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任教师交流记录,陈益林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论文
高中科任教师交流记录,陈益林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论文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着眼于“教”。学生阅读是为了“教”做准备,所以我们经常在中学的课堂上看到这样的一幕:教材被肢解成零碎的考点,一篇文章只剩下一大堆字、词、句。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于用篇章的枯燥、繁琐的分析来僵化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知识点”。可脱离教师的“教”,学生仍然不会读。因而,学生的文化积淀不足,语文功底缺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生——我们的学习主体在“看”后“悟”出,在“悟”后“练”出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的。一、读出文本【关键词】教学 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以说,阅读是一个生命体在催生另一个生命体,一个相对完整的人在引导另一个不完善的人走向完善。阅读,是看书的浅层
阅读·悦读
作者:浙江省东阳中学 厉晶晶
(本文获评2011年金华市教学论文二等奖)
【摘要】“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过程能力化”。而对有效性的考虑,关键是要从学生主体——学生出发,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中重要的一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的阅读为语文有效教学指引了航行的方向,让学生沉浸在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中。
【关键词】教学 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以说,阅读是一个生命体在催生另一个生命体,一个相对完整的人在引导另一个不完善的人走向完善。阅读,是看书的浅层享受,虽是基本的、浅层的感性认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由感性通向理性认识的前提,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因此,教学要从习以为常的以教代读,以讲代读的无尽的、冗长的、繁杂的讲解中脱离、解放出来,要努力克服“走过程搞形式”、“训练似蜻蜓点水”等“虚假、浮华”现象 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愉悦,让阅读真正成为悦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丰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在阅读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做到哪几个层次呢?
一、读出文本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着眼于“教”。学生阅读是为了“教”做准备,所以我们经常在中学的课堂上看到这样的一幕:教材被肢解成零碎的考点,一篇文章只剩下一大堆字、词、句。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于用篇章的枯燥、繁琐的分析来僵化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知识点”。可脱离教师的“教”,学生仍然不会读。因而,学生的文化积淀不足,语文功底缺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生——我们的学习主体在“看”后“悟”出,在“悟”后“练”出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的。
另一个方面,由于片面理解“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弊端,教师是随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如“是不是”、“对不对”,而学生是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学生并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繁琐分析以及“没有营养”的提问。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教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而阅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品味语言,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进而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正如巴金先生所说: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所以,阅读的第一步其实就是读出文本,读出文本传递出的情感、意蕴。
例如,在执教苏教版必修一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多次朗读课文,在初读感知一环,当学生疏通文意后,让他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朗读。多次朗读后发现,本文并不是灰色黑暗的,相反的,它传递出来的是即使现实无情,社会冷漠,贫困悲哀,还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还是坚定地相信未来的感情。这样,在多次阅读中,学生的思想终于与文本融为一体。
好书自应琅琅读。我们的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早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将文本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对其内涵的把握也就简单一些了。因为读的本身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
二、读出作者
广西教育出版社新出的《新语文读本·出版前言》中有一句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伽达默尔也说:“释义的文字是释义者的文字。”是的,阅读是与文本的对话,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不是读者单向的被动的吸收过程。阅读是由“潜在的文本”转化为“现实的文本”的关键。也就是说,意义并不是先验地客观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由读者自己生成的,取决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和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用巴赫金的话来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构成同情和反对、否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读者总是从自己之意出发,经由对于文本的言语感知(泛读往往比较大略肤浅,精读则是从容探究、反复玩味)以求与作者之心互相沟通、交流、碰撞。
给学生读的时间,也就是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我们应该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等等,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文质兼美的文章,则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文章,则默读;长篇大论的文章,则浏览等。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文章有些长,而且文中的儿子(东东)与学生处境一致,涉及的都是青春期的话题。文章的感情基调深沉,表现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原著共有“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五个部分。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加进了“恋爱”这一部分,在上课时投影让学生直观感受整篇文章。六十年代的东东能理解父亲的初恋感受和爱情思考,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学生可以从这些哲理的话语里,触摸到作者(扬子)年轻时的生命脉搏,品味出作者(扬子)的苦心和深爱,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份作者为祝贺孩子生日而准备的严肃沉重的特殊礼物。
又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有位学生提问:“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是不是作者弄错了?”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更何谈来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正因为这位学生的质疑给我提供了一个探究的良好契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这正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拓展,不仅解了疑惑,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也更加体会到了作者在写作此文时的良苦用心。
所以,阅读的进一步层次就是对作者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良苦用心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文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只有充分实现“读出作者”才可能实现最后的人生体验、生活感悟——读出自己,这一过程极其重要,更艰辛无比,正如王国维概括的那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生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基础,从阅读中找到关注点,体会作者对于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与作者观点达成某种共识,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会喜欢上阅读。
三、读出自己
一篇文章,我们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文采多少好、思路多少清晰,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只是在阅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新语文读本》编委之一的商友敬老先生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语文老师挑剔语文》的文章中指出:“语文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读解课文、品评语言,拓展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要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读名家的书。要让阅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际。
如苏教版必修一张洁《我的四季》,我让学生第一步大体浏览整篇文章,进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让学生去走进张洁,带着对张洁的了解进入这篇文章,第三步让学生去读,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自己,当学生读到:“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中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时,我发现他们深受感动,有些哽咽,不想再读下去。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停止朗读,静静地思考这一次“冒险的旅程”。后来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讲到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当今的社会,权、钱是大家追逐的目标。权力代表地位,金钱代表势力。社会过于现实,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是讲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似乎考公务员是学生梦寐以求的,拼死的搏斗,成千上万人为了一个职位竞争,官场上买官,卖官犯罪越来越猖獗;敛钱成为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国家的财富、资源在流失、在挥霍。这个社会就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在这种环境下,道德、亲情、友情都淡漠了,充满利用、交换、欺诈的味道,丧失了理想、信念、伦理的今天,人们更现实了,更自私了,更功利了。面对这样险恶的形势,我们还是要以强者的姿态生存下去。无论在什么时候,即使环境多艰苦,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活着。这位学生发言完,我看着他坚毅脸庞,郑重地告诉他:我也相信你的力量。其他学生听着这位同学的发言,同样感受到了一份对未知未来的确定。
语文阅读的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最高的层次,就是在读中实现人生体验、生活感悟。这是读者对文字载体解读升华的最高阶段,这是读者与文字符号在反复阅读中撞击的火花和交流的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只有将情感反复地投注在这块文学的肥田沃土,我们才能有自己播种的果实,才能在里面看到自己辛苦的付出。
阅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学生能够在枯燥无味的文字中,找到山水的秀美、画卷的迷人、歌曲的优美、意境的绕梁三日。阅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阅读,能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使文章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立体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就是一次“单人旅行”,也是一次“冒险”。让我们开启冒险之门、旅途之钥,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看到自己,感受每一次阅读带来的飞翔愉悦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2.王义堂 田保军等.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2004 3.
3.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
5.陆宝初. 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源.中学语文.2007.
6.刘芳. 重视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