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取决后来历代帝王的统治需要。玄宗命出见后,孟浩然本该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可惜他又晕头昏脑地选错了作品:“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诗让唐玄宗龙心不悦:“你不想当官,反倒打一耙,说我不用你,真会诬陷人!”于是对他置之不理。因自煞风景,孟浩然不仅错失了最佳的面试机会,还把自己弄了个灰头土脸。可惜他宣传的“施仁政”等主张,在穷兵黩武的诸侯王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堆破烂,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此,孔子先后到卫、曹、宋、郑、陈、楚等列国面试多次,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几次身陷绝境,差点丢了性命。最尴尬的面试由孟浩然一手导演。《唐才子传》记载: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跟王维结为好友。一天,王维私邀他进入内署,正巧碰到唐玄宗驾临。遇到皇帝,本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面试良机,可惜孟浩然不知把握,竟惊慌地躲避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汇报。

自古至今,不论主考方还是应试方都对面试非常重视。而一些古人的面试遭遇,也印证了面试能影响一个人命运走向的重要作用。

最坎坷的面试由孔子经历。

博学好礼的孔子在20多岁时就有了远大的政治报复,此后在鲁国担任司寇多年,55岁时,得不到重用的他带着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同时也便于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可惜他宣传的“施仁政”等主张,在穷兵黩武的诸侯王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堆破烂,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此,孔子先后到卫、曹、宋、郑、陈、楚等列国面试多次,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几次身陷绝境,差点丢了性命。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1)

最主动的面试是姜子牙的创意。

姜子牙大半生穷困潦倒,80多岁时老婆又和他离了婚。得知文王姬昌正在广揽人才的消息后,才离开商朝,孔子经历。博学好礼的孔子在20多岁时就有了远大的政治报复,此后在鲁国担任司寇多年,55岁时,得不到重用的他带着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同时也便于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可惜他宣传的“施仁政”等主张,在穷兵黩武的诸侯王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堆破烂,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此,孔子先后到卫、曹、宋、郑、陈、楚等列国面试多次,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几次身陷绝境,差点丢了性命。

最尴尬的面试由孟浩然一手导演。

《唐才子传》记载: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跟王维结为好友。一天,王维私邀他进入内署,正巧碰到唐玄宗驾临。遇到皇帝,本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面试良机,可惜孟浩然不知把握,竟惊慌地躲避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汇报。

玄宗命出见后,孟浩然本该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可惜他又晕头昏脑地选错了作品:“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诗让唐玄宗龙心不悦:“你不想当官,反倒打一耙,说我不用你,真会诬陷人!”于是对他置之不理。因自煞风景,孟浩然不仅错失了最佳的面试机会,还把自己弄了个灰头土脸。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取决后来历代帝王的统治需要。

秦朝是以法家立国的,儒家的思想和学说影响只在民间,所以才会有“焚书坑儒”的事情。汉代开始的时候是以道家的无为立国的,所以晁错才会被枉杀。直到董仲舒的“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提出才使得汉代自武帝以后把孔子的学说提到了政治服务上来,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在理解的儒家思想都是被汉代的统治阶级修改过的,更多的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诠释儒家的思想,到了汉末,很多儒家的学说解决不了当时的问题,于是法家的“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再次发挥作用,这个时期的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等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直到西晋的统一,由于政治的残酷很多人纷纷避世,这是道家的无为思想又一次在士这个阶层发挥作用,才会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的出世之举。东晋延续了这一传统,很多人大多是南北朝以时期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当时佛教的传入使得那一时期的思想大融合,最后到了隋的统一,才正式的完成多年的纷争。这时候儒家的思想,已经不断的和道家法家以及佛教,融合成为了一体,正是这样我们今天看到和理解到的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以后的儒家思想。

唐朝是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即不把某一学说当做唯一的路线,又不排斥其他的学说,所以唐朝时中国的各家思想得到了一个新的发展。但是历史的车轮把当时的另一个以武将为主的时代碾压过之后,最终还是再一次统一,宋代的“礼教”是在很大程度的禁锢了儒家思想与学说的,并从此正式的成为了统治中国的唯一思想,并且深远 的影响了以后的明清。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 yú) 小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今属临沂市柏林镇)。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故:假如,如果

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7、安:使……安定。

28、相:(xiàng)辅佐。

29、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3)

【作品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4)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作者介绍

孔子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5)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有哪些教育智慧的故事(孔子面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6)

  • 本 名
  • 孔丘
  • 别 称
  • 孔子,尼父,孔夫子
  • 字 号
  • 仲尼
  • 所处时代
  • 东周春秋末期
  • 民族族群
  • 华夏族
  • 出生地
  •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 出生时间
  •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去世时间
  •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主要作品
  • 《六经》,《春秋》
  • 主要成就
  • 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 祖 籍
  • 宋国栗邑(今商丘市夏邑县)
  • 父 亲
  • 叔梁纥
  • 母 亲
  • 颜徵在
  • 妻 子
  • 亓官氏
  • 尊 称
  • 孔圣人,大成圣至先师
  • 教育思想
  •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信 仰
  • 儒家思想
  • 倡 导
  • 仁义礼智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