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引入情境

  1.同学们,宋代潘阆写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易错字指导: “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4. 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5.朗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自主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用铅笔做批注。

四、展示资料,理清顺序

  1.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各个小组展示交流,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满天卷地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意思。

生: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也是这篇文章的总起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段。

2.思考: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农历八月十八是观察的日子。

生: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们昂首东王,等着,盼着。

学习第3~5自然段。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3~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边默读,边做批注。

3.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全班汇报交流。

5.课件出示,并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描写了浪潮的形态。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体会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教师引导: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小结: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

思考:大潮过后还能成为奇观吗?

生:当然得成为奇观,因为潮过后,还是漫天涓滴、封号狼吼,还是很壮观。

二、扮演导游,拓展延伸
  教师:为让更多的天下人领略钱江潮的“天下奇观”,请大家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介绍给更多的人。

小组讨论介绍的顺序、要点、组织语言的方法。组长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小结:刚才介绍太精彩了,相信定会有更多的人去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认识大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

观 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

【教学反思】

1.《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本节课缺少课堂练笔的机会,语文应该是习得的,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不应缺失。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4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4. 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4段。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2.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

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出示会写字:牵 鹅 卵 哦 填 庄 稼 俗 跃 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有相同部件“我”;

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葡萄:在词语中“táo”读轻声;

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

跃:“跃”和“跨”是形近字,不要读成“kuà”;

“哦、填、稼、俗、跃”都属于“左窄右宽”; “牵、葡、萄”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大;“庄”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亮船》这首歌曲,引出课文。

2.听完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走月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

【教学反思】

1.《走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2. 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 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 斜阳 芦苇—美景 花牛歌:睡觉 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 归鸟低飞 残阳斜照 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4 繁 星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眛、坠、怀”3个生字。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认“眛、坠、怀”3个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出示)

  萤(萤火虫)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多媒体出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3.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多媒体出示)

   例:星群密布

   (   )  (   )  (   )

   2.复习词语:(多媒体出示)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繁星

热爱大自然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向往美好生活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教学反思】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3.讨论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小建议,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校园里竖起一棵奇怪的“大树”。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这株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达十万支,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他同时谈及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8000双,他们这棵树虽然只有一米九,但耗费了十万双筷子。他们希望能够警醒大家最终告别一次性筷子。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能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与环境密不可分。(教师板书:我们与环境)

二、明确要求。

1.读一读:理解口语交际内容及要求

读课本中的文字,借助文字,明确今天的口语交际内容。

2.自读完成后小组内组长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明确具体话题,小组长要做好记录。

小组内进行交流,你的理解。

3.想一想:围绕哪个话题展开讨论。

交流内容:

1.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这些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三、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1.说一说。

a.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b.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生: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a.小组内交流。

b.每组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工厂里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里;

生:人们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

生: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大气;

生:人们的生活垃圾。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生: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生: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

四、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1.师引入:爱护环境不仅要认识到,更要会动手做。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制作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呢?

2.学生合作交流评选出“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预设: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1)看见垃圾,主动捡起扔在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

(2)要珍惜水资源。可以将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服水用来浇灌树木。洗完手后一定要把水龙头拧紧。

(3)如果教室里没有人在或只有几个人的话,要把电灯关上。

(4)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不烧散煤,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5)随身携带环保袋,多使用筷子。因为一个塑料袋要200年来解化,少使用一次性碗筷。

(6)在学校的路边及其他地方多设置一些造型各异的垃圾桶,最好是分类垃圾桶。因为我发现垃圾桶可分为“回收”和“不回收”两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节约能源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加整洁。

(7)要多植树造林,不砍伐树木。不践踏草坪。

(8)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9)少开车 多骑车。

(10)爱护环境。家中的死鸡死鸭可以密封,然后拿到垃圾场,让清洁工人处理掉。千万不能丢到河中,因为这样会污染河水。

五、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1.在小组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意见综合起来,由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组内同学做补充。

2.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点等方式灵活运用。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拉起我们的手,张开我们的口,检点自己,劝诫他人,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教师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1.在口语交际进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交流之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围绕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有少数学生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态度还不够自然大方,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部分学生多加关注。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2.能用普通话和同学们交谈,其他同学做到认真倾听。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的社会交通便利,我们出行非常方便,那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是我们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今天,我们来共同完成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二、明确目标

1.师: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的地方也就会不同,那么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学习示例。

1.打开课本12页,认真读一读。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你来说说从示例的描述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1.要按一定顺序写了;2.抓住特点进行描写;3.重点部分需要详写;4.要把自己对这个地方喜欢之情写出来。

三、回顾课文。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学过的课文,那篇文章是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观潮》就是写景的文章。在文中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观察仔细,语言生动,把钱塘江大潮写得壮观神奇,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观察》的写作顺序。

四、写作提纲

师生讨论并归纳:

1.可先写景物的总特点。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2.然后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分写)

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展开合理想象。

3.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要细致描写。

4.结尾,可写一写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总写)(板书:结尾 感受)

五、动笔练习

1.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写一处你去过或想去的地方,把这个地方的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的地方最吸引人。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3.修改习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听取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文章。

例文: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地方,它就是我的家乡——云霄。云霄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之称。

云霄的景点有很多:七星山、乌山、将军山、红树林、佳洲岛……那里个个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最美云霄

我最喜欢红树林了!一艘艘游船,像水蛇一样在林中穿梭自如,不管多窄的地方都可以平稳穿过,速度极快,还可以作急转弯呢!我坐在船上悠闲地欣赏两旁的风景。只见白鹭一会儿展翅高飞,一会儿冲向水面叼起水中的作文小鱼飞走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云霄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云霄的特产有很多:枇杷、下河杨桃、列屿巴非蛤、竹塔泥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开春第一果的枇杷了!云霄可是枇杷之乡。这里的枇杷品种众多:有解放钟、森尾早生、早钟6号……这里的人们可厉害了!还培育出了新品种——白枇杷。白枇杷不但汁多,而且味道甜美,使回味无穷!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云霄真是一个好地方啊!欢迎大家来这里做客。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我充分照顾到不同阶层学生的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2.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 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 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 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 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 突然乌云滚滚 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教学反思】

1.语文的园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练习的“词句段运用”和“写字提示”都有写字教学方面的涉及。所以我加大了词句、写字在教学中的分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做到心中有数,整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教师范写,学生临摹,这样在写字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把“眼”中字变成“心”中字。同时再展评激趣,鼓励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2. 教学《鹿柴》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反复诵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的问题其实已经解决,有的问题没有价值。

5 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 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通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 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预感:事先感觉。

丰满:充足。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探出 愉快 盘绕 不曾 按照 舒适 恐怕 玩具枪

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板书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理解课文。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 “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已经成熟,想出去了。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板书:随遇而安)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 落到脏水沟里)

小组讨论后回答。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a.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b.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c.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d.小姑娘看到豌豆开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的内容提出来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生:因为这粒豌豆正好落在青苔的缝隙里,适合豌豆的生长。

生:小女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去,即使到院子里都不能,窗台上的豌豆苗正好可以陪伴小女孩,也就是一个小花园,也是母亲一个美好的愿望。

生:一粒自大的豌豆没什么了不起。我还知道小女孩看到豌豆开花心情很好。小豌豆就是希望,是女孩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

7.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小组讨论。

生:豌豆的成长给了女孩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女孩因此变得坚强,所以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落到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株植物 随遇而安 爱

【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主要写豆荚里的第五粒豆子不小心落在了一个瘫痪的小女孩的窗台边,他没有埋怨恶劣的环境,努力的生根发芽,它吸引了窗户里面的小女孩,为了能每天看到发芽的豆苗,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1.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

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6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 蝙蝠 即 、铛、蝇、证、揭、障”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荧”要与“萤”区别开了。

2.出示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横、绳、蝇、驶”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飞蛾 系着 驾驶 研究 苍蝇 证明 科学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教师板书:《蝙蝠和雷达》)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二、理解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飞机的飞行是从篇幅身上得到的启示。

2.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小组讨论。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多媒体出示最后一句话。)

5.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学生分小组学习。

b.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6.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7.学生自读后提问,并列出问题清单。

a.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b.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8.同桌自学第七自然段。

a.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七自然段。

b.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c.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d.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f.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9.师生分读第七自然段。

10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11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八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12.集体朗读第八自然段。

13.学问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分组讨论,列出清单。

a.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b.为什么课本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c.“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上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反馈:

生:我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

生: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写法上来问的。

生:第三个问题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四、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板书设计】

                嘴巴 超声波

                耳朵 障碍物反射

 蝙蝠和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障碍物反射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唤、技、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程、超”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教学重点】

1.学会认“唤、技、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程、超”等13个生。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字词训练。

1.出示12个生字。

唤、技、获、赖、潜、亿、索、奥、舶、质、哲、兰

指名认读,有不会的可以查字典和请教同桌。

识字方法:

形近字识字:唤—换 亿—忆

情景识字:呼唤 赖皮 获得 潜水 奥运

2.出示会写字。

唤 纪 技 程 超 亿 索 奥 益 联 质 任 善

归类识字:

左右结构的字:唤 纪 技 程 亿 联 任

上下结构的字:索 奥 益 善

半包围结构:质

重点指导的字:奥,上部中间是“米”,不封口。质的最后一笔是一点,不要写成一捺。超,“走”的最后一笔要舒展,托住“召”。

  3.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

  4.你觉得哪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字典想一想它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补充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5.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

三、读好课文。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读,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

  1.自读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们记忆更加清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标记。

  预设⑴: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

⑵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五、指导写字,提升作业之质。

  1.认读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 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用了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首诗原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意是指清早,看到雪花纷飞,如同所有的树上都盛开了梨花。怎么可以运用在科学大发展上呢?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科学发明特别多。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是说明变化很快。

师:通过古代“农耕社会”与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进行比较,有力地说明了20世纪是一个辉煌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世纪。让我们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2.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

4.分小组讨论整理问题清单,然后给问题分类。

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

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不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讨论后回答。

生:我发现问题一不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影响。

生:问题二可愿意帮助我理解课文。

生:问题三可以引发我深入思考。

四、拓展。

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额看法。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教学反思】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8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再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再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家的照片,然后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课文中寻找蝴蝶的家。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一读: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身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小组检查交流:     

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三、研读课文

(—)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下雨 着急)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5.通过阅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问题一: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问题二:(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问题三: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喧嚷”的环境我去过,比如在热闹的集市里,在电影散场后。这里用“喧嚷”采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生: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关心蝴蝶,有爱心,关爱生命的人,我特别喜欢他。

(二)理解课文。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 “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板书:猜想)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5.点明主旨

你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我”?

(板书:文中的“我”是一个关爱生命的人。)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五、畅谈感受。

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交流。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有哪些猜想?

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习作 小小“动物园”

【教学目标】

1.学会细心观察,能从人物和动身上找到相关联的地方。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两个句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4.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教学重点】

1.学会细心观察,能从人物和动身上找到相关联的地方。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两个句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个谜语就知道了。   

1. 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打一动物名) 海鸥

2. 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名) 萤火虫

同学们都对动物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动物园”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们的家人吧。(板书:小小“动物园”)

二、创设情境(家人照片)

理解人物和动物的关系

过渡:看完照片,我们认识了他们的家人。

提问:你最喜欢谁? 你最喜欢他身上的哪个特点?(贴“特点”牌)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呢?(板书:特点)

1.爸爸与猫(样子 性格)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板书:样子 性格)

2.姐姐与鱼 (本领)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板书:本领)

3.爷爷与大老虎(性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总结: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种动物,这是人物和动物的关系。通过每个人不同方面的特点,来描写人物。这在我们作文中也是常见的,这叫做“抓住特点”。这把金钥匙,你掌握了吗?

刚才我们是一段段来欣赏,现在我们整合全文,再来仔细品味一番,你发现每一段有相似的地方吗?

(前面是介绍人,后面是说明人的特点。)

三、习作构思

(一)仿照例子,趣说人物

要求:选择自己或是家人来介绍,说特点,联想动物。

介绍自己

我叫________,是个小_____孩。其实呢......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家人

这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呢.......

他/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由思考

师:请你们根据游戏要求,大胆联想。

(2)交流分享

师:谁来试试看?(充分说)

(3)评析总结

你们都能够抓住人物和动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二)再读例子,理清特点

1.引导阅读,扩编内容

(1)引导看图。(抓住动作、语言、饮食等来写)

(2)口头扩编故事。

(3)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2.小结

师:恭喜你们又掌握了一把金钥匙,在写作中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并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这样的内容才会精彩。

师:同时,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我们的写作中是很常用。

总结:我们知道写人物要抓住特点,通过这些方面的描写,展开叙述。同时,写作要围绕中心句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

四、写作提纲

师生讨论并归纳:

1. 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

2.抓住特点进行合理联想,要细致描写。

3.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

五、写初稿

1.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和提纲,写出家人的特点,并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的最精彩,最吸引人。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你认为哪里联想最合理?

你最欣赏哪里?

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3.分享草稿。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人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人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性格、样子、饮食等),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课后反思】

1.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融洽,孩子们都乐此不彼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也因此受到感染和鼓舞,让孩子充满惊喜和快乐,它能让孩子产生幽默和共鸣,了解每个人和动物做对比,包括性格、脾气和爱好等个性品质,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方法,仔细观察,学会通过细节和事例把人物特点写具体。细细品读绘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固定格式:“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这两个短句可以让孩子去模仿学习,并用来介绍自己或身边的人。

2.在说话环节中,我对孩子的引导不够,担心学生说不出我的预设答案,便没有循循善诱,“三下两除二”就把答案说出来。此外,我对哪些作文较典型,适合当堂批改把握不当,没有紧跟本堂课的重点来讲。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4)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5)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 仿 访 纺)

词句段运用

(一)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 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 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3.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 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 )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

(3)( )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3.在讲授句子“日积月累”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9 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板书内容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10《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文章。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他是如何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是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文章,文字浅显,条理清晰,描写细腻,没有高深的哲理,学生乐读易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认识本文出现的新字、生词,积累好词好句。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整体感知,大胆质疑。泛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惑,进而细读文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团体协作,共同解疑。利用小组的力量,大家共同解决一些难题,进而培养团队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文是一篇状物文章,在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状物文章的。,

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尤其本文又是一篇状物文章,阅读中找问题、阅读中解决是本文教学的一大要点,了解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并根据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好状物文章的。

情境导入(5分钟)

谜语导入: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打一植物)(爬山虎)。出示实物,今天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通过学习本文后,相信你对爬山虎这种食物一定会有更深的了解。

带着预习问题,进入课文情境

自己质疑,文中解答

整体感知(9分钟)

第一课时

1、播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

布置问题:a、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B、学会生字新词;

  C、给课文分段;

  D、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首先了解课文大意。
  2. 在学生充分自读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再组织全班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在读、思考、交流中了解大意、明白作者写作手法

精读课文

体会情感(第一课时20分钟;第二课时30分钟)

  1. 爬山虎又称爬墙虎、地锦、飞天蜈蚣、假葡萄藤、捆石龙、枫藤、小虫儿卧草、红丝草、红葛、趴山虎、红葡萄藤。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尤其是关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片段的描写,从中体会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认真思考下列问题,并汇报展示:

1、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2、爬山虎的脚长在哪?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找出相关的语句认真研读,体会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并写好状物文章的。

4、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4、指导背诵:在熟读2—4自然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1、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相关描写体会、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他是如何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是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叶圣陶老先生之所以把爬山虎描写的这么细致,主要原因是作者对爬山虎有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认真、细致和连续的观察,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就需要我们日常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到时才会有好的素材。

布置作业

1分钟

此时此刻同学们,放飞你思绪的翅膀,想一想,你最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下次作文课咱也学学叶圣陶老先生这篇课文的写法,记录下你仔细观察下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1. 生长的地方——墙上、房顶上
  2. 叶子的特点:A新叶嫩红——娇嫩可爱

B大叶嫩绿——引人注意

  1. 脚的特点:形状——细丝;

过程——触、变、巴、拉、贴、爬

与墙的关系:触墙——活

离墙——萎

教学反思

  1. 总体来说这篇课文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的也很好。
  2. 生字新词这点有点疏忽,课下也没有让学生过多预习,造成个别词语不能很好理解。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通过重点词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读写生字词;了解蟋蟀住宅选址方面的特点。

第二课时:了解蟋蟀的住宅外部、内部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深入品读课文(理解“伟大的工程”、品味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了解本文作者法布尔以及《昆虫记》,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谁?你认识吗?

预设:蟋蟀。

师:这个小家伙有许多本领,它不仅是歌唱家、斗士,还是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7 蟋蟀的住宅)一起读课题!(齐读)

师:什么是住宅?

预设:住房,(多指规模较大的)。

师:一般来说,人住的房子我们才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巢、穴、窝,那为什么题目要叫“蟋蟀的住宅”而不叫“蟋蟀的窝”和“蟋蟀的穴”呢?

预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了,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喜欢蟋蟀呀!

师:你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蟋蟀吗?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很想了解蟋蟀的住宅,我们先把书翻到第7课,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生齐读)

师:它的住宅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想知道吗?下面就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生自由朗读)

ppt:(1)把握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检查生字词

师:你想到蟋蟀的住宅走一趟吗?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都认出来,你就可以进去参观了。

ppt: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慎重、选择

住址、洞穴、挖掘、柔弱、搜索

堤岸、倾斜、隧道、骤雨、平坦

粗糙、扒土、钳子、宽敞、抛出

1)4组词语分别指名读。

提醒:洞穴的穴是第二声;倾斜的倾是第一声;扒土的扒是个多音字,这里读bā,还可组词扒开、扒皮,另一读音为pá,可组词扒窃、扒手(PPT:扒的注音和组词);宽敞的敞这里读轻声,单个字念第三声。

2)指导写字。

蔽和搜:把笔顺写正确

倾和抛安排好减价结构(板书:蔽 搜)

3)同桌两人互相读一读。

4)齐读。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师: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整篇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预设1:住宅的选址、住宅外部的样子、内部的样子(综合这三方面即蟋蟀住宅的特点)

师:蟋蟀住宅的选址、样子,这些都与住宅本身的特点有关。(板书:特点)

预设2:住宅的建造过程

师:讲了住宅的建造过程。(板书:建造)课文就是从这两大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

(PPT:课文层次)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那么,蟋蟀的住宅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第2至6自然段,划一划相关的语句。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特点?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后,师:这是住宅什么方面的特点呢?

概括出三个方面:选址、外部、内部。(板书:选址、外、内)

1、讲解选址方面的特点

1)理解“随遇而安”

师:那么,住宅的选址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找到了相关的句子?

预设: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从大厅直到卧室。

师:找得很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第2自然段。这段话中有个词语叫随遇而安,它出现在哪一句话中?大声地读出来。

ppt: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猜一猜随遇而安的意思吗?(生答)

师:随就是顺从,遇就是遭遇,安就是满足。意思就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ppt出示意思)

2)把蟋蟀与别的昆虫作对比

师: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肯随遇而安呢?

预设:别的昆虫喜欢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师: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

预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ppt出示)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别的昆虫随遇而安?

预设:临时、隐蔽所、不费功夫、毫不可惜。(ppt标出)

师: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它们就满足了,弃去也毫不可惜,这就是随遇而安。谁能把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读出来?(指两位同学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可是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生接:随遇而安)(板书:不肯随遇而安)从哪里看出它不肯随遇而安?

预设: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从大厅直到卧室。(ppt出示)

师:“慎重”是什么意思?

预设:谨慎认真。

师:蟋蟀是谨慎地、认真地选择住址,而不像别的昆虫一样随随便便,而且,一定要?(生接: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生接:一点一点挖掘的)。

(同时ppt标出重点词语:慎重、一定要、并且有、不利用、一点一点)

师:把这几个词语圈出来,从这几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蟋蟀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预设:慎重、认真、不随遇而安、踏实、吃苦耐劳、有耐心、努力、勤劳……

师:老师还觉得蟋蟀很聪明,你们觉得它聪明在哪里?

预设:它选择的住址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师:是呀,它选择的住址不仅排水优良,还有温和的阳光,并且是自己亲手打造的,跟别的昆虫比起来,感觉它太有头脑了!谁能读一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只做事慎重、勤劳、聪明的小蟋蟀。(指名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正因为如此,小蟋蟀才会有属于它自己的住宅。我们再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感受一下蟋蟀的与众不同。(齐读整段)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选址方面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住宅外部、内部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蟋蟀住宅的选址,从中感受到了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剩下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讲解住宅外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一找蟋蟀住宅的外部有什么特点?

预设A: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

(引导:朝着阳光可以概括为?而且这条隧道是隐藏在草丛中的,别人很难发现,说明它有怎样的特点?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又大又急的雨)下骤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说明它怎么样?)

共同得出:朝阳、隐蔽、干燥。(板书:朝阳、隐蔽、干燥)

预设B: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师:“九寸深,一指宽”是多大?你们知道一寸是几厘米吗?大约是三厘米三毫米,那九寸将近有30厘米。一指宽就是一个手指这么宽。(师比划)这样的隧道对一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蟋蟀来说够大了吗?足够宽敞舒适了。

预设C: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

预设:有门。(板书:有门)

师:看看书上的插图,出口的旁边有一丛草,就像咱们房子的门一样,多形象呀!

预设D: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师:除了有门,还有?

预设:平台。(板书:有平台)

师:蟋蟀还在这平台上弹琴呢!看来这小小的蟋蟀还很会享受生活!

师:我们把第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为什么?

预设1:聪明:能把自己的住宅建造得很隐蔽;隧道倾斜,即使下骤雨都能立刻变干;吃草从来不吃门口的那一丛草。

预设2:能干、勤劳:把门口收拾得很平坦。

预设3:会享受生活:在平台上弹琴。

2、讲解住宅内部特点

师:那住宅的内部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找一找。

预设A: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师:重点在哪个词?

预设:光滑。(板书:光滑)

预设B: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板书: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师: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我想,蟋蟀在里面一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我们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

3、体会“伟大的工程”

师:作者又是怎么赞叹蟋蟀的住宅的?

预设:假使我们……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名答,再齐读)(板书:伟大的工程)

师: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作者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一起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师: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呢?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7—9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内容,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圈一圈描写蟋蟀挖掘时的动词。(板书:挖掘)

预设:扒、搬、踏、推、铺。

师: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行挖掘,你们觉得它盖房子的过程辛苦吗?非常地辛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它盖房子的工具有哪些呢?

预设:钳子、前足、后足、锯。

师:凭着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盖出有门、有平台、清洁、干燥的住宅,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

ppt: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

预设: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师: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后才告诉我们的。读读这句话。

ppt: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师: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

师:现在,蟋蟀的住宅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预设:整修。(板书:整修)

师: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生读)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整修的呢?

预设:蟋蟀长时间地进行整修,天气变冷了或身体增长了,它就把洞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它都在里面不停地工作。

师:我们发现了,住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修,要不断地加深加阔。这个过程是十分繁重而漫长的,最后,蟋蟀才能修建了一座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样一个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生接:伟大的工程。)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品味拟人手法及运用

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呢?

预设:因为作者描写得很生动。还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因为作者写得很具体,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有同学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找到了就自己读一读。(学生汇报)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能不能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写小动物呢?试试看。

ppt:仿写: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一种你喜欢小动物。

2、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

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把书翻到31页读一读“资料袋”。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作品叫《昆虫记》,蟋蟀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篇。老师从作品中摘录了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ppt: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法布尔《昆虫记》

师:希望大家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可以更深地感受到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与敬佩。

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伟大的工程

挖掘 → 整修

蔽 敞

bā:~开、~皮

pá:~窃、~手

建造:

特点

内: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选址:不肯随遇而安

外:朝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12、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设计:画满形象我知道

1.出示图片:《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2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3揭题并板书课题

二、学习最后一段,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

活动设计: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

3.指导书写创造。(板书:创造)

四、学习第1自然段。

活动设计:朗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什么叫“混沌”?

五、学习第2自然段

活动设计:重温开天辟地

1.盘古是如何开天地的?

2.作者为什么用“抡起”而不用“拿起”

3.指导朗读。

3.指名读。

4.带手势读。

5.板书:开天劈地。

6.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

(1)齐读。

(2)你发现了什么?

(3)师生合作读。

(4),指导朗读。

(5)指名读。

(6)齐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活动设计:亲身感受“顶天立地”

1.(出示课件)盘古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2.学生学盘古的姿势,体会盘古的辛苦。

3.板书:顶天立地。

4.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七、活动设计:展开想象,领略奉献的内涵

1.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想象画面朗读。

5.师生合作读。

6.板书:化作万物

7.语言拓展:他的 ,变成了 。

八、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

活动设计:凝聚人物形象

1.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吗?

2.齐读中心句。

九、拓展练习

1.名复述课文。

2.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3.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开天劈地

创造 顶天立地 奉献一切

身化万物

13 精卫填海

课题:精卫填海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帝、少、曰”等6个生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图画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

(课件出示2)(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3.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精卫填海)

4.齐读课题。

师:读过课题之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精卫是干什么的?

生:精卫精卫要填哪里的海呀?

生:它把大海填平了吗?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好,真聪明!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吧!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生自读课文)

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生字的?(示例:有不会的生字我们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我有不会的生字就查字典,我们小组的学习组长学习好,有不会的生字我就问他,不会的生字还可以到书后的查字表中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呀!

3.选择你最喜欢、最熟悉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一会汇报,看哪一小组汇报的生字最多。(生以组为单位自学生字)

4.把你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吧!生字都汇报完了,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到前边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谁愿意来试试?(一名小老师到前边领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帝、少、曰、溺、返、堙”(课件出示3)

“少”是多音字,在文中读“shào”;“曰”比“日”稍扁一些;“返”—“饭” 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帝、曰、溺、返、衔” (课件出示4)指导书写:“帝”的中间要宽一些;“曰”要扁

一些;“溺”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衔”各部分要匀称。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有关神话故事的成语,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很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 欣赏成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神话故事的成语,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成语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指名讲故事。)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板书:精卫填海)

新课教学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看看文中都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到同学们上节课想知道的问题。

指导朗读,理解词义。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课件出示6)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少女”: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堙”:填塞。(课件出示7)

学生自由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2.提问: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小朋友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小树枝和小石子)投进哪里的大海里?(东海)(课件出示8)

(板书:精卫 小树枝和小石子 东海)

3.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孩子去海上游玩倒霉被淹死了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

在这个故事中,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课件出示9)(生自由发言)(板书:持之以恒,不畏艰难)

4.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假如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自然灾害的发生呢?(生发言)

5.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吧。

6.全班齐读课文。

7.指导背诵。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总结:当我们做事情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或者没有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用来鼓励人们。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2.编新“精卫填海”。

板书内容

13 精卫填海

精卫

小树枝和小石子 东海

善良勇敢、持之以恒、不畏艰难

14《普罗米修斯》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熟练朗读文中诸神的名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扎根语言,引导想象,让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在学生自主的阅读中丰厚而饱满。

4、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勇敢善良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5、激发学生阅读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善良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凸显文体

1、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是女娲赋予了人类生命,在古代希腊的神话中也有一位神创造了人类,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普罗米修斯。

板书课题:14、普罗米修斯

2、今天我们学习的《普罗米修斯》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希腊神话》。

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第一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宙斯、阿波罗

学习本组人物名称,要求学生读熟

第二组:喷射、火焰、驱赶、领袖、惩罚、违抗、敬佩、吩咐、造福、狠心、双膝、啄食、肝脏、驱寒取暖、气急败坏

认识多音字

zàng 肝脏

zāng 弄脏

说文解字

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陷”的本字,表示落入、陷入险境。焰,篆文

(火,大火)

(门,古代建筑)

(臽,“陷”,落入险境),表示让住宅等建筑物陷入险境的熊熊大火。造字本义:吞噬建筑物的熊熊大火。有的篆文

省去“门”

,并以“炎”

代替“火”

,强调火大。隶书

误将篆文的“臽”

写成“舀”

指导字的书写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强调书写姿势。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课前预习

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取火种,受到宙斯的严厉处罚,但他坚强不屈,忍受着各种折磨,最后被大力神所救,终获自由。

四、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通过预习大家对普罗米修斯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你心目中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 )的天神

(富有同情心 勇敢 善良 正义

坚强不屈 无畏 甘愿受苦)

五、细读品味,感悟人物形象

(一、)聚焦“盗火”,感悟善良

快速浏览1——2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善良。

1、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了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决心”看出了他一定要拿取火种。“冒着生命危险”说明拿取火种非常危险,但仍决心去做,表现他的勇敢善良。

2、他为什么甘冒生命危险拿取火种?

①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吃生的东西,茹毛饮血,那跟动物,跟野兽有什么区别?)

练习说话:没有火,人们 ;没有火,人们 ……

师过渡语:他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毅然从火神那里拿取火种。

②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师:没有火的日子里,生活是那样悲惨;自从有了火,人类就拥有了幸福。同学们,第二句话末尾的标点是——?说明什么?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写一写:有了火,还会有什么幸福?(课件出示:自从有了火,人们 ;有了火,人们 ……)

烧水、照明、用火烧制陶器、用火烘干衣服

师:是啊,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人类带去了幸福,带去了希望,这分明是在造福人类啊。而他却遭到了宙斯最严厉的惩罚,面对惩罚普罗米修斯表现出了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二、)聚焦“惩罚”,感悟坚强

速度课文6——8自然段,交流一下你从那些描写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

1、课件出示普罗米修斯受刑图

◆课件随机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死死的” 说明锁的十分牢固,可见宙斯对他的惩罚十分的严酷

“既不能”“也不能”说明惩罚的残酷与宙斯的残忍、恶毒。

教师补充:在原文中,宙斯还在他的胸口定了一颗金刚石的钉子。

(回读句子:惩罚是如此残酷,如此痛苦,但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屈服,在他的心中,永远有这样一种信念——)

(简介高加索山脉:高加索山位于亚洲和欧洲的交界处,山势陡峭,海拔大都在3000米—4000米,冬季气温可以降到-30℃,夏季气温高达25℃左右。)

想象一下:炎炎夏日,山上二十五度的高温,他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没有御寒的衣物,他

雷电轰鸣,暴雨抽打,他

设计意图;本环节批文入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处境,感同身受,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课件出示“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他遭受的苦难仅仅只有这些吗?不,他的苦难没有结束。

3、你还从他遭受的哪些惩罚中感受到他的坚强不屈?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来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a.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鹫鹰呢?出示课件

b.师描述:就是这样让人看了都害怕鹫鹰,每天用它尖利的嘴巴,撕开普罗米修斯的胸膛,然后,一口口啄食着普罗米修斯身上鲜活的肝脏,一口,两口,一个上午,一整天,就这样啄着……

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痛不欲生、撕心烈肺,生不如死)

c. “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在永远没有尽头的痛苦前,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大家齐读,

“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教师领读。

4、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普罗米修斯能够忍受无比的痛苦呢?找出表示原因的语句。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a.对比体会坚定的态度

“为人类造福,没有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不会承认错误,不会归还火种!”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体会两个句子哪一个好,为什么?

b.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啊!谁来读读这段话?指生读。

c. 教师引读(师生配合读,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烈日暴晒着他,他还是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寒风侵袭着他,他仍然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鹫鹰啄食着他,他毅然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5、师:这样痛苦的日子你们知道持续了多久?咱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这“许多年来”究竟是多少年?整整三万年啊,漫长吗?可怕吗?让我们郑重地拿起笔把“许多”改成“三万”,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痛苦的漫长。

整整三万年普罗米修斯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他的痛苦吗?

预设:痛不欲生、痛苦万分、难以忍受、生不如死

是呀,在这可怕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简直生不如死,整整三万年,他后悔了吗?动摇了吗?屈服了吗?

没有!生齐读

出示: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齐读)

6、小结:是呀!残酷的惩罚也许会摧垮人的身躯,但怎能摧垮普罗米修斯坚强的意志;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自古以来,正义都是战胜邪恶,那么,普罗米修斯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齐读最后一段话。

六、总结拓展 感悟升华

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给人类文明插上了翅膀。在人们的心中,普罗米修斯是真正的——英雄,他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火种,更在人们心间点燃了勇敢、坚定、不屈服的火焰,使它世代相传!(板书英雄)

是英雄,我们就要为他高歌!请让我们用诚挚的语言赞美一下这位真正的英雄吧!

七、推荐阅读 布置作业

1、课下,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下诗人雪莱的英雄赞美诗——《普罗米修斯赞歌》

2、我们不能忘记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罗米修斯,还有众神之神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你一定对他们都有了初步认识,要想进一步了解他们,那么就去阅读《希腊神话》吧!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人类美丽童年的诗。

希望你成为爱阅读的孩子。

板书设计

14、普罗米修斯

富有同情心 善良

不屈不挠 坚强 英雄

附:拓展阅读(诗人雪莱的英雄赞美诗)

配乐朗读《普罗米修斯赞歌》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 坚强 博爱 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15 女娲补天

课题:女娲补天

课型:略读课文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

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1.课件逐一出示: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盘古(课件出示2 )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课件出示3)

(3)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精卫

(课件出示4)

  1. 她创造人类,无私奉献。——女娲

(课件出示5)

咱们班同学的语文学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一起会学得很愉快的。

新课教学

二、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女娲补天)

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补天)为什么?  

师:女娲可真不了起,在读故事之前,你对女娲还有哪些了解?  

交流,出示课件:(课件出示6)

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人,创造了人类。女娲就是人类的母亲。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7)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生字“娲、隆、塌、扎、熄、冶”,(课件出示8)指名拼读。

(1)读准“隆、扎”的读音。

(2)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课件出示9)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10)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所围困在山顶上,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提出新的问题:(课件出示11)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落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板书:起因: 天塌地陷 烧起大火 发洪水)

3.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五、指名读第2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 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经过: 求雨灭火 造船救人)

六、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 大声自由读文。

2. 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课件出示12)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板书:炼石补天)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七、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1.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板书:人们又安居乐业)

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自己阅读课文 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板书:爱心 吃苦 勇敢)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 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 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 关心别人。

九、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3)

1. 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像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 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板书内容

15 女娲补天

起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陷 求雨灭火 人民又安居乐业

烧起大火 发洪水 造船救人

爱心 吃苦 勇敢

16 风筝

课题:风筝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4.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尝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谈话激趣,导入学习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风筝)(课件出示2)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憧、憬、歇、埂”(课件出示3)

“憧、憬、歇、埂”是左右结构的字;“憧”和“撞”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筝、拔、蝴、蝶、福、托、梢、歇、踪、丧、圈、坊” (课件出示4)

指导书写:“拔、蝴、蝶、福、托、梢、歇、踪、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拔”不要写成“拨”;“筝”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一横要长一些;“丧”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情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五、课堂练习,抄写句子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风筝 蝴蝶 拔几根 幸福 托着 垂头丧气 半圈

树梢 歇一歇 千呼万唤 踪影 磨坊

(课件出示6)教师集体订正。

2.回忆作者放风筝时的情景,简略说一说过程。这节课让我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快乐。(板书:风筝)

新课教学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圈出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课件出示7)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课件出示8)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板书:幸福鸟)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课件出示9)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课件出示10)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板书:兴奋、激动、自豪)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课件出示11)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课件出示12)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4.学习第4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课件出示13)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板书: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5.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板书:垂头丧气)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板书:继续)

(4)想象写话

ɑ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b全班交流

c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d全班交流。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小组交流(课件出示14)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内容

16 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幸福鸟 兴奋、激动、自豪

继续

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17《麻雀》

教学目标:

1、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抓单元重点(真实、具体),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以问激思,

辨词明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爱的力量)

教法和学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大胆发言。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欣赏麻雀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平时,你们都见过哪些鸟儿?是的,大自然中鸟儿的确很多,但我们平常见得最多、最普通的鸟儿你知道是什么鸟吗?(出示麻雀图片)

2、导入课题。

麻雀的确太不起眼了,它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动听的叫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可是就在它的身上,却发生了一段极不寻常的故事。

3、介绍作者背景。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心,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出示屠格涅夫图片及介绍)这就是屠格涅夫,读过他的文章么?今天学的课文《麻雀》就是节选自他的《猎人笔记》。

那么,在这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连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被打动呢?

思考: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角色?分别是谁?

板书:我、猎狗 、小麻雀、老麻雀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师:引读:我打猎回来,……,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往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原来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

1、 猎狗到底发现了一只怎样的麻雀呢?(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第3小节,用笔在文中画一画。(出示课件)

2、 哪些词,哪些词句告诉了你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①幻灯出示句子“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①释词:“无可奈何”(引导学生联系小麻雀的处境体会词意)。

理解句子意思:可怜的,无助的(为什么会无可奈何?呆呆地,为什么会发呆?害怕陌生的环境)

3、如果你是这只十分可怜无助的小麻雀,要怎样读,才能表示你的孤单和无助呢。(闭目听读具体描写小麻雀的句子,体会其真实感。指名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

(二)、学生概括:这一段主要讲了在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多么孤单力薄而又无可奈何的小麻雀呀,一起看幻灯,而此时此刻,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向它逼近,当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思考: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想一想这样一只凶猛的猎狗朝着这可怜的小麻雀张开了大嘴你觉得后面会发生什么?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小节,自己找到故事的发展是不是跟你想的一样呢?

(生:不是,老麻雀保护了小麻雀)

3、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你找到了哪一句?(出示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4、齐读第一句,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

5、老麻雀飞下来后,又是怎样做的?(全体男生读)

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是一般的竖起吗?我们知道鸟雀一般在梳理自己的羽毛时也会篷起自己的羽毛,那时的毛一定是十分的坚硬,像钢针一样,根根直立!充满了力量。它朝着猎狗扎煞起羽毛说明了什么?(做好了搏斗的准备)

6、我们不仅看到它扎煞起了全身的羽毛,而且还能听到他绝望的尖叫。(课件。)绝望是(毫无希望)老麻雀为什么会觉得没有希望?(力量过于悬殊)但是,老麻雀退缩了吗?逃避了吗?(所以,这尖叫是老麻雀竭尽全力发出的,它明知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但它仍然决定与猎狗进行搏斗。)

7、 可是,为什么它又会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出示ppt、放老麻雀嘶哑的叫声)从呆立着不动,你又会体会到了什么?

8、 浑身发抖是因为紧张害怕?为什么紧张害怕?(力量悬殊)

9、 既然老麻雀那么紧张,以至于全身颤动,连噪子都喊哑了,但是不能放弃吗?你从它呆立着不动,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老麻雀信念坚定不动摇,宁可牺牲,也要与猎狗展开生死搏斗。)

10、引读:老麻雀为救自己的幼儿,尽管它知道搏斗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因为紧张,而呆立着不动,发出了绝望的尖叫,但是它仍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准备着一场博斗。谁能像老麻雀一样勇敢的站起来读一读老麻雀这只勇敢,紧张害怕而又坚定的心情。

师:是啊!在老麻雀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地,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因为它孩子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它要(拯救自己的孩子),所以会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板书)那种强大的力量使老麻雀毫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是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也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板书)(母爱)

这一段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出示ppt,、这一部分中哪些是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体会。

12、归纳段意。

老麻雀勇敢的

四、学习第三段。

1、奇迹终于发生了,老麻雀的幼儿得救了。

2、齐读最后的小节。

猎狗为什么会后退? 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3、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我唤回猎狗怜爱,感动)

(1)对小麻雀的怜爱; (2)被老麻雀的母爱所感动

五、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1、观看动物世界母爱图片,和地震中母爱的故事,学完课文,看到这些故事你觉得最受感动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回归生活)?小组讨论

2、教师总结:同学们,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这种爱就是世是最伟大的母爱。(出示课件:母爱)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当他看到这一幕,同样为之感动。《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六、板书设计

小麻雀:呆呆的 嫩黄 绒毛 出生不久

猎狗: 张开 露出 后退

老麻雀:飞下来 掩护 搏斗

一种强大的力量——伟大的母爱

18 牛和鹅

课题:牛和鹅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谓、扳、拳”等8个生字,会写“摸、甚、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3.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重点

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难点

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

么?(牛和鹅)(课件出示2)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书:18 牛和鹅)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扳、拳、怖)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课件出示3)

4.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先写我们对身躯庞大的牛一点不害怕,甚至还去欺负它;对小小的鹅却心怀畏惧。接着写金奎叔对付老雄鹅。写金奎叔根本不怕鹅,且轻松地对付鹅的过程。最后写了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以后,转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从中也明白了道理。)(课件出示4)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谓、拳、捶、膊、瓶、怖、凭、欺、掐”(课件出示5)

“捶”的部首都是提手旁; “谓——猥”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摸、甚、跪、捶、顽、脖、脱、概、惹、昏、握、摔、凭、掐” (课件出示6)

指导书写:“摸、跪、捶、脖、脱、概、握、摔、掐”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昏”下面的“日”要比上面窄;“脱”的右下面是“儿”不是“几”;“凭”的下面是“几”不是“儿”。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牛和鹅的知识,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3.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牛和鹅,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课文,谁能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接着写……最后写……)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牛,害怕鹅。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最后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态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和鹅》。

新课教学

二、品读课文,感知品味

(一)学习1—4自然段。

1.牛和鹅对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牛怕人,鹅不怕人)为什么?(因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课件出示8)(板书:从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从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2.“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小组交流。

对牛:欺负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触它的屁股、扳牛角、骑牛背、捶牛背。(板书:对牛-欺负)(课件出示9)

对鹅:害怕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绕个大圈子

(板书:对鹅-害怕)(课件出示10)

3.找出“我们”对待牛的动词,并打上三角符号。(拍、摸、触、扳、骑、捶)

(二)学习5—12自然段。

1.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怕鹅?(课件出示11)

(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板书:逃跑)

(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板书:被鹅咬住 呼救)

这时的“我”用哪一个词来形容?

(狼狈不堪)

2.指导朗读:读出害怕的心理。

3.从哪些句子能看出鹅的神气?画一画。(课件出示12)

(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它赶上了我,吭吭,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3)它用全身的力量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4.学生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指导朗读:读出鹅的凶狠、神气十足的样子。

5.破折号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课件出示13)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D.用在副标题前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是第几种?

6.这时,“我”的救命英雄——金奎叔出现了!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鹅又有什么表现? (课件出示14)

(1)他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2)其余三只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塘里,向远处游去。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落荒而逃)

7.学生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读出金奎叔叔的强悍。

(三)学习13—15自然段。

1.金奎叔对我讲的话使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课件出示15)

(1)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在鹅的眼里我们比它小,但在我们的眼里,我们比它强!)前半句是从鹅的角度看人 后半句是从人的角度看鹅。我们变换了角度 事情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就会正确的认识生活。(板书:在我们的眼里,我们比它强!)

(2)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2.直到现在……(引读最后一段)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那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呢?(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换个角度去看事情。(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三、拓展延伸 发展语言

读故事 想办法。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 儿子是染布的 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 她就会为儿子发愁 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 她又会为女儿发愁 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 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 弄得疾病缠身 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

从此以后 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 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 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 你就为女儿高兴 因为她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 你就为儿子高兴 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四、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件事,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请同学们去生活中发现这种情况吧。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课件出示16)

作业设计我们采用课外推荐阅读:《两个农夫》、 《牛鹅换眼》两篇文章,并且要求收集跟本课有关的故事、诗句、成语等,丰富学生知识,培养积累的习惯。

板书内容

18 牛和鹅

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从牛的眼睛看人: 从鹅的眼睛看人: 在我们的眼里:

觉得人比牛大, 觉得人比鹅小, 我们比它强!

所以牛是怕人的。 所以鹅不怕人。

对牛-欺负 对鹅-害怕

逃跑

被鹅咬住 呼救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课题: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囊、级、露”等13个生字,会写“念、级、段”等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5.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老虎的图片)(课件出示2)

师:同学们都认识着这张图画吗?

师:老虎有什么本领?

(学生自由说。)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

诉大家呢?(课件出示3)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课件出示4)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课件出示5)

窿 打瞌 (这组加粗字)(轻声词)(课件出示6)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课件出示7)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囊、级、露、角、羡、殷、豁、撇、霉、亏、哄、拙、砸”(课件出示8)

“囊”应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角”是多音字,在“三角”中读“jiǎo”,在“角色”中读“jué”;“豁”应读一声,不要读成四声。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念、级、段、俩、练、裤、改、逃、亏、挖、堂、砸、锅” (课件出示9)

指导书写:“念、堂”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中间宽一些;“级、段、俩、练、裤、改、挖、砸、锅”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段”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得

1.熟读课文。

2. 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3.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4.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复习字词,掌握内容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11)

班级 一段 兄妹俩 排练 连衣裤

改变 亏得 挖了 哄堂大笑 砸锅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新课教学

二、细读课文,体会心理

1.(出示提示句)(课件出示12)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课件出示13)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课件出示14)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

3.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课件出示15)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紧张、狼狈

4.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三、创设情境,仿写心理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课件出示16)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课件出示17)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我…… 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四、变换题目,开导作者(课件出示18)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 (引导学生说 :“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四、作业(课件出示19)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板书内容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20 陀螺

课题:陀螺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4.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5.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你们家里还有什么玩具?

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板书:陀螺)生齐读课题。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钉、旋、兵、恨、帅、预、衅、彻、溃、誉、丑、豪”(课件出示2)

“帅、彻、丑”是翘舌音,“衅”是由“血”和“半”两部分组成。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否、旋、况、兵、败、仍、尤、恨、帅、预、溃、品、丑、豪” (课件出示3)

指导书写,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旋、况、败、仍、恨、帅、预、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否”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口”要小一些;“丑”下面的一横要长一些。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2.个体质疑 组内探讨 集体质疑

3.抽读,评议。

4.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3.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否则 旋转 况且 金兵 一战即败 仍然

尤其 恨不得 帅气 预料 品道 溃败

丑小鸭 自豪

(课件出示5)

集体订正。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

新课教学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 1-2自然段

1.陀螺又叫什么?陀螺的构造是怎样的?请你默读第1、2自然段。(课件出示6)(板书:冰尜儿)

2.自由读、指名读、体会读。生说印象。

(二)学习3-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

2.小伙伴们是怎样玩陀螺的?在课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7)

(抽冰尜儿、赛陀螺)

3.第4自然段中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把快乐比作燕子。)

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

(板书:郁闷)

4.“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这句好说明了什么?

(我对陀螺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恍惚)

(三)学习 6-11自然段

1.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

边思考:“谁的陀螺最棒?”

2.“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这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课件出示8)

(板书:兴奋)

(四)学习 12-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合作学习。(课件出示

9)

你是怎样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板书:人的才能 品质 行为)

学生齐读,学生讨论。

三、拓展迁移

做小游戏:选一名会玩溜溜球的同学上台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他的动作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用几个动词描写这位同学玩溜溜球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在这位精彩的表演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玩溜溜球的过程、领悟到的道理用文字描述出来吧!

板书内容

20 陀螺

冰尜儿 郁闷

恍惚 兴奋

人的才能 品质 行为

21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知诗人 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 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课件出示11)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设计意图: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出示并理解课题。

(课件出示16: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 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书:《凉州词》)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18)“催、醉”

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5.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课件出示19)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 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 想告辞了 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 醉就醉吧 醉卧沙场 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 引入下一句。(板书: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 豪迈)

——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课件出示21)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22)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板书:生 人杰 死 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板书:有骨气 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课件出示23)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课件出示24)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五、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抱负,体会诗人的情感。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沈、范”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2)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沈、范、魏、晰、振、胸、怀、赞、效、淮、租、惑、斥”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辱,读(rǔ)不要读成(lǔ)。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沈”为翘舌音, “租”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租、疑、惑、凡、顾、训、斥、辱”。 (课件出示4)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

(课件出示5)

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租界 麻烦 胸怀 屈辱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疑惑不解 清晰而坚定

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

四字词语

生读。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清晰而坚定”。

(课件出示6)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崛起读书)

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租界”,谁知道?

(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课件出示7)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欺负,欺压,侮辱……)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

师: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三、初读,把握大意。

1.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课件出示8) (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9)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

(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2.认识结构

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课件出示10)

(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 你来想一想: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 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 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想到了谁?(课件出示11)

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嚷”、“巡”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3.引导学生感受近五年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近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感悟法、情感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课题。

师:从落后走向崛起,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过程,请读。

师:为了祖国的兴盛而励志读书,这是周恩来满含深情的话语。再读!

师: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东北,伯父的话使他疑问重重: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挑一名学生朗读。

师: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板书: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她,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二、研读课文 深入体会

(一)感受妇女的不幸

师:租借地是什么样呢?让我们打开课本122页,齐读第七自然段。

  1. 聚焦“巡警”

师:请大家看这一个生字“巡”,指导书写“巡”。

师:谁能给这个生字组词?

生汇报

师:“巡警”本是维护警区治安,救助突然受伤、遇险等处于无援状态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巡警是怎样的?

生交流:热情的、尽职的、辛劳的。

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为民服务”。

师:而租借地的巡警,作者又是如何形容的呢?

生:耀武扬威。

师:你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

师:同样都是中国巡警,为什么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 聚焦“吵嚷”

(出示: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男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PPT将 “嚷”字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一声和三声,在这里是三声“吵嚷”,指责备、训斥。

教师导书写“嚷”

师:给他人造成伤害被巡警吵嚷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在租借地是这样吗?

(出示第八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巡警在训斥谁?一位妇女,一位不幸的妇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 “不幸”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文字,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妇女的不幸。

学生交流

  1. 从巡警的处理方式感受不幸。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巡警会怎么处理?

生交流。

师:这样的结果,大家想到了吗?你们同意吗?(这样的结果简直天理难容,可在租借地,巡警耀武扬威、黑白不分,这位妇女有理也无处说,这就是----不幸!)

  1. 从洋人的态度感受不幸。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衣衫褴褛”,谁能说一下含义?

生交流。

师: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她的生活已经极为贫苦,可她此刻又失去了亲人,她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这场灾祸足以压垮她活下去的勇气,如果是现在,任谁都会去帮助她,可是在租借地,她的哭诉换来的是肇事者洋人的“得意扬扬”! 这就是----不幸!

  1. 从围观者的敢怒不敢言感受不幸。

师:妇女的遭遇面对租借地黑白不分的巡警有用吗?

师:妇女的哭诉面对租借地得意扬扬的洋人有用吗?

师:围观的人能帮助这个不幸的妇女吗?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呀,同胞受到欺凌,他们气愤难平,可他们只能紧紧地握紧拳头,谁也不敢怎么样,这就是----不幸!

(二)探寻不幸的根源

妇女的不幸,让周恩来想起了伯父的话:

师:没事可不要那个地方去玩呀!

生:为什么?

师: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生:那又是为什么呢?

师:为什么?中华不振啊!(板书:中华不振)

师:妇女的丈夫被轧死了,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她撑腰;肇事的洋人,竟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这到底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师:中华不振就是妇女不幸的根源。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出示图片)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生交流

(三)领悟周恩来“立志报国”的原因

师:耳闻目睹的事实,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落后挨打、饱受侵略的现实,让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最后一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

师: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誓言。

三、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100多年过去了,千千万万个像周恩来一样的先烈、建设者们,用他们的鲜血和智慧,用他们的担当和实干,使这个伟大的民族再次屹立于东方!播放视频。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逐渐强盛,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已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他们在中国的家门口扶持日本、韩国等国家,不断挑起事端,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如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响,中华民族复兴所走的每一步都阻力重重。中华之崛起,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建设者,因此我们更要好好读书,牢记使命、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小练笔:我为什么而读书

五、作业布置

1.观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23 梅兰芳蓄须

课题:梅兰芳蓄须

课型:略读课文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迫”等1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4.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具准备

1.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导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来谈一下。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噢,对了,这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课件出示2)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好习惯,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有一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做好批注。

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词两人结合查字典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可见你们的自主能力很强。刚才我在下面有同学把自己的疑问留给了我,这样,先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字、词语,看有没有大家想知道的。

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和学生进一步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把同学们的疑问强调一下,并提醒该学生注意。然后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的方式对生字词进行巩固。

4.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蓄、迫、纠、缠、邀、扰、拒、签、订、宁、要、妄”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宁”在本课读(nìnɡ),避免读成

(nínɡ),“要”在本课读(yāo),“迫”读(pò)避免读成(pè),注意读准确。

新课教学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目标:(课件出示4)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地拒绝日本人,在当时来说就等于放弃自己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接下来的几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板书: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3.自学提示:(课件出示5)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三件事,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出批注。

4.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老师提示: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注意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用笔画起来;然后展示,最好用课文中的词语总结,也可提示让学生根据梅兰芳先生辗转的地点来分析总结。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把握住梅兰芳先生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辗转的几个地点来说,这样不容易乱。哪位同学先来总结一下?

生举手。

师:你很勇敢!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

生总结。

你总结得很全面,谁能概括一下,就是语言再简介一些。

师小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

(课件出示6)

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

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2)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设置问题:

这件事情的叙述用了多少个自然段?

你认为这件事作者在叙述时抓住了梅兰芳哪些描写?

语言、行为、心理,能试着读读吗?

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蓄不行吗?

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

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内心是苦闷的,蓄须后内心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来读第3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时的精神世界。

(3)你认为梅兰芳所有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文中能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评价一下他吗?(课件出示7)

学生交流讨论。

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评价梅兰芳先生的做法,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热爱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他是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老师指导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

出示句子:(课件出示8)

(1)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

(2)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度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

让学生自由的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

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

五、积累拓展

1.师小结: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

(课件出示9)

古往今来,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你能说说一些爱国诗句吗?

2.回忆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每件事概括出来。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如果说梅兰芳风靡海外,受到全世界人地爱戴是缘于他优美的嗓音,精湛的技艺,那么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高尚,称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七、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10)

同学们课下查阅、搜集有关爱国志士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内容

23 梅兰芳蓄须

拒绝登台

香港拒演 强烈的爱国情怀

梅兰芳 卖房度日

蓄须明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

自伤身体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9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具准备

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导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课件出示2)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煌、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

(tínɡ),“媚”读(mèi)“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课件出示4)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课件出示5)

  1. 分组讨论、交流。
  2. 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课件出示6)

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课件出示7)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课件出示8)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出示9)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课件出示10)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课件出示11)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五、拓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课件出示12)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3)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七、总结全课

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

板书内容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来学习。这里由之前的知识文言文引入,说说这两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明确今天要学的也是文言文,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引入简单小故事,引入本课,导入自然,流畅。

新课教学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 尝 诸 竞 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只能配合实词造句 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4.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这一环节一方面在于拓展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了解一些古代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加强孩子们对于勤思考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课件出示14)

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新课教学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

(尝: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 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课件出示15)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 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6)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课件出示17)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课件出示18)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课件出示19)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课件出示20)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 )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 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课件出示21)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 (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22)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课件出示23)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课件出示2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 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课件出示25)

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板书内容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善观察

王戎:唯戎不动 勤思考

26 西门豹治邺

课题:西门豹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豹、芜、娶”等12个生字,会写“豹、魏、派”等13个生字,理解“田地荒芜、担心吊胆、磕头求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破除迷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办法的巧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通读课文,掌握课文整体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教具准备:课件

导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好吗?自我介绍:我姓×,名叫××。你们也能用老师刚才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点名叫几名学生自我介绍。很高兴认识大家,原来我们的姓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姓都是一个字。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古代的人,他的姓有两个字。(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26 西门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可以让学生与老师接拉近距离,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华百家姓文化的熏陶。】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豹、芜、娶、媳、巫、绅、旱、徒、磕、淌、凿、溉”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徒”读(tú)要读成(dǒu),“媳”读(xí)不要读成(xī),“凿”为平舌音,“绅”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豹、魏、派、娶、媳、妇、淹、硬、逼、浮、旱、徒、饶” (课件出示4)    

字形难点:“豹”的偏旁是豸旁,“派”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旱”的上半部是“日”不要错写成“目”。“徒”的偏旁是双人旁。“媳、妇”人女字旁横不出头。

2.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1)小组学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2)汇报

理解词义。(课件出示5)  

面如土色: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担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

磕头求饶:向别人磕头乞求饶恕自己。

开凿:挖掘、开垦。

旱灾: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生: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生:西门豹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划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课件出示6)

3.(课件出示7)段落结构:全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摸清了“河神娶媳妇”的底细。

第二层(10—15自然段)讲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第三层(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三层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层(1—8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了解邺这个地方的情况。

第二层(9自然段)写西门豹决定对策。

第三层(10—16自然段)写西门豹采取行动。这一层次再分两个层次,先详写除“神”害,后略写修水利,除旱灾。

四、拓展说话练习 (课件出示8)

师: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

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指名发表意见)

五、总结提升(课件出示9)

西门豹他有没有立刻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处死或者跟他们同流合污呢?他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0)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西门豹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在这里面文中的意思,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品读课文,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3.分析西门豹人物形象,了解西门豹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面如土色 担心吊胆 旱灾

磕头求饶 娶媳妇 开凿

2. 复习,确定专题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能给上面的词语分成两类吗?(巧妙为民除害)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西门豹是怎样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的”。

新课教学

二、理解课文

讲读课文第一段: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14)

1.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课文里画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年年闹旱灾

3.理解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西门豹为了解原因,摸清底细,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来问话,下面就请座位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吧?

(边学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座位合作学习

2) 听了老大爷的回答,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原因是什么?

指名说:天灾 人祸(板书)

3) 指名回答

板书:巫婆、官绅给河神娶媳妇

人烟稀少 年年闹旱灾

4)指导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能体现西门豹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的词句。(课件出示15)

(写上“巧妙1、巧妙2……”)

2.小组合作。

师:你们觉得哪一处最能体现西门豹惩治的巧妙?

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议一议,这句话巧妙在哪里;

赛一赛,谁能读出这句话巧妙。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件出示(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里?) (课件出示16)

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学生汇报,得出巧妙之处。

巧妙一,安排周密。

巧妙二,不动声色。

巧妙三,假戏真做。

巧妙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过渡:西门豹惩治了恶人,又带领百姓干什么了?

师:请同学们找到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出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播放视频西门豹)

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指名说)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

(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

(指名读——评价——再指导读)

从读中体会西门豹的语气。

师: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

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指名说)

师小结: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

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

齐读最后一段。

3.继续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4.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师小结: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

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课件出示17)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神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5.激情交流:这一天,漳河上站满了许多人,有小孩、老人、妇女、卫士,他们看到这个令人难忘的场面,想说什么呢?

7.补充题目:( )的西门豹

四、课堂小结

说说西门豹管理邺做了哪三件事?

五、布置作业

1.说说写写

(一)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如果你也在场,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写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二)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事?

2.完成小练笔。请展开想像,续写“巫婆和几位官员受到惩处后,其他官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怎样做?”

板书内容

26.西门豹治邺

巫婆、官绅给河神娶媳妇(人祸)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年年闹旱灾 (天灾)

27 故事二则

课题:故事二则

课型: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拜、桓、敷”等7个生字,正确理解“纪昌学射、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4.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难点

学习两则寓言故事,体会寓意,懂得无论学什么都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善于听取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具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扁鹊治病》

导入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聊两个跟寓言故事有关的话题,。第一个话题跟名医有关。知道什么叫名医吗?

(医术高明的人叫名医。)

(有名气的医生叫名医。)

你能说出一两个你知道的名医吗?

(李时珍、华佗和扁鹊。)

师:(出示古代四大名医图像,生齐读)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课件出示2)

师:(出示扁鹊图像及简介)(课件出示3)

读一读,从扁鹊的简介中你知道了什么?(扁鹊原名叫秦越人。)

你知道中医的四大诊法吗?

(望、闻、问、切。)

这四大诊法,被中医一直延用至今。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名医有关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空。请同学们注意“扁”字下面只有一横,我用红笔标出。齐读课题。

新课教学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自由读课文)

课文中有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呢?(师出示词语。指名读词。)

(提示)“蔡桓侯”的“桓”字跟“恒”是有区别的。(出示两字)“桓”是木字旁。“恒”是竖心旁。在文中读huán,第二声。

髓,读第三声suǐ,不要读成第二声。

拴,是翘舌音shuān,不要读成suān。

剂,读jì不要读成qí。

师:齐读词语。(生齐读)(课件出示4)

三、再读文,引导概括课文大意。

(过渡)仅仅读懂字音,读通句子还不够,还要读懂内容。再默读一遍篇课文,想想主要说的是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扁鹊四次请求给蔡桓侯治病,蔡桓侯不听,后来,蔡桓侯病死了。)

师:只要掌握方法就简单了,我们今天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5: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是扁鹊看出蔡桓侯生了病,想为他医治,经过是几次向他说明,(四次)那我们可以说多次,结果蔡桓侯根本不听,最后病死。)

我们了解故事,还应该读得更深入一点。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内心

师:你能不能了解扁鹊和蔡桓侯的想法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什么想法?(课件出示6)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侯,我觉得扁鹊是非常诚恳地想为蔡桓侯治病。)

师:扁鹊是名医,还应带着关心去读,还有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扁鹊的内心,还可以从什么体会扁鹊的内心?(课件出示6)

(我从“一会儿”体会到时间很短暂。)

师:是啊,扁鹊不愧是名医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而且是一会儿,就看出蔡桓侯有病,这可见扁鹊的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师:再读读蔡桓侯的语言,你能从蔡桓侯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课件出示6)

(蔡桓侯很傲慢。)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体会得好,读得也流利,还有谁能读出傲慢的?(生读) (课件出示6)

(蔡桓侯很自以为是。)(板书:自以为是)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学法: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

师:大家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三次拜见的情形,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想法的变化了吗?

五、自主学习后两次见面情形

(学生自学,出示自学目标)(课件出示7)

1.扁鹊心情有什么变化?

2.揣摸蔡桓侯的心理?

3.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出他的内心想法?

师:扁鹊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我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扁鹊越来越焦急。)

会学以致用了,他为什么会越来越焦急了呢,你抓住了重点。

我们把扁鹊的三次劝说放在一起,分男女生来读,要读出扁鹊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

蔡桓侯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会怎么想?

作为蔡桓侯要怒了,他怎么想?扁鹊一遍又一遍说他有病,蔡桓侯却一次又一次否认,蔡桓侯怎么样?

(固执。)(板书:固执己见)

我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得更深入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冒死进谏,你觉得扁鹊怎样?

(师小结)是啊,这都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师:(总结学法)那么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高明的写作方法。

师: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侯时,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完成一份蔡桓侯的病历。(课件出示以下表格) (课件出示8)

时间 病在 治法

第一次 皮肤 热水敷烫可治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针灸可治

十来天后 肠胃里 服几剂汤药可治

又过了十几天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师引导读病历)

师:蔡桓侯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到处招贤纳士,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年仅44岁就病死了,蔡桓侯死于什么呢?

(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六、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师:找到了死因,再看病历,用一个词来概括“防微杜渐”(板书)。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酿成大错。

(师小结)为了不让蔡桓侯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改微杜渐。知道了寓意,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9)

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寓意深入,获得更多。 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学习《纪昌学射》这则寓言,你会明白更多的道理。

《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图片猜寓言故事。

2、解释寓言:

二、出示课题: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指导“纪”的读音。

2、解释课题。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妻子 针刺 绑住 穿梭 注视 开弓 放箭 百发百中 聚精会神

  1. 指名读,全班读。
  2. 讲生字的写法。
  3. 填空课文的主要内容(投影出示)

三、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你认为飞卫教的怎样?(用读来表示)

2、纪昌学的怎样?那个词能看出他认真?(躺……)

睁大眼睛、注视、来回穿梭——盯住不动的目标,难度加大。

两年——累,持之以恒。

相当到家了,不怕刺——很棒

3、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纪昌。(板书:刻苦勤奋)

过渡:他的本领练的怎样?到家——针刺(夸张)

四、飞卫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投影出示)

1、老师是这样要求的,纪昌是怎样做的?

2、谈体会。看目标由小到大。

3、指导朗读:春夏秋冬——引导读。

4、现在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纪昌?(板书:坚持不懈)

5、为什么要练眼力:(板书:基本功)

五、你对飞卫有什么评价?

1、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要求严格,经验丰富

2、虽然、但是——提出更高要求。

六、纪昌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共三个,从练基本功入手、有毅力、有名师指点)仅仅是飞卫练习射箭么?学习其他技艺也是。

极小、很大——对比,名师要求明确。

再来见我——要求严格。

七、拓展:

1、出示刘翔、姚明、厨师、仪仗队员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填空:纪昌想学射箭,首先下工夫练眼力

我想学 首先应该下功夫练

从这则寓言中,我懂得了

八、有关刻苦学习的名言,警句。

九、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练眼力 注视 勤奋刻苦

射箭能手

基本功 盯 坚持不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