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蓑衣在中国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而成,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蓑衣"。如今"衰"这一音义现代汉语口语中已经不大使用了,已经被"蓑"完全取代。但是这种源于我们祖先的"蓑衣"在偏远地区仍可见到。“蓑衣”与“衰”字对比图至小篆则发生了字形上的变化,形体上保留了草制衣服下垂的样子,为了表意明确便又在原来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意的"衣"字。也就是说,小篆形体由明显的三部分组成:草帽(一说为衣领)、蓑草和表意的"衣"字。篆书字形如下:篆书“衰”字

"衰"为"蓑"的本字,本义为草制雨衣

《说文》曰:"衰,草雨衣。秦谓之萆。从衣,象形。""衰"的本义为"用草编织的雨衣",后来因编织雨衣的材料与草有关,便在"衰"字上又增加了草字头,字形变为"蓑"suō。如《诗经·小雅·无羊》云:"何蓑何笠,或负其糇。""衰"即是"蓑"之本字。

"衰"为象形字,该字最早见于金文,字形出现于西周衰鼎和春秋晚期的庚壶。金文字形如下: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1)

金文“衰”字

从字形可见,"衰"字似以草编成的简单的雨衣,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象形字,上似草制领子,而下面则像草编的下垂伞形的衣襟。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2)

“蓑衣”与“衰”字对比图

至小篆则发生了字形上的变化,形体上保留了草制衣服下垂的样子,为了表意明确便又在原来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意的"衣"字。也就是说,小篆形体由明显的三部分组成:草帽(一说为衣领)、蓑草和表意的"衣"字。篆书字形如下: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3)

篆书“衰”字

在中国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而成,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蓑衣"。如今"衰"这一音义现代汉语口语中已经不大使用了,已经被"蓑"完全取代。但是这种源于我们祖先的"蓑衣"在偏远地区仍可见到。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4)

蓑衣

"衰"字的意义演变轨迹

"衰"字由草编织的雨衣假借为"衰老"之意,如"衰退""衰弱"等。《楚辞·九章·涉江》:"年既老而不衰。"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后来又引申出"衰退""减少""枯萎""凋谢"等意,《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衰呼?"这里的"衰"就是"减少"之意。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这里的"衰"就是"枯萎"之意。

"衰"在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方面占据了优势,其本义就处在次要位置,为了做区分,我们的先人便在"衰"字上增加了表示"蓑衣"制作原料的"艹",而创制了"蓑"字。

另外,"衰"古也读为cuī,但在cuī讲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称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披在胸前的丧服,《荀子·礼论》载:"无衰麻之服。"第二个意思是指称一种状态,由大到小不断递减,有一定的等级次第差别。《左传·桓公二年》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因此,"衰"在读做cuī时,其意义与等级差别和递减有关。后来,在做丧服义讲时,"衰"为了与其他意义的"衰"以示区别,便又加了"纟",创制了"縗",而表示"按一定比例数递减"的"衰"则未出现变化。

"衰"字的"等级递减"之意可以从古人的丧服类别当中清晰地看出。我们常说的"出了五服",这"五服"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的这个五个等级也表明了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斩衰"为最重的一种,为三年丧,"缌麻"为最轻的一种,丧期为三个月。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5)

大明时期的丧服:斩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的误读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很多学者和教材都把"衰"字做cuī来读。此主张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意义问题,"衰"(cuī)为鬓毛减少、疏落之意,而非衰老;其二是"衰"如果读cuī就同"回""来"这二字归入诗韵(平水韵)中的灰韵。这样处理好像完美地解决了"衰"在该诗当中的尴尬处境。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什么音(衰蓑缞的音义辨析)(6)

小学教材《回乡偶书》插图

唐作藩先生也从音韵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衰""来""回",三者都在"平水韵"中属于灰韵,主要元音和韵尾大致相同,都是ai,只有韵头(介音)的开合有别。而到了宋元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北方方言灰韵的开口字,其韵母读为-ai,比如"该、开、孩、哀、胎、皑、来、哉、才、猜、腮"等;同时合口字的韵母则变读为-ui或者-ei。(参1)因此,唐先生认为从意义和用韵相结合的角度,"衰"当读为cuī。

当我们从字义的角度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先从意义上说,"衰"读cuī意义有两个且意义都很明确:一为麻布做的丧服,后来写作"缞";另一个意思为等级递减之意。

"鬓毛衰"的"衰"用以上两种意义阐释都不妥。或只是从鬓毛衰减中得出衰意,似乎不是常见的理解方式,而且这种衰减常用为等级的递减。头发哪儿来的等级递减呢?相反,衰shuai,意为衰退,盛之反也,人至老年,鬓毛衰而变白,恰合诗意。

"鬓毛衰"之“衰”读shuai的理据分析与商榷

《广韵》曰"衰,微也,所追切。"所追切折合成今音应该读shuai。可知衰作衰退讲时,只能读shuai 。此外,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杜甫《客堂》:"旧疾甘载来,衰年得无足。"其中的"衰"字,均读shuai。照此,鬓毛衰的衰读shuai,义解衰白,可算是音义两安。

但读shuai后问题又来了,《回乡偶书》是一首绝句,是今体诗,而今体诗是押平水韵的,而且同韵的字才能相押。回、来在平水韵中属灰韵,衰字在平水韵中属支韵。这就等于说,回、衰、来三个字其实是不能相押的。

针对这种押韵的问题,有的学者就提出上述解决方案,认为衰是个多音字,平水韵灰韵中应该有它的地位,这种处理方的根据是"缞"(丧服)、"衰"二字通,且"缞"又在灰韵。所以学者们好像通过这种"等量替代"的方法把问题给解决了,硬把"衰"归入到了灰韵,读cui,回、衰、来三个字自然就可以相互押韵了。但这明显是后人的自作主张,而且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縗""衰"二字只在"縗"为丧服的意义上通,不可随意而为,这个意思与"鬓毛衰"的"衰",毫无关系。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鬓毛衰的衰字读shuai ,为衰白、衰老义,义合而韵不相押;衰字读cui ,按等次递减之义,韵合但义不确。

段玉裁为说文作注,几次提到衰字。他说:

凡盛衰字引申于衰,凡等衰字亦引申于衰,凡丧服曰衰者谓其有等衰也,皆之假借。

事实上,汉魏以来,在"衰"字的音义体系中,盛衰的"衰"是"衰"字用法的主流,等衰的"衰"是第二位的,并且等衰的衰这种用法一直处于消减衰息之中。时下所见,衰字常用,等衰的"衰"(读cui )已经不用而只存衰老的衰(读shuaI )的事实。

那么这个"衰"字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第一种情况是:或许应该出在韵书编纂的环节,而源头自在《广韵》。韵书是为方便人们写诗而编纂的。《广韵》凡206韵,分韵过细,不利实用,因此便有了后世把206韵并为107韵,继而又并为106韵的平水韵的事。可以想见,当年《广韵》和平水韵的编者们,应该是较多注意了韵部的合,而较少关心韵部的分,至于一字分属两韵甚至多韵的情况,事涉琐碎,大家笔下,恐难兼顾。谁人能够想到,多少年后,会因衰"衰"字支、灰读音之异,引起读shuai 与读cui 的争议呢?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以后,诗中支、灰两韵字通押的情况渐频。以此可知,虽然终唐之世并无支、灰通押的先例,但两韵在"韵"的读音上的差异,应该说不是很大,而且明摆着,平水韵中就有支、灰两韵通用的例子,譬如"推"字。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贺知章可能用的是其家乡的方言韵,其家乡为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对照现在该地的方言,"回""衰""来"的韵母十分接近,读起来比较和谐。(参2)

总结

"衰"字读音有三:suō、shuāi、cuī,后来随意义之变,形体发生了演变分化,分别为衰、蓑、缞。蓑,为蓑衣,一种草做的雨衣。"衰"字假借为衰老、衰弱、枯萎、凋谢等意,其音为shuāi。"衰"读cuī,其义为由大到小不断递减,有一定的等级次第差别。从意义角度考虑,"鬓毛衰"的"衰"当读shuai 更合适。贺知章时代表示衰老义的"衰"已多读为shuai ,且已经显现出支、灰合流的趋势,以此看来,回、衰、来三字押韵也是有据可依的。


参考文献:

1.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

2.金文明,《"鬓毛衰"的"衰"不读cui》,《咬文嚼字》,2001年第2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