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产品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产品经理应该以专注为主)

产品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产品经理应该以专注为主)日常的工作包含了上文中提到的和研发团队协作、和测试团队协作,同时还会和运营团队协作、和市场团队协作。张三是一位有着四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在主导一款公司新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更难的是,领导反而对我们的成果产出始终不满意,总觉得你这一个星期就产出了这么一个文档?就做了这样一版原型?这里面的细节、逻辑都没有深入思考呀!我们跟竞品到底差在哪?更有甚者会说:怎么竞品都做出来了,你抄都抄不对?这些问题在具体解决之前,我认为需要先讨论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工作重点到底应该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日常当中需要和各部门需求不断拉扯,而当你输出一份成果,却获得不了领导的肯定时,不禁令我们困惑我们应当将工作重心放在何处?是把产品做到极致?还是偏重管理?作者就该问题展开分析,一起来看看。

产品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产品经理应该以专注为主)(1)

最近两年我也一直存在这样的困惑,身为产品经理,工作重心是应该侧重于产品,还是侧重于管理?

可能很多朋友第一反应,或者内在倾向都会偏向于产品,但实际工作中却更多在参与所谓“管理”的工作,比如任务跟进,需求沟通,相互扯皮,客户维系,协助测试、心理按摩等等似乎和产品本质没多少关联度的工作中,让自己疲惫不已。

经常是“哪里需要补哪里”~

更难的是,领导反而对我们的成果产出始终不满意,总觉得你这一个星期就产出了这么一个文档?就做了这样一版原型?这里面的细节、逻辑都没有深入思考呀!我们跟竞品到底差在哪?更有甚者会说:怎么竞品都做出来了,你抄都抄不对?

这些问题在具体解决之前,我认为需要先讨论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工作重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1. 张三的故事

张三是一位有着四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在主导一款公司新产品的设计与推广。

日常的工作包含了上文中提到的和研发团队协作、和测试团队协作,同时还会和运营团队协作、和市场团队协作。

每天要跟进研发团队的版本进度,经常处理技术同学在开发时遇到的细节性业务问题;而且当遇到工作量较大的迭代版本时,为了能够按时发版,还需要和技术团队协商“简化需求”。

每天要和测试团队沟通现阶段的业务问题,新版本的业务规则,以及旧版本的遗留缺陷优先级怎么排期,在遇到新的业务缺陷时,也要会同研发团队一起讨论,商讨一个适合于现状的“权宜方案”。

每天要和运营团队确认现阶段产品的运营数据,用户反馈及生产环境待优化问题的优先级,同时要吸收运营团队在下一个活动周期要增加的功能,会同研发团队一起讨论这个活动到底能不能加塞做出来。

还会经常接到市场团队的不定时电话或会议邀请,反馈有哪些新客户想要增加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对客户来讲多么重要,如果不做可能会终止合作,或者无法达成新合同的签订;或者有客户希望我们演示系统,有客户希望我们提供一些新版本的功能规划方案等等。

张三和他们产品团队的战友一起,被这些“被动”的事件要求着,推动着。每天的工作任务似乎都已经被填的满满当当,但是想起领导安排的任务,还是要拿出碎片化的时间,或者牺牲自己休息时间进行竞品分析,思考产品的核心价值,分析产品的目标用户,针对不同功能、不同客户、不同市场的反馈商讨每个迭代版本的排期和交付节点。

等到月末或者季度末,大家在总结工作成果时,作为最后汇报的张三懵了。好像什么都做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做。因为这段时间他们所有的工作,在其他团队汇报时都提到了。

那我作为产品团队,又有什么其他的产出呢?我汇报点什么信息,才能向领导体现我的价值呢?

张三很懊恼,又很无奈。

他想深耕产品的设计、产品的体验,想做用户分层调研,想做深入的竞品分析和市场调研。但这些都需要专心的、长期的、安静的思考,而他每天很难有这样的时间和环境。

2. 李四的故事

李四也是拥有四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新入职了一家公司。每天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进行用户调研、功能设计、体验设计、竞品分析等。

并不是说这家公司没有其他团队,而是其他团队在遇到问题时都已被“内部消化”。

但是等到转正前的考核时,他懵了。

研发团队吐槽说,新来的产品啥也不懂,写的需求方案可行性很低,我们系统这个功能原来不是这样做的,现在要这样改相当于要底层重构(这个词,你熟悉吗?)而且给的体验优化方案完全没必要啊,功能都还没做好呢,优化这个弹框的大小有什么用?研发这边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做这些边边角角的优化。

测试团队吐槽说,这个版本还有那么多bug,很多都是产品规则没列清楚,我们总是在测试的时候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变需求,需求一变又要重新改重新测,每次测试周期搞的比开发周期还长。

市场团队吐槽说,竞争对手上个月就已经把新功能上线了,我们的新功能研发怎么还没有开始做?产品经理为什么不跟进?

李四的领导最终没有通过李四的试用期考核,因为他在工作时,没有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协同其他团队对方案的可行性、必要性讨论清楚,没有对其他团队提供良好的支撑,没有把产品真正“管理”起来。

以上两个故事虽然有些极端,但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那我们应该如何破局呢?

一、和领导深入沟通,并做好“向上管理”

虽然每个公司、每个团队针对产品岗位的定位不同,工作职责也不同,但是在工作进程中,一定要及时和领导,或者多级领导进行主动沟通

沟通自己对岗位的认知,对团队现状的认识,对工作内容的设想,对团队协作中边界的划分等等。

沟通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清晰的了解到领导的意思。

他是希望我们专注?还是希望我们全能?他是希望我们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是把产品的核心内容做到极致?

当我们清晰了解领导意愿之后,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或者要不要这样做。这种双向的意见交换、思维探讨更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当然有些领导风格多变,可能今天想让你专注,下次开会又想让你全能,甚至于不想做选择题,想让你两者都具备。

这时我们依然要主动求沟通,并保持心态的稳定。即便在沟通之后发现和自己的意愿、规划不符,最终选择离开,这也不失为“及时止损”的主动选择。

所以沟通是一切的前提,否则只能剩下自己在进行无尽的“精神内耗”。

同时要定期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不要觉得日报、周报都是虚的,领导不认真看。看不看是他的事,写不写是你的事,而且汇报并不代表拘泥于这种形式,聊天也是汇报,在确认某个问题时顺便说点别的也是汇报。

总之和上述的沟通是一个目的,及时了解领导,同时让领导及时了解你。

二、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和领导沟通并明确职责,我们还要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现在善于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未来需要更善于做什么。同时要想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职业规划上想要做什么?

这两句的区别在于,自己擅长的不一定是长期职业发展需要的,自己想做的也不一定是最应该做的。

所以这里虽然读着拗口,但确实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事情。

可能你志在当管理者,但公司的现状无法为你提供晋升空间,或者公司的现状需要你先深耕产品设计。

可能你志在做产品设计专家,但公司现在需要你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这些都是很实际的矛盾点。

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奋斗目标,再来权衡是接受矛盾点,还是解决矛盾点。

而且这里还要注意,以我个人见解,现在的社会真正对全能产品经理的要求并不多见,或者说可能这些情况更多出现在一些中小企业、创业型公司。出于成本的考量,出于对产品质量的弱要求,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全能会更有优势。

但是对于中大型企业、头部企业或者在产品层面有更高追求的企业,可能更需要产品团队深入、专注,能够深耕业务,深入用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细分领域的不同场景进行研究。

都说产品经理是最像团队CEO的岗位,但是我想说:公司有几个CEO,又有几个产品经理呢?

即便我们成为了全能型战士,也不要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核心必杀技。

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你;大厂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你。

所处工作环境不同,大家的目标和习惯不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也不能照搬其他人的成功经验。

有些方法论我们没听说过,很大概率是因为我们还不需要。当我们需要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些方式,或者了解这些方式。

所以,要解决自己的困惑,最终仍然需要自己分析明白,和实践不断碰撞、持续总结,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来迭代。

四、接纳现状,接纳问题

任何一个矛盾点的解决,都需要先接纳这个问题,才能更理智、平和的分析问题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需求变更如此、需求蔓延如此、个人发展也是如此

先要接纳产品作为软技能无法像开发、市场、测试等团队那样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边界明确的现状,才能更客观的和领导沟通,更客观的分析、接受领导的意愿和想法,最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和团队的契合点。

同时接纳不同公司、不同领导风格、不同业务对产品职能要求的不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认可的,坚持下去。

五、不要为了逃避而管理

有些伙伴会为了逃避产品的专注,逃避业务上的瓶颈而让自己“陷入管理”的忙碌之中。因为对于一个中高级的产品来说,职业发展上的瓶颈已然到来,突破瓶颈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然而选择“管理类忙碌”可以让自己从心理上放轻松,会自我安慰自己:我现在挺忙的,没有时间、没办法专注于突破。

但这种心态恰恰是最危险的。

写在最后

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份工作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也无法让所有人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况且有些问题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简单,还会牵扯很多战略问题、效益问题、领导风格问题、甚至于处于对赌阶段。

但我们能做的是抓住眼前能抓住的,把握自己可以把握的,尝试自己愿意尝试的。而不是把问题全部推卸给团队、公司、领导、市场环境,做一个年轻的“躺平青年”、“吐槽青年”。

前几天在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上看到了一篇标题,正可以作为共勉的结尾送给有缘看到这里的你: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加油,每一个深陷职场矛盾的产品人~

专栏作家

不想延期,公众号:不想延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半路转行的B端泛金融产品,坚持“以实践验证理论,以输出倒逼成长”的目标。点滴珍贵,重在积累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