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社交恐惧大脑控制(上游帮忙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大脑控制(上游帮忙社交恐惧)“刚开始我以为这是我害羞的性格所导致的,但后来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比如‘社恐症’、‘社牛症’等。经过对比,我发现自己可能是‘社恐症’。”严女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她感觉自己的这个问题已经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现在不得不辞职在家考研。“有时候领导安排工作,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工作出了问题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慢慢地,和领导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就这样,严女士觉得自己不堪忍受这种冷漠的工作环境,便开始频繁地更换工作,但换了好几处,最后都是以同样的结局收场。“以前,我只是觉得自己比较喜欢安静,但工作后去到新的环境,我发现自己很难和大家打成一片。”严女士回忆说,自己在公司上班时,其他同事们在一起分享美食、嘻嘻哈哈,但自己却总是搭不上话。别人拿吃的给她,她也不好意思接,感觉说声“谢谢”都能让气氛凝固。而自己带了零食的时候,也不好意思拿去分享给别人,总觉得要去跟同事说话很麻烦,怕尴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社交恐惧症已经有点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了……”近日,上游新闻APP收到了一条求助信息,家住南岸区的严女士称,自己现在在抖音等各大网络平台上,经常看到关于“社会恐惧症”的相关视频,通过与自己的情况对照,严女士觉得自己也有“社恐症”,且比较严重,甚至已经有点影响工作和生活。

严女士今年25岁,最近刚辞职,正在备战考研。至于辞职的原因,严女士称是因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

严女士曾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案策划工作,她从小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出去参加各种聚会。严女士称,身边的几个知心朋友,也多是她们主动接近自己,慢慢才熟络起来。

“以前,我只是觉得自己比较喜欢安静,但工作后去到新的环境,我发现自己很难和大家打成一片。”严女士回忆说,自己在公司上班时,其他同事们在一起分享美食、嘻嘻哈哈,但自己却总是搭不上话。别人拿吃的给她,她也不好意思接,感觉说声“谢谢”都能让气氛凝固。

而自己带了零食的时候,也不好意思拿去分享给别人,总觉得要去跟同事说话很麻烦,怕尴尬,也怕别人说谢谢的时候太热情,自己不知道怎么回应。久而久之,同事们误以为她是个不好相处的人,于是都有意无意地疏远她。

面对公司领导,严女士更是无所适从。

“有时候领导安排工作,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工作出了问题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慢慢地,和领导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就这样,严女士觉得自己不堪忍受这种冷漠的工作环境,便开始频繁地更换工作,但换了好几处,最后都是以同样的结局收场。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我害羞的性格所导致的,但后来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比如‘社恐症’、‘社牛症’等。经过对比,我发现自己可能是‘社恐症’。”严女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她感觉自己的这个问题已经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现在不得不辞职在家考研。

因此,她希望上游新闻帮忙联系专业的心理方面的专家,帮助她解决这个“心病”。

调查>>

说话脸红、上课时不敢请假出去上厕所……

这些社恐瞬间你有过吗?

参照严女士的情况,上游新闻记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展开了关于“社恐症”的相关调查,并听他们讲述了自己难忘的“社恐”瞬间。

社交恐惧大脑控制(上游帮忙社交恐惧)(1)

家住沙坪坝区微电园的刘玲今年22岁,在一家少儿培训机构上班,说到“社恐症”,她表示自己平时在工作中,能逼着自己与人正常交流,但骨子里对社交还是有轻微排斥。

社交恐惧大脑控制(上游帮忙社交恐惧)(2)

“现在的公交车,设计了一种面对面的座位。有一次,车里面人很少,有个男的和我相对而坐,我真的觉得好尴尬,手都不知道放哪里。”刘玲说,这可能源于自己不够自信,对此,她想通过微整等方式改变面容,增强自信,以摆脱这样的社交尴尬。

在重庆邮电大学大二学生王洋的眼里,让尴尬的瞬间就是上课时忽然想上厕所,但自己由于有点“社恐症”,根本不敢站起来跟老师请假,只能憋到下课再去。

社交恐惧大脑控制(上游帮忙社交恐惧)(3)

34岁的段肖肖已为人母,但仍改不掉自己一和陌生人沟通就面红耳赤的习惯。“我偶尔会去给女儿联系一些兴趣爱好培训班,如果这个时候对方上来一群人围着我游说,我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和拒绝,感觉有一种压迫感,很不舒服。”段肖肖说。

而翻看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网友们也说出了很多自己“社恐”的一面。

网友“草莓果子”说,当我进了一个群里面,我都不敢发消息,即使他们都不认识我。

网友“月橘”说,其实跟不熟或者是熟的人打交道都还好,可怕的是半生不熟的人,真的巨尴尬。

网友“火箭”说,在公共场合走路时,自己的腿就会不受控制,感觉走得特别别扭。

支招>>

专家带你认识和应对“社恐”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金良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问题一:什么是“社恐”?

王金良教授:网络用语中的“社恐”在心理学中是指“社交焦虑”,是描述与人社交时感到不安、紧张或害怕的现象。一个人出现社交焦虑,通常会伴随情绪上的紧张不安、躯体上的自主神经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脸红、冒汗、说话结巴等等。另外,他在行动上的社交主动性也会下降,可能变得不敢与人交谈、不愿意见人甚至完全逃避社交情境。

问题二:“社恐”是怎么产生的?

王金良教授:通过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观分析,主要有这三个原因:

第一、消极的自我信念。一些人之所以出现社交焦虑,是因为几乎每一种社交情境都有可能引发其这样的想法:“他们会嘲笑我”“他们会排斥我”“就算我只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们也会认为我很蠢”。有社交焦虑的人通常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社交目标,并将自己想象的别人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内化,认为自己没有办法达到别人的期望。

第二、社交能力不足。缺乏社交技能可能让一些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经历令人不安的局面。例如,因为不擅长对别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所以在与人交谈时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这会让他们对社交感觉到疲惫。

第三、客观的社交压力。当今社会,手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捆绑,工作与生活变得越来越无法分隔,这本身就会增加社交压力。而在社交场合,需要每个人花大量的精力观察、判断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话应该对谁说、不应该对谁说。所以,社交焦虑也是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反应。

问题三:如何应对“社恐”?

王金良教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社交焦虑并不等于精神疾病,社交焦虑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社交焦虑障碍,而这仅占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人在与不熟悉的人聚会时都会感觉放不开,被别人注视观察时会不自在,甚至发朋友圈都会感到紧张。“社恐”能够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引起广泛讨论,也说明了大部分人对社交都会感到焦虑、恐惧。所以,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出现的社交焦虑而感到恐惧、自责或者羞愧。

除了正确看待社交焦虑之外,研究证明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减少不易察觉的回避行为和消极的自我信念,能够有效治疗社交焦虑。

首先,接纳自己的焦虑。认识到焦虑的存在是改善社交焦虑的第一步。通过调节情绪来接纳焦虑的感觉会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焦虑。

其次,将焦虑具象化。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让自己丢面子,害怕自己犯错被“当众处刑”,甚至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夸赞等,都可能让我们对社交感到焦虑。试着询问自己,害怕的情形有多大可能发生,如果发生了,是否真的有预期的那么可怕?

再次,为不同社交情境或恐惧的社交事件建立焦虑等级,并允许自己通过分级暴露来逐步适应不同的社交情境。通过尝试进入社交情境或接触不同社交事件,可以获得真实的社交体验,打破原有的消极信念。

最后,通过书本、视频等方式学习社交技巧,或者观察别人如何与人沟通,从而提高社交技能,增加他人积极回应的几率。

上游新闻记者 范圣卿 付迪西

上游新闻报料热线、渠道:966966、上游新闻APP报料。新鲜事、感人事、不平事,欢迎告诉上游新闻。新闻线索一经采用,酌情奖励。

社交恐惧大脑控制(上游帮忙社交恐惧)(4)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