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讲资治通鉴3分钟(领导称赞你时怎么答)

讲资治通鉴3分钟(领导称赞你时怎么答)答案只有一个!为什么汉武帝要千里迢迢到边关追封卫青?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高阙奇袭,卫青凯旋,到达边关,汉武帝派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刻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统帅所有将领。这段《资治通鉴》记载的是:记载的是,卫青高阙奇袭后,回师塞内的情况,记载得很详细。我看到第一句,冒出的想法就是,汉武帝未免太猴急了点。封个官,还派个特使千里迢迢的跑到边关找卫青,回长安封不行吗?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毛主席读过《资治通鉴》后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有许多官场、商场、职场的前车之鉴,都藏在这部“史书中的史书”里。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汉朝大将卫青打了胜仗,汉武帝加封卫青,卫青是怎么回答的?

讲资治通鉴3分钟(领导称赞你时怎么答)(1)

《资治通鉴》汉纪 孝武皇帝 元朔五年 前124年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

高阙奇袭,卫青凯旋,到达边关,汉武帝派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刻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统帅所有将领。

这段《资治通鉴》记载的是:记载的是,卫青高阙奇袭后,回师塞内的情况,记载得很详细。我看到第一句,冒出的想法就是,汉武帝未免太猴急了点。封个官,还派个特使千里迢迢的跑到边关找卫青,回长安封不行吗?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为什么汉武帝要千里迢迢到边关追封卫青?

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汉武帝才是总指挥!

我们从头分析:

假设,卫青在王庭得手后,第一时间派出骑候向长安报捷,王庭到边关六七百里,边关到长安又是两千五百里左右,汉武帝派特使带着大将军印赶到朔方又是两千五百里路。

而卫青七百里奔袭得手后,人疲马乏,还带着大批俘虏和战利品,必定不敢在匈奴境内多逗留,肯定第一时间撤回边境,巩固战果。

也就是说,卫青派出骑候向长安报捷的时候就已经回师了,走七百里到边关;而卫青派出的骑候从匈奴王庭到朔方是七百里,朔方到长安来回是5000里;问题来了,到朔方,卫青的路程是700里,使者的路程是5700里,然后,双方在朔方碰头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要么,卫青是像蜗牛一样从匈奴王庭爬回来的;要么,骑候和特使是神行太保的祖宗,飞到长安和朔方的;要么,卫青就是带着俘虏和战利品,专门在朔方休整,坐等汉武帝的大将军印。要么,汉武帝根本就不在长安,而是在黄河南岸的某坐行宫,运筹帷幄,兴奋得直搓手,所以一收到捷报,就能即可派出使者,北上边关加封卫青。

讲资治通鉴3分钟(领导称赞你时怎么答)(2)

使者来回5000里的路程,就算八百里加急,那也是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卫青需要带着十来万战马,一万五俘虏,十多万士兵驻扎在边关等一个星期,二三十万的人吃马嚼,浪费粮食,这个数目消耗太大了,为了等待加封,不太可能这样白白消耗战略物资。

所以我更倾向于漠南之战,汉武帝其实就在边关的某座行宫遥控指挥。以汉武帝的性格,到了边关不可能不指手画脚,主持决策。所以,看起来是卫青打的仗,其实卫青背后的幕后主使者,是汉武帝。

为什么汉武帝不亮明御驾亲征的牌子?我认为一方面是汉武帝不想承担风险,打着御驾亲征的牌子,万一没取得成绩,岂不是把招牌砸了?另一方面是为了替卫青积累战功。加封一个基友当大将军,是汉武帝进一步削弱相权的关键步骤。

为什么史官没有记载汉武帝的行踪?史官记了,只是这次没记,利益相关,汉武帝不想宣传成御驾亲征,史官怎么敢明晃晃的记一笔?但史官碰到不能写的东西,不写就会全身发痒,不舒服,所以史官在第二年的战争中交代了蛛丝马迹:

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军正闳、长史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馀,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诣行在所

什么是行在?行在,其实就是行宫,既然出定襄时汉武帝在行宫,那么高阙奇袭时汉武帝在不在行宫?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析推测,我认为在的。所以说,汉武帝才是那个站在卫青背后的运筹帷幄的男人。

职场回应领导赞赏的话术,自古都是一个套路。

历史上的牛逼人物,大多死于居功自傲。像卫青这种带领团队走向辉煌的领导,面对上级的夸奖,不翘尾巴就显得难能可贵。

比如说平定七国之乱时候同样有大功劳的窦婴,汉景帝对他的评价就是,窦其候,沾沾自喜耳。

讲资治通鉴3分钟(领导称赞你时怎么答)(3)

又比如说年羹尧,容易飘的人,下场大多不是很好。

卫青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厚重,怎么都不飘。面对汉武帝的大力赞赏,卫青的回应,堪称教材。

我们看看卫青是怎么回应汉武帝的:

1.把自己的成功归纳为幸运。

臣幸得待罪行间

卫青开口就说,臣很幸运能在这个位置上。把自己能够成功的原因归纳为幸运。把成功的原因归纳为幸运,很大程度上就杜绝了领导、同僚和下属的嫉妒。如果卫青说自己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是因为自己牛逼,处处体现出自己比别人强的优越感,那就有点不对味了。

2.把自己的成功归纳为领导的支持

赖陛下神灵

人最重要的是懂得感恩,想感恩首先就要知恩,只有知恩的人才会图报,如果连谁对你有恩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回报?

所以,有恩就要说出来,别人才知道你意识到了,将来会报答。卫青第二句就提到了,自己的成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全都是仰仗陛下的神威。没有领导的支持,谈何成功?周亚夫就是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汉景帝就故意赐给他肉,却不给他筷子,意思就是告诉他,如果没有我的支持,肉在眼前你也吃不到。

讲资治通鉴3分钟(领导称赞你时怎么答)(4)

周亚夫

相比之下,卫青的谈吐就让领导舒服多了,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卫青和周亚夫的下场也是截然不同。

3.把自己的成功归纳为将士们的努力

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

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我卫青,还会有卫龙,没有卫龙还会有成龙,没有成龙还会有尊龙,我无足轻重。可如果没有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又怎么能够大胜呢?接着卫青又认可了属下的功劳。作为领导,如果把功劳大包大揽了,不分功劳给小弟,就会让手底下寒心,以后还有谁心甘情愿的听自己指挥?反正你也不会分功劳给我,是吧?

4.领导的奖励大大的超出了自己的期望

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

对于下属来说,知足常乐,是有政治智慧的表现,领导对自己的赏赐,如果不表示超出自己的期望,领导往往就会在心里嘀咕,难道你还不满足吗?就算心里不知足,但也不要表现出来。一个不知足的人,是很难得到领导真正的信任的。

5.自己努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封赏

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

人生的追求有三个层次,层次递进。第一是趋利,第二是趋义,第三是趋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是趋利,层次就低了,如果是趋义,层次就高一些,如果是趋志,那就高大上了。

但凡能够圈粉无数的诗句,那都是趋义、趋志的,比如说戚继光的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趋志,水平高。

讲资治通鉴3分钟(领导称赞你时怎么答)(5)

如果改成,封侯非我意,但愿报君恩,趋义,这境界就低了。如果改成,封侯是我意,也愿海波平。趋利,这哪里还有境界可言?

就好像汉武帝瞧着霍去病这孩子孑然一身,于是就亲自给他建宅治田,结果霍去病脱口就整了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话听着就舒服了,趋志,境界高。

我卫青建功立业,不是为了讨要封赏,而是为了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封侯拜将只是附属品,这就是趋义。我卫青建功立业,不是为了追求封侯,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封侯拜将只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趋志。

扩展阅读:

读懂《资治通鉴》:领导对下属的态度,体现了下属在他心中的地位

口是心非的领导多可怕?看懂《资治通鉴》很后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