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投资400亿:国家每年投入900亿
国家投资400亿:国家每年投入900亿他说,大学应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守育人的初心,持续扎实推进综合改革,改革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让教育获得长远发展。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效要体现在人的成长上,要体现在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和大学文化的培育养成上。未来高等教育如何发展?邱勇说,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国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近年来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国家投入的加大是分不开的。邱勇说,以高等教育为例,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2.7%,中国现在已经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地国,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上,也体现在办学质量上。邱勇介绍,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进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说,在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最根本的、将长期面临的主题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今年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她建议,实施“国家乡村教师岗位工资性收入倍增计划”,通过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强化省级统筹,使乡村教师的工资性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切实保障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据调研,现在乡村教师平均工资2500元/月,在这个基础上翻番,也就是达到平均5000元/月。我们调研的许多地区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干部都表示,如果乡村教师工资每月增加1000元,能吸引教师到农村从教,如果能增加一倍,则能稳定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她说。
庞丽娟说,根据经费保障分析,如果全部覆盖全国300万乡村教师,每年需要的资金投入为900亿元。加之2016年,财政已经对684个连片特困县的135.5万乡村教师投入了74.1亿元,所以要满足对乡村教师的实质性工资倍增,只需每年新增825.9亿元。“这在财政供给能力上是可行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0.1个百分点,新增经费就能够满足乡村教师收入倍增的资金需求。”
庞丽娟说,关键是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投入的方向与结构,在新时代适应新情况与新要求,重点投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特别是重点投在义务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乡村教师上,这样,将大大提升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社会吸引力,不仅有利于坚决打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攻坚战,而且将极大地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
邱勇代表:办大学不应忘记育人初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近年来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国家投入的加大是分不开的。
邱勇说,以高等教育为例,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2.7%,中国现在已经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地国,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高等教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上,也体现在办学质量上。邱勇介绍,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进入国际前50名的中国大学学科总共有80个,进入前20名的有21个,进入前10名的有5个。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以清华为例,2012年清华大学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是8篇,2017年上升到15篇。
未来高等教育如何发展?邱勇说,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国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
他说,大学应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守育人的初心,持续扎实推进综合改革,改革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让教育获得长远发展。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效要体现在人的成长上,要体现在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和大学文化的培育养成上。
林建华代表: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两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人,对北大来说就是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不断产生促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二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发展中。北大地处北京,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更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林建华说,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还必须要面向未来。“未来的科学问题更加综合,必须让不同学科的学者和学生在一起工作。这就需要对学科和院系的结构进行深度调整,真正使我们的大学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
“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林建华说,北大这些年在人才培养上做了许多探索。我们过去的教育是比较专业化的教育,后来向西方特别是美国学习过,采取更加博雅的教育模式。实际看来,不应该简单的纠结于专业教育或通识教育,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更加动态的教育。
他说,我们现在正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设,在传统专业教育以外,加强跨学科项目设置,增加学生主修、辅修科目,实行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自由选课,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撰文 │ 范俊生
编辑 │ 王飞雁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