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年级小学语文书上的怪异现象: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 连作者都未搞清

一年级小学语文书上的怪异现象: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 连作者都未搞清我们看一看方宗熙的《生命进行曲》(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的一段话:是否真的是这样?——年轻女教师上述的这句话根本有悖于进化论的观点,道理很简单: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怎么能在九个月的母腹中的胎儿生长过程中再现?小费奥多罗夫当时是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毛病的,倒契合了扎根于他心中的把飞鸟变鱼的原理推衍到九月怀胎中去,因而为自己早已发现的所谓胚胎发育规律而感到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位叫奥尔加·伊万诺夫娜的女教师误解了他的笑声,以为她的笑不怀好意,因而当场把他撵出了教室。奥尔加·伊万诺夫娜错了,错在她对胚胎发育规律的错解。她还年轻,也许大有时间纠正她自己的“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这个错误论断,但是,她误解了小费奥多罗夫的笑声,把他轰出教室,从而使这个错误论断铺在全班学生面前当成真理显得颠扑不破。小费奥多罗夫被轰出教室后,更是觉得老师

——人与草履虫的亲缘关系,大约是13亿年。那时,世界上只有草履虫及与草履虫相似的“低级”单细胞生物。一部分古代草履虫“进化”了,经过13亿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不知多少个“进化”历程,最终成了今天的人。或者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有过与草履虫类似的单细胞阶段。而另一些草履虫“拒绝”进化,安居在舒适的水池中,它们虽也进化,但进化得不多,到今天仍还是草履虫。

研究人的基因组,可以知道猴子是怎么变成人的。——

人所共知的“人由猴子变来的”现行的进化理论,不知怎么竟然受到了小学课文解读者的质疑。

一年级小学语文书上的怪异现象: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 连作者都未搞清(1)

“《童年的发现》带给我们一种苦涩的笑”一文胡乱地解读了文中的第一位老师的发言后,对第二位老师,又作出了错误的解读:

——年轻女教师上述的这句话根本有悖于进化论的观点,道理很简单: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怎么能在九个月的母腹中的胎儿生长过程中再现?小费奥多罗夫当时是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毛病的,倒契合了扎根于他心中的把飞鸟变鱼的原理推衍到九月怀胎中去,因而为自己早已发现的所谓胚胎发育规律而感到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位叫奥尔加·伊万诺夫娜的女教师误解了他的笑声,以为她的笑不怀好意,因而当场把他撵出了教室。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错了,错在她对胚胎发育规律的错解。她还年轻,也许大有时间纠正她自己的“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这个错误论断,但是,她误解了小费奥多罗夫的笑声,把他轰出教室,从而使这个错误论断铺在全班学生面前当成真理显得颠扑不破。小费奥多罗夫被轰出教室后,更是觉得老师和他的这一共同论断是“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这不能不说是师生们的共同悲哀,是教育上的一种悲哀。——

一年级小学语文书上的怪异现象: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 连作者都未搞清(2)

又是一个奇怪的解读。文章认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是一个错误论断。

是否真的是这样?

我们看一看方宗熙的《生命进行曲》(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的一段话:

一年级小学语文书上的怪异现象: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 连作者都未搞清(3)

——更有趣的是不同的脊椎动物的胚胎,还有比表面形状更相像的地方:它们的发育是沿着相似的途径进行的。例如人的胚胎,早期很像鱼的胚胎,然后又像两栖动物的胚胎。后来又像爬行动物的胚胎,最后才开始具备哺乳动物的特点。

有人把这个发育过程,叫做“人在爬他的家谱树。”

可以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不过,课文里的小男孩的表述,在原文中的叙述口吻并不一定准确,所以编入课文之后,对原文进行了删改,目的就是把原文中的表述手法修改得模糊一点,也更无可挑剔一点。

我们看一下原文中的男孩说法: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编到课文里之后,删除了“一百万年”的折算日期,换成了一个没有确指的时间概念“很长时间”。我们看一下小学教材里的文章:

一年级小学语文书上的怪异现象: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 连作者都未搞清(4)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

1、《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谁?很多教案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如此误导,对得起孩子吗?

2、《童年的发现》的真实作者是苏联的一位诗人,而这位诗人,在中国这个有着很浓烈的苏联文学情结的国度里,并没有什么影响,选入此文,莫名其妙。

3、全文涉及的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真假难辨,包括教材分析,都对其中的科学道理莫衷一是,学生更无从判断真假,必然导致无法理解课文的用意与内涵。

4、全文的结尾反转,把老师等同于迫害想象的人,给老师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让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课堂上情何以堪?

一年级小学语文书上的怪异现象: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 连作者都未搞清(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