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同是写四季之景,只恐此“四时”非彼“四时”啊!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四时(晋)陶渊明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在书香里成长。今天,就非常幸福地和学生一起品读了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

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读来朗朗上口、唇齿生香。

窗外,冷雨霏霏;室内,书声琅琅。和学生一起陶醉于《四季之美》,我的脑海中竟不自觉地闪现出一首首曾经读过的中华古诗词。文中有画亦有诗,一边诵读课文,一边吟咏古诗词,其乐也融融!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1)

四季之美(日本)清少纳言

见此题目,是不是瞬间想起了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四时》呢?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时

(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同是写四季之景,只恐此“四时”非彼“四时”啊!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2)

古往今来,描写春天的诗词很多,但写春天的黎明的却不多,只记起一首,定位还不一定准确,恳请行家指点。

春夜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

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

(诗人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3)

“月夜”、“暗夜”、“雨夜”、“萤火虫”,多么迷人的夏夜,不禁令人想起: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夏夜之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层递自然,由景及意达到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夏夜

(唐)韩偓

猛风飘电黑云生,

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

断云流月却斜明。

(诗中描写了一个夏日的夜晚里的风雨变化情景。风狂、电闪,天空布满了墨似的乌云;耸入云中的树木就发出莎莎暴雨声。夜已经很深了,风也停了,雨也止了;流动的月亮从云缝里斜洒出光明。)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4)

“夕阳”、“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多么令人感动,多么叫人心旷神怡!我发现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亦最钟爱秋天,也许他们觉得秋天与他们的气质最相宜吧!只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击心灵,难能可贵的是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完全是用名词铺垫出来的一幅深秋黄昏村野图。因此,马致远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本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天本已是令人感伤的季节,再加上黄昏时分,真是愁上加愁啊!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5)

“落雪的早晨”、“遍地白霜的早晨”、“无雪无霜的早晨”、“熊熊的炭火”、“暖和的火盆”,此情此景,你又想起了什么呢?

清平乐·画堂晨起

(唐)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清晨堂上刚刚睡起,有人来报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色远近迷漫了阶级。纷扬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素寒花草挂一身玉瑕。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惨淡,连日光都变得寒冷。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

明代张岱的小品散文《湖心亭看雪》,写的虽然不是早晨的景色,其情趣却与本文作者是多么相像啊!正如舟子所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近代作家施蛰存曾评论说: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却又用一个更痴的人来作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高逸之士。)

学习古典诗词的魅力(把古典诗词融入语文课堂)(6)

“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最后,和大家一起学习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以此共勉。愿你:眼里有美景,腹中有诗书!

四时读书乐

(宋)翁森

山光拂槛水绕廊,

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

修竹压檐桑四围,

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

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

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

瑶琴一曲来薰风。

昨夜前庭叶有声,

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

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

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尽千岩枯,

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

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

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