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天灸疗法(冬病夏治三伏灸)
三伏天天灸疗法(冬病夏治三伏灸)三伏灸用药特色具体操作:选定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较长或病情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耐受为度。根据所用药物不同,敷贴的长短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泄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又叫“三伏贴”,其源流出自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在夏日“三伏”时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主要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贴敷药物,在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敷贴药物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邪根治冬季疾病。
“冬病夏治”是指冬天容易发作发展的疾病,夏季针对治疗,容易提高人体阳气及抵抗力,达到冬季减少发作,甚或治愈的目的。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及“治未病”观念的具体运用。夏季自然界阳气充沛,在这时补充阳气事半功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更好。
冬病夏治主要适合阳虚体质患者的以下病证:
1.儿科疾病:儿童咳嗽哮喘、体虚易感,消化不良。
2.中老年风湿疾病:关节冷痛,易受风寒,不耐湿冷。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泄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又叫“三伏贴”,其源流出自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在夏日“三伏”时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主要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贴敷药物,在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敷贴药物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邪根治冬季疾病。
具体操作:选定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较长或病情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耐受为度。根据所用药物不同,敷贴的长短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三伏灸用药特色
三伏天气候炎热,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如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
一方面能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另一方面药物作用也可调节肺气升降,温补脾肾,祛除关节内寒气,预防冬季疾病的发生。
冬病夏治治疗时间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予以治疗。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2017年7月12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2017年7月22日),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2017年8月11日)。贴敷疗法通常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治疗后身体养护要点
1.冬病夏治之后要注意保护阳气。长期贪凉待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温度功能便会失调。儿童,孕妇,老年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开空调应以26℃为宜,并避免直吹身体。
2.大汗淋漓后莫冲凉。剧烈运动后身体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若在出汗后直接冲凉,一方面会引起寒湿入体,引发夏季感冒,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毛囊炎症。
3.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损伤脾胃,甚至损及全身阳气,影响治疗效果。
4.注意局部皮肤护理。三伏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孕妇、年老体弱、2岁以下的孩子以及皮肤过敏者应慎用或禁用。治疗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发红为正常;皮肤瘙痒,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若皮肤出现水疱,小水疱可令其自然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敷贴24小时内不宜冲凉洗浴。
小贴示
三伏天不仅有三伏灸,还可以通过艾灸,穴位注射,饮食等方法调节身体,补充阳气,祛病强身,其中饮食方面比较有特色的便是徐州“伏天吃伏羊”的传统,其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
《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当然伏天也不是人人都能如此,还是需要经过专业医生辨证。
来源:《其实你可以更健康》
编辑:佩兰
图源:网络