行前往内地考察市场。
当时,魏应行对内地唯一的认知是,内地是拥有12亿人的广阔市场。如果真能站稳脚跟,那他们的油脂厂生意必然火爆。
于是,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魏应行怀揣多分筹集来的一亿五千万新台币,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这是魏应行第一次来到首都,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魏应行细致地考察了北京的油脂品市场,还将附近的天津、秦皇岛、内蒙古也走了个遍,以便深入了解内地的市场环境。
当时的内地方兴未艾,油脂类市场更是一片蓝海。这样的市场环境,让魏应行十分满意。
魏应行当即在北京成立了“顶好”食用油公司。此后3年间,魏应行陆续在秦皇岛、内蒙古通辽等地开办了多家合资企业,将带来的一亿五千万巨款花得所剩无几。
企业的主打产品,自然是魏家一直经营的食用油。魏应行为这款产品取名为“顶好清香油”,并出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高频率投放广告,誓要打造出顶好清香油的高端形象。
不仅如此,魏应行还请来热播剧《星星知我心》中“妈妈”的扮演者吴静娴担任广告女主角。
当吴静娴拿着顶好清香油,说出那句著名的广告语: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的一瞬间,顶好的形象顿时高大到有些不接地气了。
可惜,顶好清香油的高端路线,老百姓却并不买账。彼时许多人还吃着自己去粮油店打来的散装油,一斤价格不过几角钱。
但行走于高端品牌的顶好清香油,售价却高达一斤2元钱。这对于刚刚富起来的百姓们来说,无异于天价。
结果,顶好清香油的有面子,到底比不上老百姓填饱肚子的朴素心理。魏应行就这么初战败北,将本钱赔了个七零八落。
然而,清香油出师未捷身先死,似乎并没有影响魏应行在内地创业的决心。不甘心失败的魏应行,很快又推出了蓖麻油产品,试图反败为胜,重新打开销售局面。
令人遗憾的是,蓖麻油的销量比清香油更惨。魏应行不仅赔光了本钱,还背上了2000多万的债务,不得不关闭各地的企业,狼狈返回台湾。
02、康师傅方便面1991年,魏应行关闭了通辽的最后一家企业后,在返途的火车上随意打开了一包从台湾带来的泡面果腹。
谁知,泡面的香气瞬间吸引了整节车厢的人们。大家一边赞叹着泡面方便快捷又味道香浓,一边打听着这种一泡就能吃的稀罕货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反应,让魏应行敏锐地发现,方便面才是真正的蓝海。他不禁萌发了转型做方便面的想法。
回到台湾后,魏应行将他的见闻和想法告诉了几个哥哥。魏氏几兄弟全都鼎力支持魏应行。
没有技术,魏氏兄弟就四处招聘有经验的工人;没有资金,二哥魏应交便找到战友的父亲,借来800万美元,然后全部交给魏应行。
1991年12月,魏应行带来好不容易筹集来的钱重返内地,这一次,他决心要做一个红遍天下的明星企业。
很快,魏应行便在天津投资建设了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方便面,还给方便面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康师傅。
为了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口味,魏氏兄弟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并通过上万次尝试,推出了主打产品“红烧牛肉面”。
与市场上只有一包调理的袋装泡面不同,康师傅方便面别出心裁地用碗来装面,还在碗中配备了叉子,让许多旅途出差的人们,都能更方便地吃到热腾腾的泡面。
不仅如此,康师傅方便面还在工艺上大胆创新。
当时,市面上大多数袋装泡面总是泡不熟,需要另外加热才能食用,可康师傅方便面却采用全新的生产线,制作出来的方便面只需要加入热水便能将面完全泡开,因此广受消费者好评。
工艺上领先的同时,康师傅还在配料上不断升级,率先在泡面里增加了牛肉酱包。一下子就和其他品牌的泡面拉开了距离。
靠着强大的实力,康师傅方便面迅速打开了市场。魏应行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在电视台疯狂投放康师傅的广告。
一时间,“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的广告语,如一阵风般传遍了大街小巷。
洗脑广告配上充满创新工艺的方便面,就是康师傅方便面卖到脱销的火爆场面。那时候天津顶益公司门口,时刻可见排长队订货的经销商们。
眼看生意如此火爆,魏氏兄弟们便商量着扩大产能,加盖工厂。
然而,盖工厂意味着大额资金投入,几兄弟一时意见相左,就连一手创下方便面销售奇迹魏应行本人,也认为应该先巩固天津周边的市场,再徐图扩张。
关键时刻,魏氏兄弟的大哥魏应州力排众议,拍板决定增加生产线,将康师傅打造成全国品牌。
战略目标定下了,可资金却成了康师傅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为了尽快筹集建好新工厂,魏应州一边在台湾赊账购设备、一面要求内地的经销商先款后货,苦心周转下终于完成了康师傅从地区型小公司到全国型大品牌的华丽转型。
这一切,仅仅只有三年时间。三年中,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建设了七大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一举成为方便面行业的龙头老大。
这次走向全国的成功转型,让康师傅名声大噪。此后康师傅方便面的销量再度登上一个新台阶,提货车队经常将厂区围得水泄不通。一些经销商为了能早点提到货,甚至不惜托人找关系,乃至加价提货。康师傅方便面的畅销,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康师傅方便面称霸江湖之际,其他的方便面品牌早已在暗中积攒实力。比如统一方便面就暗暗摩拳擦掌多年,只盼有朝一日能有机会鱼跃龙门,将康师傅取而代之。
统一品牌的等待没有白费。1998年,原本销量一直不错的康师傅方便面遭遇了滑铁卢,方便面销量一落千丈。
魏氏兄弟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为了挽救销量,魏氏兄弟不停地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并尝试改变产品包装,但却收效甚微。
后来,魏氏兄弟专门派人前往全国各地调研,这才发现销量下滑的原因,是消费者厌倦了单一的方便面口味。
于是,魏氏兄弟急忙重金聘请高手匠人,试图将地方菜系的特色与方便面融合,打造出全新的方便面口味。
同时,为了应对统一的挑战,魏氏兄弟还打出“用心让美味加分”的口号,在泡面中赠送火腿肠,与统一方便面打响了一场促销大战。
靠着火腿肠大战与改良的新口味,康师傅方便面终于战胜了统一,重新拿下了方便面江湖的霸主地位。不过,这场旷日持久的促销战,直接导致康师傅的毛利率同比下降1.89%,可以说是一场惨胜了。
急速下跌的利润率,迫使康师傅坐稳行业第一的宝座后,立刻叫停了促销大战。但,这一切都太迟了。
03、魏氏帝国靠着方便面起家后,魏氏兄弟放眼快消行业,渐渐觉得康师傅品牌还能有更广阔的舞台。
为此,魏氏兄弟决定走上多元化经营之路。在确保方便面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带领康师傅高调进军糕饼与饮料板块。
谁料,在方便面领域登峰造极的康师傅,进军饮料业之路却一波三折。
一开始,魏应州坚持走激进扩张路线。一口气拿下味全、德克士、福满多、全家便利、INHON智能手机等众多品牌的股权,投资横跨两岸。
大胆的跨界经营策略带给康师傅可观的利润。2009年,顶益集团登上《福布斯》亚太顶尖50强企业。
次年,顶益集团的饮料业务规模超过方便面,一举创下总销售额增长31%,净利润增长25%的神话。
尝到了甜头的魏氏兄弟,继续一路高歌猛进。2011年,康师傅与百事签下协议,收购百事在中国内地的非酒精饮料装瓶业务的全部股权,同时转让康师傅饮品5%的权益给百事。
协议公布后,饮料业一片哗然。外界纷纷质疑康师傅涉嫌行业垄断,一些记者闻讯专门去采访魏应州,想了解魏应州对于康师傅进驻饮料业的真实看法。
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魏应州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是贪婪吸引我进入饮料业的。”
话虽如此,可魏氏兄弟该花的广告钱却一点也不含糊。
比如推广旗下一款冰红茶饮料时,康师傅就先后请了任贤齐、张惠妹、飞儿乐队、TWINS等等大牌明星代言,全天候密集投放广告,很快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除了投放海量广告,康师傅还聘请了大量的线下推广人员。
这些员工的任务就是每天不断拜访经销商与网点,一边实时了解渠道需求,一边向全国的经销商承诺康师傅产品一周内即可全渠道铺货。
有时,这些业务员还不忘强调康师傅为包装产品请来明星代言,强大实力注定康师傅饮料轻轻松松就能进入全国大中型卖场,到时经销商们就可以闭着眼睛数钱了。
颇为讽刺的是,业务员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康师傅却遇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大举扩张的路线,严重影响了康师傅的财务健康,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
几乎是一夜之间,康师傅便从天之骄子,变成了负债一亿三千万美元,资金缺口达一亿美元的落魄公司。破产对康师傅来说,不过早晚问题。
危机时刻,魏氏四兄弟顶住压力,共渡难关。一直掌权的大哥魏应州当即引咎辞职,将康师傅帝国交给弟弟魏应交,他则专心寻找资金救企业。
魏应州四处找投资人之际,几兄弟的自救也在同步上演。魏氏兄弟四人,拿出所有身家成立家族信托,作为四人共用的财富,以示兄弟不离不弃。
或许是魏氏兄弟间的情谊打动了投资人,日本三洋制药毅然出手,斥资近一亿三千万美元买下康师傅三分之一股权,这才让康师傅得以继续企业神话。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古往今来,因为利益造成兄弟反目的事情,真是多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
可魏氏兄弟却抵住了金钱的诱惑,不管商海如何沉浮,不管世事是何境遇,四兄弟在公众面前永远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着家族企业不断前进。
这样的兄弟情谊,或许是比康师傅品牌名扬天下,更难得的成就吧。
作者:梨院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