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20急救员的好处(来自一线记者的职业体验报告120急救员)

120急救员的好处(来自一线记者的职业体验报告120急救员)刚刚还在呼呼打鼾的驾驶员刘俊,条件反射般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披上外套,从同事的水杯里倒了点水往脸上一抹,瞬间清醒后就往救护车驾驶室跑,不到一分钟发车启动。记者紧跟着也钻进了救护车车厢。救护车开到该院急诊大厅门口,早就等在门口的急救医生、护士和担架员也迅速上车。时间刚过8点,站内电脑铃声响起:“2号线请出车。”1月27日早上7点多,记者来到120急救中心绍兴市人民医院分站。分站120急救车队队长董金松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个120救护车急救组一般由医生、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工组成。院前急救任务没有固定时间,我们驾驶员分组24小时待命、全年在岗,只要电脑铃声一响,就要在1分钟内出车。”董金松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值班室。只见这间20多平方米的值班室旁边还设有120调度室、值班人员的休息室、物资仓库等。在调度室内,昨天值夜班的医生护士还在整理急救病例资料。就在记者和董金松说话时,旁边的休息

每一次启程都鸣笛冲锋,每一个瞬间都生死攸关。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是一群行色匆匆、不苟言笑的人。很多人只会在焦急万分或忐忑不安的情况下遇见他们。春节假期,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120急救人员却一直和时间赛跑,忙碌在救护一线。

电铃声一响

1分钟内出车

1月27日,记者来到120急救中心绍兴市人民医院分站,与急救人员一同出车,近距离感受救护车班组的辛苦,感受他们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的行动。他们在救死扶伤中,见证冷暖人间。

1月27日早上7点多,记者来到120急救中心绍兴市人民医院分站。分站120急救车队队长董金松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一个120救护车急救组一般由医生、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工组成。院前急救任务没有固定时间,我们驾驶员分组24小时待命、全年在岗,只要电脑铃声一响,就要在1分钟内出车。”董金松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值班室。只见这间20多平方米的值班室旁边还设有120调度室、值班人员的休息室、物资仓库等。在调度室内,昨天值夜班的医生护士还在整理急救病例资料。就在记者和董金松说话时,旁边的休息室里传来阵阵鼾声。

“这是昨晚值班的驾驶员,他们晚上出车好几趟,几乎没休息,临时打个盹、休息一下。等下电脑一响,你就跟着上车。”董金松让记者套上一次性医用罩衣,戴上N95口罩、一次性手套、帽子等,做好防护。

120急救员的好处(来自一线记者的职业体验报告120急救员)(1)

时间刚过8点,站内电脑铃声响起:“2号线请出车。”

刚刚还在呼呼打鼾的驾驶员刘俊,条件反射般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披上外套,从同事的水杯里倒了点水往脸上一抹,瞬间清醒后就往救护车驾驶室跑,不到一分钟发车启动。记者紧跟着也钻进了救护车车厢。救护车开到该院急诊大厅门口,早就等在门口的急救医生、护士和担架员也迅速上车。

一时间,笛声大作,救护车迅速开出了医院大门。记者透过车厢玻璃看到,就在记者乘坐的这辆救护车出发的同时,后面还有2辆救护车也陆续奔赴救治现场。

坐救护车

感觉就像坐过山车

“斗门街道荷湖村,患者是老人,感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请求救护。”上车后,同组的急救医生徐程一边联系患者家属,一边和记者说。

救护车一路向北在中兴北路上行驶并伺机加速,周边车辆不少都主动让道了。坐在车厢里,记者只感觉一阵晃悠,有点像坐过山车且加速上坡的感觉。“还好,早饭吃得不多,也没喝带汤的,不然真可能晕车了。”记者心想。

120急救员的好处(来自一线记者的职业体验报告120急救员)(2)

开到十字路口,救护车正巧遇到红灯,驾驶员刘俊稍有减速。透过驾驶室和车厢间的玻璃,记者看到驾驶员朝左右观察,确定没有往来车辆后,又一脚油门加速,迅速通过十字路口。记者抓牢扶手,身体仍止不住晃动。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救命一秒也不能耽误。”刘俊说,平时开车禁止的闯红灯、超速、逆向行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在他们执行紧急任务时成了家常便饭,一切只为用最短时间救治患者、挽救生命。

15分钟后,救护车到达目的地。可小区通道上有车辆停泊,驾驶员担心二楼阳台比较低,会剐蹭到救护车顶棚,于是医护人员果断下车,从车厢里拉下救护车专用担架迅速往小区里跑。此时,85岁的老太太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步行出来。

医生、护士询问基础情况后,迅速把老人安置到担架上,并用扎带扎紧,送到救护车上。上车后,护士为患者佩戴氧气面罩、开启监护仪,检查其心跳、血压、血氧等指标。

回程中,救护车依旧在高速行驶。记者想到,医护人员一边要保持身体平衡,以防跌倒,同时还要照顾患者,确保患者安全,这功夫也是了得。

急救各种状况都有

拼技能也拼体力

回到医院,急救医生、护士、担架员迅速下车,将患者送到急诊大厅,和急诊科医生交接,记者也帮忙移床。等患者被妥善安置后,救护组才回到值班室。

“袍江康宁乐苑有位独居90岁老人在家晕倒。”上午刚过9点,记者又跟着另一个急救组出动了。

迅速到达后,急救人员带上软担架,来到老人家中。由于老人住的是老小区,软担架在楼道里转弯时有点局促,救护人员要把软担架慢慢横过来,一点点向下移动,医生吴安伟和护士紧随其后,记者则帮忙抱着药箱和氧气包。

120急救员的好处(来自一线记者的职业体验报告120急救员)(3)

“这里只是2楼,我们去过10楼接病人,体重80多公斤的患者,一趟下来真是累得够呛。”驾驶员陈波告诉记者,平时急救中什么情况都会遇到。有的患者家在半山腰,救护车上不去,抬患者下山时,为保持担架平衡,走前面的人就得尽量抬高。有一次车祸现场在隧道内,急救车被堵进不去,急救人员只能一路狂奔寻找伤者,一趟下来汗水湿透了冬衣。

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急救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异物卡喉等为主,大多是老年人。去年12月中下旬,受新冠病毒感染影响,我市急救指挥中心电话日呼入、出车量均是往常的两三倍,而市人民医院分站更是成为最忙碌的急救分站之一,平均每天一辆急救车要出车10多趟。

“那段时间,值班室里几乎看不到人,大家不是正在奔赴任务现场,就是在赶回来接下一趟任务的路上。”趁着出车间隙,徐程坐在值班室里休息。等记者再次采访回来,董金松也不见了人影,他和同组的医生、护士也出发了。

防瞌睡各有“妙招”

吃盒饭速度惊人

“白天还好些,到凌晨眼皮真是不住打架。夜晚的视线也不好,遇到刮风下雨和风霜大雪,开车就特别紧张。”有着40多年工作经验的张如新说。驾驶员们到了晚上,还都有自己的防瞌睡“妙招”。所谓的“妙招”,其实更像是“自虐”,如“拧大腿”“掐手臂”“冷水泼头”;温柔点的是“自己哼歌”“趴方向盘”“和医生护士聊天”……记者听后一阵心疼,他们在救助别人的同时,也在透支自己的身体。

中午11点半,医院食堂送来盒饭,但不少值班的医生、护士和驾驶员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三下两下就把盒饭吃完了。看到记者一脸惊奇,大家笑着说:“开救护车、当急救人员,吃饭一定要快,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出发。”

“最开心的还是听急诊医生说,我护送的患者被救回来了,这种感觉让人很自豪。”陈波说,去年年底,同事们都陆续感染新冠病毒,可大家都克服困难努力坚守。春节自己没法出门旅游,就在朋友圈里看图,饱饱眼福了。

“希望市民们了解,120急救电话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请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留给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非紧急不拨打120!”值班医生周越中倡议。

结束采访时,记者看到回院的救护车正在进行洗消、清洁,驾驶员们出车之余还要检查车辆情况,做好下一趟出车的准备。

120急救员的好处(来自一线记者的职业体验报告120急救员)(4)

记者从该院急诊入口望见,中午时分,一辆辆120救护车依旧呼啸着来去,鸣笛声忽远忽近。阳光下,120急救员身上的柠檬黄色制服特别x显眼。患者和家属只要见到这抹色彩,仿佛就看到生的希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