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普及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5、学习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 2、学会药品的自我管理,遵医嘱服药。3、培养自我生活照料能力。
当前社会上对于精神病人的歧视仍然普遍存在,对于到精神病专科医院看病、吃药还是存在很多误区,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精神压力,难以全力投入康复,重返正常生活。那么,如何关心而不歧视精神障碍患者,帮助他们最大限度的恢复心理状态及工作能力,回归家庭、回归社区和回归社会呢?需要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问:个人层面需要怎么努力呢?答:个人层面:需要患者本人的努力,正视疾病、更早发现,更早治疗。
1、感觉自己存在精神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无效时,要及早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医师的帮助,做到三个“及早”——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达到及早治愈。
2、学会药品的自我管理,遵医嘱服药。
3、培养自我生活照料能力。
4、人际交往能力。
5、学习能力。
6、参加公益活动时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
7、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
8、遇到问题时学会求助家人、朋友、医生的能力等等。
问:家庭层面需要怎么努力呢?答:
家庭层面:需要家庭的帮助和鼓励。拒绝内心歧视,给予赋权,促进康复。家人不要心存歧视,不忽视或否定患者合理要求和做事权利,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病人在家、在外边所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生活琐事、好人好事等。
指导:要循循善诱,必要时还要陪着病人一同去做。
宽容:对待病人出现的失误、犹豫、退缩,或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情况。
观察病情、提醒服药:病情有变化及时复诊。
问:社会层面需要怎么努力呢?答:社会层面需要摒弃无意识歧视, 让精神障碍人群心理无障碍。
需要社区的支持:提供学习、娱乐、健身、手工制作等职业康复环境。
需要社会支持:正面宣传精神疾病康复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保障精神障碍人员的权益,切实帮助精神障碍人员获得职业技能,从医院回到家庭,进而回归社区,学校,获取适当的劳动认可,学习认可,促进精神障碍人员的就业,复学等。
需要医疗机构的努力:精准治疗,为实现全面康复做出更多的努力。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不歧视精神障碍患者,关爱、理解、鼓励和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来源:沈阳市安宁医院
审核:高德江
校对:张澍,王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