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日常学习收获(语文学习随感)
语文日常学习收获(语文学习随感)父母认为只有学好课本才是正道,其他都是没有必要的杂书。那时为了看书宁愿早上饿肚子,也要拿着父母给的早餐费去学校门口的租书店去租书,租了书还不敢光明正大地在家里看,等大人不在家了看,或者是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再不然就是在没人管的周末去书店站着看完自己喜欢的书,长大后看到林海音的《窃读记》,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为了看书站在书店角落躲闪着老板眼神的情形。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对于课外书特别的渴望,但是学校老师只要求根据课本读读背背考高分,看到你在学校看课外书会被叫家长,这被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在好奇的年龄大人越是不允许的越是想去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就出现很多在课堂上悄悄看的,在下课大家互相交换书看的,这样的行为让大家觉得书里的故事比老师上课更有趣。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没有花什么时间,但是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语文成绩,我想有一半是喜欢看书的功劳。疫情孩子一直在家里上网课,和孩子一起听课,语文课讲得很详细,语
今天开始重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话语总是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冲击。
今天感受最深的是一句话“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是为了治疗服务。”
“求知”是一个带有褒义的动词,因为有求知在先才能有其他积极的动作跟上。看到这一句话我脑海出现的不是对应书本的孩子的乐观问题,而是孩子的语文学习问题。
语文学习是单纯的课本的学习吗
疫情孩子一直在家里上网课,和孩子一起听课,语文课讲得很详细,语文书上的一些节选的文字很美,有一篇文章孩子不太理解,于是我们找到来节选对应的文章完整读了一遍,读完不再用大人解说,孩子就能很好地去了解其中缘由。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一定要在家里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未来是语文为王的时代,只有广泛读书才能更好地应对接下来越来越难的语文考试了。但是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老师却没有给我们提示。孩子在学校的语文不管是学习还是背诵只是将领到的这一本语文书掰开了揉碎了不停地讲解,老师的要求也只掌握这本书就可以了,没有其他的延伸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是这样,更何况家长呢?毕竟更多的家长对于语文学习并不太懂,而是老师怎么要求就怎么做。
课外书不是杂书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对于课外书特别的渴望,但是学校老师只要求根据课本读读背背考高分,看到你在学校看课外书会被叫家长,这被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在好奇的年龄大人越是不允许的越是想去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就出现很多在课堂上悄悄看的,在下课大家互相交换书看的,这样的行为让大家觉得书里的故事比老师上课更有趣。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没有花什么时间,但是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语文成绩,我想有一半是喜欢看书的功劳。
父母认为只有学好课本才是正道,其他都是没有必要的杂书。那时为了看书宁愿早上饿肚子,也要拿着父母给的早餐费去学校门口的租书店去租书,租了书还不敢光明正大地在家里看,等大人不在家了看,或者是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再不然就是在没人管的周末去书店站着看完自己喜欢的书,长大后看到林海音的《窃读记》,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为了看书站在书店角落躲闪着老板眼神的情形。
语文的本身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什么,课程标准给到我们答案,但是如果去问一个学生认为语文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又会是什么呢?我问了好几个小孩子,他们的回答都是:“语文书啊”,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看到“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是为了治疗服务。”这句话,我想改一下“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语文课本,而在于引导学生在想更广阔的文学世界。”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类的工具性学习,还应该更多地加入人文性的学习,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能刚好地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学习带来的快乐。
语文学习的本身是什么,是单纯的语文课本还是可以延展到课文以外,我想可以引用马丁·塞利格曼先生在书中出现的话来告诉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学习都不是单纯的语文课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