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石鼓文四条屏尺寸(吴昌硕临石鼓文四条屏的笔画分析与结构特点)
吴昌硕石鼓文四条屏尺寸(吴昌硕临石鼓文四条屏的笔画分析与结构特点)吴昌硕临《石鼓文》的基本笔画特点,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小篆、金文的用笔是一样的大气,由横画、竖画、弧线组成。笔画的具体特点,特别是线条的个性特点和《石鼓文》原帖有所不同,原帖的用笔、笔画平稳沉实,而吴昌硕临《石鼓文》笔画笔意流转,机趣飞动,圆润劲挺,同时又不失金石意趣。这也是增强了像邓石如用长锋羊毫写小篆的书写性,从笔意的方面理解的话,强化了对《石鼓文》原帖的书写性。三、笔画分析吴昌硕是晚清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在书法上提倡“坚守一家”。和当下书家所说的“一家一帖”的观念非常吻合,他一生坚守《石鼓文》,对其用功用情。吴昌硕前期的作品落款大多是“临石鼓字”。其实他不单是临,正如他自己所说:“日日新,又日新。”其每次临《石鼓文》,都有新感受、新收获,最终形成自己古茂雄浑的艺术风格。我的个人观点是,学篆书从吴昌硕临《石鼓文》入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一、关于《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篆书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内容是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十首四言诗,共718字。它刻在鼓形的石上,因此称为《石鼓文》、猎碣。
《石鼓文》上承周金文,但比周代金文规整;下启秦篆,但比秦篆烂漫多姿,在书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石鼓文》的结体方正宽绰,用笔圆中寓方,作品呈现古茂遒劲、圆润浑朴的风貌,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大多书家都受益于《石鼓文》。
二、《石鼓文》与吴昌硕
吴昌硕是晚清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在书法上提倡“坚守一家”。和当下书家所说的“一家一帖”的观念非常吻合,他一生坚守《石鼓文》,对其用功用情。
吴昌硕前期的作品落款大多是“临石鼓字”。其实他不单是临,正如他自己所说:“日日新,又日新。”其每次临《石鼓文》,都有新感受、新收获,最终形成自己古茂雄浑的艺术风格。我的个人观点是,学篆书从吴昌硕临《石鼓文》入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掌握吴昌硕临《石鼓文》大气的风格,得到圆劲挺拔、遒劲凝重的用笔技法,在此基础上学金文、小篆,可打一个基础。吴昌硕临《石鼓文》为墨迹本,用笔笔路清晰,便于我们把握篆书的基本笔法。
吴昌硕临《石鼓文》四条屏
三、笔画分析
吴昌硕临《石鼓文》的基本笔画特点,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小篆、金文的用笔是一样的大气,由横画、竖画、弧线组成。笔画的具体特点,特别是线条的个性特点和《石鼓文》原帖有所不同,原帖的用笔、笔画平稳沉实,而吴昌硕临《石鼓文》笔画笔意流转,机趣飞动,圆润劲挺,同时又不失金石意趣。这也是增强了像邓石如用长锋羊毫写小篆的书写性,从笔意的方面理解的话,强化了对《石鼓文》原帖的书写性。
具体笔画处理上,还有一些个性化非常强的东西,它吸收了《大盂鼎》一些重合笔画的特点,强化字势与块面感。比如四条屏中的“而、雨”(如图,第5、6行最后一字)上的短横就有了重合的现象,强化了装饰性。
四、结构特点
1.特点一:错肩
吴昌硕临《石鼓文》在结构处理上匠心独运,和原《石鼓文》的结构特点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吴昌硕临《石鼓文》风格的体现,最大的特点是“错肩”,在左右结构中,右部分都要比左部分稍稍高出一点,在字势的处理上增加了错落感,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创新。
2.特点二:重心居中略偏下
吴昌硕临《石鼓文》与原《石鼓文》相比,从字形上来说,稍稍加了纵势的倾向,重心居中略偏下。而清代写小篆的书家,如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他们的小篆重心直接往上提,所以吴昌硕的篆书和他们形成反差。
3.特点三:垂角拉长
与原刻石相比较,吴昌硕临《石鼓文》的垂角相对拉长,但是和清人篆书相比,垂角也没有那么夸张,他做到了收放有度,保持中庸。
(文/张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