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工资只有一千多(样样工作都想争第一)
老爸工资只有一千多(样样工作都想争第一)●南方日报记者 刘栋铭 实习生 吴青榆王改英在广州从事了一辈子教师工作。退休后,她曾多次回到电白故地重游,并为电白档案部门提供了王占鳌在电白时期珍贵的老照片。7月中旬,王改英再次回到电白走访参观,南方日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70年前的电白一穷二白,山区穷山恶水,沿海风沙蔽日。南下干部王占鳌从山西来到广东工作,1952年到1964年担任电白县委书记。13年间,王占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赤贫县一跃成为“生产好、水利好、绿化好、交通好、卫生好”的广东省“五好县”,还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卫生标兵”等称号。1955年,王占鳌的二女儿王改英从山西老家来到父母的身边,在电白学习成长。彼时,她还未满5岁。到1964年,王占鳌赴任广州,还在电白一中读书的王改英随父亲离开电白。近10年在电白的学习生活,让王改英成为父亲主政电白的特殊见证者,也让王改英留下了深厚
|
王占鳌在沿海防护林带留影。资料图片 |
|
王改英在接受专访。 南方日报记者 刘栋铭 摄 |
看专访视频 |
70年前的电白一穷二白,山区穷山恶水,沿海风沙蔽日。南下干部王占鳌从山西来到广东工作,1952年到1964年担任电白县委书记。
13年间,王占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赤贫县一跃成为“生产好、水利好、绿化好、交通好、卫生好”的广东省“五好县”,还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卫生标兵”等称号。
1955年,王占鳌的二女儿王改英从山西老家来到父母的身边,在电白学习成长。彼时,她还未满5岁。到1964年,王占鳌赴任广州,还在电白一中读书的王改英随父亲离开电白。近10年在电白的学习生活,让王改英成为父亲主政电白的特殊见证者,也让王改英留下了深厚的“电白情谊”。
王改英在广州从事了一辈子教师工作。退休后,她曾多次回到电白故地重游,并为电白档案部门提供了王占鳌在电白时期珍贵的老照片。7月中旬,王改英再次回到电白走访参观,南方日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南方日报记者 刘栋铭 实习生 吴青榆
重温展览中父亲的事迹
南方日报:这几天您不仅现场回访了熟悉的老地方,还考察了电白乡村振兴的新窗口,此行您有哪些新体会?
王改英:我这次回到电白,正逢党史学习教育掀起热潮之际。特别是在参观电白革命历史纪念馆、高圳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时候,许多单位正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我与他们一起重温了展览中我父亲的事迹。我看到了区委、区政府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重视,看到了区委、区政府对发扬王占鳌精神的高度重视,我也被大家的学习热情所打动。
我父亲1952年南下来到电白。1955年,还未满6岁的我从山西老家来到父母的身边,一直到15岁都在电白度过。父亲在电白当了13年的县委书记。那个年代的电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县,经过大家艰苦奋斗,成为闻名全国的广东省“五好县”。
离开电白后,我也经常关注电白的发展。特别是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个人时间多了,也不时回来看一看。最近这几年,回来看到电白的变化很大,不仅整个城市的面貌得到改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还注意看大家的业余生活,在公园里和普通群众交谈,都感到大家对当前的生活是满意的。很多人特别是年长一辈向我表达了对老书记的怀念,他们还特别提起当年电白干部群众那股干劲。
这次回来我还去了沙琅江、共青河。特别是在共青河,这是当年劳动青年经过努力奋斗使其面貌改观的河流,大家看到我都非常热情地聊起过去,回忆老书记带领大家劳动的情形。如今大家生活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希望咱们电白区能够大踏步向前进,各行各业能够再像当年电白争当“五好县”一样,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队伍前面。
工作状态废寝忘食
南方日报:您是王占鳌老书记主政电白期间一位特别的亲历者、见证者,父亲在电白任上的哪些事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王改英:在我印象中,小时候看到父亲总是一个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的人,我想见他都很难。每到饭点,家里做好饭也找不着他,妈妈总是喊我去叫爸爸回来吃饭。我就跑去办公室找他,要么看到他在伏案写材料,要么他在跟干部说话,根本就忘记吃饭时间了。
父亲的工作状态,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再也恰当不过了。他总是想着怎样去改变电白面貌,怎么去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是他的初心。也是他当年参加革命时候,心中的一种情怀。
父亲是在山西省一个山沟沟里长大的。他在当地参加了游击队,在战争年代他是个英雄,但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文化水平低,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工作起来是很困难的。可他看文件非常认真,又很爱学习,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当时流传着“电白没电,水东没水”的老话,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意思。原来那个时候父亲就把这话放在心上,要解决有电有灯、修水库蓄水的问题。他经常去向专家们请教这些问题,发动群众献计出良策。
彼时的电白沿海,经常有风沙灾害。当时资讯不发达,又没有治理经验,父亲到湛江地区找专家或有经验的干部商量治风沙。一到春天该种树的时候,我总能看到爸爸穿着大凉鞋、骑着破旧自行车到处转,看不同的地方该栽什么树,整天跟泥巴打交道,白衬衫都被他穿成黄衬衫了。最后大家拍案说:“沿海种些木麻黄防风。”可沿海都是盐碱地,头一年种下去,七成的苗都活不成。父亲就找人研究,第二年长势就好了,之后一年一年地长起来。他后来站在虎头山上看茂密的沿海防护林带,看上半天都舍不得走。
从父亲身上看到一种“忘我”精神。他平时住在县委二楼靠边角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床边摆了张桌子就当是办公室了。后来又把挨着卧室的阳台围起来,把办公桌摆在阳台外边。当时没有双休,只有星期天休息,但是星期天你想见到他也很难,因为他不着家的。印象中他就没有一刻是停下来的。
从不让家里人搞特殊
南方日报:时至今日,王占鳌老书记仍然受到电白人民的敬仰,占鳌广场、占鳌亭、王占鳌雕像等怀念老书记的场所越来越多。在您看来,王占鳌老书记的家风家教是怎样的?
王改英: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更多是言传身教,他自己十分质朴,也从来都不让家里人搞特殊。小时候父亲跟我说,去到哪里都不要随便说你是书记的女儿,不能接受别人的特殊关照。
记得孩童时,省粤剧团来县里演《刘胡兰》。父亲手上只有两张票,就和我母亲去看了。我也很想看,爸爸说:“那没办法,没票你就别去了。”我站在戏院门口不想走,后来有个叔叔看到我,跟看门的人通融了一下,说可以带我进去,“坐腿上不占位”。我跟着走了两三步觉得不妥当,因为爸爸说不能搞特殊化,我最后还是离开了戏院。心里觉得自己做得对,不给爸爸脸上抹黑。后来我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夸我做得对。
父亲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样样工作都想争第一。他对我们说“不管做什么都要起带头作用”,我们作为他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加倍努力。那个年代学生要参加建设劳动,不管是挖两湖(东湖、西湖),还是投身爱国卫生运动、植树等劳动,作为他的子女,我们都很自觉在劳动中表现好。
父亲总惦记电白人民
南方日报:王占鳌老书记是电白人民心中的丰碑,电白又是他建功立业的热土。在您印象中,王老书记离开电白后有着怎样的“电白情怀”?
王改英:我父亲在这里工作了10余年,带领着全县人民努力奋斗,把电白从一个很贫穷的县,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五好县”。我感觉他对电白的感情就好像电白是他从小带大的孩子一样,总是在关注着电白的发展。即便调职到广州后,他还在想方设法为电白解难题。
记得在广州时,有一次电白向省里申请建设资金,我父亲忙前忙后为之奔走。一位领导调侃道:“王老你已不是电白书记了,还管人家那么多事情。”我父亲说,电白也是广东的一部分,省里也要给支持啊。后来父亲年纪很大了,一闲下来也三番两次回访电白。
父亲总惦记电白人民,电白人民也寄挂着他。我记得父亲在广州生病时,电白的干部群众到广州去看望他。父亲患了脑梗,一些人知道父亲病了,就帮忙去看看有什么民间好方子。有的直接送来张纸条塞进门缝里,上面写着从哪里寻到了土药方,可以活血化瘀,对老书记病情有帮助。
那天我们到水东西湖边散步,年纪大的人都说“挖这个湖也有我的份”。2017年王占鳌铜像在西湖占鳌广场落成的时候,邀请了我回来参加仪式。我当时在会上说:“我站在西湖边上,说不定这里就有我当年挖过的土、填过的土,因为我们都参与了劳动。”
那个时候,机关单位每个礼拜安排一个下午组织大家义务劳动,谁也不提报酬。我们中学生队伍更是拿着铁锹箩筐,浩浩荡荡往劳动场地走去。看到书记带头干,大家热情高涨。
如今,每次我回电白,总有人拉着我讲老书记,讲起海滨公园的人工湖,是父亲带着大家一把铁锹、一个脚印挖出来的。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不时提起他,称赞他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是一位难得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