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影帝范伟吃香吗(范伟凭他拿下金马影帝)
金马影帝范伟吃香吗(范伟凭他拿下金马影帝)小说通过丁务源、秦妙斋等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阐释了中国人的性格弱点,也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一切问题不要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人际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人际面子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短篇小说由老舍先生写于1942年,正值全国抗日战争时期,而此时的重庆,并未受战火燃及。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市场还是整个政治环境,对农场的发展获利应该有很大的帮助。而情况恰好相反,农场不赚反赔了钱。这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更具典型意义。但即便有金马奖和其他奖项的背书,在不少人眼里这还是一部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电影。它究竟怎么样?今天艺绽君来为你解读一下。《不成问题的问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
在老舍先生所有的作品中,《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知名度算不上太高,甚至在去年金马奖上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奖后,很多人才第一次听说了这部短篇小说。▼
老舍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名抗日战争时期极通人情世故、善于左右逢源的农场主任丁务源,电影则让演喜剧出身的范伟捧走了他人生中第一座金马影帝奖杯。▼
在获奖一年之后,《不成问题的问题》昨天终于在全国公映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谓等待已久。
艺绽君也在第一时间观看了影片。这次的上映版本与之前各大电影节上的展映版本相比少了11分钟,从以前的144分钟剪到了133分钟,变得更加适合普通观众观赏。
但即便有金马奖和其他奖项的背书,在不少人眼里这还是一部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电影。
它究竟怎么样?今天艺绽君来为你解读一下。
《不成问题的问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
这部短篇小说由老舍先生写于1942年,正值全国抗日战争时期,而此时的重庆,并未受战火燃及。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市场还是整个政治环境,对农场的发展获利应该有很大的帮助。而情况恰好相反,农场不赚反赔了钱。这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更具典型意义。
小说通过丁务源、秦妙斋等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阐释了中国人的性格弱点,也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一切问题不要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人际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人际面子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怎么想到拍这样一个“非著名”的名著,可能是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首要疑问。对于这个问题,在接受艺绽君的采访时,导演梅峰说,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很多,且基本都有了影视作品的改编,“但我们不想做翻拍片。《不成问题的问题》很生动,具有可辨识的当代性,那个时代的人物也适合做视觉还原。”
导演梅峰
梅峰是著名电影编剧和学者,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同时也担任过《春风沉醉的夜晚》的编剧,其中《春风沉醉的夜晚》是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的获奖影片。
在决定转型导演时,梅峰选择了《不成问题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处女作,并将它拍成了一部三幕寓言片。三个部分分别以农场主任丁务源、寄居在农场的所谓艺术家秦妙斋以及代表科学理性的新主任尤大兴为线索人物,另外在农场之外加入了一些股东家的场景,但总体上对原著故事的还原度还是很高的。
梅峰把自己的风格重点放在了视觉语言上,使电影版《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今年最特别的文艺片之一。
究竟哪里特别?艺绽君来举几个栗子
01
首先在色彩上,这是一部黑白影片。各位身着旗袍、马褂的人穿梭其中,让人觉得好似在欣赏一部民国时代的老电影。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梅峰说,自己在筹备期间观看了大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片,“《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上学的时候看过,这次又拿出来看了一次。”他认为,色彩本身其实就包含了一种情绪,远不如黑白两色显得客观,能够与现代人拉开一定的距离。
如果拍成彩色的,感觉上是不是少了一点味道?
另一方面,梅峰希望自己的这部电影,能够跟当下铺天盖地的视觉轰炸拉开距离,给观众换个口味。
再对比一下1948年的《小城之春》,是不是真有差不多的韵味?
1948年版《小城之春》剧照
02
影片从头到尾采用了单机拍摄,呈现出来的多是中景和大全景,舞台意味浓厚▼
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拿到金马奖影帝,范伟真的很厉害。中景和全景意味着缺乏人物特写,演员表现角色的各种细节变得难上加难。
范伟说,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扮演丁务源,他觉得是种挑战,后来觉得是好事:“我们也是舞台表演出身的,可以透过肢体变化、语言节奏来丰富角色。”
缺乏特写,他就在肢体上尽量设计动作,以求让人物在中景中的表现更加丰富。比如,喝得微醺的丁务源在听到东家要把他这个主任换掉时,范伟让原本晃来晃去的身体瞬间凝固,“就是表现那种心头一震的感觉。”▼
梅峰也补充道,当丁务源重返主任职位后,也是范伟主动提出让这个一直穿布鞋的人物换上一双油光锃亮的皮鞋:“春风得意了嘛。”
03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电影版《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整体感觉,那就是“淡”。像这种淡淡的老式文人电影,我们似乎已经很久都没有在中国的银幕上看到了。
其实,老舍的原作小说是挺“狠”的,尤其是对于主角丁务源,老舍将他作为中国面子文化的化身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
电影版的处理相对淡了许多,以至于不少观众看完,觉得不如小说那般讽刺有力。而梅峰却认为,老舍的小说有其时代性,“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战争背景下,作者对农场里的那些人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情绪。这种悲愤我觉得对如今的观众来说是陌生的,我们改编时着重把时代背景带来的陌生感、距离感放下,把故事本身的趣味增强一点。”
范伟饰演的丁务源是整部小说和电影的灵魂人物,他原来是树华农场主任,由于农场持续亏损,后被降职担任农场副主任。但最终,他想办法赶走了英国留学归来、讲究实干与科学的尤大兴,再一次坐上了主任的位置。
从这段介绍里,大家是不是看出点什么?没错,丁务源的职场手腕的确了得,电影还没上映,就被很多人奉为“民国职场教科书”、“民国公务员生存指南”。丁务源圆滑世故的生存智慧,显然令当下很多职场人心有戚戚。
那么,丁务源到底有什么“特殊”的职场技能?艺绽君这里稍微总结了一下,各位上班族们也可以来检验检验。
1
外表人畜无害,实则“扮猪吃老虎”
在老舍的原作里,对丁务源外表的描写是这样的:
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可能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老实巴交,人畜无害,整天乐乐呵呵,但心思并不似面上表现出来的那般单纯,最擅长“扮猪吃老虎”(比如在赶走新主任尤大兴的过程中,丁务源连续使出了“扮可怜”、“借刀杀人”、“过河拆桥”等多重手段)。用扮演者范伟的话来说,就是“戏精”。而丁务源,是他眼中的民国“戏精”老前辈。
戏精到什么地步呢?每天出门上班前,他都会穿戴整齐,自己对着镜子作揖,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都先“排练”一遍。
影片的第一场戏
其实这场戏,在小说和电影最初的剧本中都没有,直到影片快拍完时,范伟和梅峰商量,能不能加这样一场。范伟认为,丁务源这个人最讲究“人设”,所以每天出门前的这一场“排练”,很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2
对上“会做人”
丁务源有着强有力的外交手段,对上,场长和股东们明知道近半年来农场赔钱的原因源自丁务源,但谁也不出声,因为“他们都吃过丁务源送的北平大填鸭、意大利种的肥母鸡、琥珀心的松花,并且谁家落了红白事,都是丁主任第一个跑来帮忙,出钱出力。
渐渐地,丁主任就像从天而降的喜神一般,总有能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办大事小情的钱从哪来?农场的账目难看便是意料之中。”
丁务源陪股东太太们搓麻从来没赢过,而且每次都输得很自然
3
对下“和稀泥”
对下,丁主任能在农场里讨职工们的喜欢。他很快便能和职工交熟,使得农场里原本想辞职的职工都缴了械。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职工们对丁主任的信任也与日俱增。于是乎,在丁主任的纵容下,职工们与丁主任开始“狼狈为奸”:原有的工人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实打实地每日工作八小时,他们自动把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改为七小时,慢慢地又改为六小时,五小时……
以至于“海归”新主任尤大兴的“改革”没多久便失败了
但是对于这个角色,导演梅峰和主演范伟都不想给他贴上“坏人”的标签,梅峰说,范伟以前的人物形象都是温厚类型的,自己希望他能塑造出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人。因为“丁务源是复杂多面的,我们不希望他太脸谱化、太扁平。”
范伟也认同这个说法,他觉得丁务源不是那种极端的坏人,顶多算得上一个“生存高手”。而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也仍然不少,“现代社会大家都想立个‘人设’,我觉得可以理解,但像丁务源这样就有点可怕了。我觉得跟‘丁务源’这样的人做同事行,但如果他手握权力就太可怕了。”
-END-
你身边有丁务源这样的“戏精”吗?
欢迎留言给我们噢~
本期作者、编辑:聂宽冕
订阅号:艺绽 · bjvariety
至 臻 文 艺 · 绽 放 如 花
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
原创新媒体制作人员:聂宽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